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范例5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上册第五章课题1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从化学变化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向生成了多少物质的过渡,是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基础。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对今后学习化学起到关键作用。

3、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2)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4、重点和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及其理解、应用

5、课时安排:

2课时

6、实验准备:

(实验通知单)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酒精灯、气球、镊子、石棉网等。白磷、CuSO4溶液、铁钉、镁带、碳酸钠、稀盐酸。

二、教法与学法:

1、教育对象是初三5、6班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后,已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生成其他物质。但本堂课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划读、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增强理解和记忆。

2、难点突破

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2个演示实验方案,学生是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因此,借助课件,主要作用就是把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

例如,(电脑展示)电解水: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正极产生的是?(学生回答:氧气)负极产生的是?(学生回答:氢气)

水通电氢气+氧气

我们用大蓝圆圈表示氧原子,用小红圆圈表示氢原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相应的表示方法我们媒体显示出来。

氧原子氢原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

我们在水中通电:

通电→→→+

2个水分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1个氧分子2个氢分子

说明:

1、水分子首先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

2、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3、氧分子在正极聚集成氧气,氢分子在负极聚集成氢气。

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用了固定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同种原子,所以学生容易发现反应前后只有H、O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再问:“在化学变化中,你们有没有看到有些原子逃跑了?或者突然多了一些出来呢?”学生会回答:“没有。”于是,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到: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质量守恒。同时加大点难度,让学生根据媒体的显示,写出符号表达式,其实就是下节课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2H2↑+O2↑。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改变了,那么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2、通过课本两个演示实验方案: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注意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是多少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多少克。结果是反应前后称取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得没有改变,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3、为什么质量守恒呢?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水,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被分解成H、O原子,H、O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4、再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引出前后总质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不守恒的原因。

前一反应生成的CO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质量减少,后一反应增加了氧气的量,质量当然增加。不过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这种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要注意强调答题的格式,先说化学反应变化,再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要加(减)气体,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仍然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5、课堂练习:精选2道习题练习,讲评。完成书上P964题

6、小结: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量却没有改变。

7、作业:P951题和2题(做在书上)3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第二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

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

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

层次要求:b级。

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

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第五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 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克KClO3跟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克,则生成了 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