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精彩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卜算子》精彩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卜 算 子【第一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
-、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字正腔圆)
3、指名读。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2、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春天是美好的,词人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们认为此时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愿望。
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师总结:
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四、引导背诵。
1、自读。
2、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卜 算 子【第三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出自于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原文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题目(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答案(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形象、情感)
(2)比喻修辞用得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用语绮丽生动。(判断技巧、具体解释技巧、表达效果)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u)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第四篇】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平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对内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拓展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差异网☆)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一篇:中班户外活动滑滑梯教案精编4篇
下一篇:《标志设计》教案(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