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案例【优质5篇】
【导言】此例“化学教学案例【优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化学教学的案例【第一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经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明白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能够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经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十分重要的,此刻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我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我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能够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一样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我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景,教师在此能够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能够进一步,此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能够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一样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一样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对学习的资料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第二篇】
1.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第3节。初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化观较深层次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打下基础。并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从分类的角度上来看,前面有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
分类,本节内容则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成键方式,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在选修3中再介绍金属键),共价键再分为极性键与非极性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前面知识的联系,一是各种化学键与各类物质的关系,二是化学键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课标要求
化学键的相关内容较多,教材是按照逐渐深入的方式学习,课标也按照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本节的课标要求为:“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第三章《有机物》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中要求“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要求“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也就是说,在本节教学中,对化学键的要求并不高,教学中应当根据课标要求,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及认知规律,降低难度,注意梯度。在电子式的教学中,不必用太多时间将各种物质电子式都要学生练习一遍,取几个典型的投影出来让学生知道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就行了。并且交待学生不要花太多时间去钻复杂物质的电子式,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电子式的书写。要注意本节课概念较多,且概念又比较抽象,因此要注意教学手段的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知道常见物质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了解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简单规律;(2)知道电子式含义,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物质及其形成过程;(3)了解键的极性;(4)了解共价键的概念,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1-2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得出感性认识,结合动画从微观模拟氯化钠的形成,建立离子键
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实质;通过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简单归纳出形成离子键的条件。(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强化对离子键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3)通过p22思考与交流,并结合动画模拟演示,建立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实质和共价键的极性。并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角度简单归纳出共价键的形成条件;(4)通过p22表1-3、学与问等,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出共价键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5)通过p23思考与交流,知道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
合物的区别;并且建立化学键的概念;(6)通过模拟演示氯化氢的形成,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键概念、共用电子对、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物质变化中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判断。
第1课时:离子键
第2课时:共价键
1.离子键
提出问题(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物质种类多于元素种类原因)→实验(钠与氯气的反应)→表征性抽象(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的结果得出结论)→原理性抽象(动画模拟氯化钠形成,得出离子键概念)→得出结论(离子键定义)→离子键形成条件→离子键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第三篇】
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
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挂出小黑板)。
(1)把烧杯放在盘子里。
(2)往烧杯里倒满水。
(3)用手提着拴着砝码的线。
(4)把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2、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实验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水要倒满,放砝码时要慢。
3、要求: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观察思考题:
(1)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师导引:由上面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形态的砝码和液体形态的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气体形态的空气是不是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挂出小黑板,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一: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找一名学生朗读实验步骤。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纸团没湿。下面请同学们再做一个实验,请看小黑板:
实验二: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慢慢倾斜。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把纸团紧紧塞压玻璃杯底部,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然后把杯子慢慢倾斜时,看到有气泡冒出,纸团湿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
①你怎么解释这两种现象?
②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第一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把杯子提出水面,发现纸团没湿,说明水没有进到杯子里去。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第二次把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里,把杯子倾斜时,发现纸团湿了,还有气泡从杯子里跑出来,说明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空气让出了部分空间。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这个结论。
实验三:
①拿一只瓶子。
②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
③把水倒进漏斗里。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水没进到瓶子里。
师点拨:把塞子塞紧时看到水没进到瓶子里,下面把塞子松一松,试一试结果会怎样呢?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当把塞子松动后,水流进瓶子里去了。瓶口塞紧时,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瓶塞松动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也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得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
现在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思考题。教师出示粉笔问:粉笔内有空间吗?粉笔内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着?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吗?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回答,然后叫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一做,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予以评价。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这条重要性质是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概括出来的,每个同学都圆满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祝贺你们!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第四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
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 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 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 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 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 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 点:∵vh2:vo2=2:1 ρh2:ρo2=/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 =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 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第五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回顾,加深对酸碱化学知识的理解,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在头脑中进行有效的组织。
2、过程与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出解题的思想套路,掌握学习的一些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能力。
通过题型训练,总结出解题思想套路。
如何教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活动1讲授酸碱化学性质复习板块
完成复习学案第一部分:知识整理
解题指引:
回忆总结酸碱类物质各所具有的通性
设计意图:
知识梳理,整理出框架,作为下面的解题工具
例题分析:
例(1)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①x+碱→盐+水
②x+金属氧化物→盐+水
b.co c.naoh d.cao
解题指引:
(1)、①②中x与碱或金属氧化物指导学生交换位置
(2)、指导学生回忆碱与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3)、推出哪类物质能与上述两类性质共同反应
(4)、验证选项中哪个属于推导出的这类物质
设计意图:
从最简单的选择题入手,先巩固学生利用所整理出来的知识来直接套用,形成最简单的解题思路框架
例(2)如图如示,若将稀h2so4比作初三学生在“应急演练”中,要从楼顶入口处由上至下疏散到出口处,各层都有三道门(空白处为通道),稀硫酸要在每层中至少打开一道门(即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才能到达出口处,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若按“距离最短”的原则疏散,则其疏散路线由上至下依次为(填化学式)进口→ →出口.若按“速度最快”(化学反应速度最快)的原则疏散,则应将上述疏散路线中第五层改为(填化学式),所有楼层中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共有种.
②写出疏散路线上经过第三层时的物质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若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则无法通过第层.
解题指引:
(1).透过图表理清应急演练中的疏散路线
(2).判断h2so4属于哪类物质
(3).分析酸所具有的通性,套用所整理的知识网络
(4).注意题干要求“距离最短”
(5).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6).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规律
设计意图:
从填空题出发,说明该部分知识出题方向的多样性。也把知识点透过图表来考查分析,吻合中考命题方向,也适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外,也把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3)如图以稀硫酸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其中的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稀硫酸中阳离子的符号是;
(ⅱ)反应①中石蕊溶液变为色;
(ⅲ)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ⅳ)图中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包括填序号);
(ⅴ)若x溶液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bacl2、cuso4、
na2co3)中的.
解题指引:
(1).判断h2so4属于哪类物质
(2).整理酸的通性,并把酸的几个通性套到图形中
(3).判断出x属于哪类物质
(4).再根据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来判断
设计意图:
综合考查酸的性质,通过图形串连出酸的通性,也更进一步巩固知识的套用思路
从例题中总结解题套路
理清题意→判断物质类别→分析物质属性→结合信息,找准思路
设计意图:
从做题经验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给予学生解题方法,将活的知识死用,也突破知识难点,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应试能力。
4、学以致用
解题指引:
审题→判断→套用
设计意图:
通过习题适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透过题目将知识综合起来。练讲过程中及时查漏补缺,及时巩固知识。
5、课后作业(南方新中考p42-45)
设计意图:
强化基础,强化训练,加深题型外延,使知识更加牢固。
6、板书设计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①酸能与指示剂作用
②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盐+水
⑤酸+盐→新酸+新盐
2、碱的通性
①碱能与指示剂作用
②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③碱+酸→盐+水
④碱+盐→新碱+新盐
3、解题套路
理清题意→判断物质类别→分析物质属性→结合信息,找准思路
7、教学活动评价设计
关于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我认为学生已对酸碱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复习。先是判断物质的类别,再分析其通性,再直接套用,从例题到习题的评讲与练习过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种解题模式已经是得心应手,也解决了学生面对酸碱盐这一大知识板块就产生恐惧心理。
但本课题学习的一个障碍点就是,有少部分学生对酸碱的概念认识模糊,无法判断物质所属类别,导致无法使用解题框架。
8、教学反思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对于化学教学要把握好两个趋势。第一,对于零散的知识点的教学要做到勤抓、勤练,这样,学生才能巩固好基础。第二,对于有难点的知识板块,作为教师要用经验总结出解题思想套路,学生就会感觉做起来得心应手,在每种题型中驾驭自如。另外,把难点知识简单化,公式化,这样也就解决学生的应试恐惧心理。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所出现的一些情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强化酸碱的概念教学,这样才能为本节课打下基础,为解题框架的确立找对方向。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案例【通用4篇】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