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  28÷5=?  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习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3、填一填:()÷6=7……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8÷4=2(个)

7÷2=3(盘)……1(个)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12÷4=3(个)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

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146=45-5=

29=39=345=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创设情境,让小组同学摆出自己的学具:铅笔数、橡皮数;再数数小组的人数;把这些学习用品平均分,每个人应分多少?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集体评议时强调有余数除法。

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五、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166=2(盒)4(个)

20 519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