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一元一次方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4.2一元一次方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4.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公式变形例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公式变形。

教学难点 

(1)对字母函数的理解,并能准确区分字母系数与数字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2)在公式中会准确区分未知数与字母系数,并进行正确的公式变形。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在学生答的基础上强调:(1)“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1.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答:(1)去分母、去括号。

(2)移项——未知项移到等号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3)合并同类项——提未知数。

(4)未知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从而解得方程。

(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一个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ax=b(a≠0).

让学生讨论:

(1)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a、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个方程满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所以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强调指出:ax=b(a≠0)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已知数是a、b(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

(三)新课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ax=b(a≠0)中对于未知数x来说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今天我们就主要研究这样的方程。

2.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提问:ax=b(a≠0)是一元一次方程,而a、b是已知数,就可以当成数看,就像解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如下解出方程:

ax=b(a≠0).

由学生讨论这个解法的思路对不对,解的过程对不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出含有字母函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过去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学过的含有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即仍需要采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等步骤。)

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者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3.讲解例题

例1  解方程ax+b2=bx+a2(a≠b).

解:移项,得  ax-bx=a2-b2,

合并同类项,得(a-b)x=a2-b2.

∵a≠b,∴a-b≠0.

x=a+b.

注意:

1.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x、y、z表示未知数,a、b、c表示已知数。

2.在未知项系数化为1这一步是最易出错的一步,一定要说明未知项系数(式)不为零之后才可以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式).

3.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要方程两边同乘ab,而需ab≠0,那么题目中有没有这个条件呢?有隐含条件a≠0,b≠0.

解:b(x-b)=2ab-a(x-a)(a+b≠0).

bx-b2=2ab-ax+a2(去分母注意“2”这项不要忘记乘以最简公分母。)

ba+ax=a2+2ab+b2

(a+b)x=(a+b)2.

∵a+b≠0,

∴x=a+b.

(四)课堂练习

解下列方程:

教材练习题1—4.

补充练习:

(x+b)=b2(x+a)(a2≠b2).

解:a2x+a2b=b2x+ab2

(a2-b2)x=ab(b-a).

∵a2≠b2,∴a2-b2≠0

解:2x(a-3)-(a+2)(a-3)=x(a+2)

(a-b)x=(a+2)(a-3).

∵a≠8,∴a-8≠0

(五)小结

1.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与数字系数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六、布置作业

教材组1—6;B组1、

注意:A组第6题要给些提示。

七、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a=bc  型数量关系

问题引入:

问题设置:有一大捆粗细均匀的电线,现要确定其中长度的值,怎样做比较简捷?(使用的工具不限,可以从中先取一段作为检验样品)

提示:由于电线的粗细均匀分布的,所以每段同样长度的电线的质量相等。

1、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教师再加深一步提问: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涉及的量中,如果电线的总质量为a,总

长度为b,单位长度的质量为c,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a=bc。对于解决问题:可先取1米长的电线,称出它的质量 ,再称

出其余电线的总质量 ,则 (米)是其余电线的长度,所以这捆电线的总长度为( )米。

引出可题:探究活动:a=bc型数量关系。

1、b、c之一为定值时。

读课本—并填表1和表2中发现a=bc型数量关系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1)分析表1

表1中,A=bc,b、c增加(或减小)A相应的增大(或减小)如矩形1和矩形2项比

较:宽c=1,长由2变为4。

面积也由2增加到4;矩形3,4类似,再看矩形1和矩形3:长都为b=2,宽由1增加到2,面积也变为原来的2倍,矩形2、4类似。

得出结论,A=bc中,当b,c之一为定值(定量)时,A随另一量的变化而变化,与之成正比例。

(2)分析表2

(1)表2从理论上证明了对表1的分析的结果。

(2)矩形推拉窗的活动扇的通风面积A和拉开长度b成正比。(高为定值)

(3)从实际中猜想,或由经验得出的结论,在经理论上去验证,再用于实际,这是

我们数需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由实际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为定值时

读书—,填空,自己试着分析数据,看到出什么结论?

分析:这组数据的前提:面积A一定,b,c之间的关系是反比例。

可见,a=bc型数量关系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而且有巨大的作用。

这三个式子是同一种数量关系的三种不同形式,由其中一个式子可以得出另两个式子。

3、实际问题中,常见的a=bc型数量关系。

(1)总价=单价×货物数量;

(2)利息=利率×本金;

(3)路程=速度×时间;

(4)工作量=效率×时间;

(5)质量=密度×体积。

… 例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策略:总价=单价×数量。而数量等于学生人数n,故不难求得关系式。

解:y=2n

总结:本题考查a=bc型关系式,解题关键是弄清数量关系。

例2、一辆汽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路程s(km)与行使的时间t(h)有怎样的关系呢?请表示出来。

解:s=30t

例3、一种储蓄的年利率为%,写出利息y(元)与存入本金x(元)之间的关系(假定存期一年)。

解:y=%x

程的解是分式形式时,一般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元一次方程2

今天我讲了一节《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本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的很充足,考虑到了学生在课堂上将出现的各种情况,开始讲的时候很顺利,学生的状态和他们的发言都很令我满意,但是在讲完例题,引导学生做名校密题、做练习时出现了问题,学生的做题速度与准确度与我的预想有一点差距。当时我有点着急,一看时间所剩不多,没有对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而留到自习再逐一解决。

我在备课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在很自然的状态下从一元一次方程过度到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其次,给出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做例题和练习并从中总结出书上给的注意“方程两边同乘或除以的式子不能为零。”再次,引导全体同学做名校密题上的练习,并逐渐加深难度。最后,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留作业。

对于本节课我的感受就是,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太注重课堂的流程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与其讲究一些讲课的技巧,不如塌塌实实的讲一节课,真正做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是讲课的根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步骤,并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讨论、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重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去分母法则的正确运用。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方程:(1);(2)2(x-2)-(4x-1)=3(1-x)

2、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3、(只列不解)为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某村积极植树造林,原计划每天植树60棵,实际每天植树80棵,结果比预计时间提前4天完成植树任务,则计划植树_____棵。

(二)学生自学p99--100

根据等式性质,方程两边同乘以,得

即得不含分母的方程:4x-3x=960

X=960

像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去掉分数的分母的变形过程叫做。依据是

(三)例题:

例1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依据

去括号,得依据

移项,得依据

合并同类项,得依据

系数化为1,得依据

注意:1)、分数线具有

2)、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即不要漏乘)

讨论:小明是个“小马虎”下面是他做的题目,我们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请帮他改正。

(1)方程去分母,得

(2)方程去分母,得

(3)方程去分母,得

(4)方程去分母,得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能归纳小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依据;

2.依据;

3.依据;

4.化成的形式;依据;

5.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依据;

练一练:见P101练习解下列方程:(1)(2)

(3)思考:如何求方程

小明的解法:解:去百分号,得同学看看有没有异议?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以及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五、课堂检测:

1、去分母时,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以各个分母的_____________,从而去掉分母,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不要漏乘,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注意含分母的项约去分母分子必须加括号,由于分数线具有

2、解方程(1)2x+5=5x-7(2)4-3(2-x)=5x(3)=3x-1

(4)=+1(5)

六、作业

P102:3,10.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4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什么是方程的解。

1、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的方法

2、结合从实际问题中得出的方程,学会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展示问题:

问题1:世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问题2: 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 地名 时间 王家庄 10:00 青山 13:00 秀水 15:00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用算术解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算术方法:(124+1)÷25=5(吨)方程方法:可设大象重为`吨,则124=25`-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解释说明。问题1的算术解法:(50+70)÷2=60(千米/时) 605-70=230(千米) 问题1用算术法较容易解决,但问题2却不容易解决,这样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

二、寻找关系,列出方程

1、对于问题1,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是`千米,则: 路程 时间 速度 王家庄-青山 王家庄-秀水 根据汽车匀速前进,可知各路段汽车速度相等,列方程。

2、比一比:列算式与列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简便?

3、想一想:对于问题1,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根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你认为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各路段的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学生思考回答:

1、王家庄-青山(`—50)千米,王家庄-秀水(`+70)千米。

2、汽车以每小时(`-50)÷3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青山;以每小时(`+70)÷5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秀水。 让学生体会: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解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三、定义方程,建立模型

1、定义:(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练习一: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 ”。

(1)1+2=3 ( ) (4) ( ) (2) 1+2`=4 ( ) (5) `+y=2 ( ) (3) `+1-3 ( ) (6) `2-1=0 ( )

练习二: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cm。那么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解:经过`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修检时间2450小时,那么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为`,那么女生数为 ,男生数为 . 由此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上面的四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2、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三: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 (2) (3) (4) (5)

3、方程的解:再看刚才列出的方程:4`=24,你能观察出当`=?时,4`的值正好等于24吗。学生回答后总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4、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 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学生举例并完成练习一) 师生合作,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结合练习给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根) 方程的解:使方程中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分析过程进行思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

学生举出方程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先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判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单独计算,并填表。 学生得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四、训练巩固,课堂小结

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数列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2)甲种铅笔每枝元,乙种铅笔每枝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枝,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枝?(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高是5㎝,面积是40㎝2,求上底。

2、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方法?

五、布置作业  A、 必做 82页,第1、2、3、题; B、 拓展阿凡提经过了三个城市,第一个城市向他征收的税是他所有钱财的一半又三分之一,第二个城市向他征收的税是他剩余钱财的一半又三分之一,到第三个城市里,又向他征收他经过两次交税后所剩余钱财的一半又三分之一,当他回到家的时候,他剩下了11个金币,问阿凡提原来有多少个金币? C、课堂评价

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

2、 你对列方程这节课的感受是:

3、 这节课我的困惑是: 解:(1) 设跑`周。 列方程400`=3000

4、 (2)设甲种铅笔买了`枝,乙种铅笔买了(20-`)枝。列方程 `+(20-`)=9 (3)设上底为` cm,下底为(`+2)cm.列方程 学生自己探索,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课后完成,并写学习心得。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