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跨文化交流【第一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

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吸引了大量海外友人来中国学习或旅行。我国倡导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外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展示我国独特魅力,这种背景下社会各种行业间对于具备跨行业交流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酒店行业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需要与当下发展形势相适应。高职酒店英语专业的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交流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一、当前高职酒店英语教学的问题

(一)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受限。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英语课程较少,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时间较为有限,有限的英语学习机会限制了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学生对西方文化与禁忌不够了解,或是无法接受对方的思维方式等,导致学生在进入酒店具体任职后,工作中一时难以跨越跨文化交流的屏障,使得服务效率降低,造成顾客的不满甚至投诉等问题。严重挫伤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酒店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英语学习时间,从各个方面综合考量学生在任职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但当下我国大部分高职酒店英语专业在教育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教师的侧重点只在于授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在教材的采编问题上,现下我国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专业的教材基本围绕酒店常用语言展开,有关国际惯例各国文化习惯以及风俗禁忌等少有涉猎。在进行授课时,教师的侧重点也仅限于口语表达以及酒店的专业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清晰地认识。教师仅仅关注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与学习状况,忽略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英语的运用以及课外阅读能够带给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助益等。导致学生增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单一,限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二)生源素质欠佳教学体系陈旧。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相较于本科学校而言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尤其对于外语学习而言,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水平较低。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学生缺乏实际锻炼机会,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通常只了解英语教学,教学体系也较为陈旧对于酒店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学生的实习任务也基本由企业把控,仅仅只对于学生本身的技能加以锻炼,并没有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助益。不仅如此,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也存在疏漏,在课程考核方面,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常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学生的实训评价内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

二、针对性策略分析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作出明确改善,在对学生进行酒店英语教学时要摒弃“语言知识把控到位就代表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的错误理念。教师需不断增加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授,再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质进行培养,激励学生多和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人进行交流。但类似于这种交流机会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应对。教师本身应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知识以及能力,对各方面的跨文化交际知识都应有着大体的了解,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综合酒店知识构建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将英语教学逐步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普及跨文化交际常识。以讲座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让学生对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能够更加了解,并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讲述。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在工作时出现问题。除讲座以外,教师应擅于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授课,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国际社交软件、国外优秀影片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学生在课后可以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看感受,加深学生印象。教师需要将酒店知识融入到酒店英语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适当进行拓展,以便于开拓学生视野以及思维能力,在课后练习方面,教师可以多注重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酒店情境模拟,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可以增设学生本人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教师也可以借助课外教材资料通过这些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能够独立思考解决。

三、结语

在进行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基本语境教学,让学生能够切实提升酒店跨文化交流的技能。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提升文化敏感度,使其在语言上的学习能力和在语言上的应用能力能共同进步。在顺应时展趋势的前提下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得高职酒店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水平不断提升,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酒店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提供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海燕。“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英语广场,2017(07):59-60.

跨文化交流【第二篇】

关键词:肢体语言;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

20世纪70年代,“身体运动的肢体语言表达”研究已经启动,中国专门研究人类肢体语言的专家还不多,有建设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无论是身体姿势转换、运动方向变化、运动轨迹改变,还是运动动作呈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肢体语言的作用。可以说,体育教学正是在运用肢体语言作为核心载体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它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

(一)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BodyLanguage),是与口头表达的有声语言相对应的、通过身体各个部位或动作表情达意的无声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肢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腿、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向交流对象传达信息,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而广义的肢体语言,指除了包括身体与四肢传递的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意义[1]。本文的肢体语言采用广义肢体语言理解,包括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

(二)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的英文为“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或in-tcr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学习、生活、风俗、社会事务等的文化互动。

(三)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

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双方,学习体育传统、体育精神、知识、技术等文化互动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形式及内容

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这就意味着,未来国际交流是中国各行各业的常态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也在探索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跨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学校联合办学、留学教育、国际教育科技合作项目等。

(一)国际合作办学

国际“合作办学”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让世界更紧密联合在一起重要形式,是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多所体育学校或体育专业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多所高校都均有合作办学,有的采用X+Y模式,如本科的2+2、3+1模式等;还有在国外开设中国的武术学校、或者在中国设立国外的体育培训学校等,来培养体育人才或者获取体育的国际化知识、技术、文化等。某些机构的建立,看似与体育的跨文化交流无关,却处处渗透着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如:“孔子学院”的建立,需要很多能够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师,他们负责把中国的太极拳、中国功夫等体育文化传播给全世界的学生,当然,也从国外把先进的体育理念、文化带回给中国学生。可以看到,我们正和世界的各个国家一起来建设我们的家园,也正在与多个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留学教育

送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知识(包括体育知识、技术、训练和文化的学习),或者接受境外学生进驻中国学校学习体育文化,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和研究生三个阶段的留学教育,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短期的国际合作交流

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也许过了“留学”的年龄段、或者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只能选择短期的国际体育合作交流,如:参加国际异国体育文化的短期培训班、进行访学、参与国际的体育学术交流会、青少年夏令营等,这些过程无疑都会涉及到体育的跨文化交流。

(四)国际教育科技合作项目

随着中国各项国家发展计划与政策的出台,国际教育科技合作项目也在中国的各个领域迅速执行、实施,在科学研究、教育技术、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国际合作,还包括多项国际的体育团队合作项目。如:国际的体育科学研究团队合作、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教练员团队、训练团队、国际的体育教学实习基地等。

(五)民间或社会个体形式的国际体育交流

体育的跨文化交流还存在很多民间或社会个体形式的交流,如:以社会自由人到异国旅游、探亲、出差等期间,与国外朋友交流中国的武术文化、八段锦、易筋经等,期间有教授别人、学习相关文化的过程,也产生了非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同样是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

三、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优势

俄国文学家阿•托尔斯泰曾经这样描述“肢体语言”:“当人们还过着半野兽似的生活时,是没有语言的,他们总是打着手势、发出一些声音,做出表示危险或好感的信号,像聋哑人那样表达个人意愿。后来,这些手势同声音结合在一起,并且从声音中产生出词汇,最后产生了人类语言”。从这个角度来讲,肢体语言是人类原始的交流形式,在无法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它具有特有的交流优势就体现出。

(一)先天优势

一方面,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常常遇到口头语言交流的障碍,因为大多数体育爱好者,外语学习都会比较吃力,因此,学习任务的最终完成,几乎象俄国文学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描述“人类交流的原始状态”那样,只有“肢体语言”。另一方面,体育活动的核心是身体运动,或者说肢体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身体运动过程中,很少用“有声语言”表达意义,因为身体活动本身就能够传达很多信息,而无论是身体姿势、运动轨迹还是位置变换,本来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直接通过肢体语言已经表现得比较清晰和明确了,有声语言用得太多,反而不好。因此,肢体语言传达信息,本来就是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的特点,它在跨文化交流中,自然具备“先天优势”。

(二)主导优势

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Mehrabian.A)等人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人类在沟通中表达的全部信息=7%的文字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肢体语言信息[2]。这个用于表示人类沟通的公式告诉我们:人类在交流和沟通时,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最丰富和重要的,它主导着我们的整个交流和沟通。同时,体育教学的过程,无论是身体位置的移动、还是运动轨迹的变化,总少不了身体各个部分在空间、距离等的转换,哪怕是要求精、气、神高度配合的中国武术,各种拳法、功法等的动作构架,也都少不了肢体动作,教授和学习过程中,信息主要依靠个体的运动动作发出,从动作模仿、体验、练习、实践到学会动作,全过程几乎都是肢体语言在主导,因此,体育教学在跨文化交流中,肢体语言突出显示出它的“主导优势”。

(三)信息传递的本真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肢体语言一般通过动作演示、身体姿势变化、肯定的眼神、赞许的表情等直接传达,目光一扫,便尽收眼底,即直接又快速,也无需进行大量思考或多层媒介“中间转换”传递信息,因此,信息的“表达”与“接收”,几乎同时进行,近乎是本能的传递,有时候是潜意识的,连自己都没有来得及细想,信息已经传递出去了,因此,信息传递中,伪装较少,真实信息较多,更多体现信息的“本真”状态。

(四)体征优势

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面对面的交流双方,可以直观的看见对方的身材、肤色、体态、眼神、运动动作的规范程度、错误等,可以快速、初略的判断对方的国籍、精神状态、精力充沛与否、身体健康、心情起伏情况、动作的掌握程度、学习效果等,这种身体本身、自然发出的信息,是其他交流形式无法达到的。

(五)情感传递优势

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变换距离、位置等,来表达交流双方的情感变化,还可以同时通过眼神、表情、点头、击掌等来完成表扬、鼓励等的情感传递,这样多维、及时反馈学生上课的表现,对教、学双方都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情与共鸣,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的实践指导

(一)限定性的肢体语言

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中,限定性的肢体语言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动作的教学示范、体育教学比赛时使用的特定身体姿势、手势等。这些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教和学双方更多的是动作原形模仿,肢体语言的“意义”比较易懂,因此,使用过程中,基本以肢体语言为主,主要通过身体姿势改变、运动方向调整、运动轨迹路线、运动动作呈现出:正确、流畅、优美的示范表达意义,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达成跨文化交流的运动动作技术层面的交流,这要求具备较高的身体各个部位(头、上肢、下肢、躯干、手等)的综合演示能力和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储备能力。因此,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是限定性肢体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奖惩性的肢体语言

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在国外学生表现不错或需要鼓励时,就要用到奖励性的肢体语言,如:学生配合参与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舞龙活动要给予学生鼓励,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太极拳“云手”动作时,教师带头引领同学鼓掌、比划“OK手势”,面带微笑、眼神真切,并辅以“Verygood”等简短的有声语言,避免因国别不同、导致跨文化交流时,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即可。相反,在批评或教导学生的时候,用“摆手”“摇头”,用严肃、镇定的目光示意,并辅以“No”等给予否定或批评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因此,奖励性和否定性肢体语言的使用,常常用到手势语、表情、眼神以及辅以简短的有声语言,来表达意义。

(三)展示性的肢体语言

在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为了查看学生对运动动作的掌握和体育锻炼的特殊效果等情况,会要求学生上台展示,无论是漂亮动作的展示还是错误动作的展示,都需要学生面对大众把自己动作技术“特别”漂亮或错误的一面表现出来,此时,肢体语言除了要表达学生本人对动作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外,还需要稍微夸张一些,要赋予一定的表现力,让观看的其他同学充分感受到其特殊之处,因此,要调动多种肢体语言,如:眼神、手势、身体姿势,以及随着身体姿势转换带来的表情变化等,这些肢体语言的表达,往往跟具体展示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关,常常应用到多维度肢体语言。

(四)互动性的肢体语言

教学互动是促进师生交流非常重要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常常表现在师生共同参与集体项目的比赛、技术动作研磨、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肢体语言的使用主要是通过肢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和空间距离的远近等来表达,例如:课堂结束,要完成一项少数民族舞蹈的放松活动,需要同学和老师一起手拉手,随着音乐节拍做简单的放松活动,老师和学生通过身体距离拉近、手拉手、随同一节奏、完成同一动作,如踢腿、挥手等,这些动作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老师和同学相互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交流双方通过“互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性的肢体语言一般是多维的,有身姿语、手势语、眼神、表情,还有空间距离调整等。具体运用时,会有多种组合和搭配。

五、结语

体育的跨文化交流,对“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体育教学中,肢体语言运用的优势明显,在具体教学内容(如:太极拳、民族舞蹈等)的传播和交流中,学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就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蒋涌才,王晶.体育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以英国足球教练员迁移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3):73-76.

[2]张宝强.论体育专业留学生的文化特质与历史使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6):36-43+50.

跨文化交流【第三篇】

跨文化交际研究近三十年的发展突飞猛进,成绩卓越。许多学者多角度地提出了系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涵盖了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非语言交际、词汇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与修辞、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等。[1]不难看出这方面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外语教学界,研究的成果不仅数量颇丰,而且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然而当今的世界发展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不言而喻首先从文化入手。如何使这样的新型人才具有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自然也就是跨文化研究的任务和宗旨。仔细分析跨文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大都以中西方文化作为比较的对象,却很少涉及一个国家范围内民族、种族及区域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许多西方国家跨文化交际除了探讨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们的交际活动外,还涉及到了同一国度内部主体民族文化与其它亚文化族群之间的交际问题。   一、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   所谓“文化”,是指借助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传出的意义,它构成了处于一定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下共同生活的群体的“特殊成就”—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特殊经验、智慧,它体现在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其核心要素是价值观念(包括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2]从宏观上理解,文化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社会活动中积淀下来的成就与经验,各民族文化共同建构了人类文明。因此,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共同产物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各民族国家跨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另外,从微观的角度上审视,由于各文化群体、社会群体在各自不同的境域和时代背景下千差万别,因此各民族、种族所积淀的文化成就也就深深地刻上了民族的烙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就必然存在了。这种各文化群体的差异和民族性决定了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必要性。总的来说,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各文化群体的互补性,这正是跨文化交流的根源所在。   文化交流就其内在实质而言,一种文化不论历史多么悠久,多么灿烂,如果只限于在同一宗族内流传,其社会价值也不可能源远流长。跨文化交流能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其本质的原因在于,各民族主流文化之间彼此竞争、排斥,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是相对独立、自我演变、充实和完善的。正如法国作家丹纳所说:“一个民族永远保留着他乡土的痕迹”。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民族文化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在彼此渗透、交融、互补中,觉察到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克服的弊病,和相对于其它民族文化的优势和劣势。于是文化与文化之间开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在这种优胜劣汰中,一方面不断地捍卫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又不断地吸纳其它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不同文化的相互竞争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二、文化的民族性对跨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保持各民族、种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拓宽了多元文化的并存空间。民族文化涉及到一个民族的伦理、社会制度、民俗、宗教、哲学、艺术等精神领域和物质生活领域。所以,一个民族文化的实质就是该文化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经验积累,是人们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智慧结晶。不同的民族、种族由于他们的生存空间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也千差万别,因此其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势。民族文化的进步与落后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相对的动态过程。可见,民族文化不可能永远闭关自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继承和创新为民族文化创造了生命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提升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就会逐渐失去了活力。但必须警惕的是西方少数国家试图利用霸权文化强调文化的同一性,这种征服和统治“异族”文化的做法违背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势必遭到其它民族文化抵制。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科技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民族、种族在生产、贸易、信息等环境之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全球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共同体而存在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日渐削弱,各民族都以空前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与其它民族展开交流、沟通与融合,不断从独立、封闭、排斥的状态转为相互吸纳文化精髓以谋求共同发展的境界。文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深层反映和体现。交际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交际民族文化主要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种族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文化渗透以及文化互补,最终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境域及传统模式的束缚而走向世界,实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的过程。各种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各自的文化渊源。因此,大多数民族几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文化都是劳动人民从实践当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是隐含在一个文化群体内部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民族精神、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要素的结合。所有这些都是由其多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传统习俗,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生命活力,需要与其它文化相互交融,而不是文化间的相互排斥。民族文化应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正是由于文化交流,才形成了今天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繁荣景象。   众所周知,美国社会具有包容性。美国文化的包容性在于,美国容纳了各国文化之精华。美国文化兼容了德意志文化。到美国生活的德国移民带去了德意志文化,美国的德裔人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把许多德国文化特征融入到的了美国的文化习俗中。犹如许多像汉堡包、啤酒等具有种族特色的食物一样,热狗也是德裔人在美国的即兴之作。美国文化也包容了亚洲文化,美国华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中华文明。美国文化还包容了拉美文化,印第安文化等等。而今由于美国文化的开放性,美国文化又被输出到世界各地。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种族在保持各自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同时,又将本民族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吸纳、融合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呈现出当前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因此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一种宽松的交际环境,要求多元文化共同发展与繁荣。#p#分页标题#e#   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提高跨文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彼此交流与兼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新构建使得接触甚少或是毫无接触的民族之间创建一种新的联系—“智力联系和精神联系”。民族文化的封闭态势将逐渐消退,多元文化的并存,世界文化的共享,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责无旁贷地需要肩负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一)跨文化交际可以提升民族意识,抵制霸权文化的冲击现在,不少国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不加分析的接受外来文化,盲目地使文化看似多样化,最终将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阻碍民族文化传承的进程。身处如此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中,捍卫民族文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程各不相同,必然会导致文化交流的不平等,甚至出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思想愚钝不开化,以排斥的态度面对异族文化,也会阻碍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但捍卫民族文化绝不意味着要导向“民族主义化”的自我孤立。借助跨文化交际思想所提出的“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为”方案,使全球化与本土化和谐统一、谋求共同发展。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的能力,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学习和顺应与之不同的文化习惯,并能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4]学习和借鉴异质文化的先进成分,坚决抵制异质文化的腐朽内容,把民族意识融入到全球意识当中,不断地创造出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只有“会同中外,融贯古今”,以宽广的胸襟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才能很好地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完善自己。   随着人类共同利益的日渐增加,共识领域的日益扩大,民族文化发展的综合性趋势越来越明显。跨文化交流有助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繁荣,同时也吸收外来文化精髓,以文化交流促进科技、经贸、军事等其它领域的交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这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根本所在。

跨文化交流【第四篇】

1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现状

“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如下,所谓“跨文化”,就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从学习理论上来讲,顾名思义,跨文化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语言交往交流中“双方参与者不仅仅依赖自己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尝试去经历和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从文化理论上来讲,跨文化意识涉及到了一定的文化认同,就是指人类群体或个体对于某一特定文化的归属和接纳,带有文化价值的特定指向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就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对于英语文化的培养,使自己成为英语实用型人才。考虑到初中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和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能够做到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有效交流,当前初中英语教师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对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训练,通过传授英语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英语背景文化来树立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观念,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成绩和效果。然而,目前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侧重于对于理论语言,包括单词、语法、阅读技巧的教学,文化渗透只是一个附加的过程,往往一带而过,而且,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英语教学缺乏成型具体的理论指导与充分丰富的经验积累,学生自身也没有形成将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联系结合起来的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对自己英语文化素养的培训,然后产生轻描淡写的意识和浮光掠影的印象。同时,目前的英语训练包括日常作业和考试训练,还是侧重于基础知识、阅读技巧与语法能力的训练,类似于英语作文这种比较检验英语跨文化意识的题目在日常训练中往往被忽视,只是考前突击背诵一些文章和句型,甚至课本教材的编写中,对于系统性理论性充足性的跨文化内容的补充与编写都没有提上日程,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英语中文跨文化意识与能力都是十分不利的,也是目前跨英语文化教学的最大难点所在。面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与教师学生目前跨文化意识的薄弱,当代初中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在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培�

2初中英语中“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对策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跨文化教学资源。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已有跨文化教学资源相对减少,需要教师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相应资源。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为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条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打造跨文化教学情境,由此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英语课堂的英语模式。当下初中英语课堂多半还是类似于普通教学课堂,为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外国课堂有较大出入,因此,英语教师要自觉将中式课堂与西式课堂相结合,外国英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有认知同化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模式等等,通过“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这一课堂环节流程来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初中英语教师也应学习西方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与风格并融入实际课堂中,打造具有英国文化背景感染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跨文化体验与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增加课堂跨文化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Whattimedoyougotoschool?”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上网搜集英国学生的上学时间安排、上学方式选择等介绍视频,不仅吸引学生课堂兴趣,也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英文化差异,进而形成对于中外跨文化区别的初印象,对于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跨文化教学资源,打造真实生动的跨文化教育情境,使学生开拓眼界,接触到更多的西式文化,在体验接触的过程中提升跨文化交流理解意识。

挖掘教材资源,提升跨文化差别敏感度。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的运用往往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包括单词词汇、文章阅读、语法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忽视教材编写者在课本编写时加入的体现英国文化的内容。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对于教材内容的使用效率,提升学生对于跨文化差别的敏感度。首先,对于课本中词汇体现的文化差异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的传授。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发音、拼写、情感等多方面内容,目前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学习往往还停留在基本发音与听写上,教师也更加注重对于这方面的考察,但是英语单词词汇往往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气息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例如色彩上,蓝色在中国往往象征着一种希望和未来,但是在英语中,blue代表的是忧郁、惆怅的意思,通过对于学生这种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跨文化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其次,教师应注重在文章阅读中讲解中英文化差异。例如英语文章中往往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型,在翻译时与中文有较大差异,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中英句子使用的特殊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句子差异感受到中英文化交流中的差别,提升跨文化理解与感受。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者是其他小贴士,充分利用文章中与基础知识关系不大的内容例如通过图片欣赏使学生提升对于文化差别的敏感度与兴趣度,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意识。初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大对于学生基础知识之外的文化内容教育,使学生充分发现教材中体现的英国文化的独特之处,由此提升跨文化意识与差别敏感度。

加强中英跨文化交流,回归现实生活。初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可以比较流畅地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应加大对于学生中英跨文化交流的训练,提升学生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首先,教师要提升言语交际在成绩考核中的比例。训练检验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口语演讲或者英语对话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教师应从发音、语序、语调、情感等多种角度对学生加以培训,使学生减少“中国式英文发音”这种在英语学习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真正体会到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侧重于使用英语给学生授课。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因为怕完全英文学生会听不懂、跟不上课堂进度而采取中文教学。实则不然,英语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就是在这种训练与磨合之中慢慢培养提升的,只有通过充分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英语教学的实际价值。最后,教师应将跨文化英语教学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中文教学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通过课下有时间的时候给学生播放英文电影,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同时对于西方文化背景产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为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英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少年宫与外国友人进行对话,或者请外教来到课堂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与沟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在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实际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会得到更加高效的培养与提升,通过类似实际生活的体验与训练,对于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加强中英跨文化交流,初中英语教师在用英文授课的同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得以切身实地地与外国友人交流,切实提升跨文化交流表达理解能力,同时使跨文化训练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现实生活,在实际实践与体验中发挥其实用价值,切实全面提升学生初中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

3结束语

65 3304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