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伯牙绝弦》教案精编5篇”教案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伯牙绝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1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通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

上面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伯牙绝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1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一米范文☆)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3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3 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资源: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来有关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知音的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会对友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 自由读放声读,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感受节奏和韵味。师范读,进行指导。

3 同桌互读,互相评议,指出不足。

三认识伯牙,理解题目

1听伯牙学琴的故事,了解伯牙。(俞伯牙: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3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4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四 解读绝弦之因

1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思考:伯牙乃著名音乐家身边不缺乏欣赏赞美的人,为何子期死后就再也不鼓琴了呢?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出示课件,由钟子期的赞叹,想象一下那琴声再现时的场景。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琴声,你听到了徐徐的清风,你会如何赞叹?还会有那些场景呢,你又会如何赞叹?

5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心中所念,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就叫--知音啊,难怪如此擅长音乐的伯牙会绝弦呢

6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 深悟绝弦,感悟知音

1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1钟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诗,出示短诗,学生读并体会。

2面对伯牙的痛苦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交流交友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4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呢?

5小结:知音难觅,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希望大家向伯牙对钟子期那样去珍爱。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欲解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薛涛(唐朝代)作品《寄张元夫》);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唐 牟融《写意》)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月夜弹琴》 李白)。让同学读读。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读的诗文中都隐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读题。

知道这个故事的两主人公是谁吗?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这个凄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我们了解了吗?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1、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引导赞叹(好啊,真好啊,妙啊,多妙啊等)

引导读好句子。从以上三句我们有些什么体会(伯真会弹琴,想表达什么就能表达什么,子期真会欣赏,伯弹什么他就能听出什么)

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们真是心息相通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出示资料)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

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4.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悟友情

可见知音难觅,知已难得啊,千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在他们的诗文中歌颂着知音知已啊

出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所念 (琴声)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心声)

《伯牙绝弦》教案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啦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1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啦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啦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啦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啦,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啦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啦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啦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啦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啦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啦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通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啦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啦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啦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啦。

(子期死啦,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啦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啦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啦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啦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啦,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啦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20 29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