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察范例【优秀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道德观察范例【优秀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道德观察作文【第一篇】

关键词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德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西方社会学习理论最早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者班杜拉,在其专著《社会学习心理学》(1977)中全面总结了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和环境的互相作用下成就了人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在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来获得道德行为,因此,社会学习理论对现阶段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构成

基础―交互决定理论。班杜拉从理论层面研究了个体、环境和行为之间动态关系交互决定论,“三元交互决定论”将环境因素、行为和主体因素看成是独立而彼此间相互作用的实体,“交互决定”强调人、环境和行为三者间是双向互动、决定关系,存在因果关联。其中,人、环境和行为间并不具备等同的交互能力,三者形成的交互作用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三者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模式会因情境、个体以及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出现变化。但大部分情况下,这三者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三元交互决定论”注重从人、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日常行为表现,将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人、环境和行为间的互动体系,把握了人和环境间的关系,理论上更富有合理性,这三者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特别强调人在这个整体因素中的作用,主体性让人的行为、变化和发展中渗透了认知活动。

形式―观察学习。班杜拉指出观察学习属于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强化结果,所获得的新反应,或者是已经具备的某一行为反应特点获得矫正。观察学习不仅对出现在实际生活中个体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又表现在观察者对一组刺激采用一定方式进行组织,从中获得相关行为信息,形成示范刺激。同时,开展观察学习的榜样既有实际的主体,还包含一定行为规则信息环境刺激,也就是说,示范作用出现的方法呈现多样化。人们在进行观察学习过程中,榜样起到的示范作用将转变成个体内部认知表征,而获得该行为学习。

核心理念―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在特定水平上来完成该活动时,主体的感受和把握。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我效能属于潜在自我因素,是从个体的身心机能发挥的动力学视角来研究主体的作用,是个体以自身作为对象的思维形式。一般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会将困难的任务作为挑战,不断设定富有挑战性的一些目标,当面临失败时,归因于自身的知识、技能或者是努力程度达不到要求,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不断进行弥补。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价值

观察学习有利于形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榜样示范”,这在形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观察学习包含两个部分:相互区别与联系的“观察学习”、“模仿性操作”,其中“观察学习”是行为的习得期,而“模仿性操作”则是行为的具体操作阶段。班杜拉通过行为实验,总结了在榜样示范过程中存在的变量,观察者和榜样在兴趣爱好、价值观和年龄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就容易让观察者在心理上产生向榜样学习的心理倾向,特别是榜样和观察者在某些方面接近时,榜样的吸引力会增强。

再者,观察者将榜样的示范行为转变成认知表象并能在头脑中存储下来,也非常关键。当观察者进行观察学习后,在榜样不会再出现的情况下,观察者要想获得益处,就要将榜样行为模式采用符号的形式去展现出来,这一能力能让人去学会很多行为,选择性注意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决定个体面对示范性事件前应去观察和学习什么,最终形成何种品行。但是观察对象的特点也是影响到个体做出选择的重要方面,个体在进行观察过程中,容易与和自身类似、新奇或者是与自身相比优秀的榜样,将其作为模仿对象,实际上观察对象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分成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所以,教育者需要净化个体周围环境,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因为教育者的特殊身份与地位,教育者就应该给个体树立好的榜样,克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视说教,但轻视身教的情况。教育者在提供榜样时,需提升榜样对个体的正面影响效能,做到榜样是可敬的、可信的,可信才具备真实性,更容易接近生活,才能激发共鸣,可敬才具备权威性。

最后,在“模仿性操作”阶段,观察者只是去观察榜样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去实际总结行为,并积极进行自我矫正。示范行为的获取和行为具体操作是存在一定距离的,这充分证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知行脱节”的情况。强化虽然不能对获得道德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能影响个体道德行为的表现。所以,只有在个体具备了充分的动机与激励作用后,处在潜在状态下的“模仿性操作”才能转变为行动,个体内在的动机在道德行为表现和获得中发挥着桥梁作用。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去接受通过学习榜样示范后对自身有价值的结果,并且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时,也会选择令其满意的行为。这需要发挥教育者言行一致的积极作用。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对个体开展道德行为上的练习,可采用口头说教的形式,但是更应通过教育者个体的言行示范来完成,所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实施道德教育的人员要注重言行一致。假如道德教育者的言行不一致,就会影响到个体对道德要求的遵守程度,也就会出现不好的道德行为。由于个体道德行为本身是受榜样者行为,并不是受到语言表达方面的影响,对个体开展德育教育不只是依靠言语上的单纯说教,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者本身的行为开展教育。班杜拉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研究榜样行为与口头说教对个体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劝说影响的是个体的口头行为,而对外部行为出现的作用很小;在决定外部行为方面,榜样者开展的具体行动比说教更有效。所以,道德教育者需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使用美的语言、心灵与行为来影响个体的心灵,做到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即便道德方面的道理讲得不多,但是对个体也会产生很大的教育与引导作用。

发挥自我效能,有利于个体自觉投入到道德实践中。前面谈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重点来自三个方面:个体在道德事件中积累的经验,这是自我效能主要路径,多次、反复失败会大大削弱该效能;替代性经验则指在观察别人行为所出现的自我效能;话语规劝,科学有效的话语规劝需要做到与个体实际相符,全面培养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鼓励通过努力实现成功,相反,消极的语言规劝则会进一步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

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改变个体虽然参加但是并不参与的情况,提升个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能从内心出发去投入到德育活动中,这就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虽然个体已经全面认识到该做什么,但也并不经常去努力做该行为,这主要是考虑到自我思维在行动、知识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性作用。而自我效能在个体道德行为表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强的自我效能让学生能投入到道德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有利于逐渐养成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否则就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个体是否愿意参与,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参与或者是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持久力,主要是由自我效能来决定的。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个体在学习、生活上所取得的进步,并对个体行为第一时间内予以认可,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个体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增强自信心,并通过榜样以及言词说服培养个体好的自我效能,增强其道德学习和实践的动机,全面体验到在德育过程中的乐趣,增强自我效能,由消极变积极。

此外,还要突出行为目标本身的动力作用。人是有目的、自觉的行动者,所以人的行为动机源需要有建立行为目标能力。目标能科学指引个体去展开自觉性行动,但是实现目标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客观方面来讲,实现目标,还受到该目标的难易程度制约。一般来讲,个体假如不切实际地将目标定位在高水平上,虽然经过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最终往往是失败的,这就会降到较低的目标动机上。从主观层面来看,目标也受到来自个体期望水平的影响,在某一特定情况下,个体实现了希望的目标,本身就会产生自我满足感,进而能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工作。但是,成功并不能带来持久性满足,在达到特定成就水平后,一般会不满足于该水平,个体会进一步希望能达到较高的新成就水平。

个体的行动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应该将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作为动力过程。要全面发挥好目标动力源的作用,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要提供给个体古今中外的道德典范,让其熟悉道德典范人物的言行,从理性与感性基础上去选取适宜的道德事实,全面分析综合成自己一直向往的道德风貌,当成是理想的行为目标。二是,为个体规划确立道德行为目标时,需要从道德个体发展的个性特点与年龄特征出发,强调实效。如果目标定的高就会容易落空;如果目标定得低,就会失去效仿动机。三是,为个体规定好的行为目标进行细化,细化成能更接近一些的子目标,这有利于保持行为动机的动力源。

最后,还需要注意发挥自我调节的作用。班杜拉指出自我调节本身属于心理现象。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根据行为内部标准而发展和应用奖惩的能力,是个体内部的强化过程。班杜拉指出,在个体周围环境出现变化时,需要个体去掌握并学习新行为方式,当面临可能的行为反应与后果,要求做出某一抉择时,个体就需要去全面改变这一习惯化的行为反应序列,开展自主性认知加工、自我调节,这一加工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对外界相关信息开展的搜集、整理、筛选和取舍,并对最后的行为抉择来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认知加工,个体就能实现将本身的行为从原来的呆板形式中解放出来,去面对新情境。从德育工作方面来看,已经习惯了的道德行为有其重要的方面,道德习惯在养成之后,就会转变为内部的驱动力,进而诱发个体去作出好的行为或者是制止坏行为。然而,道德习惯与道德品质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在和自律意识有机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转变成个体道德品质,这主要是考虑到道德行为本身为自觉行为,并不只是对社会准则的服从,也不是习惯,应理解成处在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内,主动做出的积极决策,并能适时开展自我调控的行为。

交互决定理论有助于科学利用德育时空影响。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全面观察学习榜样的示范学习过程,个体生活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等都会对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强化作用。在开展德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保持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影响与配合的一致性,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往往是多个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个体在学校或社会上学到的道德行为在家庭中得不到表扬或认可,甚至会受到批评,这样个体就难以养成好的道德行为。实际上,行为、个体和环境间发生相互关系,需要个体采取某一行动。个体主体因素要参与到个体、行为和环境的互动中,参与后发挥的自我效能也渐渐显现出来。因此,德育教育者要善于突破环境、遗传和教育上的理念,全面认识到活动和个体自主能力对个体发展的效能。

再者,在培养个体道德行为中,要限制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对个体产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媒体、社会媒体中存在暴力镜头,让家庭、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这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净化学生的生活环境,精心设计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各类活动,使个体通过活动能实现进一步发展,教育者通过指导活动来影响个体的发展。将培养个体的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能力和识别、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全面贯彻到德育教育的阶段与活动中。通过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来塑造、培养个体品德,养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受教育者能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进一步发展道德认知能力,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配合,才能提升个体德育实效性。所以,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培养,为个体从他律往自律方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符合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有利于辩证施教,促进个体的道德进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应辩证看待奖励与惩罚的价值,综合运用好多种德育方法。如果对个体实施过多的褒奖就会让个体感觉到自身的道德水平较高,而使其不能很好正视存在的短处,会导致因为高频率表扬使其对表扬的灵敏度下降,兴趣减弱,使得本来应该具备的强化功能渐渐丧失。从这里可以发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诫人们不要过多使用奖励,过多使用让个体褒奖控制遭到削弱,呈现出一定的危险性。事实上,进行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具备重要的价值,这能对个体不良行为起到一定的负强化作用,有效抑制个体的不良行为。另外,滥用惩罚也会出现类似的不良后果,这需要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出发,适当开展批评与表扬,将两者紧密结合,开展辩证施教,取长补短,有效促进个体的道德进步。

结语

美国心理学者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含交互决定理论、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三个方面的内容,指出个体通过榜样示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获得道德行为。在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学习理论起到了关键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蕴含的丰富德育理念,对当下开展德育研究起到了启发作用,科学使用社会学习理论,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来讲,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德育价值重点体现在观察学习有利于形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加强自我效能,有利于自觉投入到道德实践中,交互决定理论有助于科学利用德育时空影响,有利于辩证施教,促进个体的道德进步。

道德观察作文【第二篇】

一、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深化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一)立足思想教育,夯实道德根基。这是加强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道德素质的基础。我院紧紧抓住影响检察人员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艰苦奋斗革命传统教育,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以及纪律作风整顿,引导检察人员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夯实思想道德根基,把检察职业道德的要求贯穿于检察执法的全过程,融入检察人员的言行之中。在日常工作中,我院注重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开展谈心诫勉活动,当干警有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准确的情况、出现不团结现象、因工作岗位调整,出现思想波动、有不良苗头迹象或有倾向性问题时,党支部就要和干警进行谈心,在谈话诫勉过程中,院领导始终坚持事先告知原则和公正公平原则,使谈话诫勉对象心服口服,自觉改正错误与缺点。同时,我院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办案第一线和八小时之外,了解干警八小时之外表现情况,向最了解检察机关的干警家属征求意见和建议,以此来对症下药,形成思想教育的合力,积极营造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环境,增强了干警的荣辱观和职业道德责任感。

(二)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这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良好的检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建设,同样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2003年,我院组织专门人员对所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编纂完成了八章四十二项的制度汇编,,并且每位干警人手一册,该汇编涵盖队伍管理、党风廉政建设、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规则、具体工作环节的细则和要求等方方面面内容,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同时,从2005年开始,我院开始对全员进行目标化管理,无论院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年度责任目标,并且目标和年度的奖惩相结合,加强对办案的规范管理,完善检察人员行为规范、执法规范和其它规范,在不立、不捕、不诉、撤案等执法环节,建立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案件质量保证体系和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初步建立了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着力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和管理,使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检察队伍管理,渗透到检察人员的执法活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使检察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三)依托载体活动,提升道德品位。这是新形势下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我院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坚持以健康有益的载体活动为依托,陶冶干警的精神情操,提升思想道德品位。一是深入开展以争创先进检察院为核心的一系列争先创优活动,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二是结合干部下乡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不断提升干警职业道德意识,了解和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005年,院里挤出资金为联系点打了两眼机电井,使200余亩旱地改造成水田,可使当地每户群众年增收近500元;选派党员干警到中小学校任兼职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献爱心”,为民办实事活动,使党员干部心更贴近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三是坚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以健康的娱乐活动陶冶干警的职业道德情操。我院在2006年新建了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为干警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利用“五·一”、“十·一”等节日,组织全院干警开展乒乓球、象棋、扑克等多种文体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创建“青年文明标兵”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陶冶了干警的情操,提升了干警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加大宣传力度,接受社会监督。这是检察机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检察机关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建设氛围。我院以争创先进检察院为契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认真开展检察职能宣传工作,接受公众舆论监督。我院通过办简报、检察宣传专栏、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向新闻媒体投稿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检察职能、检察职业道德、检务公开的内容,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检察机关的职能,更多地了解检察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职业道德建设情况,使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检察工作,从而对检察人员在执法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予以有效的公众舆论监督,促使检察人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觉遵守检察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职责。其次,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我院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作为人民监督员定期向他们通报检察工作情况,请他们评议不捕、不诉、撤案的案件,及时反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定期不定期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渠道的社会监督,有效地促进了检察干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

二、构筑具有检察特色的职业道德体系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院突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职业道德建设,结合检察工作实践,构筑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检察特色的职业道德体系。

(一)结合检察工作特点,丰富检察官职业道德内涵。“忠诚、公正、清廉、严明”是检察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其中,“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检察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检察机关的永恒主题,更是检察人员的天职。我院在执法办案的实践中,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使命,确定公正执法、服务经济、奉献社会的检察官职业道德标准,促进形成了铁肩担正义、真情暖百姓的检察官职业道德风范。

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惩治腐败作为检察官的职业责任。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与腐败作斗争,大力查办职务犯罪,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检察官的天职。2003年以来,我院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入手,敢于碰硬,突破一批有影响的职务犯罪大要案,共查办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12件14人,其中大要案2件,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把执法为民,百姓至上作为检察官的职业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在执法中倾听群众呼声,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是我院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接待人民群众的来访中,我们能够按照“人民检察院文明接待用语”的要求,对每位来访的群众热情接待,做到一声请坐,一杯热茶,耐心听取诉说,认真做好笔录,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好法制宣传和息诉工作,对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投诉,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投诉渠道。2003年--2005年,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受理群众举报、来信来访及申诉136件,控申科直接初查77件。如我院控申科受理的53户村民联合举报某村干部占用退耕还林补助款的线索,经初查,该村干部共占用补助款12000余元,因不符合立案条件,我院将全部占用款收回并如数退还给村民,此案的办理,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消除了不安定因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把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法制环境作为检察官的重要职责。我院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根据平安建设的要求,认真履行对刑事案件的审查逮捕和审查职能,依法打击刑事犯罪。2003年—2005年,共受理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案件207件330人,审查后,批准逮捕186件292人。受理移送审查案件271件390人,审查后,决定提起公诉220件326人,呈报上级院审查21件22人,依法不20件31人。

(二)树立检察官文明形象规范标准。坚持做到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不枉不纵,除恶务尽,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做到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准确办案,注重效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坚持做到廉洁从检,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洁身自爱,自觉维护检察机关形象。在文明执法上,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九条卡死”、“四条禁令”,杜绝“生、冷、横、硬、冲”的官老爷态度,接待来访群众做到“三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接待,百分之百受理,百分之百答复”,达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标准。由此,引导检察干警树立了形象意识、公仆意识、文明执法意识。

三、讲究工作方式方法,营造良好职业道德建设氛围

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我院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自身建设,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干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干警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一)抓班子,带队伍。要想有一支好队伍,必须有一个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勤政为民的领导班子。2005年初以来,我院始终把抓班子建设作为提升检察队伍素质、提高执法水平的系统工程来抓。为了抓好班子建设,我院坚持并完善了三项制度:一是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知识和检察业务。二是建立民主生活会制度,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认识,增强团结,形成合力。三是坚持和发扬民主集中制,完善决策机制。为了形成以党的建设带动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向我看齐”的口号,公开承诺“做公正执法的表率,做勤政廉洁的表率,做带头学习的表率,做守法守纪的表率”,主动接受监督。为了把班子廉政建设落到实处,我院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严格落实高检院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六个严禁”的要求;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严格考核与奖惩。党组成员定期对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进行检查,在述职述廉时,把落实廉政建设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班子成员之间还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二)以改革为基点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职业道德建设良好氛围的形成。我院在对环节干部岗位进行竞争上岗选择过程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公开选拔干部的范围、职位、条件、程序、规则、结果,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干部都有平等的机会、平等的环境、平等的条件、平等地享有参与选拔和被选拔的权利,为选拔任用干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变相马为赛马,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了出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完善破格提拔的有关规定,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俗,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效的原则,在2006年的机构改革中,共有12名品行兼优的青年干警被提拔到环节岗位,他们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和管理才能赢得了干警的信服,用事实向干警展现院班子任人唯贤的领导风范,从而带动、影响了全院正风正气的形成。

道德观察【第三篇】

一、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 “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

二、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

三、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道德观察作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优良的个体道德养成是警察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但是.部分警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道德敏感性缺失.使得警察暴力、警察犯罪、不作为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折射出整个队伍的缺憾。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是从源头育警.铸造忠诚警魂的前提。

忠诚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永远传承的旗帜,对于人民警察来说,更是永恒的警魂。当前,我国公安战线170多万警察,他们以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他们用“时时有流血,日日有牺牲”的奉献精神铸造着警魂。实践已充分证明,公安队伍是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危急时刻冲得上的队伍,他们不愧为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

作为肩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合格警员和警员培训基地重任的警察院校,应重视忠诚教育、强化警魂意识的培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公安队伍建设的成败与公安机关政治和社会责任的落实。通过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跟踪调查,本课题组认为,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是铸造忠诚警魂的根本前提。

一、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在知、情、信、意、行等五个方面,具有深层次的内涵。

首先,知,即警察道德认知。也就是人民警察与他人、与人民、与国家等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掌握。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构成中,道德认知是人民警察和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因素,也是形成警察道德品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人民警察的道德品质就不可能形成。说到底,警察道德认知就是人民警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坚守“四个忠于”、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信条,能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绳。

其次,情,即警察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就是人民警察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好恶、爱憎等心理的体验和情绪态度,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中,道德情感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与道德认知相结合,形成强大的行为驱动力。所以,道德情感是形成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强大动力。它能促使行为者加速或延缓、中断或持续某种道德行为,增强或减弱行为者履行某种道德义务的意志,可以使人民警察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民警察应具备较完备的道德人格,有自己的善恶、是非道德观念和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警察道德情感要求不仅要有思想政治道德认知,还要践行这种理论,当党和国家利益受到危害时、当人民尤其是基层民众需要救助时,能够挺身而出;当欲望冲击到价值的天平时不能随意倾斜,应是警察道德情感的思想境界。秉公执法、热情服务,是警察道德情感的践行。

再次,信,即警察道德信念。人民警察的道德信念主要是人民警察对人生观、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坚定不移和恒久性的笃信。有了这种信仰,就会产生对警察职业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警察道德信念是人民警察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不是对道德的一般认识和意志的一般表现,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和有机统一,其主要功能是使人民警察不折不扣地完成道德准则的要求并忠诚的履行道德义务,铸就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警魂。因此,在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框架中,道德信念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人民警察才会自觉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努力践行新形势下人民警察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

第四,意,即警察道德意志。就是人民警察在履行职业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障碍、危险,以及抉择的顽强毅力和牺牲精神。警察道德意志的主要功能是依据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果断地确定行为的方向和方法,并藉此克服和排除来自内、外部的障碍与干扰,使行为者长时间的专注于所确定的行为目标,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因此,警察道德意志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构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能使道德行为坚持不懈,能在出现困难、障碍及危险的情况下,使行为主体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抉择,并控制其行为的取向。警察道德意志对人民警察来说尤为重要,公安工作是一项充满困难和危险的职业,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会影响其职责的正常履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应该说,在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没有道德意志的作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就不可能转化为道德行为,也不可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五,行,即警察道德行为、道德实践。就是人民警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实践行为。警察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主要表现为:道德言语、道德习惯和道德行动。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构成中,知、情、信、意等虽然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因素,但它们统属于道德意识的范畴,只能起到指导和影响道德行为抉择的作用。人民警察如果只停留在这些阶段,而不实际的去履行道德义务,也就只能说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愿望和动机,而不能认为已经具有了道德品质。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养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质的飞跃上,归根到底要落实在行动上,然后再形成履行道德义务的习惯,从而形成实际的警察道德品质——忠诚、坚毅、勇敢、奉献、无私、无畏。

二、警察院校道德敏感性培育的重要性

道德敏感性是每一个社会人的德心、德行和德情的集中表现,是源于道德认知和道德信仰基础上的道德情感、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是人们对道德价值追求和付诸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道德敏感性的缺失和感悟力的低下,标志着人性天平的倾斜和失衡,人性发生了严重的畸形和蜕化,必将导致道德信仰大厦的崩塌。一个人缺乏应有的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实质上是失去了人应有的人性和本质;一个国家对道德的冷漠及鄙视,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社会对道德没有认知甚或麻木不仁,也很难使社会自身健康发展;一个警察群体如果迷失了道德规范,则会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可见,道德敏感性的存亡,对一个社会的作用意义概莫能大。十九世纪英国著名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他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不再崇尚和信奉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他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如果一个民族的良好品格不可挽回的损失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拯救了。斯迈尔斯的这个论断,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相当的警醒和启迪意义。

长期以来,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为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接触社会阴暗面多,经常面对金钱、物欲、美色的考验。据心理学研究,警察仅在任职前三年,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的丑恶现象比普通人一生中的见闻感受还要多得多,许多国家的警界专家和警务官员,都深刻意识到警察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并且达成共识。警察是人类文明的携带者,对自身来说只有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出色地完成使命,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因素。培养和造就警察必须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敏锐道德感悟力,强烈社会责任心,是世界警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我国,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已成为共识。新形势下强化公安队伍的素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既是整个社会千呼万唤的大事情。也是健设警察队伍的重要课题。不容回避的是在这支队伍中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和其宗旨相悖。冷、硬、横、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着,民警的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低下所造成的不作为、警察暴力、警察犯罪等情况时有发生,警察队伍中存在的道德敏感性缺失的现状令人堪忧。例如,我省霸州市某派出所几名民警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竟然偷偷把尸体一埋了之;我市行唐县某派出所所长王某等诬良为娼,认定美发厅服务员吴某有行为,对其滥用警械、刑讯逼供、非法羁押达82小时之久,吴某到医院检查证实清白后向市检察院提出控告,他们竟挟嫌报复,以当事人涉嫌诬告陷害罪予以逮捕;湖南湘潭的值班民警在接警后无动于衷,致使需要救助的人命殒于伤冻;.湖北阳新县一伙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后坐着警车拉着警报扬长而去,阳新县警方却解释驾车者系聘用人员,是受歹徒所“逼”而为之云云。上述尽管是个案,但影响极坏,让国人不齿,使整个队伍汗颜,必须从源头上杜绝之。因此,从警察院校的学员开始抓起,高度重视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民警察,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道德素养,是警察院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向的重中之重。

目前,警察院校毕业生仍是人民警察队伍的重要来源,如果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就会大大增强整个队伍抵御不正之风及抗拒腐败的能力,从而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秉公执法的公安队伍。资料表明,在我省现有的6万多公安民警中各级警察院校毕业生占很大比例,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是公安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这个群体中一些人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追踪词查发现,他们中的职业疲劳几乎普遍存在,由此引发的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犯罪个案更是引起社会震动。如2005年冀东监狱某宿舍发生命案,南堡开发区分局负责侦破此案,同为警校毕业的开发区分局局长周某、刑警队长卢某主观断案,刑讯逼供身为司法警察的李久明,侦察终结为故意杀人案,直到真凶落网,案情大白,才避免了冤案的发生。2007年,我警院毕业生李某初出校门,便网罗社会闲散人员绑架一少年,向其家长勒索巨款,李某利用在校所学反侦查手段,制造疑障,给破案工作带来重重困难,最终落网,等等。审视这些案例,不难发现,警察院校对学员道德敏感性培育,是其警察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前提。因为警察院校培养的是预备警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手上便握有治安行政权力和刑事司法权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公民的权利和执法机关的形象等重大问题,所以这种培育是警魂的源头。要让学生铭记,道德敏感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知荣明耻之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自我完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有德行的人也一定是乐观、豁达的人,正所谓“德”为人性之本、价值之基。还要让学生懂得,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要求学会道德上的感动、感谢与感激。能够感动的心灵必定不会麻木不仁,善于感激的情感自然会关注他人,知道感谢的人也常常能对他人的帮助深深领悟。正是感动、感激和感谢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构建起一种道德化了的社会关系,以及一种警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敏感。这种关系的深化使社会向清平和谐方面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人们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感悟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务必要让学生感受道德敏感性更是一种责任感,是自尊心、进取心、恒心、孝心、善良之心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要深刻领悟道德践行需要敏锐的感悟力,需要责任感,更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惟有道德上的勇气才能培育造就一种忘我、无私、无畏的英雄情愫。这种培育要使学生在为警之初建立起根深蒂固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的忠诚之心,树立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的人生美德信念。使学生在警察职业生涯中,身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去践行勇敢美德的伦理价值,去探求和坚持真理,产生一种坚持正义和诚实无欺的勇气,一种抵制诱惑和抗拒邪恶的勇气。警察院校道德敏感性培育的育警真谛就在于此。

三、以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铸造忠诚警魂

总书记2003年l1月22日在接见参加全国第20次公安会议部分代表时指出:公安队伍要“把忠诚作为警魂”。忠诚警魂的本质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诚警魂是人民警察意识的精髓,这既是人民警察独特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作用内化为民警自身觉悟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人民警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人民的期待、社会的急需。

公安队伍是人民民主的工具,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新时期,更肩负着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公安队伍的性质和所承担的使命决定了警察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合格的新时期预备警察。特殊的教育使命,要求警察院校必须围绕忠诚警魂的内涵,大力提升和打造政治建警的教育平台,加大思想政治课、警察伦理课的力度,尤其突出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培育学生的人民警察意识,铸造学生的“忠诚警魂”,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政治方向的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信仰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二,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忠诚无畏。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准作为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做出道路选择、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绳,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第三,铁的纪律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公安队伍的组织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政治权威,坚决遵守公安机关铁的纪律,自觉用党的组织原则和公安队伍的纪律原则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言行,令行禁止、不偏不移。第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各种政治现象,特别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正确观察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复杂的社会治安状况,善于识别和排除各种错误言论、错误思潮的干扰,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第五,道德情感的教育。主要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知晓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谦谦君子之心,心系草根百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遇事多做换位思考,处理案件慎之又慎,“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第六,职业良知的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的自觉意识。构建稳定的职业良知的理智。培养学生个体内心形成一种稳定的职业经验和知觉定势,一旦出现特殊境况,会自觉按照定势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采取行动,即便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遇到危难也能挺身而出,在处于两难选择时也能理智战胜感情,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择,甚至大义灭亲,隐微处不愧青天应是警察职业良知的写照。

警察院校担负着铸造忠于党、终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警魂使命,这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在新形势下,必须坚定不移的在教学中贯穿以铸造忠诚警魂为目的的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明确宗旨,紧密配合,常抓不懈,探索新路子,制定新模式,迈出新步伐。

(一)注重课堂建设,发挥思政课和警察伦理课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学生接受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因此,要注重课堂建设,尤其注重思政课和警察伦理课在教学中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利用已经施教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夯实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目标。使学生明确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公安工作比其他职业面临更多的压力和风险,需要更多的奉献精神,需要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忠于职守、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从警一生、忠诚一世在课堂建设中,还应把警察院校的其他相关学科有机的融人到以忠诚警魂为目的的教育中。如: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美学教育,使学生从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无以伦比的美学风格,从而陶冶道德情操,发杨民族精神;通过法律课,使学生增强遵纪守法、公正执法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通过侦察、治安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工作性质、规律和特点,提升科技素质、强化职业道德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注重学风建设,强化养成教育

警察院校以铸造忠诚警魂为目的的道德养成教育和敏感性培育,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在学风建设和养成教育上。学风建设是警察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自我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和忠诚警魂信念形成的重要内容。在学风建设中,引导学生把远大的理想与当前的具体学习和将来从事的公安工作结合起来,贴近学生实际,用真诚和信赖对待学生、使学生明了,学习需要吃苦精神,学习需要坚定的毅力,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治学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勤奋向上的学风和一种爱岗敬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养。同时,还要强化养成教育,因为警察院校的学生是按照警务化管理进行的,培养的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合格的预备警察,因此,必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进行严格而有效的引导,甚至训诫。开展以准警察为目标的纠偏除弊活动,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养成为学生的习惯,以构建学生相对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注意学风建设和强化养成教育是警察院校课堂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铸造忠诚警魂、实现育人目标的长效保证措施,必须持之以恒。

(三)注重实践基地建设

学生在校学到的仅仅是理论方面的知识,或者是问接的实践知识,须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因此,实践基地的大课堂建设必须和学校的小课堂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选准基层公安机关的刑警队、派出所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把学生放到公安斗争一线去经风雨、受锤炼。选派队、所一线优秀民警作为指导教官进行。传、帮、带,学生可以作为辅警跟随执勤、办案,熟悉公安机关的各项业务技能,尝试公安机关的执法程序,验证在校所学知识的实效,及时总结经验,同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学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蹲坑”、“布防”、‘‘搜捕”、“审讯”等环节充实自己的实践空缺,磨砺自己的胆识。尤其从中体验忠诚警魂的内在真谛。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到老民警身上的不怕艰苦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和扎实的公安工作技能。同时,老民警也能从学生身上获取他们新颖的理论知识和求知若渴的向上精神,消除职业疲劳产生的暮气,缺失互补、获得双赢。

注重实践基地建设还应包括,在警察院校毕业的英模学子们建功立业的基层单位建立德育实习基地,聘请英模功臣担任德育指导教官,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心灵上感同身受,扩大学习公安英模的行业空间,提升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的效果。首先,这些英模功臣从教育谱系上和学生同宗同源,不同届别的学生们身上融人有同一种行业文化特质,以这种文化血亲关系为基础,他们之间极易在公安职业平台上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校友兄弟之间特殊关系和互动机制的教育形式,其教育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其次,英模学子们所从事的职业与学生们的职业期待对口对路,增强了英模业绩对学生们的示范性和吸引力,使得职业一致性强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紧密相联,使得受教育者进发了一种强劲的追赶和仿效教育者的内源性动力。再次,英模学子所具备的道德素养和精神潜质与我们国家弘扬的主旋律和学校的教育宗旨同步同宗,学生在他们身边可以感受无时不在的精神浸润,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灵魂会受到荡涤,英雄情愫会与H俱增.道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观察作文【第五篇】

关键词 《道德观察》栏目 差异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目前的电视栏目有36000个,是全世界最多的,但发展水平并不高,缺乏自身独具的特点,在栏目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不仅造成频道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从整体上削弱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如何打造一批自主生产、具有原创意义的特色栏目、品牌栏目,拥有别人无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呢?

越来越多的电视人从其他商业品牌的树立中受到启迪,那就是媒介产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除了满足受众的共同需求,还要加上足以让受众付费购买的价值感,即差别利益,或差异化特色。那么差异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一、差异化策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波特指出,在与五种竞争力的抗争中,有三种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后来明茨伯特等许多著名学者认为,波特提出的三大竞争战略的本质是都差异化竞争战略,只是其差异化侧重点不同而已。成本领先战略是以低价格为基础的差异化战略,目标聚集战略是以细分市场为基础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就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全过程的某些环节中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形成竞争上的优势。电视栏目差异化策略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过程,而且是从“比较优势竞争”转化到“竞争优势竞争”的过程,即从低水平的“要素驱动”阶段发展到高水平的“创新驱动”阶段。

二、《道德观察》栏目差异化策略解析

《道德观察》是中央电视台十二套社会与法频道的主打栏目之一,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系统、全面、深入报道中国道德生态的电视栏目。这样一档观察“道德”的栏目,从电视内容生产的角度看,似乎存在许多天然的劣势:既无“大案要案”、“现场追踪”的视觉冲击,叙事上也没有探密类节目的设计与趣味,形态上更缺乏娱乐节目的诸多“噱头”和“看点”,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很难想象《道德观察》如何在激烈的电视栏目竞争中求得生存。然而,在2007年7月有关机构的对央视232个栏目的综合评价中,《道德观察》排在全台第33位,社会与法频道的第一位,观众满意度得分86,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满意度的,有强劲生长潜力的栏目。《道德观察》栏目的成功运作,在于它遵循了电视内容生产的普遍规律,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从而从一大堆相互模仿、缺乏个性的社教类专题节目中脱颖而出。

1 栏目定位的差异化

(1)寻找差异化的生存空间。从八十年代开始,法制节目蓬勃发展,但很多法制类节目或评论类节目都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法律和道德混为一谈。因为在现代法治社会,道德和法律是维持社会稳定、保障生活和谐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道德和法律也存在着区别和各自的调整领域。法律惩治罪恶,道德劝人向善,一个是防范,一个是教化,两者作用不同。2001年9月,党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也为电视节目积极引入以德治国理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社会基础。当时在社会与法频道中,从《今日说法》到《法治在线》、《天网》、《第一线》等等,说法的栏目数量众多,形态各异,那么抛开群雄逐鹿的法制节目,单单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社会现象、思考提炼人性,这样的节目可以说是很具有差异优势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观察》应运而生,在同质化的背景下找到了差异化的生存空间。

(2)建立动态的、有效的参照系。选择合适又有效的参照系决定了受众将会对电视品牌产生哪些联想,而这些联想就构成了电视品牌的相似点和差异点。影响电视品牌参照系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在《道德观察》栏目的初创期,它将《今日说法》作为栏目的参照系。当时《今日说法》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名牌栏目,它凭借着鲜明的节目定位,浓厚的人文关怀,成为我国法制栏目中的一面旗帜。把《今日说法》这样一个极有影响力的栏目作为参照系,利用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差异,可以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建立起对《道德观察》的认知和印象,帮助他们理解这一电视栏目的存在。在《道德观察》的成长期,它是以《人与社会》、《共同关注》、《讲述》等栏目作为参照系的。这些栏目和《道德观察》有很多交叉和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涉及到社会公德、道德规范等等,表现在选题上有很多重复的现象。以《人与社会》等这三个央视十套有着相对稳定品质,和《道德观察》又有着某种联系的栏目作为参照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群体的收视特征及其新变化,以便确定自己的品牌定位是否需要修正或坚持。

(3)充分利用相似点与差异点构建内容定位的差异化。找到了有效的参照系,也就构建了栏目的相似点,这时候就需要来寻找差异点。差异点能够把电视品牌与同一个参照系里的其他电视品牌区别开来,引起受众鲜明的、强烈的、独特的与良好的联想。差异性的关键是要营造“差异优势”。以初创期的《道德观察》和《今日说法》作比较来寻找它的差异优异。法制与道德存在着区别和各自的调整领域,关键是怎么分开,是趋利避害,还是正面对抗?《今日说法》大量涉及到刑事案件。《道德观察》在内容定位上巧妙地避开和它雷同的那一部分,它基本上不涉及刑事案件,大部分是对道德事件的观察,但是会涉及到一些民事案件等等。以处在成长期的《道德观察》和《人与社会》、《共同关注》、《讲述》等栏目作比较来寻找它的差异优势。相对来说,这三个栏目的定位比较大而全:《人与社会》栏目涵盖了社会责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内容,《共同关注》侧重点在于对与民生关系密切的热点新闻现象,《讲述》主要“讲述精彩的人生故事,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相比之下,《道德观察》的定位更单纯和清晰。在《道德观察》2006年的156期日常节目中,主要涉及三个主题:家庭伦理道德77期、社会公德54期、职业道德25期。由此可见,《道德观察》的题材选择很集中、很系统、主要涉及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事件。《道德观察》正是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找到了一个相对集中的、窄化的内容定位,所以能在很多同质的、交叉的节目中体现出差异性,从而具有了广泛的生命力。

2 叙事方式的差异化

(1)道德点的选择。《道德观察》有两个主题词:一个是道德,一个是观察。除去讲故事那些通常使用的技巧外,《道德观察》素材的选择和运用都是围绕着一个道德点来展开。如《断桥之约》这期节目讲述的是:一对领养中国弃婴的美国夫妇委托朋友在10年后的“七夕节”赶到西湖断桥上和养女父母约会,但却阴差阳错地擦肩而过。于是,委托人

又求助浙江和江苏两地媒体,最终寻找到女孩的亲生父母。道德点:和美国夫妇、委托人、两地媒体等众多的好心人相比,孩子的亲生父母抛弃女儿的行为经过十年的时间仍然应该受到谴责。《共同关注》的同题报道《断桥十年之约》则是用四个部分来结构全篇:一、记错时间会面未成,二、查找录像发现线索,三、三省两地联手寻找,四、结局圆满父母愧疚,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留给观众的是一个情节起伏,充满很多偶然和巧合的故事。而在《道德观察》的《断桥之约》中,编导始终将父母的表现和周围众多好心人的表现进行对比,在对比观照中,道德层次的高下逐渐清晰,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个离奇的故事,更有直指人心的道德拷问。《道德观察》通过道德点的设置,不但实现了栏目内容与定位的贴近性,而且实现了“人有我优”,在众多同质的节目中显示出更清晰的宗旨和品质。

(2)独特的视角。突出选题的差异化,主要看这个选题的独家性和角度性。电视独家性题材不是每天都有,但角度性题材遍地都是,换一个角度,电视节目的新闻价值就令人耳目一新。以同题报道《道德观察》的节目《老师、老爸》和《共同关注》节目《老师的谎言》相比,同样的题材,但是选取的视角截然不同。《老师的谎言》以小学校长陈银山寻找失踪的刘念友老师的过程为主线,表现了一位为学生无私奉献、品格高尚的乡村教师的形象。而《道德观察》的《老师、老爸》中,则是从刘念友的女儿刘久芳的视角来看一个身为乡村教师的父亲。刘念友这件事情更多的是一个社会公德问题,但从女儿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就把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从而在叙事上设置了更为丰富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不仅能够使各叙事元素形成一种关联性的冲突,而且能够从这些冲突中生发意义。在《道德观察》的大部分节目中,往往会选择能让主体面对多重冲突的角度,从而使节目呈现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

(3)深层次点评。在《道德观察》的两个主题词中,观察的难度更大,观察一个道德事件,在推动故事发展时提炼道德思考,关注其中蕴含的人文法理,蕴含着一个栏目的厚度和力度,正是因为观察,这个栏目成为“社会与法”频道深度和思想性的主力构成者,堪称“心灵的焦点访谈”。节目《温暖的黄丝带》讲述的是江苏大学学生陈静为帮助得了白血病的室友丁玉兰,历经艰辛筹集善款。而此后陈静也患上同样的白血病,社会各界也纷纷发起为她捐助的号召。在镇江只要进行了捐助的出租车都会系着一根黄丝带。《道德观察》主持人是这样点评的:……在镇江、盐城、南通,从苏北到苏南,这三个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刚好连成一条线。一条黄丝带把三座城市的人和两个女大学生连在了一起。……要问什么样的城市最高贵,我看,肯定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恐怕是“满城尽带黄丝带”。而在《共同关注》栏目中,同样的题材被做成了一期名为《美丽人生》的节目,围绕为丁玉兰和陈静募捐的慈善义演晚会的前前后后讲述两个女孩的故事,节目更着重纪实,没有过多的点评。因为栏目的定位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孰优孰劣。但是就《道德观察》来说,这种深层次的点评很适合道德的题材以及观察的角度,毕竟,有观察就要有结论,结论要在主持人的点评中给予明确的表达。在每期节目中,路一鸣的点评是个难点,但也是整个节目最具个性的点,最具差异性的部分。

3 核心理念的差异化

传媒学者喻国明认为,媒介影响力的保持主要在于构筑受众对媒介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国内一些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一味迎合受众口味。但是差异化策略并不等同于为追求不同而不同,不作价值上的判断。事实上,人们需要从媒体那里获取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道德观察》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竞争力,它总是在试图摆脱对案件的简单事实进行披露的局限,而是注重从被关注者现实生存的环境人手,展示人物的命运,由人物的命运挖掘出历史、文化、社会的根源和背景。它把说理故事化,把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由一个人的命运折射出宏大的社会背景,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烫伤与心伤》这期节目中,9岁蒋京艳被她的母亲杜尚碧用烧红的火钳严重烫伤,主要因为小京艳并非杜尚碧的亲生女儿。后来经过几番周折,小京艳终于获得一份比较正常的生活,但是正如主持人所说,“孩子身上的烫伤倒是可以让医生来治,可她心里的伤怎么办呢?”一句简单有力的反问,传达了无限的人文关怀,引起受众深刻的道德思索与反省。《道德观察》的节目在创作上,并没有停留在对现成事实的处理表层,而是深入剖析,揭示与道德事件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成因,进而使主题得到升华,使单一的道德事件富有文化内涵,使人文思想和法律的理性贯穿于节目的内容和风格之中,使节目的品位和品格在其中得以清晰显现。

4 主持风格的差异化

65 56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