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案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认识三角形教案汇总5篇”教案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三角形认识》教案【第一篇】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许多形状

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教具实物

(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

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

正方形彩纸一张)

活动过程:

教师小结:

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

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样长;

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

正方形的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教师边说边演示)

4、它们都是三角形吗?

教师PPT出示各种三角形,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幼儿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

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②、三角形有许多兄弟,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

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④、只要一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就是三角形

5、让幼儿寻找常见实物中有什么东西像三角形(出示PPT)

6、幼儿操作。

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发给幼儿,让幼儿数3根小棍做三角形

(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做得快的可以做第二个,第三个)。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

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

在这教学过程中,

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

让孩子们数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

(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

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

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

3、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角形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可考虑从生活实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设计等等

2、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还可以考虑问题式引入,设计一个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解答

3、在知识的巩固中要注意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 ,

BM=MC,

∽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41中3、教材P247中A组3.

八、板书设计

《三角形认识》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一)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用纸皮剪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你们看,(屏幕出示三个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那谁来说说看,哪个三角大?哪个三角小?(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三、新课:

(一)好,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同样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方格纸,请你数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看谁数的又对又快。

小结:通过数方格,我们得到了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因此,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那你们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方便吗?既不方便,又不精确。

像一块大的三角形土地,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你真聪明

师:这才是最科学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在研究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张老师把这一张长方形纸这样对折,对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那么,折出的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是不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呢?(老师把它剪开,重叠)我们会发现这2个直角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

(二)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拿出给你们准备的2个直角三角形 、2个钝角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叠起来,发现什么?(重合)说明了什么?(2个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2个……)

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1、先用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拼看?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吗?我们只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我们就请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来演示,说说你是怎样拼的?(同学演示)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脑是怎样清楚地操作的?

2、看清楚了吗?好,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想一想,能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开始操作,同桌可互相说说我是怎样拼的?分别请2个同学上台演示。(能吗?)说得真好

3、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谁能把这句话再概括一下,也就是,只要是(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齐读 回答真好

4、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1、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开始观察,观察好,同桌互相交流,后回答,屏幕演示。

反馈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5、翻书P76,填充,齐读,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字母面积公式

板书:

等底等高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表示什么意思

=底×高÷2

s=ah÷2

(三)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计算,注意千万不能忘记÷2,下面就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出示“想一想”:学生读要求,个别回答,校正,一样的举手,不一样的举手。

2、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物体表面是三角形的面积。

出示例:求的是什么?我们应根据什么?请同学们做在自备本上。

3、同学们做得真认真,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有没有掌握今天所学的知识。

请看第1个题目: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出涂黄色部分的面积。

2、判断,说明理由:(请用手势表示)

2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底是6cm,高是3cm,面积是18cm。

三角形底是8分米,高是40cm,面积是16平方分米。

三角形底是9米,高是4米,面积是18米。

从以上练习,你认为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2

2、单位统一

3、面积单位

3、选择:

下列哪个三角形是4×3÷2=6平方cm。

单位:厘米

3 3

4 4

小结:我们在做求三角形面积时一定要注意……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高是分米,它的面积是( )

1、20×÷2 2、20× 3、20×25÷2

小结:你认为在做作业时注意( )

4、求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是4.2米,高是2米。

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

高是6米,高比底短2米。

底是12米,高是底的一半。

四、总结:今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说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们在计算它的面积时一定要注意别忘了÷2。

你们知道吗,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论述了“圭田术日,半广的乘正从”我们的祖先老早就研究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三角形的土地 一半 底 高

学了这些知识,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了?或有什么想法问老师的?

认识三角形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认识三角形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验证方法,能够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方法,能够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特殊的三角形;

3.掌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线,并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线;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多媒体

学生准备

练习本;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三角形是非常普通的图形之一。你能在下面的图中找出三角形吗?

二、新课

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

(1)你能从图4-1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图4-2中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

下面哪一幅图是三角形?

△ABC的三边,有时也用a,b,c来表示.如图3-3中,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边AB分别用b,c来表示.我们知道,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小明只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也得到了上面的结论,他是这样做的:

(1)如图4-4所示,剪一个三角形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1,∠2和∠3.

(2)将∠1撕下,按图4-5所示进行摆放,其中∠1的顶点与∠2的顶点重合,它的一条边与∠2的一条边重合.此时∠1的另一条边b与∠3的一条边a平行吗?为什么?

(3)如图4-6所示,将∠3与∠2的公共边延长,它与b所夹的角为∠4.∠3与∠4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三、习题

1.下图中,△ABC的BC边上的高画得对吗?若不对,请改正。

四、拓展

1、一块三角形的煎饼,要把它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应怎样分?你有多少种分法?如果限定只能切三刀呢?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1、知道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会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定义和性质。

20 2699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