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教案(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对称》教案(通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称》教学设计【第一篇】

设计意图: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化,它是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

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对称的物体和现象非常的普遍,例如:规则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公共建筑、脸谱、风筝等,他们左右两边的图形、大小、花纹、颜色完全一样,这样的特性能够激发孩子

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通过让孩子观察描述、概念熟悉、动手实践、理解延伸这四个环节来掌握对称的科学性的概念。同时秉

承了科学活动重在让孩子动手操作、激发浓厚的探索欲望为核心的中心思想,将第三环节作为活动的重点,

让孩子在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对称的实际含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感受生活当中对称物的对称美。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对称性,加深对对称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教具:对称的蝴蝶示范图片、活动猜测、记录图

学具:人手一份对称图形(金鱼、风筝、建筑、京剧脸谱)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初步感知对称

1、教师出示沿对称轴折叠的半个对称的蝴蝶

------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总结对称的概念、特性。

------蝴蝶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

把这种形式叫作对称,这条折痕叫作对称轴。

(环节分析:用隐藏一半的蝴蝶作为对称的典范,既能很好地诠释对称的概念,又能以折痕明示对称轴;而且

一半一半揭示,不仅可以激发幼儿浓厚的好奇心,又能着重比较左右两边的蝴蝶翅膀的大小、颜色、形状和

花纹,并以重叠的方式检验对称。)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对称

1、教师出示操作的材料,并介绍记录图表。

------那么….是对称图形吗?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并在这个画有问号的空格里填上你的猜测,认为对称打上

勾,认为不对称则打上叉。

2、介绍操作要求

------试着对折,看看它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是否完全一样。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寻找对称轴,并沿着对称轴对折。

4、总结

------金鱼和风筝的大小、颜色、形状、花纹完全一样,它们是对称图形,房子的窗户不一样,脸谱眼睛的

花纹不一样,它们两个不是对称图形。

------你们都猜测对了吗?很多小朋友用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说明只用眼睛看是很容易犯

错误的,只有动手做过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千万不可胡乱猜测。

(环节分析:通过先猜测后操作验证的方法,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而非只用观察的盲目判断;在

验证对称的操作中难度有简到难,鼓励幼儿细致观察,发现它们在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上的不同,从而

进一步巩固对对称的理解。)

三、找对称,相关经验的延伸

1、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很多很多的对称图形,请你根据半边图形找出对称的另一半

2、幼儿找对称,教师引导对称的要点:大小、颜色、形状、花纹都得一样。

(环节分析:此环节是对对称的概念理解的逆向运用,通过寻找对称的翅膀,加深对称的概念。)

四、寻找生活当中的对称

------生活当中还藏着许许多多对称的秘密,请小朋友去仔细找一找。

(环节分析: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将本次活动对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

对称美)

《对称》教案【第二篇】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剪纸作品3幅,字卡"对称"、"重合"、"对称轴"

2、实物图片:风筝、天安门、飞机、脸谱

3、实物:剪刀、衣架、手套、围巾、眼镜、爱心盒、望远镜、梳子等

4、自制操作泡沫板人手7块、粘有双面胶的垫板人手1块、教师操作范例

活动过程:

一、理解对称概念,初步感受对称美

1、出示三个剪纸作品,感知理解对称(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案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你觉得这些图案好看吗?好看在哪里?)(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出示字卡"对称"教师尝试将其中一个图形对折(那么把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会怎么样呢?对折后一样齐的,我们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咦,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出示字卡"对称轴"

2、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天安门、面具(脸谱)、飞机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平衡感、整齐、美观)

二、寻找身边的对称物品,巩固理解对称含义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引导幼儿发现对折后能重合,即是对称)

三、幼儿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

1、出示教师作品(坦克)(今天老师还用泡沫块拼搭了一个图形,大家猜猜老师搭的是什么?它对称吗?怎样让它变成对称的?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导幼儿发现增加一块泡沫块或减少一块使其变成对称图形,幼儿尝试。

2、幼儿用泡沫块拼搭对称图形

(1)用四块泡沫进行拼搭(请每个小朋友拿4块泡沫,在垫板上粘贴拼搭成对称图形)教师进行验证。

(2)用七块泡沫进行拼搭教师个别验证后,邀请客人老师协助验证。

结束:今天,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但认识了解了对称,还能自己动手拼搭对称的图形,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对称的物品,今天我们也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设计通过帮小昆虫找翅膀,激发幼儿主动去观察、发现、感知对称的图案,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对称的事物。此设计是一个整合了语言、科学、艺术、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活动。由此活动还可以引申出许多探索活动,以开阔幼儿视野,激发幼儿主动观察事物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自我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环境的美好情感。此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如果在中班进行,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活动来完成。

《对称》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

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

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

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

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

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4、探究生活,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当孩子们对这两种运动特征有了深刻的体验时,我再次引领学生回到生活中。

找出许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生活中找数学,为生活学数学的基本理念。”

二、创清激趣,自主探究。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的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情境教学活动突破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利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感受船上的小鸟向左平移几格,船就向左平移几格。从而概括出:看一个图形移动几格,只需看图上的某一点移动的格数就行了。

2、观察想象,拓展思路。

通过一道有趣的题目让孩子们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拓宽思路。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学生掌握了数图形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能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也就迎韧而解了。

通过交流,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画图步骤:先将平行四边行的四个顶点分别向上平移三格,描上点,再将平移后的四点用直尺依次连起来。

三、创造奇迹,应用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广泛应用于生活的精彩描述。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这样的例子。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只有回归生活学数学,才能使数学展现出丰富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学到真实的、有活力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

《对称》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   上册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以及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并能识别对称现象。

2、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其经历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剪一剪、画一画、听一听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拓宽学生视野。

3、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体会对称的美。

教学过程:

一、初识对称(对称的物体)

1、用“实物图”导入。

蜻蜓、树叶、蝴蝶、脸谱,这些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都是对称的。(板书课题:对称)

2、生活中富有变化的对称现象。

生活中有很多的对称现象,这些是不是对称的?为什么?

(世界灯王、液晶电视、沙发、汽车、鸟巢、天安门城楼等。)

二、再认对称(对称的图形)

同学们看看这幅剪纸作品是不是对称的?为什么是对称的?你怎么知道两边一样?有些图形我们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检验是不是对称的,对折后留下的痕迹,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用对折的方法操作检验,同桌同学合作。

三、变式对称(对称的图形)

1、对称图形的变式(a-d-x)

2、画对称轴(课本p68页做一做)

3、折对称轴(课本p70页第二题)

四、对称的事物

五、做对称图形

1、剪对称图形。

教师示范“随意”剪,学生创作展示。

2、摆对称图形。

3、印对称图形。

六、拓展延伸

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做?

板书设计:

对称

对称轴

20 931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