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例【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范例【精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第一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主客体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过程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辨证统一的过程,是主观方面的因素与客观方面的因素相互协调,平衡统一的过程。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不断地协调、平衡和统一,逐渐形成大学生比较稳定的思想特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同一种影响往往对不同的同学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截然相反。可见,一种外部影响能否产生预期的作用,关键不在于客体因素影响的本身,而在于接受者的主体因素,在于主客体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和统一。

(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受教育的内部道德环境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的交往中,不断取得主客体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使得内部道德环境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完善,逐步达到思想品德的理想境界。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先了解大学生思想品德结构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们已经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影响,有了自己自觉的认识和自由的选择,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即内部道德环境。一定的社会要求反映到学生思想内部,与原有的内部道德环境之间的矛盾运动,就产生了新的内部道德环境,这样的过程表现为“原有的内部道德环境――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形成新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循环往复运动的程序。

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即客观因素,也叫外部道德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包涵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在大学阶段,学生基本离开了家庭,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逐渐减少,学校教育则开始起主导作用。从整体而言,一个人从懂事的时候起,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传媒、社会风气等。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趋向于信息化,加上社会正处于大变化大改革时期,这种影响正在加大。从理论上讲,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作为一种信号刺激,只能起着外因的作用。但是这种外部道德环境的作用,也是千万不能忽视的。

(二)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即主观方面的因素,也叫内部道德环境。它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心理特征、文化知识、思维方式、生理条件等因素。这些环境有机地联系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的内部思想品德结构,它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结构贯穿于人的一切具体意向和活动之中,并且起主导作用。在诸多的内部因素当中,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道德情感则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道德意志在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杠杆的作用,也是调节行为的真正力量。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问题则是在于道德信念,它是道德动机的较高形式,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只有在充分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抓住矛盾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内部因素,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三、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德育目标必须分段安排,教育进程必须螺旋上升。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有长远的目标,要有耐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主体性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心智潜能,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自主决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二)加强开放式教育

德育不是道德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道德驯化,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互动,是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认知体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不应仅限于校内活动或简单说教,应开发各种德育资源,将学生引向社会实践,让学生亲临社会进行道德实践,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实践中日臻完善。

(三)加强自律教育

所谓“自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由此,我们努力在主体参与性教育方面追求教育的自律性。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修养,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我的自画像、我的大学四年规划;二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以自评和互评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实现自律。

(四)注重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包含于周围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间接教育。隐性教育具有弥散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教育功能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应不断优化德育环境,建立全员德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创建现代的文化、学术氛围和校园环境,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实现内化。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德广。大学德育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4]李朝祥,潘鸣。当代大学生思想纠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第二篇】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部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品德与社会》学科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成为二等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其中历史知识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课程的内容是讲述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鸦片战争》知识点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3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意见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青少年的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就应该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培养。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实践性较强,同时也是一门在校园教学背景中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的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应该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变,笔者对自身思想品德进行调研之后,认为其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是值得进行一定的反思。

一、改变教学观念

小学思想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比较强,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该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小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学校应该要把思想品德课程放到与三大主科同样的位置上,选择具有责任感的思想品德教师来教学,而不是把其当做是一门副科,更不能让让不负责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校应该转正态度,重视思想品德课程。

二、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自身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言语修行上。

首先,教师应该要不断的给自身充电。教师在平时应该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同时也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品德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思政教师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固有的知识,也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样教学过程中才会融会贯通,使得学生感受到生动风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当前时代中,教师所掌握到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与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反思,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使得其在教学中少走弯路,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主动的接受知识。

其次,经常总结教学不足的地方。只有教师在不断的反思自身的教学成果,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不仅应该要有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要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的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要反思,这节课学生的情况怎么样,下节课教师的时候该怎么样进行。在教学中也要格外的注意学生的言行,看到学生有不理解言行的时候应该要放慢速度,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重新再次讲解。

再次,教师要课上与课下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刻刻都要为学生做好表率,提高道德修养。教师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的楷模,需要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才能引导学生修身立品。第一,在教学言语上,要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人的态度上教学,即使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来发表言论,以免误导学生。第二,举止上。在行为举止上,教师要时刻明确要为人师表,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自己也要做到。比如说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学生认真修改了,而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学生对其纠正,教师就应该要耐心并且改正自身的错误,若是教师没有改正自己错误的话,那么之后若是纠正学生的错误的时候学生也不会去改正。

最后,尊重学生。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发展与喜爱等。有些教师通常都会认为自己是在替学生考虑,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为了学生好。在教学中就会出现拖堂、占用学生时间,有的时候就会占用体育课来上主科,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厌烦,进而使得学生对上课感到厌烦。

三、开放教材、活用教材

在思政教学活动,明显的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教学者把思想道德教育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将其看做孤立的现象来看待,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导致了思政教育失去其应有的应对性。思政教育最终要回到生活中,教学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够及时把社会中的信息与技术带入课堂教学中,思政教材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载体,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话题。

思政教学中学习教科书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活动与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勇于突破教材,摆脱教科书的束缚,灵活的运用教科书,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走进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明确的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四、改变教学形式,加强教学实践

在思想品德教育上若是缺少了实践就不能看做是完整的德育,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教学,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调查中调查与参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能够真正的走向社会生活中。想要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要有计划的设计,向学生布置多种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在道德认识练习上明确道德意志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五、总结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该门课程开设主要是为了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小学阶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重要方式与手段,承担着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薛小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教资料,2011年08月。

[2]王晨。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03月。

[3]汤涌。知晓 行动 反思――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之体会,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年10月。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第四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培养体系 思想 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简称核心价值观)是指引和规范社会的行动准则,是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中极其重要内容。

1 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面临的影响与挑战

高职学生德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对德育培养体系的影响

通过对327名黄冈的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2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得到该高职学生的回答却是:有的高中一学年后开始分文理科,有的高中高一入校时就分科。经过详细调查发现,高一分科后的部分学生中,其德育水平停留在高一时期的水平,高一一进校就开始分科的学生中,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德育水平停留在初中阶段,原因是分科后,学生出现两至三年的德育教育空当,这部分学生入校后,出现了以下一些想法:第一,不愿再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思想停滞不前,学生中的部分人,德育水平停留在入高职前的教育阶段,第二,部分理科学生对高职的德育教育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冷漠。由于这些问题,造成高职部分学生德育教育存在先天不足、入学时德育水平差距大的现象,给高职的德育教育带来巨大的阻力,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挑战与威胁

(1)反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挑战。尽管高职学生中主流仍然是支持核心价值观的,但是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念中存在的反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调整、变革, 使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发生深刻而急剧的变化,高职学生难以驾驭核心价值观、德育观的崇高性与德育行为市场化的矛盾,部分高职学生将德育知识、德育劳动成果也看成为纯粹市场化的商品,而人们对商品的交换与选择,第一强调的是其使用性,如果使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被迫参与市场流通,其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影响甚至动摇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的危害性就越高,因此,反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构成严峻的挑战。

(2)反主流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威胁。笔者认为,主流价值观既包含一般的价值观,也包含核心价值观。伴随文化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等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不断变化,文化中的反主流价值观、反主流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培养影响恶劣,导致变味的网络文化、职场文化站在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前列。他们认为,追求个性化、技术化、标准化、市场化、职场化的发展就是追求新自治主义的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背后所反映的是反核心价值观思潮、反主流价值观在不断蔓延与扩散,严重威胁着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公序良俗得以维系的重要精神依托。我国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高职价值观、德育观,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为高职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才能真正解决好“培育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承担起高职文化启蒙的使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在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国为己任;要坚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做人理念,使其成为广大高职教师、学生的行为准则。

以核心价值观弥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健全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鉴于高职部分学生德育教育存在入学时德育水平差距大的现象,以及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从人才培养模式上予以改革和创新,反对不平等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德育水平的差异设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与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增强学生德育教育过程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德育教育,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以形成健全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遏制反核心价值观思潮,建成科学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第一,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我国最崇高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在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指导思想。第二,努力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在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坚决遏制部分高职学生将德育看成纯粹市场化的商品的错误思潮,强化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认同,强化高职学生认知核心价值观与德育行为市场化的辨别能力。第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做人理念,以社会主流德育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染个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高职德育教育,建成科学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让高职学生成为德育培养体系的自觉主体和核心力量。

遏制反主流价值观思潮,建成科学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21 888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