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案【范例14篇】
通过微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激发阅读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难点: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预习学案:
1、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字______。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以写_______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二、赏析学案:
1、分析第1联: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分析第2联: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分析第3联: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三、演练学案
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回答下列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①,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③。
山中习静观朝槿④,松下清斋折露葵⑤。
野老与人争席罢⑥,海鸥何事更相疑⑦。
【注释】
①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②藜(lí):一种可食的野菜。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送饭食到田头。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③夏木:高大的树木。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④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⑤清斋:素食,长斋。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⑥野老:诗人自称。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⑦“海鸥”句: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1、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重难点点拨:
1、正音解词: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
壑(hè)庞(páng)然大物蛤蟆(háma)
2、读好停顿,注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9)盖/一癞蛤蟆。
【自主学习】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4、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
1、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主谓间,取独。)驱之别院(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所观察之物)蹲其身(代词,指自己)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3、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群蚊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变成鹤了;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此高兴得拍手称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看,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丘陵,低陷的部分当成沟壑,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仔细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东西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导、学、练
训练一
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5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⑷以土砾凸者为丘。( )( )
⑸凹者为壑(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4分)
明察秋毫:
鹤唳云端: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轻松课堂】
4、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
3分)
有想象之趣,比如:
有细察之趣,比如:
有童稚之趣,比如:
5、各写一个含有下列词的成语:(
3分)
张( )昂( )素( )
6、翻译下列句子:(
3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2)鹤唳( )(3)土砾( )
(4)丘壑( )(5)癞蛤蟆(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2)项为之强( )( )
(3)果如鹤唳云端( )( )(4)以丛草为林( )( )
(5)方出神(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童趣》答案
【预习感知】
1、略
2、注音略。⑴能“僵”,僵硬;⑵鸣叫;⑶愉悦,高兴;⑷碎石;⑸山谷
3、略
4、“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定神细视,以丝草为林”等句;“神定,捉虾蟆……别院”
5、略
6、因此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着。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掀倒“山”压倒“树”地走过来。一、填空《闲情记趣》清沈复鹤唳云端庞然大物
二、(略)
三、
(1)我
(2)脖子同“僵”僵硬
(3)果然鸣叫
(4)把当作
(5)刚刚
(6)兴致
(7)驱赶
(8)有的四、
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五、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土砾凸者丛草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3
1、学习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一、预习热身
3、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4、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5、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又称知识小品。它是一种科学普及性的短小精悍的短文,融科学知识于文章中,使读者长知识,广见闻。本文就是1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
自主学习
1、预习内容与要求
(1)读课文,把你不认识的字找出来注音,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整理出来,读一读,写一写。
(2)把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查阅工具书,写出它们的意思。
(3)预习自测
A.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扰乱()狩猎()哀号()喧嚣()
喑哑()莴苣()静谧()篡夺()
劫掠()酷爱()妒忌()窸窣作响()
吮取()惊慌失措()津津有味()嗉()
毫不犹豫()窃窃私语()更胜一筹()
B.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2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名称:
生活环境:
叫声特征:
外形特征:
食物习性: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3.理解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5.了解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看P12图A,让学生说出A、B、C、D四个地方分别应发展什么农业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引导学生读P13图B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草地、森林、耕地、大陆水域、其它(沙漠、戈壁、石山等)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引导学生读P13表格及P14图C内容,得出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记住总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的排名)
⑵山地多、平地少
⑶后备资源不足,且分布偏远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的类型: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
⑴引导学生读P15图D-H,说说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记往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南北方的农作物;横断山区的特点
⑵让学生重点阅读图F,记住400mm和800mm等降水量线、旱地、水田、草地、林地的分布及三大林区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⑴因地制宜的概念⑵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引导学生读P16图I,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
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水稻;北方:小麦、棉花
掌握各种农业的分布区域
4.指导学生完成P17填表
第二课时
内容: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做P17探索实验,引出对土地的破坏
二、读P18图J-L,说出人们是怎样破坏土地的,认识破坏土地带来的后果,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三、阅读文本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保护耕地的措施
2.说出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3.看图M、N记住图中内容及人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5
年级:初二学科:语文主备:赵光冲审核:
课题:《满井游记》课型:新授时间:20xx-5-31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家长签字:
课前预习:
1、根据课文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代文学家。②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课堂自学:
1、整体把握课文分析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第2段:
第3段:
2、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二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分析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
第五句第六、七句,第八句,第九句
②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3、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第二段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特点?
4、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第一层
第二层
5、给本段划分层次
第三层
合作研讨:
1、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展示交流:展示课堂自习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讨的.内容。
检测延伸:
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B.髻鬟之始掠。(梳、掠)
C.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吸而饮)D.红装而蹇者。(跛足)
2.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城居者未之知也。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局促一室之内。
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A.游满井B.满井春色C.游郊田D.郊田美景
5.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6.文章写鸟、鱼富有人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7.这是段绝妙的山水画的描写,使山有人的_____________,柳有人的_____________,鸟有人的_____________,水有人的_____________。
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1.《嘉庆统一志》说满井“井经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井游记》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能举出两例反映这一季节景物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6
一、预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言,重点理解“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这个说法的含义,并试着想一想还有什么类似的比喻,可以说明诗歌与散文的差别,比如“写字”与“书法”的区别等。
2.学生大声诵读《老虎》一诗,直接感受诗歌铿锵的节奏,思考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句式,形成了这种节奏效果。
二、作品讲解
1.介绍诗人布莱克的生平(见参考资料),可以侧重于布莱克诗人之外的画家身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绘画特征。
2.分析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相同疑问句式的不断重复,形成了一种密集的、追问的`节奏;色彩的对比、反差,更鲜明地呈现了老虎的形象;诗歌速度、节奏的变化,使得紧张中有松弛。
3.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一个难点,是它的宗教背景,诗人实际上借用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老虎”的创造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圣经》中创造万物的上帝形象,尤其是“不就是造羊的把你也造了?”这一句,更是说明了这一点。羔羊与老虎,是典型的基督教意象,它们虽然是对立的象征──羔羊,代表善良、温顺,老虎则代表野性、暴力──但都是上帝的造物,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涵。讲解这首诗的宗教背景,可给学生介绍《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
4?围绕“老虎”形象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作为诗人想像的产物,“老虎”象征了什么。无论在语言的节奏上,还是在老虎的刻画上,这首诗都有一种强烈的可感性,但诗人书写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他更多地是书写一种主观的想像,亦真亦幻,恰恰是这首诗的神奇之处。老虎,作为一种清晰可感的幻象,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象征,直接就是生命创造、反抗激情的化身。
三、扩展与比较
以“动物”为吟咏的主题,是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写“老虎”,古今中外也有很多名作,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些作品,如牛汉《华南虎》、博尔赫斯《老虎的黄金》与布莱克的《老虎》进行比较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A.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3.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4.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B.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品读细节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来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前人的追求中积累人生的经验,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人生永远是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先哲在苦苦的思索人生的答案,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间的更迭,也没有湮没历史的声响,我们仍旧能听到尼采的呐喊、屈原的吟唱、曹操的慨叹……人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学习1篇散文,那些生动而哲理的文字将引我们去领略勃兰兑斯的“高塔”人生。
师:边读课文边把你需要积累的词语画出来,然后大家一起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师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生1:作者用“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种场景来各自代表一类人的生活。我觉得这样的写法很形象也很巧妙。
生2:是的,作者把这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3:文章通篇好像都在探讨人生问题,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还没有读懂。
师: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我们的生活阅历也为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但这不是我们阅读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文章,深入探究,就能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主题。为了扫清我们阅读的障碍,我们一起探究几个问题,相信我们的努力困难一定会解决的。
师: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恰当。譬如我吧,从出生时起,一路的成长过程就好像爬台阶,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是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将来也一样。
生2:不仅我们这样,其实伟人、成功的人何尝不是这样,他们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然后就一步步向他们预想的成功的高塔攀登。
师:没错,接着谁再说说。
生1: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也许有些人会因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而放弃,就留下了人生的遗憾。
生2: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3:把人生比作高塔,我看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还有人生如梦,人生如歌,就比较诗意。
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都根据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谈了自己的理解,这很好。
……
师:其实这篇文章作者是把自己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用虚拟的四个场景传达出来的。这些情景是为说理而设的,下面我们就小组交流合作,然后代表发言描述这四个场景。
(讨论过程略)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师:“高塔、地洞、广阔领域与工场”分别象征了几种不同的人生处境,置身于其中的人分别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人。虽然他们在思想、性格、情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甚至有时彼此之间会构成相互对立的两极,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我们不能做简单的是非评判,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根据自身的特点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是自己热爱的,只要肯投入肯付出,就能有所收获。
师:那下面我们就分析这几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生1:攀登高塔,是从高度上说,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一百级……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
生2:虽然都是攀登,可是有人勇于攀登,他成功了;有人半途而废,他失败了。成功者的人生便充满辉煌;失败者的人生便黯然失色。这就使人类本来相同的命运却有着不同的色彩了。
生3:挖掘地洞,是从深度上说,指向科学家,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他们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生4:我认为,登塔者与掘洞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登塔者是大多数的人,掘洞者是少数的“一些人”。两者的人生模式不同:向上攀登是登塔者的生活姿态,虽然“达到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虽然“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而他也就消失了”,但他依然会攀登下去,虽然攀登的过程中,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但“一个人一年还要登上一级”。掘洞者一生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则是向下探索,他们走进地洞,“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掘洞者在向下探索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入地下”,乐此不疲地“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师:这个问题说的好,大家还可以进一步的挖掘,两者还有什么不同?
生5:两者的行走进程不一样:登塔人最初的起步是容易的,不过很慢,视野所及的范围看到的是生活的新奇以及这种新奇感所带来的愉悦感,但越往上走就越难,想加速是不可能做到的。掘洞人的起步却不容易,能进去的只是一些人,但随着他们的越来越深入地下,他们眼前的世界就会越来越令人痴迷,使其忘我的投入其中。
生6:我发现了,他们的生活重心也不一样:前者在精神领域走得不深,后者的生活重心几乎全部倾注于精神领域,在他们眼中,精神要比生命的物质重要得多。生与死之间,他们选择用死来换存生时创造的智慧与精彩,所以在死神临近时,阿基米德的最终要求是:“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而不是“我要继续活着”。
生7:其实这样的人还有爱因斯坦、诺贝尔、牛顿、尼采等等。他们宁静的心灵只潜心于他们的事业,使他们忽视这个世界的喧嚣。
生8:我觉得,远征广阔领域,是从广度上说,指向政治家、军事家,他们是“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征服、攫取、控制、占据是他们人生中的主导思想与行为,他们“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
生9:比如拿破仑,向外征服是他人生的奋斗姿态,其人生乐趣就是获取权力,以征服他人的方式来确认自我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生10:恺撒大帝也一样,几年内,它征服了周围诸民族,控制了从亚平宁山脉到海岸的整个拉丁平原。战斗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让他威震四邻、所向披靡。
生11:成吉思汗也是这样的人,我很佩服他戎马征战的一生,缔造了东方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奇迹。但他西征就像是一场天灾、一场浩劫,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生12:他西征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缩短了地球的距离,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师:成吉思汗在统一中国北方,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目光远大、具有宏韬伟略的政治家,作为一位制军严明、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和复仇天神,他所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是空前绝后的。关于他的西征史学界也褒贬不一,这个问题有兴趣你们可以和历史老师一起去探究。
师:拿破仑、恺撒大帝以及成吉思汗,如果他们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能克服人性中恶的一面,也许历史不是今天的样子。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历史人物对课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诠释,这表明了你们能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了,经过观察、体验,感悟,思考真正的理解了作者的观点。
师:下面我们接着来分析第四个场景。
生1:劳作于工场,是从琐碎却有益上面说的,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工场对他们来说就已经够大了,他们相信在工场中他们就能做出有益的事情,对工场以外的世界不做过多的关注,就连他们的变老也是在不知不觉中。
生2: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生3:从他们的分析概括中,我感觉到作者是在赞扬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师:刚才大家分析讨论了这么多,我想你们已经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师:其实文中还有一些句子比较有哲理,把你们认为好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大家说一说。
生1:我觉得“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这话说的好。我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师:对这句话还有同学要谈谈吗?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生3:我觉得“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句话有哲理。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却不会改变。
生4:我有一句话不明白,“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师:他发现了问题,哪位同学能帮帮他?
生5:我认为,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6: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师:很好,大家接着说。
生7: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我的工作忘记了时间,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8: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
师:这些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师:人生是一种姿态,人生更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智慧中积累经验,指导我们的人生。学完了这篇文章你一定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下面就用一句你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来结束我们的这节课。
生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意义的人生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样的人生才不会腐朽。
生2: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我的理解是:人生的路在自己脚下,人生的命运也同样在自己手中。
生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生命的质量,在于你为人类贡献了多少。
生4: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我觉得这句话强调的是:人活着更多的是奉献和给予而不是索取。
……
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多彩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寓言》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4.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复述;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寓言及作者简介
1.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险象迭生:(di)
金窖(jio)
泯(m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四、感悟课文
学习《白兔和月亮》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下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语气。
审美心旷神怡闲适险象迭生得失之患慧心未泯
2.概括文章内容:
(心旷神怡)赏月——得月——(紧张不安)赏月——还月
给赏月前加一个修饰语,从课文中找。
3.白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学习《落难的王子》
1.用“天哪,太可怕了......”这句话为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3.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五、学完这两篇短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请学生当堂写下来,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书写。
六、出示名言警句: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板书: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转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折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
有关课件。
学生
1、收集莫迫桑及福楼拜的有关资料。
2、预习生字新词,理解词意:简陋 吆喝 孜孜不倦 揣摩 烙印。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交流所收集的有关莫泊桑的资料,了解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
2、揭示课题莫泊桑之所以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他的一段拜师学习写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3、板书课题,齐读并质疑。
4、交流并归纳。
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拜谁为师?
他是怎样拜师的?拜师后是怎么做的?
事情的结果怎样?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一)学生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是联系上下文解决。
简陋 吆喝 孜孜不倦 直截了当 烙印 咖啡 富丽堂皇 滔滔不绝 全神贯注 万般无奈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边默读,边思考,解决所归纳的问题。
2、 找出文章重点拜师一段,理清三个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板书:焦急万分
3、理解酷爱、孜孜不倦在文中的意思。
4、指导朗读。
四、品读课文,了解人物
学习第一次请教
1、轻声读一读25节。
2、找一找,莫泊桑第一次请教时,福楼拜说了什么?哪句是关键?
3、从坦白和急切两个词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学习第二次请教
1、第二次请教福楼拜说了什么?哪一句是关键句?
2、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3、交流板书:一无所获 再次求教。
4、当时的莫泊桑心情怎样的?
学习第三次请教
1、 第二次请教后,莫泊桑是怎么做的?
2、这第三次请教时,福楼拜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说的话中哪句最关键? 板书:勤学 善教
五、创设情景,指导复述
1、提出复述要求。
2、创设情景。
今天,我们请来了闻名世界的作家莫泊桑,下面我们欢迎他来给我们讲一讲他拜师的经历。
3、请一位学生上台复述。
4、同学按要求评价。
5、教师总结。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
(一)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作业
1、阅读莫泊桑的有关作品。
2、在家门口仔细观察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把各种车辆的特点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交流。
作业设计理由
学习了莫泊桑的故事,但是莫泊桑是谁也许同学们并不知道。推荐一些莫泊桑的作品,建议同学们去读读看看。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莫泊桑的认识。
学习课文写法,孩子们对汽车进行描写,在练笔的同时,也是一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莫泊桑拜师》课文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热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已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画,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10
1、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如何把它写具体呢?
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思考:
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
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
它是怎样跑的?
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 一张 脸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桦树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
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
①“的”的用法巧记:的→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
① 公园里有一棵 白桦树。
怎样的?名词
加进的词
② 她害怕了,哭起来。
怎样地? 动词
加进的词
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11
目标呈现
1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增强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重点)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
一、预习热身
3、作家张锋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
4、相关知识
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化石: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本文选自《科学24小时》,写出了化石在生物进化中的见证作用,通俗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5、
(1)预习内容:诵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解决字词问题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奇huàn()guǒ()藏cōnglóng()zhuóyuè()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
(3)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④(草木)青翠茂盛。()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D)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正音辨字,提问检查预习作业。
2自学完成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诗中是怎样吟诵赞美化石的?请把相关词句画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意思。
(3)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二、活动探究
1诗歌开头一连用了六个问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在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三、盘点提升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学习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3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1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延伸阅读
《化石吟》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石吟》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化石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
2.相关资料
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动乱”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作者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自主预习】
1.注意下列加点的字读音:
奇幻()裹()藏葱茏()卓越()骸()骨
潜()行躯壳()档()案猛犸()悄()然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雅悄然
叹服葱茏
奇幻海枯石烂
3.本文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请同学们再读诗歌,然后根据下面问题梳理全文,感悟内容。
【合作学习】
1.《化石吟》的“吟”的含义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4.“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5.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6.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7.“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8.“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9.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
1.《化石吟》是一首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你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
2.选词填空:
①请向我一一讲述那的神话。
A、奇异B、奇幻C、奇丽D、奇妙
②你把我的引向远古。
A、思路B、思潮C、思绪D、思想
③时光在你脸上道道皱纹。
A、留下B、写下C、埋下D、刻下
④黑色的躯壳着生命的信息。
A、包藏B、隐藏C、裹藏D、掩藏
3.课文3—6节诗歌紧承诗的第二节中哪一句展开。
化石吟(方案A)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化石吟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段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章节
第四单元
课题名
化石吟
课时
一课时
执教教师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第四中学
教师姓名
陈卫华
教学
目标
1.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具
多媒体
时间
安排
图片导入(2分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精读课文,品味探究(20分钟)小结(2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课后
小结
在本诗的教学中,巧妙借助吟诵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鲜明地体现了想象的层次性,激发学习热情。
备注
教案内容
一、导入
展示一组化石图片。提问:它们是什么?什么是化石?看到后你们有什么想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吟”的意思,本文中的“吟”指什么?
2.读诗时要注意的问题
3.听课文范读
4.除了赞美之外,诗歌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板书:好奇赞美
5.生读诗歌,点评
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
1.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请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证明生物进化
保存生命信息魔法师
记录生命档案雕刻家
重现远古世界
2.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从哪些诗句可以感受出来?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3.浮想联翩: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的疑问的,你们能猜一猜吗?你看到这些化石时,能像诗人一样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4.逝去万载的世界会重现吗?从诗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5.妙语连珠:你心目中的远古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你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
6.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7.奇思妙想:如果你就是一块化石,请生动地讲述一下你神奇的故事。
8.诗歌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好在哪里?(生男问女答读诗)
9.齐读全诗
四、小结
逝去万载的世界不能重现,诗人看到了。沉睡亿年的石头不能说话,诗人听到了。这有什么秘诀吗?(想象)展示爱因斯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写1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拟人句的特点及作用
2.能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3.能把一般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教学过程:
一、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今天的微课,我们来进行“拟人句”的专项训练。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二、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平时的作业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容易把出现人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混淆了,下面我们来将二者进行区分。
比喻句:一般分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特点,但本质不同。例如: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句中被描写的物体也就是本体是猴子,喻体是小男孩,本体猴子和喻体小男孩都具有顽皮的特点,但本质不同。很明显是把猴子比作顽皮的小男孩,所以是比喻句。
拟人句:一般分为本体、拟人词、拟体三部分,但拟体在句中不出现。例如:小鸟在枝头歌唱。本体(小鸟)拟人词(歌唱),小鸟怎么会唱歌呢?显然是把小鸟当作会唱歌的人来写,赋予它人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句中没出现拟体,也没出现比喻句的标志——比喻词,因而是个拟人句
可见,判断拟人句关键是找拟人词,看句中是否把物当人写,其次是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拟体(表示人物的词语)。
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了。
三、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认识了拟人句,下面我们根据拟人句的特点来学以致用,小试牛刀,将下面硬邦邦的简短的陈述句子改为生动的拟人句。
课件出示要求改写的句子:
1.春天来了。
2.天空中的星星闪烁。
3.柳条儿随风飘荡。
4.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1.根据春天花枝招展,十分美丽的特点,想象春天就是春姑娘,于是这个句子可以改写成……
2.根据星星闪烁的特点,把星星想象成快活眨眼睛的'小男孩,但不能出现比喻词,如果出现比喻词,那就成比喻句了,我们可以这样改……
3.根据柳树外形特点,我们可以把柳树看作一位长发飘飘、婀娜多姿的美少女,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
4.抓住“游来游去”这个词,想象小鱼就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儿在水中捉迷藏啊、你追我赶、游泳等等,赋予它人的心情人的动作,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
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做这样的练习,并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拟人手法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1.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扩展阅读
人生寓言
人生寓言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篇14
一、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的概念,并掌握它的形成规律及与原子的区别。
3过程与方法:多采用指导阅读、组织讨论来进行教学,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推倒思维方法。
二、课堂程序
1、复习:⑴回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⑵分析讨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引入:分析11号、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后印入。
3、新课:
(一)离子的形成
(1)定义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2)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书写要求:先写上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前,符号后,是“1”省略不写。
(3)练习书写离子符号:氢离子镁离子铝离子
氟离子氧离子硫离子
(4)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2Mg2+表示
表示
(5)阴、阳离子由于作用而形成电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概念
电性
表示方法
相互转化
(三)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例: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例:
三、课堂练习P78/1、2
上一篇:小学跳绳的教案1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