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教案【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洋务运动教案【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洋务运动教案【第一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海事组织将“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Safer Shipping,Cleaner Oceans)”确定为其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在该目标己变为“清洁海洋上安全、保安和高效的航运(Sale,Secure and Efficient Shipping on Clean Oceans)”。可以看出,国际海事组织已将“保安”与“安全”、“防污染”这两个传统主题并列,将“保安职责”全面纳入海员的培训内容。同时,“高效的航运”已经成为国际海事组织追求目标的新内容,国际海事组织已经认识到航海科技发展是实现“高效的航运”的重要技术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6月25日国际海事组织(IM0)在马尼拉召开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经过8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个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代表集体审议,通过了《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STCW78/10公约),该修正案将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施。

《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的出台不仅对船员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会对航运相关从业者,比如引航员,带来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航运业的蓬勃发展和港口建设的崛起,引航的船舶实现了量的突破,中国引航在引领大型船舶方面以及大型船舶通过复杂水道方面已走在世界引航的前面;单点系泊、数字引航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五年来,全国引航机构引领船舶艘次连创新高,创造了数十项港口引航新记录。仅2010年,全国42家引航机构就安全引领中外船舶万艘次,比2005年增长一倍以上,创历史新高。其中船长250米以上的大型船舶就达万艘次。马尼拉该修正案在新技术发展、人为因素、保安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新要求,对引航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鉴于引航在港口和航道运输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这个背景下的影响和相关对策,可为发展我国引航事业提供参考。

新公约的重要修正内容

1、增加了新的船员职务

在公约Section A-I/I中,增加了新的船员职务,分别为电子员(ETO)、电子技工(ETR)、高级值班水手(ASD)和高级直板机工(ASE)。

2、增加了对远程教育与电化教育的指导

在公约Section B-I/6中增加了对缔约国认可的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DLE)的指导,并做了明确的要求。

3、强调了对ECDIS等设备的应用

在公约Section A-/1中强调了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等电子设备与系统的应用,提倡使用电子航海天文历和天文航海计算软件。

4、强调了团队工作和沟通能力的培训

在公约Section A-/1中强调沟通能力和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驾驶台资源管理(BRM)成为强制性要求。

5、强调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在公约Section A-/1中强调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的要求。

6、明确了海员健康标准与健康证书的签发要求

在公约Section B-/9中明确了海员健康标准与健康证书的签发要求。

修正案对引航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

《马尼拉修正案》的通过对船员培训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新技术发展的需求;重视人为因素对航行安全、保安和海洋污染的影响;重视海上保安。新修正案对引航事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Ⅰ、Ⅱ、Ⅴ、Ⅵ、Ⅷ章中。

第1章“总则”的主要修正内容为新增“适任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书面证明”、“电子员”、“电子技工”、“高级值班水手”、“高级值班机工”、“保安职责”等新定义,强调现代化船舶中电子员的必要性。新增证书对船舶包括引航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航部门应对引航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以适应新规则的要求。

第Ⅱ章“船长和甲板部”的主要修正内容强调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应用,简化天文航海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电子航海天文历和天文航海计算软件。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和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能力。新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新增按照船舶报告系统和VTS报告程序的一般规定进行报告的内容。该部分内容强调新技术在航海中得应用,仅仅使用雷达等电子设备以不能满足新世纪航运发展的需求,ECDIS、综合驾驶台系统(IBS)等新技术对船舶安全航行提供了更为便捷和精确的方法,为适应船上新技术使用要求,对引航员进行新技术应用培训和增加海洋环境知识教育是必要的。

修正案第V章关于特定类型船舶的船员培训的修正也是引航部门和引航员关注的热点,仅仅对船员进行特殊培训而让引航员来操纵船舶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引航员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如油船和化学品船的引航员必须持有油船和化学品船货物操作基本培训证书,需要引航部门的注意。

修正案第Ⅵ章新增保安培训分为4类培训:船舶保安员培训,熟悉保安培训,保安意识培训,负有指定保安职责人员的培训。船舶保安员必须持有船舶保安员培训合格证书,所有船员必须持有“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书”,被指定负有保安职责的海员则还应持有“负有保安职责培训合格证书”。引航员应关注安保知识培训。

修正案第Ⅷ章对休息时间的量化标准,力求与《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规定一致。对于长距离引航所需时间较长,单一引航员工作强度大的情况下,应根据新规定对船员休息时间规定,进行引航模式的改革。

改革分段引航模式、发展引航业的对策

船舶引航是一项技术性和风险性都较高的工作,如何通过履约来进一步发展引航事业,提高引航服务水平与质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考虑到船舶新技术使用,如ECDIS、IBS、船舶局域网等广泛使用,有关部门非常有必要结合实际操作,开展相关培训。

随着港口航道设备的不断完善和航运业的飞速发展,油轮、化学品船、液化气船等特殊船舶数量会越来越多,引航的需求量也会增大,针对特殊船舶的引航员,仅仅持有引航证书是不够的,根据修正案对特定类型船舶船员培训的规定,进行相关培训,切实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对于复杂水域和长距离引航,引航管理部门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引航员实施分段引航,以符合公约的需要。

引航工作过程也是一个团队协同工作的过程,引航员引领每一条船经常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作团队。引航员的英语口语能力、协调指挥能力的高低,引航员对不同国家船员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了解程度,都将影响到引航安全。提高引航团队协作能力,克服因文化制约给引航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引航部门可开展一系列活动提高引航员综合素质,如开展英语口语训练活动,提高引航员的英语口语会话能力;通过邀请具有丰富团队协作经验的经理人进行讲课、组织团队拓展训练和开展团队活动增强引航员的团队协作意识。

洋务运动教案【第二篇】

学习洋思的高效并应用于实践中,继而能够去改革一些陈旧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在学习洋思中去超越洋思,是我们每个课改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 反思 实践 超越

一、学习:洋思的高效

(一)统一而高效的数学课堂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案例1]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七上,第三课时)

第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投影):(一分钟左右,教师不作任何说明)

第二,自学指导(投影以及教师简单说明):(两分钟左右)

第三,学生自学以及自学检测:(约17分钟)

第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采用兵教兵方法):(约10分钟)

第五,课堂作业(老师当堂批改,基本完成良好):(约15分钟)

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学得高效。学生始终处于高效的状态,自学过程中,少有走神等无为行为;

② 教得高效。第一,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师后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第二,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是能够很快的引到纠正。第二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轻易把问题和方法主动讲出来而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是学生在学的环节存在的问题,评判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③目标完成高效。巡视学生们所做的练习,确实可以看到的是,学生们都当堂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二)统一的教案

2.[案例2] 听了几位数学老师的课,他们的课堂结构模式基本一样,就连教案也都是统一。

个人备“草案”

主备人按照洋思模式备好电子教案或者相关的课件制作,并按要求备好课题、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

备课组备“成案”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对草案进行集体讨论,修改出“成案”。主备人说课,其他成员补充、完善。

备课组重点研讨:如何解决疑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所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

备课组达成共识:统一划分课时、学习目标、自学指导目标、自学思考题、检测题、统一解决疑难问题、统一课堂、课外作业等。

备“个案”

在成案的基础上,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备出个案,写在成案的两边,形成真正的适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教案。

洋思这样个人、集体、个人的备课模式,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尊重了个体,既能够吃透教材,也能够吃透学生,正因为备课充分吃透,所以上课高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思考:如何学习洋思的高效

我们必须反思这么一个问题: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源,作为非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我们怎么学洋思,怎么样学到洋思的精髓而非依样画葫芦,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作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我区各学校,没办法像洋思那样有封闭式的管理制度,家长没法完全管教孩子,很多学生一出校门甚至就直奔网吧。怎么办?

我们无法控制学生的课外,但我们可以完善我们的课堂。我想,一旦我们课堂高效性得以显示,或许学生的课外就得到了很好的调控。课堂的高效性实实在在势在必行的了。

三、实践:改革课堂模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给学生开讲座《学习洋思―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将洋思中学的所见所闻与全体学生分享。

第二,调座位,改变学的模式,加强兵教兵的互助。

第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学习洋思的关键。

①调整自我。洋思的老师,从头到尾都不用管理课堂纪律,而是让学生自觉的投入自学、自测、听讲、练习的每个教学环节。

注意精讲。作业讲评精讲,课前复习精讲,新课导读精讲。与洋思的课堂相比较,

我们老师自己的课堂上,不足的还是在于精讲这块,所以留给学生自学自测的时间不够。

加强预习的落实检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点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

成落实本节课所学知识,这一点也是洋思回来所要做的改变。

④加强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的高效。每个老师在集备前必须把自己对下周的重难点进行解读。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充分的在上课前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为课堂的高效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超越:从实际出发,在学习洋思的过程中超越洋思。

洋思中学的教改并不是完美和终止的,如何更好的学习洋思的长处,发扬我们自己教改的长处,我们就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学习落到实处,把教改落到实处。从实际出发,在学习洋思的过程中去超越洋思,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全体参与教改实验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改理念。

(1)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局限,走出传统教学的影子。教,必须有效!学,必须快乐!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多少老师们都放不下课堂上的“讲”,总觉得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讲越多越好。

(3)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面对生员的参差不齐,我们必须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上课必须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

(4)教改要有吃苦和求实的精神。学生如果在先学方面不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后教就无法执行。更别说反馈与矫正了。

2. 领导要带头重视教改实验。

(1)学校领导要有先人一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务实的行动方案。领导必须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才能够求得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2)教改的执行需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提供支持。每项教改在执行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当我们对导学案产生困惑,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教改课堂的模式,当我们对自己的教改成绩担忧,当我们对教改没有信心时,就需要领导强有力的支持。

(3)领导对教改也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从学校领导到教务处,从备课组长到教改成员,层层落实和把关。制订师徒承包制,使得年轻教师能够更快的成长,各校备课组之间加强合作和竞争,假期的集中培训等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考核依据。

3.认真对待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1)加深对对导学案的认识。可以通过每次的教改实验公开课,加强对教师的教改方面的培训工作,强调导学案的作用,鼓励教师们编写适合学情的好学案。

(2)导学案的使用必须正常规范化。没有使用好导学案,一种是对待教改的态度不端正,另一种就是对于导学案的编写质量不满意而不使用。我们相信,只有认可了这样的教改实验,才能够将教改进行到底。

(3)正确的使用好导学案。要用好导学案,备课组长首先应该对下载后的导学案的内容进行增减,按照自己学校的学情进行适当的处理。导学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小测卷为一体的导学案,导学案使用完后,必须立即进行完善整理、教后反思、形成补案,以备后面的教师更好的使用。正确的使用好导学案,是顺利推进课改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资料):

蔡林森, 吃苦是福,人民教育,2010年21期

洋务运动教案【第三篇】

1、识记和理解: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能力和方法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中近代企业的创办、新式海军的建立、新式学堂的设立、留学教育的开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三、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洋务运动中的军用民用企业资料,为辩论做准备。

老师:制作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述法、引导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思考讨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研读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适当的加以指导。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老师:同学们知道了太平天国运动严重摧毁了清朝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的枪炮也震醒了清政府的部分统治者们:要生存,怎么办?于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开始了。

多媒体显示:洋务运动

2、新课讲授

(1)洋务运动的产生

①播放电视电影片段:《甲午海战》,引入本学习栏目。

老师:刚才同学们看了两个片段,你们知道那里面的洋枪和大炮是哪里来的吗?

学生:洋务运动生产出来的。

老师:是的。洋务运动生产出了很多的洋枪和大炮,那洋务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②多媒体出示: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清政府分为哪两派?洋务派是哪些人?

洋务派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巡回查看,指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

学生一:

内外交困,直接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学生二:

洋务派和顽固派。在中央:奕在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多媒体出示洋务派代表图像)

学生三: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老师:洋务运动兴起了。那它创办了哪些企业?起得了哪些成绩呢?结局又如何呢?

(2)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

多媒体出示图片:江南制造总局炮厂汉阳铁厂开平矿务局

老师:同学们看到的都是洋务派兴办的工厂企业。请同学们再看“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完成练习。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①自主学习,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做好记号。

②完成下面几个小题: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的军用和民用企业外,还有其它的举措吗?

学生一:

19世纪的60年代到19世纪的90年代。

学生二:

见上图。

学生三:

有。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和外交人才。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老师对出国留学可作延伸,比如:詹天佑的事迹、曾纪泽的故事和三支海军的结局。引导他们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以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创新”的精神。

(3)课堂辩论:

老师指定或学生选派学生代表,分为正反方。正方观点:洋务运动成功了。反方观点:洋务运动失败了。说明辩论的相关事宜。

学生:

正方:我方认为洋务运动成功了。

反方:我方认为洋务运动失败了。

正方: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反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路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

正方:北京大学闻名海内外,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反方:甲午海战中,三支海军全军覆没,它就是洋务运动失败的铁证啊。

……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有理!你们认为它成功可以,失败了也行,还可以是既成功了又失败了。言之成理即可。

(4)延伸探究

多媒体展示视频:李鸿章谈自己的成就。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老师巡回指点,解答学生疑问。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学生一:

洋务派只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没有改变人们的思想。

学生二:

顽固派极力阻挠,不想引进西方的技术。

学生三:

工厂里的管理模式还是封建的管理模式。

学生四: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不想我国强大起来,那样,不利于它们对我国的侵略和掠夺。

学生五:

洋务派好象是一盘散沙,没有一个中心。

……

老师归纳:同学们表现很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都找出来了。那到底是哪些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改变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②西方列强吧希望中国强大。

③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④没有领导核心。

3、小结

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就这样无声无息“落幕”了!它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太多的无奈。但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救亡图存、自强自立、科学民主的探索,不久之后,紧随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向我们走来了。

七、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史中的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他的看法。

八、教学设计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中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主导。因而教学中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感知的历史知识出发切入主题,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学观念,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

1、中学生喜新奇,好动好问,运用情景激趣教学法,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刺激学生对重要史实的记忆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

2、直观教学原则。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差,我就准备很多的图片,用直观的东西,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以唤起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探究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3、讨论法。讨论能让学生各抒己见,活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他们一分为二地去看问题。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求真求实创新”的精神。

洋务运动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 影响

一、甲午战争后洋务思想的深化

1.批判与反思

甲午战后,社会各个阶层开展了对洋务运动的批判,洋务派自身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证明,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在探究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出现了对洋务运动莫衷一是的局面。首先是顽固派,他们借着甲午战败之机,把责任全部推到洋务派身上,一时间,纷纷站出来诋毁洋务运动,正如谭嗣同所指出的那样,封建士大夫“徒尚空谈,清流养望,以办洋务为降志辱身,攻击不遗余力”。

在顽固派的攻击和维新派的批判下,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后,即将谈判过程奏报清廷,他以战败获罪之身向光绪帝恳切陈辞说:“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在这里,他提出了“变法求才”的主张,把这一主张与时期李鸿章的态度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变法求才”不再是甲午战争前开矿设厂、修路造船等一般性的洋务举措,而是含有改革、变革的意味。显然,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有了深化发展的迹象。但这时的李鸿章,因战败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而成为众矢之的,被剥权夺势,代之而起的是经办洋务多年的张之洞。但甲午之战,中国竟败给“蕞尔小国”,这不能不使他震惊,经过探究,他逐渐认识到“救时必自变法始”,并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把变法作为挽救危亡的前提。由此可见,甲午战后,洋务派开始对“富强之术”的本质进行了自我反思。

2.洋务思想的深化

甲午战争的惨败刺激着整个统治阶级,光绪帝在《马关条约》签定后,首先发出类似于“罪已诏”的上谕,在此上谕中,光绪皇帝陈述了签定和约的万不得已的缘由和苦衷,他说道:“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奏章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共谅者也。兹将批准定约,特将先后办理缘由明白宣示。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实力研求,亟筹兴革。毋沿积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朕于内外诸臣有厚望焉!”在这里,光绪帝提出了当前“练兵筹饷”两大要务,表现出急于革兴自强的决心,已经意识到必须“痛除积弊、亟筹兴革”,中国才能“自强”,才能“一新气象”。在光绪帝“兴革自强”上谕的倡导下,洋务大吏们在反思和检讨战前筹办洋务的得失后,纷纷谏言献策,提出新的变革主张。

《马关条约》签定不久,天津海关道盛宣怀连发三信,分别致署直隶总督王文韶、户部尚书翁同、大学士李鸿章,痛切地提出了变法的问题。盛宣怀是一位“勤于官、通于商、谙洋务”的洋务派官僚,他从1870年入幕李鸿章府开始经办洋务,至此,他的洋务思想由经办一般性洋务发展到“变法”,这固然是由于甲午战败的刺激,但也足以证明其经办洋务的思想有了深化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甲午战后,受到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危机的刺激,洋务大员们在深刻反省战前经营洋务的得失后,提出了新的洋务主张。洋务派这一时期办洋务的视野更宽了,而且他们的主张已经涉及到变更传统的大政方针。

二、甲午战争后洋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随着甲午战后各种筹办洋务的主张纷纷出台,洋务事业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方面

洋务运动是从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入手的,“强兵”是洋务运动最初要达到的目的。战后洋务派在上书奏折中都提出了复兴海军、创练新军的主张。光绪帝首先在“罪已诏”的上谕中提出“练兵筹饷”,各大臣也纷纷提出练兵的计划和建议,在洋务大吏的极力倡导下,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首先从重建海军、编练新军和整顿军事教育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重建海军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总揽洋务事业和海军建设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舰队,清政府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1896年先向德国订造驱逐舰、巡洋舰3艘,向英国订造大型巡洋舰2艘,又另向德国订购鱼雷艇4支,这些船只大部分于1898年来华。清政府对此甚为重视,称它们为“规复海军之始基”。此外,根据两江总督刘坤一“节饷增船”的方针,清政府裁停了南洋水师旧式兵轮,于1895年裁撤了海军衙门,还对福州船政局进行整顿。

(2)编练新军

光绪帝在《马关条约》签定后的“罪已诏”上谕中,两次提到“练兵”,张之洞、胡、刘坤一等臣工们上度《清史论丛》上刊登的《论洋务新政与立体改革》一文,把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看作一脉相承的过程,论述了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必然发展为维新变法。

其实,清政府真正编练新军是在1901年实施新政后,但新军的编练早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就已开始着手进行,最初是广西按察使胡奉清政府之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四千七百人,是为编练新军之始。1895年末,胡调任芦汉铁路督办,袁世凯以浙江温处道名义接替,遂将“定武军”改称“新建陆军”,扩充至七千人;与此同时,张之洞在署两江总督任内也编练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新军,名为“自强军”。1896年,他又以从两江调鄂的护军营为基础,选募新兵,参用德国军制,开始湖北新军的编练。在洋务大吏的倡导下,各省相继编练新军。

(3)整顿军事教育

在复兴海军、筹备陆军的同时,清政府采用洋务派的建议,加强军事教育。清政府在甲午战后进行了整顿海军教育的举措,充分发挥甲午战后幸存下来的海军学校的作用。福州船政学堂于1897年再次招生,继续派遣学生出洋,当年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了六名学生赴法,是为第四届留学生。陆军方面,张之洞于1895年11月奏请创办了陆军学堂,1896年,盛宣怀又创办了武备学堂,仿制西法,编制学堂章程。

2.工商业方面

甲午战后,洋务派对战前“求富”无效的原因进行了反思,认识到了“官办”、“官督商办”的弊端,提出了新的发展工商业的主张,光绪阐明了他的经济思想即“以恤商惠工为本源”,也就是发展洋务运动中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两个方面。

甲午战后的工商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之一便是民用工业取代了军事工业的主体地位;之二便是商办企业在洋务运动中异军突起,并且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几年间,即光绪二十一年到二十六年(1895-1900年)全国各地新办的私人工矿企业,其创办资金在一万元以上的(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以元为计算单位,即一银元)共104个,资本总额为二千三百多万元。在战前二十多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到八十家,其资本总额为七百三十万元。战后的六年间比战前二十多年,增加二三倍。”

洋务派在经济方面又提出了“奖励工商”、“护商”、“劝工”等主张,在这样一种上下一心发展工商业的氛围中,除了战前洋务派经营的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电信纺织业仍在进行外,又新兴许多工矿业,建设了许多铁路,在金融、邮电方面都有新的发展。甲午战后,新修了津芦、芦汉、沪宁、粤汉等铁路;在工矿业方面,甲午战争前的大多数厂矿仍在运转,战后又出现了汉阳铁厂这样大型的工矿企业。此外,还有江西萍乡煤矿、直隶滦州煤矿等;纺织业方面,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甲午战后一直存在直到1901年由于经费问题,才被招商所顶替。战后又新建了一批纺织企业,如上海华新纺织新局、湖北纺织四局。除此之外,商办企业盛极一时。

3.教育方面

甲午战争之前,洋务派经办教育事业的最大成果,便是设立同文书馆,然而,同文书馆所培养的仅仅是些实用性的翻译人才或“一材一艺”的洋务人才,而“欲求一缓急可恃之才而竞不可得”。战后,许多洋务派官员已经认识到“储才”的重要性,提出许多培养人才、加强洋务教育的议见,其中,张之洞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就提到:“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鉴于洋务派的呼声,甲午战后清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打破了过去以培养军事人才和翻译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开始广设学堂。其中,张之洞于1895的12月,先后创办了储才学堂、陆军学堂、铁路学堂,1898年,张之洞又创办了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二是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洋务派在战后打起了“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的口号,三是派遣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张之洞、刘坤一等洋务运动的领导者认识到,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新式人才,必须加派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清政府在留学人员的选派、留学领域、留学国家的选择以及留学制度的规定上都做了较战前不同的变革。在人员的选拔上,主张“中西会通”,规定凡官派学生,必须在本国新式学堂学完中学和西学基础课。在留学领域上,改变了战前只注重军事学习的狭隘性,学习内容涉及农工商、法律、师范教育等方面。在留学国家上,一改战前只注欧美的做法,大力倡导留日。这样,甲午战后,改革科举的呼声日起,洋务教育走向多元化,留学教育在内容上多样化,在规模上则较战前有所扩大。

4.政治方面

后期的洋务运动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已涉及制度的变革。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领袖人物,他改革政治的主张可以看作是洋务运动后期政治方面改革的代表。1898年,张之洞出炉《劝学篇》,一直以来,这一著作都被看作是张之洞与维新派划清界限、用以自清的标志,在这一著作中,张之洞改革政治的主张较多地得到了体现。在这部著作中,张之洞指出:在西学中,“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并广泛推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教育等政策的主张,说明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已经涉及政治改革的领域。

经过上述几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在军事、工商业、教育、政治等方面,都向纵深方向发展,洋务思想呈普及之势,正所谓甲午战后,“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纷纷言变法”。洋务运动的深化发展,不仅为维新运动作了铺垫,而且在某些方面与之产生了共鸣。

三、甲午战争后的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的举人发动“公车上书”,以此为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此后的几年间(至1898年9月21日),在晚清的政治风云里,变法自强成为一股左右时局的潮流。这股潮流与甲午战后的洋务运动并行不悖,甚至,在某些方面,洋务派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二者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洋务变法思潮与维新思想的趋同

甲午战后,受到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危机的刺激,洋务大员们在深刻反省战前经营洋务的得失后,提出了新的洋务主张。虽然这些主张大部分仍是战前各项洋务事业的继续,但通过分析,洋务派这一时期办洋务的视野更宽了,而且他们的主张已经涉及到变更传统的大政方针。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的变法主张,不外乎军事、工商业、教育等几方面。“公车上书”被都察院以“和约已定”为由,拒绝代呈光绪帝。1895年7月19日,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了九条变法措施(上文有详细介绍),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是练兵、发展工商业、开办学堂以及富国养民之策,与“公车上书”的内容相比较起来,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此后,御使胡又上《变法自强疏》,提出十点变法建议,主要有:“一、开铁路以利转输;二、铸钞币、设银行、统一货币;三、开民厂以造机器;四、开矿产以资利用;五、折南漕以节经费;六、减兵、创练新军;七、创邮政;八、创陆军、设武备学堂;九、重整海军;十、设立学堂以储人才,以开民智。”其内容,也不外乎练兵、教育、实业几方面,与康有为“公车上书”所提变法内容似乎异曲同工,而张之洞、胡等人的上疏均在康有为“公车上书”之后,从内容和时间上来看,起到了前呼后应,此唱彼和的效应。从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所颁布的法令来看,这些法令的内容归纳起来共分四个方面:(1)政治方面,主要是改革旧机构,裁撤了一批衙门,整顿吏治,鼓励创办报纸,提倡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2)经济方面,保护及奖励工商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局,各省设商务局;注重发展农业,办邮政、修铁路……改革财政;(3)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提倡西学,奖励发明,准许自由组织学会;(4)军事方面,裁汰旧军,用西法练兵。

从上述维新变法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新政在经济、文化教育及军事上都没有脱离洋务所倡导的范围,即使在政治领域,维新派与洋务派也不是完全大相径庭的,只不过维新派除旧的措施多些,而洋务派较少除旧,更多的是布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一直认为,“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执行的是洋务派的路线,是一位洋务皇帝。”通过对上述洋务派与维新派二者各自的变法方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甲午战后的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二者是并行不悖的,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合流,产生了共振,这是二者的关系之一。

2.洋务运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人才支持

甲午战后,许多洋务派的幕僚或洋务骨干,顺应时代潮流,逐渐接受维新思想,从而加入了维新的行列。如汪康年、蒯光典、胡、严复、容闳等人。汪康年原是张之洞的幕府,曾致力于洋务教育,任自强书院编辑和两湖书院分教习,甲午战后力主变法图存,拟创设中国公会。1895年参加上海强学会,次年创办《时务报》并任总理,该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汪本人也撰文宣传民权思想,介绍西方议院制度,赞赏德国议院章程,认为“议员议事,有司行之,不相搀越,更无侵各大臣事权之虑”。他还撰《中国自强策》3篇,“力言中国宜复民权、重公理……彼时变法之说虽渐兴,然无敢言及民权者,先生独大声疾呼,不稍讳。朋辈动色相诫,或贻先生箴之,先生不顾也。”此时的汪康年已由张之洞的幕僚逐渐转变为一个维新斗士。蒯光典也是张之洞的幕僚,他曾主讲南京尊经书院,后任两湖书院监督,逐渐倾向于维新变法。“夙以谈洋务著称”的胡,在甲午战后提出了变法自强的建议。此外,像严复、容闳等维新派人物,在甲午战争之前,都投身于洋务事业,他们通过办洋务,逐渐接触维新思想,拓宽了视野,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突破了洋务的框架,逐步转化为维新人士。通过上述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洋务派与维新派并不是截然对立、不可逾越的,洋务派的转化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智力支持。

3.洋务大吏对维新变法的直接推动

部分洋务大吏参预维新变法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开展,部分洋务派官员之所以能参预到维新变法中来,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二者的主张有相通之处;二是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使然。关于二者的相通之处,上文已有论述。至于民族危机促成的紧迫局势梁启超曾有一段话这样描述:“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之辈,亦稍稍和之。”由此可见,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使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变法”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这是二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部分直接参预、支持维新变法的洋务大吏,主要指张之洞、陈宝箴等人,他们对维新运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创办强学会、《时务报》以及对湖南新政的支持等事件上。

《时务报》的创办与发行,也是洋务派与维新派合作的结果。《时务报》作为维新理论的宣传阵地,创立于1896年8月,它是利用强学会解散后的余款创办起来的。它的筹办得到了张之洞的积极支持。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甲午战后,洋务派在办洋务上逐渐与维新运动不谋而合;基于二者的相通,一部分洋务幕僚乃至洋务骨干顺应了变法潮流,逐渐转变为维新志士;而以张之洞、陈宝箴为代表的洋务大吏则直接支持维新运动,二者在历史的舞台上找到了契合点。

四、结论

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呈现深化发展的迹象。它的深化发展是基于顽固派对它的攻击和维新派对它的批判基础上的,洋务派开始反思和检讨战前经营洋务的得失,并得出新的变革方案。甲午战后的洋务运动,归纳起来是在四个方面进行的:在军事上,洋务派致力于重建海军、练陆军、改革军事教育制度;在工商业方面,提出“恤商惠工”的方针,扶植民用企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科举改革逐步提上日程,教育的单一化得到改变,各式学堂建立;在政治方面,提出“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战后的洋务运动与风起云涌的变法思潮彼此激荡,在很多领域产生共振,洋务运动对维新变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洋务大吏直接参与了维新变法,还有一部分洋务幕僚投身于变法当中,完成了自身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

[2]中国史学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陈旭麓。甲午中日战争――盛宣怀档案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王。张之洞与维新运动。南京大学学报,1980,(4).

[5]黎仁凯。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科学文献出版社。

[6]梁玉群,宫玉振。试论甲午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中州学刊,1996,(3).

[7]汤奇学。论洋务派在戊戌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安徽大学学报,1998,(5).

[8]高仁立。洋务运动与思想启蒙。长白学刊,1997,(2).

20 665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