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怎么写(通用10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王戎拒绝道旁李,表现出高洁品德与坚守原则,反映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值得深思?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怎么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怎么写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王戎不取道旁李》。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体会古文的表达方式。

(3)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故事,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直、勇敢的品质。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王戎不取道旁李》。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掌握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

(1)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通过故事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介绍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味。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

(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5. 练习与反馈: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练习,教师检查。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内容。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

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七、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提高朗读技巧。

2. 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表演、绘画等形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资源

1. 课文文本:《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及注释。

2. 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 参考资料: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介绍等资料。

4. 课外读物:推荐与课文相似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九、教学进度

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2. 第二课时:讲解与示范,练习与反馈,课后作业布置。

3. 第三课时:复习课文,拓展阅读,总结与评价。

十、教学反思

1. 课后总结:教师在每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 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十一、单元评价

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掌握程度,包括课文内容的理解、词语的积累和句式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正直勇敢品质的培养。

十二、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互动表现来进行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书写、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核测试:设计相关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掌握。

4.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十三、家长沟通

1. 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进展,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阅读课外读物、参与讨论等。

3. 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十四、教学拓展

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古文书籍。

2.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或角色扮演等。

3. 邀请专家或家长来分享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和经验。

十五、课程总结

1. 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课程评价,总结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成长。

2.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展望未来的学习,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基础和指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文主要分析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进度、教学反思、单元评价、评价方式、家长沟通、教学拓展和课程总结等十五个方面的内容。

重点方面包括: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体会古文的表达方式;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故事,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难点方面包括: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通过故事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掌握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点;学会正确发音和停顿的朗读技巧;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体会古文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本文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文中通过讲述王戎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看到果实累累的李树,小伙伴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摘并判定这是苦李的故事,展现了王戎仔细观察、善于动脑的人物形象。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文,其训练要素是了解文章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为本单元另一语文要素的训练——简要复述课文做铺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结合注释讲故事。

2.抓住关键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看图猜故事

(二)引出课题

二、指导朗读,理解大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一)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是1篇文言文,同学们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二)指导朗读

1.师范读

师:要读好文言文,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并试着用铅笔在需要停顿的地方划上斜线。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仔细倾听。

2.学生自由读

3.小组读

4.配乐齐读

(三)理解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确、流利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文言文的意思大家清楚了吗?我们来试试吧!

借助注释、图片并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和图片、联系上下文,学生逐句翻译,老师相机指导

三、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理解了这篇小古文的大意了。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这个方法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推选个代表来讲故事。

四、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一)在这个故事中,王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去评价他呢?

预设: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

(二)能说出你的理由吗?如果能用原文回答就更好了。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儿多子,此必苦李”?

预设: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所以王戎判断这些李子是苦的。

看见李子,其他小朋友都“竞走取之”与王戎“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一个仔细观察,善于动脑与推理判断的孩子。

五、作业

看《世说新语》其他小故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3

《世说新语》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在自己精心设计和准备下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感触较多,现简单介绍一下;

优点一.创设情景生动巧妙,善于导入激发兴趣。在《咏雪》中我们上课伊始和学生介绍:尽管大家都生活在江南,雪天没有北方常见,但是刚巧我在大学时期保留了很珍贵的雪景视频,给学生来了个尽情展示,我就问:你们看见那美丽的雪花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会想到可以把它们比作什么呢?学生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象.我们不失时机的和他们说"在古代有两个孩子也像大家一样打了两个特别好的比方,你们想知道么?

《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情景设计的效果就更加好了.我在上课精心设计了两个场景:我以某位同学的父亲朋友的名义给他家打电话:问:你父亲在家么?那位同学需回答不在家.然后我以一种和蔼一种侮辱的发牢骚,分别试探这位同学的反应,而同学们对侮辱一般的反应是不知所措或者准备与之对骂.同学们笑声大作,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同学们:古代可有一位小孩子处理的非常得当,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优点二.综合探究紧扣教材,重点突出.按照教参的建议: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诵读--讨论--诵读"在增加文言积累的同时,我同时加强了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探究.《咏雪》中我在比较两种比喻的优劣时,我在明确写物首先追求形似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追求神似,同时明确好的比喻要有意蕴.同时告诉学生做好人才有好文,如果没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怎么会想到那浓浓春日里的柳絮呢?《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中,我们知道待人要宽容,对人不应求全责备.更应明白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处理的善于从这件事中取长补短.力求尽善尽美.

当然这堂课缺点也很明显:

一.朗读还是要加强,我们虽然在努力的多读,但还是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朗读方式,最终实现不但朗读和时间的有机组合,二者不再是矛盾的双方;

二.学生的探究部分不宜太多,应充分体现重点及难点.教者更应该是一个钢琴表演艺术家,在课堂上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学生与学于乐,与乐中有所收获;

三.重点文言实词如“舍”“去”“委”以及一些古代称谓的变化等都要加强落实!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4

一、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是1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读”占鳌头。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学习文言文的读法。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学”字当头。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和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课文注解: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潜移默化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很好地朗读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课气氛活跃。

三、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理解还有难度。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明白“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2、 教学难点

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一些水果的图片,如李子、桃子、苹果等,问学生喜欢吃哪种水果。

2、 引入课题:在古代,有一个叫王戎的小孩,面对道旁的李子却不取,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1)出示生字词:戎、诸、竞、唯。

(2)指名读,正音。

(3)全班齐读。

(三)理解课文

1、 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 全班汇报,教师点拨。

(1)重点理解以下字词:

① 尝:曾经。

② 诸:众多。

③ 游:游玩。

④ 竞走:争着跑过去。

⑤ 唯:只有。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四)深入探究

1、 思考: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

引导学生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 小组讨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事例。

2、 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

(六)总结全文

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王戎的品质。

2、 鼓励学生向王戎学习,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6

1、认识本“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了解故事情节,

3、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这篇文言文,能够理解文中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导入:(展示多媒体)同学们你们看,这有颗硕果累累的李树,你们想不想摘几个吃啊?但有一个小朋友并没有去吃,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学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停顿特点。

3、品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简单了解文中思路。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事。(板书:王戎)

明确: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板书:道旁李树、唯戎不动、此必苦李)

2、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明确: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3、小组讨论,从中可以体现出王戎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善于思考和分析,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思考路边的李子无人摘的原因,进行分析、推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4、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品质,他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分析)

(四)拓展延伸

本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五)小结作业

搜索《世说新语》的其他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前给大家分享一下。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课文写王戎通过认真观察和预测,推断路边李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在故事中,王戎年仅七岁,就能按照环境来进行预测,充分赞扬了他的精明,善于观察和探讨。启示我们也要象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反思,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出错。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通过译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缘由。

能通过译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缘由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缘由,体会王戎的细细观察,善于审视、分析是本课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课堂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情境导入——贴近生活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默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认知,培养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课堂过程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恰当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初步掌握;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故事的内容;在情感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美术魅力,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形象。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教师掌握和利用学习古文的方式。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原则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式是朗读。让学员经历初读—再读—默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鼓励学员读思议相结合,让学员经历寻疑—释疑—解析—理解—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强调问题到研究问题,解决难题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首先创设情境,让教师联系自己的实际想象:如果我们大家在郊游时,看到路旁有树木,上面结满了食物,比如栗子、桃子、梨子、李子等,你会怎么样?

自然引入课题,激起师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时,自然地指导书写生字“戎”,分解会意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生字。

补充《世说新语》的相关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同时为中间的拓展阅读做铺垫。

(二)初读课本,认识字词新词,读准节奏。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首先使教师自由读课本,读通段落,读准音节,不认识的字跟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我再运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和朗读情况。对易读错、难读的语句使教师思考、讨论解决的方法。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同时,在讨论中也使学生看到了朗读的问题,为下面听范读的环节打下了需求。

播放范读,学生先唱再跟读,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学生后面将要有了将文章读好的需求,因此这时候放范读给教师听,效果也会更好,学生训练也会变得认真。

学生划分节奏后相互交流,讨论朗读的技巧,根据学员的探讨,利用课件进行展示朗读节奏及留意点。然后,让学员训练朗读,我再巡视,进行部分指导,解决学员个体变化带给的难题。

最后抽读,学生彼此评价,既使学生看到、解决难题,同时让课堂的氛围活跃。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组内疏通文意,我就巡视观察,总结共性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我依据发现的问题相机点拨。

逐句理解,再连贯起来,整体把握。从词到句说课评价语怎么写,从句到段,层层展开,把握文章内容。

最后,根据单元学习的.要领要求,让学员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独白。初步展现复述,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注意发现优点和疑问,借机让学生对复述要抓故事的主要剧情、按故事演进的次序进行有一个认识和印象。用多样的评判语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理解内容,感悟语言。

让教师背诵课文,理解领悟。 利用引导性提问,启发学员体会人物形象跟品质。

通过王戎和别的小孩的体现对比,让教师思考:别的小孩都走去抢摘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 引出王戎的分析。

接着自然地使学生反思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理解。

这里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结合生活心得进行理解:果树长在门口,来来往往的他们发现柿子肯定会摘来喝,如果李子好吃,肯定早就被他们摘完了。这棵树上这么多李子都没有人摘,说明长的显然是苦李子。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引出对王戎推断结果的看到:王戎的断定正确吗?从那里可以看起来?

从“信然”两字,得出王戎推断正确的推论,进而体会王戎的人物形象

王戎为什么能了解这是苦李子?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哪些特征?

有了后面的伏笔,学生便可得出王戎仔细观察,善于审视、分析这一特征。

最后加深理解,拓展课程的实践意义,让教师讨论交流:你认为王戎是个如何的小孩?

学生的评价中自然都会有自己的探讨跟见解,从而将本课的教育含义内化,完成了能力上的教育。最后使教师熟读、背诵。

(五)拓展延伸。

前面已经有了对《世说新语》的补充介绍,而本课选的故事既是可引发学生较大兴趣的体现儿童聪明智慧的文章,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还有了学习方法的实践铺垫,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因此自然地将学生的兴趣跟信心延伸到课下,让人们课下再找来类似的故事读一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加深了本课的中心思想与教育意义的。

(六)课堂总结。

这篇短文通过写王戎通过认真观察和预测,推断道旁李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王戎的精明、善于观察和探讨,启示我们也要象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反思,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出错。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看看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前建立的课堂目标跟重难点,板书围绕故事演进进行,提取故事发展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板书,通过诸儿与王戎的对比,得出王戎的人物形象。提示学生应学习的品质。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8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政事、文学、方正、德行、言语、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本文列入方正篇,讲述聪明的儿童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

本文我在设计时,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本文是1篇文言文,学生可以自己凭借工具书及其课文注释,自己学习。

其次调动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地学习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于文言翻译有不理解之处,小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二是对于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内容上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教师整合问题,有目的的讲解课文。

再次本文的朗读是一个重点。学生先听读课文,然后谈听后的感受,并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再练习读、汇报读。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层次品读课文,进而学会朗读课文,读出本文的语气和感情。

本文我也借助多媒体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作家作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在翻译课文中,我借助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作业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文章,变学习为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9

一、说目标

1、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篇课文,该单元以“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为主题展开,这是1篇精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王戎不摘道边李树上李子的故事。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第二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感受王戎的机智、聪明、善思的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感受王戎机智、聪明、善思的品质。

二、说教法部编本(单元中双线结构、围绕着课后习题、打破传统的古文教法:让学生学有兴致;课外学习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询问孩子们看到什么,有什么想法,再来看看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板书课题指导“戎”的书写,介绍这篇文章的出处。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故事,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我适时对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脉络,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我告诉学生学习古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文中的标点符号来停顿,凭借语感来划分节奏,根据句意进行停顿,引导学生按节奏读,读出古文的音韵美。所以我让学生尝试自己用上述的方法来给课文划分节奏,然后选几名学生展示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古文不仅要反复诵读,还要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了解内容,所以,我又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并且给予孩子学法上的指导,为了深入地了解课文,我给孩子播放了王戎不摘李的视频,使孩子对这则小古文的记忆更加深刻,观后适时提问,对古文进行总结。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拓展另1篇小古文《司马光》,将古文的学习方法加以运用,做到举一反三。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了两道课后作业:

1、将所学的两篇古文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世说新语》让孩子阅读。

五、说板书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美观简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以及体会王戎的品质,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10

本课是1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我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两个小故事,谈话导入新课。

一般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大概过程是: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2、再读注释,理解词义,

3、联系上下文,逐句翻译,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5、背诵全文,体悟内涵。

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虽然带孩子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漏洞百出,缺点多多。教研室魏老师给出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教师应该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而我恰好没有做好这一点,直接出示了停顿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指导,是放在一开始,由老师直接给出停顿,还是在学生尝试理解文章意思时,让学生自己体会停顿,后者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是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自然而然的,能体会到在哪里停顿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就能明白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可当时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一下子明白三个“之”字的意思。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其次,教学不够生动,过于追求全面,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这是1篇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还是发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学生表演,从中感受体会,这样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时又有了自己的发挥,有助于课堂的生成,过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总之,这还是我过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特点和感受的结果,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多动脑筋,真正在备课时就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质量的课堂。

20 4029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