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案(精编5篇)
【导言】此例“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伯牙绝弦教案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在我校十月份开展的“课内比教学”展示周活动中,刘红梅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成功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既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感受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了解了钟俞间的知音情,积累了经典诗文。
下面是刘红梅老师《伯牙绝弦》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初读扫清障碍,熟读出古文韵味
师:伯牙为什么绝弦?答案就在书中,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感觉不流畅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自告奋勇读给大家听?
(一学生读)
师:了不起,刚接触这篇古文就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可毕竟是古文,读正确了,流利了,还不行。就像我们喝茶,要慢慢地品,才会有唇齿留香的感觉。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这次就要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学生自由体会读)
师:这次,谁来读?
(一生读)
师:有古文的味道了。我尤其欣赏她读的这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个“再”字强调得好。怎么读出古文的节奏,就是该强调的地方一定要强调,有轻有重,有强有弱,才能抑扬顿挫。一起试一试。
(全班学生齐读)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在这篇古文里,还有两个句子难读,请大家小声地琢磨琢磨,看看善读的你们能不能找出来。
(学生试读体会)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找出难读句子。
师:细心的同学们,听老师读。留意到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生:我注意到老师在读“善哉”时,语调提高了,并且“善”和“哉”之间的语气延长了。
师:(你很善听,你真的很善听)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我觉得这是钟子期赞叹伯牙弹得好的语气词。
师:对。大家看,文下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注释告诉我们:“哉”和“兮”都是语气词,相当于“啊”,我们读的时候,在这样的词后面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韵味就出来了。不信,我们再请个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
师:(太好了!当我们的同学给我们带来惊喜时,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师:精彩是属于每个同学的,现在我们一起读,来了兴致,摇头晃脑的读都可以。
(全班学生齐读)
师:(我想把掌声送给我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的很棒。)古文哪,就是要这样一遍一遍地读,读着读着,你发现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学生说)
[评析]刘老师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注重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宋代的朱熹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必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如何落实“多读”上,刘老师首先就落实初读的要求,做到读正确、流利,扫清朗读的障碍,并提醒学生注意利用文下注释,习得读书的方法。再读时,则要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在指导读出古文的韵味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两个长句子,刘老师又通过范读,从语气词“哉、兮”入手,让学生明白“读古文时,该强调的地方一定要强调。只有读得有轻有重,有强有弱,才能抑扬顿挫,才能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就在这反复的有变化的朗读过程中,刘老师让学生体会到了古文的节奏和韵味美,感受到古文虽然离我们久远,但是读起来也很有节奏,富有不一般的韵味。教师指导得细致,学生也读得非常到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片段二]纵情吟诵,读出个性
师:读着读着,你们从哪些句子读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句中“善哉”的“善”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意思一样吗?谁能说出所以然来!
生:不一样。“善哉”的“善”是“太好了”,而“善鼓琴”“善听”的“善”指“擅长”。
师:对,在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常见的。这里“善哉”是钟子期听了伯牙鼓琴后,从内心发出的由衷的称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齐答:太好了、太妙了!
师:对,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含有“善哉”的句子,读出由衷的赞叹。
(一生读,读出了由衷的赞叹)
师:读得真好,就是这种语气。当你们读到“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雄伟的泰山。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自古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现在请男生读这句,把泰山高大巍峨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
师:(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泰山)我们请女生读第二句“洋洋兮若江河”。
(女生齐读)
……
师:(你们的语文功底真深厚)就是这样高大雄伟的泰山,就是这样波涛汹涌的江河,让我们一起来读。
[评析]在指导研读时,刘老师注意让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例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到:“善哉”,原来就是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后发出的感慨、由衷的赞叹!接着,当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时,刘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当你们读到‘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你读到“洋洋兮若江河”的时候,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做到了朗读与感悟、朗读与想象的紧密结合。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其实朱熹所说的这“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确实,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语文朗读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而且还要让他们触摸到语文的“情”和“神”。刘老师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融合到文本中去,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表达出自己对文章内涵独特的体验。
[片段三]创设情境诵读,积累经典
师:伯牙正是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表达了他痛失知音的遗恨。也正是这破琴绝弦,才使这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荡气回肠。(音乐响)就在故事发生三百多年后的战国,古书《列子》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最美好的瞬间。(出示:伯牙鼓琴……)男生齐读。
师:借问人间悉际遇,伯牙弦绝以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出示:子期死……)女生齐读。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
(全班学生齐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案2
一、乐器仿唱的源起年代与创始人
1.唢呐咔戏(吹戏、吹腔)
唢呐咔戏流传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它模仿北方各种地方戏曲(如山西梆子、山东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的唱腔)惟妙惟肖,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所谓唢呐咔戏,就是吹唢呐加上嗓音唱出戏来。它是在吹的时候加上人的复声,俗称假嗓。所谓咔戏的‘咔’字由来,即是人在咔戏的时候,发音的动力不光是吹,同时还要用声带振动哨片,是在唱、吹的劲头象咔咳,因而叫咔戏。”?q
唢呐咔戏使用的乐器各地大同小异,主要是唢呐、把攥子(呐子)和口琴子。根据需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把攥子构造很简单:上端是芦苇制作的咔哨,中部是一个10cm长的圆锥形铜质管身,下端是喇叭。”“口琴子体积很小,是用高19mm、阔24mm的两个瓦形铜片,中间夹一条阔的丝带,外面再用线缠紧而制成。吹奏时将口琴子放在靠近喉头的舌根部位,用喉间冲出的气流激励丝带而发声。”?r
“咔戏水平的高低,嗓子条件的好坏是决定因素,咔戏实质上是演奏者在唱戏,只不过声音不是从口腔直接传播出去,而是把唱词与曲调通过咔哨、咔芯子及咔碗的配合,形成了类似人声的‘哑腔’传播出去。”?s
许多老一辈著名的唢呐演奏家都是咔戏的高手,“都有自己独特的拿手好戏,如:赵春亭的《河北梆子唱腔选》、赵春风的《二进宫》《大登殿》、任同祥的评戏《刘巧儿》、山东梆子《春秋配》、宋保才的豫剧《断桥》、伊二文的山西梆子、王高林的北路梆子及笔者(郝玉岐)的《卡戏》、豫剧《朝阳沟》、京剧《战太平》等。”?t
唢呐咔戏究竟产生于何时?何人发明或首创?《谈唢呐咔戏》一文的回答是:“唢呐咔戏是民间艺人多年来的创造,是逐渐演化而成的。它的起源没有文献记载。”前引其余诸文也均未回答此问题。陈勇著《中国唢呐艺术研究》?u一书第3章记述了作者实地考察唢呐咔戏的情况,也同样没有触及此问题。
终于从王洗尘、姗悦的《台安唢呐咔戏:一人鼓捣一台戏》?v一文中找到了一点线索,该文介绍辽宁台安县的唢呐咔戏时说:“台安唢呐咔戏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清朝顺治年间,孟昭顺(台安唢呐咔戏市级传承人)的曾祖父孟传林离开家乡山东曲阜孟家庄,来到辽阳刘二堡,后到台安黄沙坨侯家村定居。由于孟传林精通唢呐咔戏,于是,唢呐咔戏开始在台安扎根。”该文还称“在孟传林的影响下,其子孟继续子承父业。到了上个世纪初,孟继续的儿子孟广生,继续从事唢呐咔戏表演,艺名‘孟老疙瘩’。孟昭顺是‘孟老疙瘩’孟广生的儿子,1940年生。”
这个答案对于探究唢呐咔戏何时诞生无疑是有益的,它有时间、地点和人物,似乎都很具体,但进一步思考却有疑问。所说“台安唢呐咔戏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是指“唢呐咔戏开始在台安扎根”已有三百年历史,还是指从关内产生然后传到台安的咔戏总共有三百年历史?
既然台安唢呐咔戏传承人孟昭顺生于1940年,上溯到其曾祖父相距三代,通常代际间距离以25年来计算,共约75年。据此推算其曾祖父从山东迁往辽宁的时间应在1865年左右,距今只有约150年,即台安出现咔戏只有150年左右,并非出现在三百年前,也不是顺治年间(1643―1661),而是在同治年间(1861―1875)。
另外,《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一书第3章说:“吹戏(即咔颍┑南窒笏淙豢梢运等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但尤以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淮北、苏北等地最甚,水平也最高。东北的吹戏传入较晚,但发展也较快。”从侧面印证了台安唢呐咔戏并非诞生于台安,而是由关内传过去的。
台安唢呐咔戏既已有约一百五十年历史,那么关内的唢呐咔戏从诞生到广泛发展传播,然后再传往关外的台安,可能至少需要100年以上,这样,两者相加大约共250―300年,与台安艺人所说其咔戏“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及“清朝顺治年间”的说法就比较接近了,但应明确这里所说的是整个唢呐咔戏的历史,而它传到台安只有一百五十年左右。当然,这还有待于更直接有力的史料证明。此外,唢呐咔戏的传统曲目主要是各种梆子腔,史料表明顺治年间正是北方各种梆子腔发展传播的年代,也是适合咔戏产生的年代。至于其创始人目前就更难考证了。
2.三弦弹戏
丛雪在《弹戏拉戏卡戏》(以下简称“丛文”)引1922年出版的李法章《梁溪类稿》之《王玉峰传》有如下记述:“王玉峰,字正如,汉军正黄旗人。生而目盲,九岁丧父,随母为人佣,以废视无所得食”。他自13岁起,跟从一位“工歌曲,善胡琴”的术士(算命先生)习艺,前后达十四年之久,成为一位“筝、琵、箫、管无不精,而三弦尤绝”的高手。从此过着“弹唱自给”的生活。王玉峰是一位耿直的爱国艺人,后来却因八国联军侵华入京时,演唱屡遭侮辱而“不复歌”。转而专心致志于演奏三弦。他最大的创造便是以三弦模拟当时京剧各演员的演唱,达到惟妙惟肖的绝招。此外,从“曲本杂剧,绕歌军乐”到“步伐口号”,以至“小儿声、妇女声、行人军马声,与夫禽兽飞鸣、侯虫振羽”等,他都能在“弦间传之,听之者辄忘其为三弦也。”这样,从光绪乙己、丙午年(一九零五至零六年)以后,他就成了名噪一时的“三弦弹戏”演奏家。特别是在一九零八年光绪、慈禧死后的所谓“国丧”期间,“民间不能演剧”,玉峰便以能用他的三弦使人一过“戏瘾,”而在京师到处大显身手。辛亥革命后,他还曾“应上海商人招”,南下上海以及无锡、苏州等地演奏。
可见三弦弹戏乃北京盲艺人王玉峰所始创。根据“丛文”所述“从光绪乙己、丙午年(一九零五至零六年)以后,他就成了名噪一r的三弦弹戏演奏家”来推测,三弦弹戏产生的时间应在1905年前后。
3.三弦拉戏
《丛文》还说:“可能正是由于他(指王玉峰)南来的影响吧,不久,上海一位盲艺人沈易书便继王玉峰之技艺而起。但他又有新的创造,就是改弹拨为弓奏,把三弦弹戏发展成为三弦拉戏。”
《辞海》也说:“其后,上海盲艺人沈易书仿其法,改用弓奏,创‘三弦拉戏’。”
可是从顾丽敏《伯年拉戏 百年沧桑――从尘封档案看拉戏百年流变》一文(以下简称“顾文”)引1924年7月4日《申报》刊登的《三弦拉戏小评》称:“三弦拉戏为近日游戏场中主要游艺之一,当十余年前,有王玉峰者,双目失明,善弹三弦,献艺于张园安凯蒂,冰弦拨动,不特京剧生旦净角之声调惟妙惟肖,即奏出军乐歌调亦能逼真,听者咸赞叹之。邱聘卿从而习之,虽专心研究,然不易精纯。聘卿于无意中将胡琴之弓,移扣三弦上随意弄奏,觉其发音洪亮,逼肖喉唱,于是悉心练习,数月之后居然成功,社会喜其新颖别致,故每一奏技,听者拥挤。唯时以三弦拉戏为业者,仅邱一人,故数年间声誉遍南北焉。后有沈易书者,本业星命,于操业之暇,悉心仿习,不久尽得个中之味。……沈恐贻拾人牙慧之讥,遂另雇一人专操京胡,而己则仅拉唱句,易其名曰南方拉戏。”
三弦拉戏的创始人究竟是沈易书还是邱聘卿?《辞典》与《丛文》均认定前者,但未提及任何根据和理由。而《顾文》则记述了后者由弹戏改为拉戏的具体情节,还明确指出“唯时以三弦拉戏为业者,仅邱一人,……后有沈易书者”,再者,如沈确为创始人又何必 “易其名曰南方拉戏”呢?看来《顾文》的说法更为可信。
《顾文》还称:“王玉峰离沪五年后,1917年10月21日上海〈申报〉广告称:‘邑庙豫园劝业场四楼,邱聘卿三弦拉戏,五点半起五点五十分止,十点三刻起十一点五分止’。”王玉峰是在1911年应邀赴沪演出,1912年回京,五年后出现上述三弦拉戏的演出广告,那么三弦拉戏产生的时间当在1912―1917年之间,创始人是邱聘卿。
4.单弦拉戏
据志英《呕心沥血铸艺心―单弦拉戏创始人顾伯年父子》一文称:“顾伯年(1904―1971)是苏州人,幼年曾是唱堂会的京剧科班‘音韵社’的艺徒,他天生聪慧,当时,苏州有个三弦拉戏的玉春普他那摹拟人声的拉戏绝技让不少人着迷,顾伯年便常常在堂会之余去观摩玉普春的三弦拉戏,并主动接近这位飘泊异乡的盲艺人。玉春普对顾伯年的殷勤照料心有所动,也欣赏他的艺术才能,就向他悉心传授这门技艺。”顾伯年之子顾耀宗也曾亲口告诉笔者:其父当年是向盲人玉春普学的三弦拉戏,但玉春普师承何人则不清楚。
顾文中还介绍:“从1930年前后的苏州报刊中可以看到,当时在苏州各游艺场中表演三弦拉戏的有沈易书、赛凤林、李传芳、朱谓侬、顾伯年等多人。”由于游乐市场争奇斗艳,竞争比较激烈,顾伯年觉得小三弦的声音更接近人唱京剧,于是改用小三弦拉戏,然后为了标新立异,又去掉里面两根弦,而号称单弦拉戏。笔者与顾伯年之子顾耀宗相识多年,问到单弦拉戏产生的确切时间,他也说不准。既然1930年前后顾伯年表演的还是三弦拉戏,那么,单弦拉戏应产生于1930年之后不久,创始人为顾伯年。
5.雷琴(擂琴、大擂)拉戏
山东的盲艺人王殿玉(1899―1964)在山东坠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另一种乐器仿唱形式――雷琴拉戏。谈论雷琴拉戏的文字记载相对较多,王殿玉的亲传弟子赵玉斋、宋东安和笔者都曾经著文,有过较准确可靠的介绍。另外,牛玉新《神妙的技艺 崇高的德行――记著名擂琴演奏家王殿玉》和商树利《浅谈弹戏与拉戏的历史与映像》,两位音乐学者也有较客观的论述。
王殿玉出生在山东郓城县徐桥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父母双亡,随兄嫂过活。6岁因患天花双目失明,9岁开始学习拉琴唱曲。由于他生性聪慧,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又非常勤学苦练,到十五六岁,在流浪卖艺的过程中,他已学会了坠琴、三弦、四胡、古筝等乐器。还会唱三弦书、二夹弦、琴书等。尤以坠琴拉得最为出色。他逐渐尝试着在坠琴上模仿一些山东小调和二夹弦、琴书的唱腔,受到乡亲们热情地鼓励与欢迎,这更鼓舞了他钻研创造的信心,不久,他又琢磨着模仿出了锣鼓、唢呐、笙管的演奏,以及鸡鸣犬吠、人言哭笑、弹花纺线等生活中常见的许多声音,逐渐在周围地区出了名。
19岁时(1918年),他南下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企求更大的发展。当时大城市流行的是京剧,为了适应新的观众爱好,他就主要跟着唱片努力学习京剧,在仿奏京剧唱腔的过程中,他感到坠琴的音色音量都不能适应,于是加大了琴筒、加长了琴杆和弓子,这件新乐器音量洪大,音色更像人声,它的最佳音区与京剧生旦的音域正相吻合,拉起戏来更加逼真,效果更为理想,这就是最初的雷琴。
王殿玉以其独创的雷琴,加上精湛的演奏技艺,仿唱京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唱段令人叫绝。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沪、宁、京、津等地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争相观看,所到之处都引起轰动。报章好评如潮,赞他是“稀有之奇才,罕见之绝技”,称他为“丝弦大王”“丝弦圣手”。1953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奖。50年代,中国唱片公司为他灌有数张唱片传世。雷琴产生的时间在1918年前后。
综上所述,可将五种乐器仿唱产生的时间及创始人归纳如下:
唢呐咔戏 约三百年前顺治年间 佚 名
三弦弹戏 1905年前后 王玉峰
三弦拉戏 1912―1917年间 邱聘卿
雷琴拉戏 1918年前后 王殿玉
单弦拉戏 1930年之后不久 顾伯年
二、几种乐器仿唱的现状与相互关联
唢呐咔戏已有约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影响很广,在北方广大城乡都有其踪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与城乡群众生活中的婚丧嫁娶等活动关系密切,故而长盛不衰。解放后,唢呐咔戏更登上各种歌舞晚会及音乐会舞台。现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不少年轻一代咔戏演奏者的身影,唢呐咔戏在北方广大地区尤其在农村,得以较好地流传下来,但唢呐名家郝玉歧感叹:“我们也应看到吹腔艺术的萎缩现象。专业音乐院校只教唢呐不教吹戏,专业团体和民间的年轻人也学者甚少。视这些瑰宝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
唢呐咔戏历史较久,是乐器仿唱类型的开创者,故后起的弹戏和拉戏的产生,很可能都受到了唢呐咔戏的⒎⒑陀跋臁<热贿锬胚窍饭闶芑队,那么其他有条件的乐手和乐器予以仿效,是很自然的。
前述资料表明是王玉峰开创了三弦弹戏,邱聘卿从三弦弹戏演变成了三弦拉戏,然后,顾伯年又从三弦拉戏派生出单弦拉戏,这三种乐器仿唱是一脉相承的。而王殿玉创始的雷琴拉戏与这三种乐器仿唱起初并无关联。因王从小失明,又一直生活在偏僻的山东农村,是无法接触到远在京、沪的三弦弹戏或拉戏的,所以,雷琴拉戏应是王殿玉独自创造的成果。
经过岁月的流变,目前三弦弹戏和拉戏似乎已经失传绝迹,至少已无专业从事的人员。现在只能从解放前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的沈易书的唱片京剧《珠帘寨》《武家坡》中才能听到三弦拉戏的声音了。三弦弹戏则连音响资料都未能留下。
单弦拉戏的创始人顾伯年,解放后落户武汉,其子武汉市说唱团的顾耀宗(1931―)继承了他的衣钵,现已八十多岁,是武汉市省级“非遗”项目单弦拉戏传承人,曾传授了几个弟子,但目前很少以此为业,其孙女顾丽敏继承了乃祖的技艺,希望能够坚持下去。
雷琴拉戏在20世纪后半叶曾经比较繁荣,解放后王殿玉定居天津,参加了天津市曲艺团,于1964年去世。其弟子宋东安接班,成为天津市曲艺团著名的雷琴拉戏演奏家,直至九十年代退休。2008年,雷琴拉戏被定为天津市“非遗”项目,宋东安为传承人。与此同时,五六十年代,王殿玉的其他弟子把雷琴带到了南北各地:韩凤田(海政文工团)、赵玉斋(沈阳音乐学院)、王福生(中国铁路文工团)、王福立(中国煤矿文工团,二人均为王殿玉之子)、傅定远(即笔者,歌舞团)、张乐(福建省曲艺团)、王华杰(宁夏歌舞团)等,后来都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雷琴演奏家。
1974年,主席到武汉,在为他举行的专场电视晚会上,对笔者的雷琴拉戏很感兴趣,要求重来了三次。当时的中央文化部录音录像组知悉后,于1975年调笔者赴京,录制了京剧《文姬归汉》《二进宫》等选段的音像。笔者又引荐师兄韩凤田也参加录制了京剧《游龙戏凤》等选段。笔者还先后参加了同年在人民大会堂招待金日成、西哈努克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国事演出。1979年,王华杰的雷琴独奏赴京参加了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颇受好评。1984年,苏凯立、傅定远改编的雷琴独奏曲《阿凡提之歌》获全国第三届民乐作品评奖三等奖。
赵玉斋、傅定远、宋东安、王华杰及张永智(王福立弟子,中国煤矿文工团)等多次出访亚、欧、美、澳多个国家,弘扬雷琴艺术,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赵玉斋、宋东安、傅定远都曾在一些全国性音乐杂志上发表过介绍王殿玉和雷琴的文章;还有雷琴的专著出版,如宋东安编著的《王殿玉雷琴艺术暨宋东安曲作选》(吉林文史出版社),傅定远编著的《雷琴演奏法与曲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丁宝春(赵玉斋弟子)、王秀琴(丁宝春弟子)合著《中国擂琴演奏法》等。音像制品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有王殿玉的《二进宫》《玉堂春》《笙管合奏》《鸡鸣犬吠》等快转唱片;九十年代有《擂琴合集》、韩凤田的《韩凤田擂琴演奏》、傅定远的《傅定远擂琴独奏专辑》、丁宝春的《中华大擂曲》等卡式录音带;进入本世纪后则有宋东安的《宋东安的雷琴》VCD光碟、傅定远的《京腔琴韵》和《歌乐琴艺》CD光碟等出版。
可见雷琴拉戏已有了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随着时光流逝,雷琴第二代目前仅剩宋东安、傅定远、王华杰三位,且多已年过八十。雷琴第三代的韩燕(韩凤田之女,海政文工团)、张永智(中国煤矿文工团)丁宝春(中国电影乐团)也已退休,田涛(湖南曲艺团)已故,目前适龄的专业雷琴演奏者极少(个位数),业余兼拉雷琴以及爱好者为数也不多,约数十人,雷琴拉戏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已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幸好不论专业和业余的雷琴人为雷琴的传承和发扬一直在顽强坚持。1985年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关心帮助下成立了“北京雷琴研究组”,1998年正式成立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雷琴研究会。1985、1999、2014年三次在北京举办了雷琴创始人王殿玉先生的纪念音乐会。2009年,中国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料库录制了《雷琴》专题资料集,举办了雷琴艺术专题讲座和雷琴专场音乐会。特别是2014年的纪念音乐会得到了文化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扶持工程”的资助,由中央民族乐团主办,中国音协雷琴研究会承办,文化部数据库全程录影保存。与此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聘请第二代雷琴演奏家宋东安、傅定远、王华杰及第三代的张永智为客座教授。雷琴拉戏已逐渐引起各方更多的注意,其传承发展出现了转机与希望。
综上所述,到现在五种乐器仿唱中,唢呐咔戏在北方农村得得以较好地流传下来,但已有萎缩的忧虑;三弦弹戏与三弦拉戏已经绝迹;单弦拉戏已是硕果仅存;雷琴拉戏也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三、乐器仿唱的社会基础与美学意义
我国各种戏曲都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唱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都受到其所流传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唱,常常成为当地的“流行曲”,人人都能哼上两口。欣赏戏曲是广大群众重要的文化需求,一般群众尤其是农民要想看一场戏并非易事,而乐器演奏则离他们较近,民间音乐家们擅长的乐器可以仿奏戏曲唱腔,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群众欣赏戏曲的需求,于是各种乐器仿唱就应运而生了。乐器仿唱使人们在欣赏乐器演奏技艺的同时又能一过戏瘾,一举两得,加之这些唱腔是他们最熟悉、最喜爱也最容易理解的音乐,其广受欢迎就很自然了。“清朝末年,光绪、慈禧死后的“国丧”期间,民间不能演剧,王玉峰用他的三弦弹戏使人一过戏瘾,而在京师到处大显身手”,就是极好的例证。这也就是乐器仿唱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基础。
我国器乐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品类繁多,丰富多彩。乐器仿唱是直到近现代才产生的器乐品种,它们突破了乐器演奏传统器乐曲的常规,独辟蹊径而以模仿戏曲唱腔为主,并受到广泛的欢迎,这是我国民间音乐的杰出创造,是对传统器乐曲的一种发展和突破,丰富了民族器乐的品种。各种乐器仿唱还都研发出了一整套模仿人声歌唱的专门技法,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与其他乐器仅仅演奏一下戏曲旋律是完全不一样的。
乐器仿唱是横跨音乐与戏曲、器乐与声乐的一种交叉复合性的艺术品种。观众从中既欣赏了器乐演奏,又过了戏瘾,既体验到器乐演奏的美感,也感受了某些声乐艺术的内涵,是两者的综合,使人从中得到了愉悦的艺术享受,具有很高的技巧性、欣赏性和审美价值,因而广受欢迎,是雅俗所共赏的民族音乐艺术。
音乐中最动人的是歌声,各种器乐演奏努力追求的境界之一就是“歌唱性”,要求“如歌”。乐器仿唱要求其演奏酷似人声唱戏,甚至还要奏出名家流派的特殊韵味,可以说是器乐演奏中歌唱性最强,最如歌的了。
从乐器仿唱的艺术实践过程来看,仿奏者首先要练就操纵乐器的娴熟技巧,掌握仿奏唱腔的专门技法。同时,还必须要学习和研究演唱戏曲,要了解每一唱段的内涵与情感,钻研戏曲的吐字行腔、气口尺寸、吞吐收放的特点,以及各家各派独具的风格韵味等等属于声乐范畴的知识,然后运用恰当的器乐技法才能将唱段的思想情感与名家的风格韵味成功地仿奏出来,生动传神地展示给听众。所以,它是一种艺术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劳动和再创造的过程。
邝祥盛《民间乐器模拟表演漫谈》一文也认为:“演奏家们对各演员的唱腔模仿得如此逼真,首先必须要求演奏者对这些唱腔的流派、风格要有较深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只有了解掌握才能谈得到模仿。但要掌握这些唱腔流派与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功。可见这些演奏家们艺术修养之高,功底之深。”
乐器仿唱艺术深深植根于我国民间音乐与戏曲艺术的沃土之中,广受大众的喜爱,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品种,在世界器乐艺术中更是独树一帜,也受到国外观众的高度赞赏。但国内音乐界却有一种论调,认为咔戏、拉戏是模仿,不是艺术,似乎不如演奏普通乐曲高雅,难登大雅之堂。
乐器仿唱的确是模仿的艺术,但其模仿的对象是艺术――戏曲唱腔,用以模仿的手段也是艺术――乐器演奏,两者一结合怎么就不是艺术了?国画中的戏曲人物画与乐器仿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是用笔墨色彩描画(模仿)戏曲人物的视觉形象,后者则是用乐器声音描绘(模仿)戏曲人物的听觉形象,或者说,前者是用笔墨再现戏曲中人物,后者是用乐器再现戏曲中人物。同样都是饱含艺术技巧的艺术性模仿,前者是艺术后者当然同样也是艺术。
其实,乐器仿唱的名家们都是演奏普通乐曲的高手和多面手。三弦弹戏的创始人王玉峰就是一位“筝、琵、箫、管无不精,而三弦尤绝的高手。”而且还善于演唱,过着“弹唱自给”的生活。雷琴创始人王殿玉更是精通多种乐器,既是拉戏的宗师,又是坠琴、古筝、古琴、扬琴的高手,他的弟子也都擅长多种乐器,其中还产生了有“筝王”之誉的赵玉斋。再如唢呐名家赵春亭、赵春风、任同祥、郝玉歧等无不既是演奏传统唢呐曲的大师,又是咔戏的名家。而且,乐器仿唱在各种歌舞、音乐晚会上往往都会掀起高潮,常被安排在“压轴”的位置。受到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肯定,为雅俗所共赏,进了人民大会堂,进了国家大剧院,上了国事招待晚会,可见乐器仿唱早已登上了大雅之堂。
四、乐器仿唱亟须扶持和提高
各种乐器仿唱的产生都有其社会和艺术的原因和必然性,它们是民族器乐发展到近现代才出现的产物,都受到过群众的热情欢迎,都曾有过辉煌。毋庸讳言,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至今有的已经失传,有的濒临失传,即使唢呐咔戏和雷琴拉戏也面临队伍萎缩,青黄不接,发展缓慢,亟待发展与提高的问题。
究其原因,首先是其从业者大多来自民间,所受文化与艺术教育有限,不易跟上时展的步伐;其次是一些贬低和歧视的错误论调影响着人们对乐器仿唱的看法和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使乐器仿唱艺术至今还处于自生自灭的民间状态,未能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与扶持的体制之内。
因此,乐器仿唱业者和爱好者一定要继续坚持自强自立,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努力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也更需要文化行政部门对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切实的保护和扶持;希望音乐理论界从学术与理论的角度予以关注和引导;音乐院校能将乐器仿唱纳入教学计划,培育出新时代高素质的乐器仿唱人才;新闻媒体能给予鼓励与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乐器仿唱艺术,帮助有志于乐器仿唱事业的人们紧跟时代步伐,充分继承,努力创新,把乐器仿唱艺术不断发展提高,使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音乐艺术焕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辉。
陆云星《谈唢呐咔戏》,《中国音乐》1982年第4期。
富森《吹咔艺术中的口琴子和把攥子》,《乐器》1986年 第5期。
冯永兴《谈民间吹咔乐》,《中国音乐》1987年第1期。
郝玉岐《吹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东方艺术》2011年第1期。
陈勇《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王洗尘、姗悦《台安唢呐咔戏:一人鼓捣一台戏》,《鞍山日报》2011年10月28日。
丛雪《弹戏拉戏卡戏》,《音乐爱好者》1981年第1期。
顾丽敏《伯年拉戏 百年沧桑――从尘封档案看拉戏百年流变》,《武汉群文》2013年第3期。
志英《呕心沥血铸艺心――单弦拉戏创始人顾伯年父子》,《艺术与时代》1991年第4期。
牛玉新《神妙的技艺 崇高的德行――记著名擂琴演奏家王殿玉》,《齐鲁乐苑》1984年第1期。
商树利《浅谈弹戏与拉戏的历史与映像》,《乐府新声》2009年第1期。
伯牙绝弦教案3
唐代开元十六年,朝廷召试天下神童。年仅7岁的李泌应试,其时玄宗观棋兴浓,就命宰相张说以棋作联:“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语毕,李泌即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志。”上联蕴含棋道,下联包罗哲理。李泌一联悦圣颜,遂入仕途。
宋代坡与黄庭坚有一次在松树底下下棋,坡见松子落于棋盘上,脱口道:“松下弈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即以“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应对,天然工稳,情景交融,令人拍案叫绝。
明代朱元璋一次与刘伯温对弈,曾合作过一副对联:“几幅图画,虎不啸,龙不吟,花不馨香,鱼不跳,成何良史?”“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足,炮无烟火,象无牙,照甚将军?”
也是明代的,一个叫解缙的神童。一次,他与棋坛老将下棋,老人见他年幼,有些小瞧。棋下到一半时,老者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说:“旧画一张,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馨香鸟不叫,风此小子,可笑可笑。”聪颖的解缙毫不慌乱,沉着冷静出口吟道:“残棋半局,车元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足,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此联出手不凡,对得恰到好处,花甲老人不由得击掌称妙。
清代才子纪晓岚侍从乾隆皇帝出游,夜间与乾隆皇帝弈棋,乾隆望着繁星满天,脱口吟出:“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个敢下?”纪晓岚知道乾隆考他,略加思索对曰:“地为琵琶路为弦,何人能弹!”对仗工整,令人叫绝。
也是清代的左宗棠率兵征西阿古柏,有人曾借此作一棋联:“大帅用兵,士卒效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视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学士丁亮用牌九名作对,寓八国联军入京、清室出亡作答:“至尊在野,长短休论,文泄泄,武沐沐,议和迭迭,到后来,万人失望,直落得呼天抢地。”
伯牙绝弦教案4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文言文;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文言了相关的要求,可在后边的“附录1”中却没有推荐小学阶段应该背诵的文言文,这一空白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人教版和语文S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4篇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语文S版是《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
在选择要增加阅读(也可以称为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时,一般是选择和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关联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课文内容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与课文主题“言语之妙”相同,还有这本书中的《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一些适合增加阅读的文言文,又囿于笔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语文S版的小学教材,因此,有如下几篇,仅供参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主题:言语之妙)
增加阅读其二,《世说新语・言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主题:友谊)
增加阅读《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弈》(主题:学习)
增加阅读清朝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自相矛盾》(主题:寓言)
增加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画蛇添足》
增加阅读《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6.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夸父逐日》(主题:悲剧神话,锲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阅读《精卫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
下面列举一个在教学中增加阅读的案例,希望能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师延峰发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师: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
三
根据以上的看法,笔者还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以满足学生学国传统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一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文言文,或明确提出要学习的文言文。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这岂不是很好。
最后,在课内增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肯定不止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浅薄,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伯牙绝弦教案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法是指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是新型教育改革下的必然结果。小学生因为年纪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这就使我们的语文课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快乐因素,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自身,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一定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快乐起来。
一、快乐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的常用方法,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充满兴趣地读。
(一)有目的地读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目的地朗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熟练掌握课文文本。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指导学生围绕“山”和“水”的特点,有目的地朗读,去品词品句,去理解、体会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桂林那秀丽迷人的风光,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有方法地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如可运用范读、领读、引读、齐读、接读、轮读、默读、轻声读、指名读、对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激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达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感情浓烈,或激昂、或深沉,或语气语调变化大的课文可先由教师范读,如《我的战友》一课;对较短的课文,或较长课文中的描写精妙、语句优美的片段,或气势恢宏、语气激昂的语段可齐读,如《春》一课;对人物对话出现较多的课文可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如《画杨桃》一课。
(三)充分地读
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在讲课文前,让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脉络;在讲读课文中,紧密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段,寓分析于感情朗读中,品评语言美感,欣赏课文精华;讲读课文后,让学生一边体会课文内涵一边朗读,这样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多读,激发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运用教具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制作各种教具并恰当地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自制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知识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知识能源。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为学生创设更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可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相关课件:1.让学生欣赏一个《伯牙绝弦》的小动画片,一方面使他们初步了解本篇古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听一听下面这支曲子,你们能想到什么?你们有什么感受?师生共同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然后请同学谈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音乐很好听,或者听不懂,老师要适时的鼓励他们,有的学生可能从比较深的层次感觉到了巍峨的高山和奔腾的流水,老师不禁拍案叫绝:如果俞伯牙尚在人世,他一定会非常欣慰,因为他又终于遇到了一位知音。最后明确,这支曲子就是当年俞伯牙弹给钟子期听的《高山流水》。这个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更充分的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从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3.师生共同欣赏名家朗诵的此篇古文,以此来告诉同学古文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和韵味。之后教师和学生一同练习朗读课文,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最后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师生进行朗读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朗读、会朗读的兴趣。
(二)自制实验型教具
小学语文教具较少,我认为在教学中自制实验型教具,不仅取材容易、造价低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从“人字形”铁路入手导入新课。由于学生对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感到陌生,单靠课本的文字及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理解通透。事先我将儿子的玩具小火车车头进行改装,并将玩具铁轨固定在木板钉成的斜坡上,教学时把学生分组,让第一组学生围在讲桌四周,我边演示边讲解,两个不同颜色的火车头,沿着铁轨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沿着“斜坡”往“山上”爬,在“人字形”铁轨的交接处,推的车头变成拉的车头,把列车牵引到另一个斜坡上去。演示完毕后,由第一组学生自愿报名给第二组的学生进行讲解演示,以此类推。这样仅仅几分钟,就把“人字形”铁路及车头牵引交换的情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理解了“人字形”铁路的作用。抓住契机,我告诉学生“人字形”铁路是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顶着重重压力设计的,学生被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智 慧深深折服,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导入新课的任务顺利完成。
(三)自制范画
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往往对于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比较感兴趣,学习起说明文来,他们就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自制范画也是一种既简单又很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第六自然段介绍了鲸如何睡觉:“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同学仔细读课文,想象一下鲸喷出的水柱及睡觉的样子,然后我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笔画逐一张贴在黑板上与课本的语言描述相结合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范画以及脑中的形象把这些形象也用简笔的形式画下来。只要能画出几条鲸“垂直、又细又高”“倾斜、又粗又矮”“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就行了。这样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所谓快乐语文,不过就是教师多用一些心思在教学上,以充分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毕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水之源、木之本。我想通过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快乐一些,更快乐一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育论[M].教学科学出版社,1999.
[2]戴汝潜。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