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教案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洋务运动教案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洋务运动教案1
关键词新课改 地理教学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所处环境的学科,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探究性。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一、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充分条件。尽管中学地理多为描述性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实用性。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机械式记忆知识重点的方法并不符合地理学科教学的目的,长期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会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了。因此,在新课改要求下,进行课程教学方式调整、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学科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科学科,而是文理交叉的学科,既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理性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符合课改背景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能够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消除地理学习的障碍,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导学案
新课改以来,教育部门提高了对学校教学教务管理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导学案作为课堂导入环节,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来讲,导学的过程也是预习的过程,但是比通俗意义上的预习更具时效性,因为导学案中包含了该部分课程的重点,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条理清晰的初步了解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圈层结构”一课时,教师会在导学案设置“地球分为哪些圈层”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就会查阅课本资料,从而达成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点预习的目的。
总的来讲,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对于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事实上,部分学校导学案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教师把导学案的编写当成附加的工作任务,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应付了事,使得导学案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不符合学生地理学习的要求。同时,学校在对待导学案的态度上也比较消极,没有组织教师进行导学案的统一编写,在强调导学案编写质量的同时并没有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编写教案的时间,使得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产生抵触心理。为了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发挥其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学校首先要为教师工作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减少教务方面的安排,给教师流出充足的讨论、设计、编写教案的时间。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导学案在提高学生地理课程学习效果方面的意义,不搞形式主义,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导学案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整体课程内容。
(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调查显示,高中生的课堂表现同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目前,部分老师为了在同学们之间树立威信,上课过程过于严肃,使得课堂气氛紧张,学生不愿意也不想积极思考与老师进行知识方面的交流。这就导致即使学校和老师给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充分自由,但是他们的主体作用依然得不到发挥。
为了使学生愿意发挥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地理课程教学目的丰富课堂各环节内容。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可以同学生讨论与生活有关的现象,例如在学习“大气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大气运动的结果,此时学生就会快速回忆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列举包括台风、下雨等同大气运动相关的自然现象。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当前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也实现师生关系的改善。其次,教师要给予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回答问题,消除内心的畏惧心理和自卑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主动愿意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同老师之间构建融洽的关系。同时,老师也要注意上课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批评学生,而应当适度给予积极p识,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想法,增加他们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上的自信,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导他们如何进行知识的学习,一旦掌握了学习能力,学生的成绩就能够得到快速提升。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文科和理科特点的学科,学生不仅要背诵记忆其中的知识点,也要理解相应的原理和规律。同其他课程相比,地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只有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游刃有余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程的方法,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大气洋流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知识点,不少学生没有办法牢固记住主要洋流的的流动方向、流经地区,以及大气运动的规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像法加强记忆,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绘制地图是每一个学习地理的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为了加强对大气洋流的记忆,学生可以在地图上尝试手绘大气洋流,在绘制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洋流同大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记忆,并构建对大气洋流的立体认知。此外,高中地理同简单几何之间还存在一定交叉,包括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黄赤交角等,在学习和理解这部分知识时,需要将几何原理同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大量练习,来构建对数学计算同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洋务运动教案2
[关键词]史料证据;有效教学;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702
证据意识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要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尤其对于《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而言,学生特别难以理解,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史料证据
正所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把历史等同于史料学自有其偏颇之处,但是也说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朱光潜说过:“真正的史料只有两种:证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而史料大致也有两大功能:一是为我们呈现较为真实的历史,二是我们从中得到的感悟和理解。史料证据大体从出处上可以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呢?怎样才能选择到好材料呢?笔者认为史料的选择要立足课标,立足学生,立足教学。
1.体现“课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是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方向和行动指南。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教学建议是:(1)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看法。(2)收集孙中山的事迹,举办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课程目标入手去选择材料。
《洋务运动》一课的重要人物是李鸿章,基于初中生喜欢绚丽的色彩,喜欢形象的图片,更喜欢生动的语言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这样一段材料切入主题:他,历史上褒贬不一;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为此留下千古骂名;他在中国近代兴办洋务,创办海军企业,为自强而不懈努力,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判断出“他”指的是李鸿章。在讲述《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孙中山照片以及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雕塑、匾额题字等素材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选择电影《十月围城》的片段使学生感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2.体现“生本”原则。基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在史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难度的控制,通过多增加描述性的语言和情境性的句子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如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讲到:“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上的突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败绩,更是确凿无疑地证实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段材料突出了“自强”二字,把洋务运动与“自强”“工业”“失败”串联起来就是其展现的价值。在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不要采用古文或理论性过强的句子,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还达不到此要求。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运用史料证据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C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1.问题驱动教学,善用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为结论寻找依据,寻找史实。例如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如何运用这段史料呢?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如:书上哪些史实可以佐证李鸿章的伤感?证据: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紧接着反问一句:洋务运动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没有促进作用呢?给出如下史料:上海轮船招商局在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学生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中国的企业发展壮大了,还一度兼并了美国公司。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你认为书上哪些句子和刚才你的表述意思是相近的?从而归纳落实答案: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通过上述两段材料的运用,学生基本完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既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也完成了书本知识的归纳,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2.寻找关键词汇,分析史料。通过历史史料的呈现,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是知识,是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很显然教师要给学生以导向。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所给史料的核心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史料的关键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如引用以下材料。
史料一: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史料二: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从“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入手可以看出要清政府的统治,而《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中只有辛亥革命提出要清朝统治。同样从“民主维新”“君主立宪”入手,马上可断定这讲述的是。关键词既是平时学生记忆的重点词汇,也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关键词既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又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3.追寻教材内容,甄别史料。材料分析题的答案多数来自课本,但新史料新观点的趋势也不容小觑。如引用以下材料。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提问:根据材料,你对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的理解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直接触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这段材料明显说明“老农”并不知道中华民国的成立,因而问题的答案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所以我们不应迷信书本教材的总结性评价,必须结合材料,依据材料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
民谣、对联、故事、论述、图片……史料是丰富多彩的,人物、视角的不同展现出多样化的历史画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发、积累形式多样的史料既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史料教学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前行。
洋务运动教案3
一、预设教学目标由刚性变为弹性
历史教育价值只有转化为教学的力量,在历史教学中得以有效的实现,我们才说历史教育价值是有效的。历史教育价值是以教学目标的形式被揉进到历史教学中的,因此,有效制定教学目标就成了一个关键环节,它为教学实施及教学目标的生成确定方向。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A.能够列出洋务运动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说出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B.能够说出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创办者、背景及其运营情况,阐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方法与能力目标:A.能够结合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开办情况,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B.能够在广泛获取课文材料信息的基础上,从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领域变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作出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洋务运动的背景及过程的学习,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和洋务派改革精神的基础上,产生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在此案例中,A目标体现“内容标准”的最低要求,适用于一般学生;B目标高于“内容标准”的要求,适用于对初中历史学科有更高要求或有志于在人文社会方向发展的学生。不同的目标要求,适应于不同的班级或者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这种层次化的设计策略,便于不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我们追求开放的初中历史教学是让学生学有用的历史。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志向是历史教学的操作性、可测性和有效性的前提。通过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找到这节课的主题词……“开办洋务运动”,谁开办、怎样开办、开办的内容、影响等,我们也可以找到历史认识的落脚点……洋务运动的影响,由此设计学习活动的路径和方法。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二、富有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同于静态的教学过程,它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此标准下,教师要不仅要详细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学生真实的学习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来预设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或思考怎样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作答,并思考解决的方法。笔者在这里提倡的要给预设方案赋予一定的弹性空间,目的就是为师生的动态生成留出必要的“空白”。因为历史知识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表面文字上的客观知识,而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定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的体验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历史教学更加高效的前提和保证,尽量给学生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具有自由支配的权利和自主发挥的机会,而这些是需要创造一定的情景才能使学生完全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如果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讲解过多,必然留给学生的时间有限,“留白”的教学艺术难以发挥它的魅力,教师难免会忽视或较少关注学生的表现,使得教学变成了一种程序性的过程,也是教学更多地变成了一种体力劳动,学生的学习也因被动而缺乏活力。
三、预设开放型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动态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即生成“愤悱”的一种学习心理状态。具有一个确定已知答案的问题常常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在最近几年新课程理念下的指导下,开放型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授课教师有意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因此,优化问题的设计和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等已成为历史任课教师不断深入探究的一个课题。
洋务运动教案4
学习洋思的高效并应用于实践中,继而能够去改革一些陈旧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在学习洋思中去超越洋思,是我们每个课改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 反思 实践 超越
一、学习:洋思的高效
(一)统一而高效的数学课堂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案例1]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七上,第三课时)
第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投影):(一分钟左右,教师不作任何说明)
第二,自学指导(投影以及教师简单说明):(两分钟左右)
第三,学生自学以及自学检测:(约17分钟)
第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采用兵教兵方法):(约10分钟)
第五,课堂作业(老师当堂批改,基本完成良好):(约15分钟)
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学得高效。学生始终处于高效的状态,自学过程中,少有走神等无为行为;
② 教得高效。第一,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师后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第二,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是能够很快的引到纠正。第二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轻易把问题和方法主动讲出来而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是学生在学的环节存在的问题,评判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③目标完成高效。巡视学生们所做的练习,确实可以看到的是,学生们都当堂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二)统一的教案
2.[案例2] 听了几位数学老师的课,他们的课堂结构模式基本一样,就连教案也都是统一。
个人备“草案”
主备人按照洋思模式备好电子教案或者相关的课件制作,并按要求备好课题、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
备课组备“成案”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对草案进行集体讨论,修改出“成案”。主备人说课,其他成员补充、完善。
备课组重点研讨:如何解决疑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所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
备课组达成共识:统一划分课时、学习目标、自学指导目标、自学思考题、检测题、统一解决疑难问题、统一课堂、课外作业等。
备“个案”
在成案的基础上,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备出个案,写在成案的两边,形成真正的适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教案。
洋思这样个人、集体、个人的备课模式,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尊重了个体,既能够吃透教材,也能够吃透学生,正因为备课充分吃透,所以上课高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思考:如何学习洋思的高效
我们必须反思这么一个问题: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源,作为非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我们怎么学洋思,怎么样学到洋思的精髓而非依样画葫芦,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作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我区各学校,没办法像洋思那样有封闭式的管理制度,家长没法完全管教孩子,很多学生一出校门甚至就直奔网吧。怎么办?
我们无法控制学生的课外,但我们可以完善我们的课堂。我想,一旦我们课堂高效性得以显示,或许学生的课外就得到了很好的调控。课堂的高效性实实在在势在必行的了。
三、实践:改革课堂模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给学生开讲座《学习洋思―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将洋思中学的所见所闻与全体学生分享。
第二,调座位,改变学的模式,加强兵教兵的互助。
第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学习洋思的关键。
①调整自我。洋思的老师,从头到尾都不用管理课堂纪律,而是让学生自觉的投入自学、自测、听讲、练习的每个教学环节。
注意精讲。作业讲评精讲,课前复习精讲,新课导读精讲。与洋思的课堂相比较,
我们老师自己的课堂上,不足的还是在于精讲这块,所以留给学生自学自测的时间不够。
加强预习的落实检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点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
成落实本节课所学知识,这一点也是洋思回来所要做的改变。
④加强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的高效。每个老师在集备前必须把自己对下周的重难点进行解读。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充分的在上课前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为课堂的高效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超越:从实际出发,在学习洋思的过程中超越洋思。
洋思中学的教改并不是完美和终止的,如何更好的学习洋思的长处,发扬我们自己教改的长处,我们就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学习落到实处,把教改落到实处。从实际出发,在学习洋思的过程中去超越洋思,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全体参与教改实验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改理念。
(1)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局限,走出传统教学的影子。教,必须有效!学,必须快乐!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多少老师们都放不下课堂上的“讲”,总觉得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讲越多越好。
(3)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面对生员的参差不齐,我们必须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上课必须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
(4)教改要有吃苦和求实的精神。学生如果在先学方面不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后教就无法执行。更别说反馈与矫正了。
2. 领导要带头重视教改实验。
(1)学校领导要有先人一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务实的行动方案。领导必须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才能够求得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2)教改的执行需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提供支持。每项教改在执行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当我们对导学案产生困惑,当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教改课堂的模式,当我们对自己的教改成绩担忧,当我们对教改没有信心时,就需要领导强有力的支持。
(3)领导对教改也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从学校领导到教务处,从备课组长到教改成员,层层落实和把关。制订师徒承包制,使得年轻教师能够更快的成长,各校备课组之间加强合作和竞争,假期的集中培训等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考核依据。
3.认真对待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1)加深对对导学案的认识。可以通过每次的教改实验公开课,加强对教师的教改方面的培训工作,强调导学案的作用,鼓励教师们编写适合学情的好学案。
(2)导学案的使用必须正常规范化。没有使用好导学案,一种是对待教改的态度不端正,另一种就是对于导学案的编写质量不满意而不使用。我们相信,只有认可了这样的教改实验,才能够将教改进行到底。
(3)正确的使用好导学案。要用好导学案,备课组长首先应该对下载后的导学案的内容进行增减,按照自己学校的学情进行适当的处理。导学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小测卷为一体的导学案,导学案使用完后,必须立即进行完善整理、教后反思、形成补案,以备后面的教师更好的使用。正确的使用好导学案,是顺利推进课改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资料):
蔡林森, 吃苦是福,人民教育,2010年21期
洋务运动教案5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讨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历史所起得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慈禧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新式学校的兴建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以及分析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
⑴让学生仔细观看“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张图片,通过比较两者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异同,分析洋务派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的后果。
⑵详见“重点突破”。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洋务运动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最高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最佳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上一篇:竹影的精编教案(优质4篇)
下一篇:集体备课教案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