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汇总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伯牙绝弦教案汇总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伯牙绝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1篇古文。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1篇课文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的故事,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 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语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教学整合点 本课教学我主要借助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四季诗音,入情入境
1、大屏幕播放水墨动画,欣赏四季风光
教师叙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人们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去咏物,去抒情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画面,想一想,它们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
3、诗人善于用文字表达所见所感,画家用丹青挥洒情致,那么音乐家呢?——(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画面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表达愿望,在开篇就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二、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和着音乐的节拍走进一个动人的故事中去,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
2、自由读文了解这是1篇文言文,与平时所学课文不同
3、学生独立自由学文
(设计意图:把文章内容形象生动、直观美观、动态地呈现给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文言文的特殊性设计了教师范读,朗读提示,文体介绍、故事人物四个版块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不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便捷地读好文章,还可以利用电子课本中的热键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对文言文独特的文体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4、 检查学习情况(词语、字意、朗读)
三、析文品词,深入学文
1、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学生对文章句意初步理解)
2、抓住重点语句:文章中哪几句具体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引出重点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让你们想起了怎样的山,又想起了怎样的水?请同学们点击“山光水色”浏览相关图片,丰富自己的想象
2、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峨峨”“洋洋”简简单单两个字却写出了山与水的千姿百态,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也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3、感情朗读: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点击山与水视频欣赏)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景象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设计意图:文言文用语简练,文中的“峨峨”“洋洋”二词分别形容了山的高大与水的宽广如果单一地按照注释来理解,就只能了解意思,而很难将其形与意很好地结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不仅安排了图片,还穿插了视频,将音乐,画面与文字相结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了铺垫)
4、拓展想象,句式训练
伯牙善鼓琴,而且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情景呢?
a) 学生打开拓展想象,根据画面配以音乐欣赏,用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当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b) 学生交流,点评
c)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中所想,我的好朋友必定知道,这是怎样的朋友啊?——引出“知音”
(设计意图: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句式训练在这一环节我通过电教媒体提供给学生的词语及图片的内容为“杨柳依依”“波光粼粼”“风雨凄凄”“落叶纷纷”“流水潺潺”“炊烟袅袅”我将景、音、词、句巧妙结合,让学生在进行举式训练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相关的图片及音乐,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为学科服务的一大特色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3、配乐朗读
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融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共同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设计意图: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所以在学生了解文本情感后,我即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利用电教媒体,配以音乐、图片,入情入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促进了学生与文本、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深悟绝弦
1、过渡:无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出示句子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思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
2、学生交流,
3、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用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课件播放“追悼子期”)
4、同学们,面对伯牙的痛苦与伤心,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5、小结:是啊,子期虽然死了,但我们都希望伯牙能够振作起来,将对知音的思念化作对音乐绵绵不尽的追求
5、配乐自读
1、打开配乐自读,可以选择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也可以根据节奏的提示,将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
2、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已经对《伯牙绝弦》的故事有了更深的感受,因而再一次的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四、旁征博引,了解友情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从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光彩伯牙的破琴绝弦让我们看到了一份至真至诚的人间友情然而,珍惜友情并不一定要像伯牙一样黯然神伤,请同学们点击“旁征博引”浏览相关内容
1、学生自由浏览以下版块:友谊故事、诗风词韵、名人名言、艺术赏析,丰富自己对友谊的认识
2、学生交流
3、屏幕出示表现友情的相关图片配以音乐缓缓播放
4、教师总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关于友谊的故事真是很多很多,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最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朋友之间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
希望我们都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真诚和友善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设计意图: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网络资源不仅能了解古今中外的友谊故事、描写友情的相关诗歌、赞美友情的名人名言以及关于友谊的艺术作品还能丰富学生对友情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友谊学生在自主浏览了相关资源后,会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的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第三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指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1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指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指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指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
古文化如璀璨的珍珠,熠熠闪光。瞧,这颗颗珍珠,你能将它收入囊中吗?
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
(2)桃花潭水深千尺,
(3)又送王孙去,
(4)有朋自远方来,
(5)士为者死。
请任选一句填空。相机提问:第(2)句作者是谁?第(4)句出自哪里?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谁来读题。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师:“绝弦”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
3、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绝弦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3、指名读课文,评价1: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开了很好的头,谁还想读一读?
评价2: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4、老师最喜欢这两句话,师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们也来读读,可以想象古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动作来读。
5、这篇课文中这句话最难读,谁来试试?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几遍读下来,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板书:伯牙钟子期
钟子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钟子期,楚国人,生活在汉水边,是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
2、课文哪句话写出了他俩的的特点?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突出了他们的特点?(善)“善”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连起来就是——
(2)指名读,请读出你的理解。
(3)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我们一起来读出他们的特点。齐读。
3、同学们,课文哪两句话具体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特点?请用“——”划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句,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读读这句话,想想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评: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从哪个词看出是心里想到?(志)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板书:高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
(出示: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齐读词语。
你看,那么多画面钟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峨峨兮”)这古人写话如此简洁,这就是古文的魅力。除了“峨峨兮”还从哪个词感受到山的高?(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泰山巍峨的气势来。
当伯牙的琴声表现高山,钟子期就能感受高山的磅礴,真是善听的子期啊!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阿拉文库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附: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谁知道我来自哪所学校,猜不出来,得观察。
听到六一班,我感到亲切,知道为什么?这得靠猜。
听音乐放松放松。
你听到什么?
生:山林中的蝉鸣,瀑布飞流,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
师:再听一段。听到什么感觉。
生:很悲哀的感觉
生:凄凉悲哀的感觉
师: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结合这个名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拿着打狗棍在街上走……
师:再听一段(高山流水)
听到什么?
生:听到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突然风吹起来了
生: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师:我们要真正理解有些难为大家。这种用古琴演奏的成为高雅之乐。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1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1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释)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生:真美妙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齐答)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生:(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生:(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掌声)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齐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找一个字,那就是——
生:想。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就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它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了!你叫——王天宇,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天宇的智慧。
生:钟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生:(齐读)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齐答)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该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场笑声、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齐答)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逐字显示)
子期死,
生:(朗读)
生:(朗读,一字一顿)
生:(朗读,缓慢,有悲戚)
师:(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地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齐答)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答)知音!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心
上一篇:教学工作计划范例精选5篇
下一篇:语文 -项脊轩志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