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推荐10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讨,了解原子的组成、电子排布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如何深化学生的理解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1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
运用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 :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又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 回顾:1.什么是分子? ? 2.什么是原子? 认真听题;思考并回 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答。 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 再分呢?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猜想:原子不能分。培养学生善于想教师活动 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 阅读课本53页“原子的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2)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了吗? 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学生活动 学生发挥想象说: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 思考问题 原子原来不是一个实心球,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 象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过程。 问题激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知原子可以再分。 原子是由居于 原子中心的带正电 的原子核和核外带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 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屏显表3–1: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 数 观察表格 氢 1 0 1 分析思考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引导学生正确表述原子的构成。 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会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 教师活动 1、不同种类的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2 、同一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3、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吗? 再请学生根据表3–1来得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根据原子的构成(由带电的质子、电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引导学生分析整个原子显不显电 师生一起以磷原子为例,分析得出: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活动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即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在磷原子中,15个质子和16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15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由于磷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带15个单位正电荷,而核外有15个电子,带15个单位负电荷,两者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体会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 阅读54页找出排布特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认识。 原子 , 原子核体积大小的比较 【思考】 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打架吗?电子在核外运动有没有可遵循的规律呢? 引出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电子在核外是按照能量由低→高,由里→外分培养学生的分较能力。 肯定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教师活动 层排布的。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出示图片 我们可以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问:如何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形象地表示出来? 【思考】下列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54页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结合上述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讨论问题: 1、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哪一个电子层,请你举例说明。 2、第二层最多可以排多少电子? 3、最外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目是多少? 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中按要求将质子数为12的镁原子和质子数为16的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出来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排布特点1:电子在 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识记歌诀 归纳的方法来学习 有关知识,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观察思考问题 能力和抽象思维能 力 比较和讨论,回答: 总结排布特点2: 1、原子的第一层最 多排2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8 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数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不超过8个(只有着手,自主归纳得出1层的不超过2个电结论,符合学生的认子)。 知规律。 观察图片 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 结的能力 发言:收获与感悟
三、盘点收获 :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四、板书设计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2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长见得化学现象。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通过练习教师解说让学生总结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能自己动手写出1—–36号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二、 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 K2 8 8 1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由构造原———–能量最低原理———-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学生活动写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式
(4)由构造原理学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且学会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页1—-7题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 构造原理
2,电子排布式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3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
(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原因
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4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课程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本节内容是前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深化和拓展,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另一方面,此节课又为后面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等内容的学习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本节内容在知识方面并不难,也不多,如何挖掘教材内涵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态度培养是本节课的关键。与原教材比较,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首先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这样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从而在情感方面得到启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学过DNA的相关知识,对DNA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浅的记忆中,对于DNA的构建原理、构建历史、空间结构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拓展学生知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2.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3.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史,提高学生文字分析和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加深对DNA结构分子模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DNA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史,认同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勉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构成DNA多样性的原理;
难点: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
1.新闻导入,引发思考
本课以新闻资料“美国军方击毙本·拉登”为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拉登的替身很多,为什么这一次美国军方确定击毙的是真生正的本·拉登?待学生们回答 “是通过DNA检测得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DNA检测能确定一个人的身份?继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DNA分子的结构。
2.教材阅读,逐层深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7页-48页,提出问题:从知识层面,各位学生有什么收获?从科学态度层面,各位学生有什么启示?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对DNA分子结构有大致了解,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和高中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要受到失败和挫折,但我们要像沃森和克里克那样坚持不懈,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
3.挂图分析,认识结构
将学生阅读的收获进行整理,并结合挂图总结出DNA分子的三个特点:①外侧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内侧由含氮碱基配对形成;②A与T配对,G与C配对,构成碱基配对原则;③进一步分析脱氧核苷酸的排列特点,得出“DNA是由反向平行双链构成”的特点。
4.模型构建,完善知识
首先分发DNA的各个组件,要求学生构建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并对学生错误的连结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本单位的认识。接着展示DNA双螺旋模型的部分结构,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和完善。构建的时候首先要求碱基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接着让学生在半成品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进一步完善DNA的模型。通过此过程,希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继续探索,深化知识
邀请一位学生观看DNA的模型,说出两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教师在学生的表达中在黑板上演示,在此基础上教师改变其中一个碱基对的排列,让学生思考:“现在的DNA与原先的DNA有没有区别?”“针对同一个碱基对,如果改变其在两条链的位置,他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DNA的多样性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而并不是DNA的化学元素,也不是碱基对的排列特点。
6.首尾呼应,承上启下
又回到课初的问题:“为什么美国军方能判定是真正的本·拉登?”“美国军方怎么知道本·拉登的DNA排列顺序?”学生们回答:“可以通过其父亲和儿子来判断,因为其父亲和儿子与他的DNA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继续设问“为什么他们三者的DNA具有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下一节《DNA的复制》的学习。
7.课堂练习,继续思考
要求学生完成第51页的第一题,对于51页其他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成。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四大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对于DNA的空间结构,与以往我们直接展示模型不同,我给每位同学分发DNA基本单位的组件,并让学生上台完成模型构建,展示的只是DNA模型的半成品,希望让学生来完成DNA的制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制作的过程既是知识深化的过程,又是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过程。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增加“DNA多样性”的内容,此内容既是DNA分子结构的拓展,也让学生理解到我们学习的知识没有白学,在社会实践中它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应该说本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5
一、教学目标
1.深入认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电子带负电;学习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关系的研究,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难点】
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及原子不显电性。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揭开了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
【提出问题】原子由哪些部分构成?电子是带负电的,为什么原子显电中性性呢?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后就有答案了。
(二)探究新知
【动画演示】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这些电子绕着原子核的中心运动,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同学们可以看动画模拟演示。
【提出问题】结合动画,提问:原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原子核又是由什么微粒构成呢?
【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
【提出问题】原子内各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
【视频播放】多媒体播放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带电情况。
【学生回答】原子核内存在带正电的粒子,核外电子带负点。
【教师讲解】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而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展示图片】呈现表3-1中几种原子的构成。
【小组讨论】为什么原子显电中性?
【学生回答】同一原子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数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教师总结】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的数目。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出问题】由表格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有些原子不含中子数;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学生回答】氧:8,8;硫:16,16;镁:12,12。
(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作业:预习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
四、板书设计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学生心里还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课题的学习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单元基本概念很多,且这些概念又是学生往后学习的化学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解决的是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介绍原子的大小,原子中各构成成分的大小和电子的运动情况等。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着重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等。最后教材还资料的形式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图表等资料,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形象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地位作用,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们确立了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教学难点为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各粒子间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课题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内容很抽象,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下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与形象,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研究原子的构成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过程,把原子的内部的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迅速地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重、难点能够得到很好地突破,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容量也得到相应地提高。
图表分析法,在进行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关系的及利用质子数和中子数来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时,采用了图表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找出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及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求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能力。
类比归纳分析法,在进行原子的体积、原子的质量及等方面的教学时。主要采用了类比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多感官协同学习法,我们初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思维个体。他们的注意力怎么才能关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使我们的课堂产生最高的效率呢?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想通过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睁大双眼去看,竖起耳朵去听、去交流去用心感受。最终获取对他们有用的科学知识。
三、学法指导
为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抽象性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观看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和激动人心的爱国纪录片、形象的对比、活泼的交流与讨论形和丰富的图片等设计,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强化记忆。具体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总结归纳,增强记忆;
5、交流与反馈、分享收获。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能够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以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核爆炸的影音资料,激发学生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期学生的兴趣。并引入课题。
(二)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提出猜想,让学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猜想。他们的猜想可能会很多,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思维并明确接下来的任务为研究”原子的结构”.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有关原子的构成方面的设计
1、学生猜想并讨论:学生的猜想很多,教师根据学生猜想的情况灵活的做出解释,并转入到下一步骤教学。
2、用课件播放原子构成的动画第一部分,并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子的结构。继续用课件播放用”α粒子轰击金箔”动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
3、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和交流讨论,与老师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1、先用课件课件展示:原子、乒乓球、地球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由此想象原子的大小。通过观察和想象,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原子的体积非常的小,那么,原子的质量又该怎么衡量呢?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2、用课件展示:一个氢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并提问”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表达出原子的质量呢?”然后组织学生看课本71页的内容,
找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用数学表达式将其表示出来。
3、以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为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动画,并注意介绍其单位的关系,帮助进一步理解。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计算碳、氧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课件展示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课件展示氢、碳、氧、钠、铁等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找出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能力。
6、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归纳,增强记忆:由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五)交流与反馈、分享收获。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些习题,检阅学生学习的效果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板书设计如下,板书力求层次清楚,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课题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核外电子(—)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六、课后反思:
由上课教师完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0-26kg、氧原子质量为×10-26kg、铁原子质量为×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0-26kg、氧原子质量为×10-26kg、铁原子质量为×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媒体】
1.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
2.学案(附后)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以上是关于认识《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的分享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微观世界。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制作 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
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提问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结合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10-31
×10-27
×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探究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
〖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
〖思考原子内部微粒电性
〖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过渡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
〖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
〖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提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
〖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 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 X表示为
①O
8
18
②Al
1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学生总结)
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投影练习1.某粒子用 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n
+a-n +a+n
〖问题探究 “ 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思考
〖结论 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
〖过渡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书 原子 X
〖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思考
〖结论不是,如上述练习中 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
〖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
〖思考
〖结论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
〖结论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
〖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口答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电荷.
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_______电荷.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
[作业]
1.用 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
2.课本第94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