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1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后感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1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1篇散文。这个单元主要内容与民俗有关,旨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间文化,通过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韵味。

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独特体验和看法。但他们对传统文化却相对疏远,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可见,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生字词,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情韵,理解作者在自然而然抒写独特感受的妙处;初步了解保护地方特产和民俗文化的法规知识。

2、过程与方法:从本地端午习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品味语言,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讨论交流中理解鸭蛋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反思家乡民俗,提升文化传承意识。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初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商标法》的相关条款。

教学重点

认真品读,感受作者情感和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作者汪曾祺;预习课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词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自己的家乡端午节习俗、家乡土特产等;教师打印《商标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涉及到特产或节日民俗保护的有关条款(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星期六,本该放假,我们为什么还要补课?(学生回答)对,今天补课就是为了端午节能放大家回家过节。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不同说法,但更多人比较赞同的是: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名臣、伟大的诗人屈原。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诗人节。我们这里的端午都非常隆重,而且有很多习俗,谁来说说有哪些习俗?(学生发言)。在中国,是不是每个地区端午的习俗都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比如江苏省高邮一带的习俗就和我们本地的有较大区别,那里的端午与鸭蛋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去感受作者家乡的风俗,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思。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17课。

二、感知与品味

(一)明思路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全文是否只写端午的鸭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否;课文分别写了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咸鸭蛋、端午的鸭蛋。(屏幕展示)

2、作者家乡高邮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你认为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习俗略;屏幕展示习俗图片)

3、作者将吃“十二红”放在各种习俗之后,将介绍家乡的咸鸭蛋放在端午的鸭蛋之前,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交流后明确:这样安排能很好地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

(二)品情思

(人们都说汪曾祺是美文家、美食家,他以优美的笔法抒写美食之精华,风格可谓别具一格,看似寻常事物,只要用心品味,定能品出物外之味。)

读课文2—6段,勾画富有情趣的语言,说说作者在鸭蛋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思?用“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短语)的情思”这个句式表达出来。

(分组完成:1、3组重点品读2—3段,3、4组重点品读4—6段,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品味)

学生交流: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如深深的自豪感、热爱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思念家乡等等)情思。

(三)嚼语言

读课文2、3段,谈谈你对课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交流明确:多用口语和方言,适当以文言和古诗句点缀。语言平淡有味,不乏幽默。

三、拓展延伸(屏幕出示)

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与表达思乡之情有关的古诗句。

例如以下古诗中有关诗句:

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想一想,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这些特产如何推广和保护,可能会涉及到那些法律条款?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诱导点拨(《商标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3、请分别为家乡的某一特产或高邮咸鸭蛋各拟一则广告。

五、总结本课(屏幕出示)

结语:现代社会中,我们可能更多地注重外国节日和文化,常常忽略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自己的民族,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其实,只要我们用心体会,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了解、关心自己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更要做好我们文化的传承人。

六、布置作业

搜集、积累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和对联。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航

1、出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①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②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③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1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3、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二、预习文本,诵读指导

字词积累

三、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3.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4、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5、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6、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四、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端午的鸭蛋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识记“粽子、苋菜”等生字词,理解“与有荣焉、囊萤映雪”等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找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端午节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腌鸭蛋( ) 籍贯( )车胤( )门楣( )粽子( )避邪( )苋菜( ) 门槛( ) 蝎子(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 城隍庙(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

莫名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写吃鸭蛋时还写了哪些内容?把里面你认为最有趣的小片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

交流展示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段,找出体现鸭蛋特点的语句,并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______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从‘ ’、‘ ’等词,我读出了作者的 之情”为句式说说家乡的鸭蛋,品品作者的感情。

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3. 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么?

(1).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2).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 总结课文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1.话佳节。(课件显示)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

传统节日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应好好保护传统节日。

2.“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

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端午节在我中华大地上已经根植了2000年之久。在端午节吃粽子,吃鸭蛋,赛龙舟……这些曾经深入人心的节日表现形式,随着洋节的侵入已经渐渐淡化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端午节?

(意图: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过渡: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那么人们在为拯救传统节做了些什么呢?

布置作业

1.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陈白尘的《龙舟竞渡话端阳》,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1篇?

2. 动笔写一写你最难忘的有关过节(不一定是端午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600字左右。

《端午的鸭蛋》教案【第五篇】

《端午的鸭蛋》

关于作者

汪曾祺,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1940年发表第1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

一、学习本文,掌握下列词语。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意。

腌(yān) 门楣(méi) 苋(xiàn)菜 籍(jí)贯 城隍(huáng)庙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的心情。形容产生敬仰钦佩的感情。

囊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亮光和雪的反光照明读书。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勤苦读书。

3、下列多音字注意组词。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嚼┥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二、课文分析。

1、写作特点:

本文是1篇散文,曾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颇有"胡同"味,这主要是指汪曾祺散文中所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在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再从深层次来看,这"胡同"味蕴含着汪曾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选择。

2、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情有独钟?

家乡的咸鸭蛋质细油多,味道极美,而且咸鸭蛋也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怀想。

4、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它与文章的题目和下文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主要介绍了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为下文写鸭蛋作好了铺垫。

5、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本文没有选择重大的事件来写,而是选择了"普通"的鸭蛋,作者从中发现了情趣,发现了诗意,以至我们读本文,能够体会到生活的滋味。这对于同学们今后写作有着一定的启示,写作的题材完全可以生活中普通的素材。只要我们赋予它新意和情趣,文章的内容就有可读性。

三、问题探索。

1、汪曾祺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他曾经谈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同学们自己在文章中找出一些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自己分析一下。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是很有特色的,同学们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家乡端午节的特色。

20 3046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