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质量守恒定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质量守恒定律1
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目标[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思考、产生学习兴趣 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演示实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__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激疑、探索[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带着上述问题 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第1小组做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第2小组做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第3小组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记忆定律内容初步记住定律。[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投影]课堂练习练习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一。做课堂练习一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板书]2。几点说明:(1)是指参加化学瓜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投影]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图片制作方法可参考教科书30页图2-5和课本49页图3-4),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通过形象的图示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瓜的微观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守恒的原因。[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在观察投影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投影]课堂练习2(见附2)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二 做课堂练习二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做随堂检测题。了解学生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附1:课堂练习一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用a+b=c表示)。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 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钥匙方法,培养学生钥匙能力。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用a=b+c表示),当一定量a发生分解反应片刻后,生成56 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是(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24克镁关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附2:课堂练习二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5.有一化合物,其组成可用化学式cxhy来表示,该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生成物一定是和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 。7.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若将8克氧化铜全部还原成克铜时,实际消耗氢气的质量是( )(a)大于克 (b)小于克 (c)等于克 (d)等于克8.要完全燃烧12克碳,得到44克二氧化碳,实际消耗氧气的质量是(a)大于32克 (b)小于22克 (c)等于32克 (d)等于16克9.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1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3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是 (a)ab2(b)ab3(c)a2b3(d)a3b2 附3:课堂练习答案 4.碳 氢 5.二氧化碳 水 附4:随堂检测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2.已知a与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用a+b=c+d表示),现 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42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b的质量是 克。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co2,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事实上含有 元素。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所以质量守恒。课后记:
质量守恒定律2
一、--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石敬芬
学校
河南省济源市双桥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3)某xx大师说:“我一发功就能使水变成油(油中含有碳元素)”。这种说法科学吗?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质量守恒定律3
设计人:王彦鹏
单 位: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时 间: .1
一、--思路
1、课前分析
由于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2、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的。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三个实验录像,提出疑问:为何在实验中所称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有的增大、有的减小、有的不变。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共同筛选得出探究课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学生做出猜想:大于、小于、等于……
此时向学生渗透“对一些科学猜想都要进行实验验证”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给出四组各不相同的实验用品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解决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证据收集,初步分析出所称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结论后,进一步利用课件和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化学反应中的粒子”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最后,在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后再延伸出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让学生课后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守恒,开阔学生眼界。
二、教案
课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王彦鹏
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本质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3、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重点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燃烧匙、广口瓶、单孔胶塞,天平和砝码、小锥形瓶、短玻璃导管、微型滴管、双孔胶塞。
用品:火柴、蜡烛,矿泉水瓶、气球、针管、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
药品:实验室制取co2装置、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碳酸钙粉末、稀硫酸、氯化钡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具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通过对下面几个实验的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跃跃欲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知道提出问题的价值。
投影三个实验录像:
1、利用天平称量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
2、利用天平称量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总质量变化。
3、利用天平称量饮料瓶中澄清石灰水在被吹入二氧化碳前后的质量变化。
(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所提问题)
认真观察后积极发言,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蜡烛燃烧实验中,天平所称物质质量逐渐减小?
2、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3、为什么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增大?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引出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改变的探究。
提问“谁能够对这些同学所提问题作一初步解释?”
(学生如无法回答,再采用相互讨论,进而教师引导)
回答:
释1: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跑掉了,没有称出。
释2:反应没有外界物质参加,反应后也没有生成气体物质跑掉。
释3:反应中吹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没有被称量在内。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问“我们如果将反应前后各物质都称量在内,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反应实验呢?”
回答:应在一个密闭的环境内进行反应。
培养学生精细思维的品质。
深入提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会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首先做出猜想?”“这就是本节课探究课题。”
投影
探究课题: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回答:
1、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使学生能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过渡“大家猜想是否正确,需要用实验加以检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实验前我们应制定计划,设计出实验方案,你认为要知道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大致需要哪些主要实验步骤呢?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得出:
主要实验步骤:
1、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
3、使反应发生;
4、称量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5、比较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投影展示各组所要做的不同的实验
第一大组:石蜡燃烧
(仪器和用品:广口瓶、燃烧匙、火柴、单孔胶塞,蜡烛,天平和砝码)
第二大组:co2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实验(仪器和用品: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扎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针管、天平和砝码)
第三大组: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碳酸钙粉末的小锥形瓶、双孔胶塞、装有稀盐酸的针管、绑有气球的短玻璃导管、天平和砝码)
第四大组: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氯化钡溶液的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装有稀硫酸的微型滴管、天平和砝码)
提问结合具体实验用品,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你可采取哪些措施能使实验更准确快捷地完成?
第一组实验仪器:第二组实验仪器:
各组认真观察所给实验用品,认真思考、讨论、总结得出:
1、应保证各实验始终在所给密闭容器中反应。
2、为减小误差,石蜡在瓶外点燃后应迅速深入广口瓶,塞进胶塞。
3、为保证实验快捷,在称量完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后,不必将砝码放回、游码归零,只需比较反应前后指针的偏向即可。
……
培养学生对具体探究问题做出预知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要有良好实验习惯。
学生分组,相互协作,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投影出示各组实验名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总结各组归结实验现象,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关系,投影打出。
据此引导得出初步结论。
回答:
第一大组:黄色火焰、放热;相等
第二大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等
第三大组:冒气泡、气球鼓起;相等
第四大组:出现白色沉淀;相等
初步结论: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发生的反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表达能力;养成既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过渡我们要有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以蜡烛燃烧实验为例做进一步探究。
提问反应前后所称量物质分别有哪些?
引导分析边投影动画边引导提问。
未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而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也不变。
提问其他各组依次分析可得出什么结果?
投影将各组结果投影打出。
总结无数的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组学生回答:
反应前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广口瓶内参加反应的氧气和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未参加反应的石蜡。
反应后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未参加反应的石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回答:不变
回答: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总和。
讨论回答:第二组: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水的质量总和。
第三组:参加反应的hcl和碳酸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
第四组:参加反应的硫酸和氯化钡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盐酸l和硫酸钡的质量总和。
思考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总板书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
认真倾听
感受科学家探索世界的艰辛,体验探究的快乐,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
转折可见我们每一条化学知识都是来之不易的,而现今化学研究已从原来对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的本质,因此我们也来从微观角度探究一下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
投影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微观演示动画。
提问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认真观察
回答: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
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板书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小结通过本节的信息我们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其微观本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和解释的过程中感受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回顾本节知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进一步熟练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评价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及评价卡。(见附表)
认真填写学案,完成其中练习。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己不足,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延伸在化学上我们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守恒”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大家还知道其他哪方面的守恒规律吗?
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答:能量守恒定律……
使学生跳出化学学科界线,认识“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4
一、--思路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等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二、教案
课 题 元 素
授课人 莫艳琴
学 校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投影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
投影表格三
投影表格四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发言。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让学生接触元素的特征。
了解学生们的发现。
进入本节的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的运用。
巩固元素的概念。
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
引导阅读
p71图4-4
p72资料,与地壳中的排位元素进行对比。
归纳小结 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创设情景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
a、元素名称(中文) 。
b、元素符号(国际通用)。
从p73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小结 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课堂练习(一)
课堂练习(二)
课堂练习(三)
(正确答案的呈现:播放红桃k口服液、钙片广告录像,碘缺乏症的动画flash)。
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p75 1、2、3、4
p72活动与探究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分小组同时计时(3 min)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写得既对又快。
从化学式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回忆日常的生活知识、电视广告,获取答案。
学生看大屏幕投影 。
学生自由发言 。
学生完成作业。
层层递进发问,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培养自学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练习元素符号的书写。
巩固对元素符号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元素在地壳里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世间万物由元素组成”。
了解人体营养健康与元素息息相关。
活跃课堂气氛 。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主要元素含量。
3、书写元素符号的要求。
4、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附录
表格一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
1
0
1
1
氢原子
1
1
1
2
氢原子
1
2
1
3
表格二
氢 原 子
结论
异
同
表格三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6
6
6
12
6
8
6
14
表格四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8
8
8
16
8
10
8
18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的符号?
ⅰ:a b c m n ⅱ: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列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关补锌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讨论并填写下表。
你知道的元素
含该元素的物质
缺该元素对人的影响
锌
高乐高、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影响智力发育
红桃k口服液
患贫血
小儿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
患大脖子病
上一篇: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精编5篇
下一篇: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