《品德与社会》教案整理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本教案围绕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探讨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影响,促进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与认知,如何更好地践行品德呢?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品德与社会》教案整理”,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案整理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质的不同标准,及其对于人类生活的具体意义。

2.进一步从宏伟和微观角度了解水资源的严峻现状。

3.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珍惜和爱护水资源的态度。

4.能够自觉自愿地投入节约水的行动中。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27~129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就中国七大水系的水质准备一些资料,尤其是关于污染程度和原因的。

2.教师就本地区水资源的现状做具体调查,以了解按照国家标准,本地区的水质属于哪个类别,便于在学习七大水系及水的质量标准时,帮助学生理解类别的实际意义。

3.准备一份较大的全国地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可以以朗读“地球属于谁”第一课时的优秀作业开始,然后说明,今天主要讨论关于水的内容。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3页的照片和文字,通过提问和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照片和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教师要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即水资源的'危机不仅局限在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而是整个地球和全人类都面临的危机。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各代表教科书第54页的七大水系显示图中的一各水系。然后各小组分别研究自己的水系,参与显示图下方的标准和全国地图,明确该水系的状况,准备向全班做介绍。

教师强调,介绍时要能够详细具体地加以说明。

例如:我是海河,发源与太行山和燕山,流入渤海,在我地流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像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石家庄……一共有25座!可是今天,在我的整个流域中,之有%是洁净的I类水,%是Ⅱ类水,%是Ⅲ类水——这样的水还可以做人类用水的水源。可是,这三类水加起来才是我的总水量的%!还不到四分之一。其余的呢,有%是V类水,要知道,这些水不仅不能喝,连游泳都不行。更可怕的是,Ⅵ类的劣质水已经占到%!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就是说,我的一半以上的水已经属于没有任何用途的臭水!我曾经养育了许多代的人,养育了这么多繁华的城市,难道人类就要让我的水全部变成臭水,让我变成一条没有用处的河流吗?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们人类,你们那些城市,又该怎么办呢?

4.表演与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本小组所代表的水系,并且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5.总结。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介绍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对本课题的学习给予总结,强调我国水资源的严峻现实。强调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就教科书第55页倡议书与学生简单交换看法,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做水资源的保护者。

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自己创作一条(幅)宣传节约水、珍惜水的标语或图画。

给教师的建议

1.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教科书第55页的倡议书及制作标语、宣传画的活动扩展到第二课时,或者与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协商,作为少先队或者班级活动。

2.水源质量标准的学习对于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态度和价值观影响深远,教师要在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引导,使他们真正理解每种标准的含义。

3.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活动。

家庭作业

完成节约水、爱护水的宣传标语或者图画。

评价建议

1.对每个小组的表演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主要针对介绍的正确性。

2.对每个学生创作的宣传标语或图画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选择其中优秀的在校园的有关地方展示。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代火箭图和现代火箭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

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口号。

2.发现不同人身上体现的道德美。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74~175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先从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业开始。然后教师朗读:“爱国守法……”教师体温学生:“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口号?懂得它们的含义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或纠正。

2.自由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6页下方的课文,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要进行“画像活动”,请学生说一说他们希望为什么样的人画像,为什么。

3.制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为谁画像并动手完成画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教科书第77页豆博士的提示要求,提醒学生要进行分工与合作。

4.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画像,并且按照第77页下方的格式做介绍。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画板或厚纸,以便同意全班作品的规格。

2.鼓励学生为普通人、平凡人画像,不一定局限与英雄人物。

3.提醒学生无论所选择的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要说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的道德品格。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3、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2、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过程:

(一)、平等对话,走进“友谊之树”。

1、导入。你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有什么感觉?

2、将一棵“大树”贴在黑板的正中,并写上“友谊之树”。

3、请学生说说和伙伴之间曾发生过哪些美好的事情?

(二)、真实体验,拯救“友谊之树”。

1、实话实说,直面矛盾

(1)、(板书课题:学会友好相处)小品表演。

(2)、请学生说说曾经与伙伴闹过的矛盾。

(3)、请大家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让学生将自己组讨论的.要点写在剪成的黄叶、坏苹果形状的纸上,再让学生把他们贴在友谊之上。

(5)、。

2、真情对对碰,化解矛盾

(1)、拯救友谊之树。

请各小组选一个案例,先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方法,然后将解决办法写在“绿叶”、“红苹果”上。

(2)、出示课前调查情况,让学生讨论解决。

(三)、情感升华,互送友谊卡。

1、教师。

2、念卡、送卡。配音乐《永远的朋友》。

上一篇:低碳生活教案整理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20 44315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