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可能读后感(12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在细腻的描写中,情感与现实交织,人物命运引人深思,是否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与解脱?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另一种可能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1

暑假里跑了3趟书店,终于买到了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

《另一种可能》文风幽默风趣,是一本读起来轻松,且能让人感慨、感动、受教的书。该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了他童年独户居住深山,艰苦的上学、求职经历,多次穿越藏区、登顶雪山、不断跨界成长为特级教师,阐释了他从教以来坚持理性、独立、开放、尊重、包容并贴近自然的教育理想。

在路上

池老师说,最好的教材是儿童的生活,最好的教室在大自然。那里有大山、树林、溪流、峡谷、原野、麦浪、乡村、草垛……源于自然的教育充满泥土气息,能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究,传递淳朴和善良的情感。池老师在拉萨找到了教师应有的平静、祥和、敏感与力量。他喜欢拉萨,是它可以让人宁静,让人看清心中的信仰。

教育同样需要宗教般虔诚的教育信仰。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浮躁的社会,当老师不容易,让人心生疲倦、倍感压力,最近还生起一种无奈、无力、累到极致的感觉。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各种检查,变得小心翼翼却也烦躁压抑。池老师说他找到了拉萨,让他的心灵有了栖息之地,安顿了那颗偶尔躁动的心。

拉萨,我也想去到你那里,在你的土地上,将包袱放下,将心放下,享受平静、感受虔诚,让我的灵魂得以短暂栖息……

师.生

池老师从爷爷身上明白了好老师首先需要的就是一颗善良之心、慈悲之心、宽容之心,喜欢并懂得呵护儿童,给予他们希望和等待。不管孙子们种什么、怎么种,爷爷总是笑呵呵地在旁边看,从来不干涉,但是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会很有耐心地指导。而我却总是规定学生做什么,限制他们不能做什么,把他们绑在诸多的条条框框中。我昨天布置他们写一段话,接二连三的有学生问我:老师,写在哪个本子上?听了后我十分无奈,为什么写在哪还要问老师呢,是不是平时我管太多,让学生失去了自由和独立呢?

池老师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因为他的这段经历,他在做老师时就特别关注这类学生,“我会努力给予班级里的个性学生、另类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在我的班级里:公平、尊严永远比其他东西重要”。如果教师能尝试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教师就会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在学校里会得到应有的尊严感。

看到这,我是惭愧的,我是不安的。现在的我越来越少去跟学生交流,一上完课就是回办公室批改作业,除非学生遇到什么麻烦了,我才会出面。我希望班里的学生要听话、懂事、好学、好问,反之就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后进生”的标签,并且不知不觉地放大他们的缺点。班里有个行径顽劣、目中无人的小女孩,她上课都不听课,一直在做小动作,我一般都会轻轻地提醒她,当提醒无用时,我就开始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她。昨天中午,当别的同学在看书写作业时,她一直在用科学学具袋里的针筒抽水喝。多次提醒无用后,我就让班长带她过来,将她手里的针筒夺过来并掰断了,还大声批评了她几句,我当下就知道这样不对,这样会伤害到她的自尊心,于是拉着她的手,动情地告诉她老师很关心她,关心她身上哪里多了个新的伤口,关心她上课不听作业不写,成绩会不好。她听到这留下了眼泪,也频频点头同意我说的话,下午终于愿意认真听课了。我没想到这样设身处地站在她的角度,对她的伤感同身受,对她推心置腹后能带来这样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有尊严感的校园生活!

看一本书,学会了很多,希望你我的世界能有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2

最爱好的教育在课堂之外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   

在暑假阅读了池昌斌老师的书《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就像炎炎夏日里的一缕清风,让人清爽、快意,于昏昏然中逐渐清晰,开始思考一个叫做情怀和境界的东西,开始审视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观念,以及关于课堂,关于教育,关于学生,关于自身,那些我们自以为很熟悉却又言说不尽的生活种种。

从教的23年里,我曾经有过一次去长春听课的经历,在本市也听过优秀教师的讲课,同时也在网络里观摩过名师大家的授课。每每为大咖们巧妙的构思,绝佳的设计,精彩的演绎所折服。动情处春风化雨,寓理时深入浅出。看着自己详尽的笔记,就仿佛置身于那栩栩如生,声情并茂的课堂,无论哪一门学科,老师都很好地诠释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融洽,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看到了素质教育欣欣向荣的光辉前景。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实施教育的最好的载体和阵地,这样的课堂一以贯之,那就是所谓的最好的教育吧。

然而,读了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却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得出一个在此之前我都不曾想过、也不敢想的结论: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之外。

也许有人会质疑,怎么一位名师的一本书,就改变了一个人20多年的思维认知,和本已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是不是在名人效应下的自我全盘否定,这样的定论是否经得起推敲。首先,我是出于个人角度,代表个人的观点,或者说是个人感悟更恰当。我也曾怀疑自己是不是盲目崇拜,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教育”的概念,在它的内涵和外延中,找到答案。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定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基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简而言之,教育就是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绝不是囿于课堂,试卷,书本的活动,而是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

让我们看一下,池昌斌老师怎样把最好的教育开展在了课堂之外: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的培养,池老师在和孩子们放学后的足球赛上;对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池老师带领孩子们攀越高山;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主人翁精神的培养,他让孩子自己设计布置教室的红化;对民主意识和自我价值判断的培养,池老师让孩子们制定班级公约,公开竞选内阁成员;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世界观的培养,池老师开展清明寻根,关注“911”等一系列活动……… 诸如此类,池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在课堂之外,收获和惊喜在意料之内,在情理之中,对学生一生发展的深远意义却不可估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富有哲理的的金句,也说明了教育是双边的活动,是教师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广而推之,也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之于我们每个人。放在小范围内,我们作教师的是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学生的灵魂的,(也有的时刻我们被学生唤醒),所以,要教育好学生,完成神圣的教育使命, 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

这种教育不单单是学习教育理论书籍、更新教育理念,聆听名家讲座,参加函授进修,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诸如来一次洗涤灵魂的旅行,登一座山,畅享攀爬后大汗淋漓,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去一次草原,体会草木荣枯,花谢花开的生命隐喻。临一次海,感悟有容那大的人生哲学。或者读书,习字,在案头山水间平静浮躁,审视内心,回望曾经,憧憬未来……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从而以一个日臻完美,不断向上的灵魂影响和唤醒那另一个灵魂。

课堂之外,有更广阔的山水,更丰盈的人生。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3

 周四下午我们如期举行了每学期开学的读书交流活动,作为中心发言人其实一开始我头脑一片混乱,不知道怎么梳理自己读完书的感受,想来想去想从作者的读书及成长经历入手。

就从影响作者成长、前进的人和事说起吧:

1.初中二年级时候遇到的好老师使他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扭转,使他能有考上中师的能力。

2.面试官卢老师帮他辅导并说情,为他争取到上中师试读的机会,可谓他生命中的贵人。

3.民主、识才、善引的温校长,虽不是很专业,学历也不高,却为了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也在精神上鼓舞作者努力工作,不断进取。 

4.在浙江大学读书的好友为作者推荐的报纸《南方周末》… …使得身处闭塞环境中的自己思维和眼光能与时代同步,甚至更超前。也对作者人生观及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来,作者的阅读更加多元化,涉及到各个领域,可谓是跨界阅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为池老师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登山向导小沙,专业、尽责、守望、激励,给予人力量,给人安全感,以至于作者受到感染,后来在学生感到无助时,能给予鼓励、正能量、温暖与坚定。 

6.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专业的技术和独到的儿童意识、儿童视角和儿童立场给作者专业上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7.魏书生老师给予的充分肯定让作者更加自信,也让作者有了坚持做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8.陈素平老师的关键引路。陈老师的鼓励创新、保护创新使作者的课堂教学创新之路顺利开展。所以才有了后来与省里的专家实践一年,迅速成长起来。参加了2003年“百课万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同时也成为作者专业成长的第一次拐点,后来… …

        不管是多次登山让池老师的意志力得以锻炼,给予了他成长的力量,还是漫步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体会那种平静、祥和又或是丽江那种久违的闲适与宁静,都引发作者的思考:我们是否已在教育功利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太快?与自然万物相处久了,敬畏之心更甚,尤其在看到杰桑·索南达杰为保护野生动物与盗猎分子在斗争中英勇牺牲,那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激发池老师用一种信仰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教育。

与池老师的共鸣之处

1.如果教师面对一个孩子感到无助或是无计可施,不妨换一个地方,换一种环境,换一种方式,教育的效果也许大不同。

2.我们需要走在成绩和成长的中间地带,尽管这样颇为无奈!但这也是当下不错的选择,至少我们不要成为考试成绩至上的主导者或是“帮凶”!

3.教师是人,不是神!  (只有让教师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成为社会众望所归的好职业,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有出路,教育质量的改善也才能有保障。)

      池老师的成长、成功,为我们诠释了不管是我们的成长,还是我们的生活,都存在多种可能性。我们都应该努力地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有为了目标不懈奋斗的动力,有不忘初心的坚持,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4

挫折是伤,是大大小小梦想的护航

封面是很舒服的蓝色色调,尽管排版不算是多精美,但是也显得简洁,想要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而内页的排版虽然简洁可目录也却也是简洁到了连作者的名字都忽略,这是我个人觉得不够好的地方。章节名也是长长长(一口气读岔气了)

书名很棒,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在做一件事之前可以找无数个理由去回绝

可若是选择不做,那么所带来的遗憾相较于尽力去做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而遗憾一定要多得多了

心灵鸡汤偶尔读几篇还是可以的,但就像人们所赋予“鸡汤”的名字一样,读多了自然就会觉得油腻,无趣

显然这本书不是这样的,虽然封底的文案险些让我惊觉自己又拿到了一本“心灵鸡汤”

但之后我开始读第1篇小川叔的文章,也是我第一次读小川叔的文章。他的文笔没有多么的优美,但是从朴实的故事中所想要表达的想法,却都是实实在在的,非常在理,容易让人接受的。

第一章/不去尝试,又如何知道自己不行,每一次的出发,都是向自己宣战

我什么都怕,唯一不怕的就是挫折/文/小川叔

小川叔是男生,除却认识的一些很文艺的男生作者,大部分男生作者的文章里都少不了会耍一些流氓,虽然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没有必要的情节写入故事中。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梦想。“宇航员”“老师”“歌手”

可很多人长大后都只身成为了这大大的城市中小小的一员,梦想对于他们是太过奢侈的事情。

他们的梦想被现实打压成了愿望“我只是想活的没那么累。”

可正是因为城市中有无数个个体存在,每一个人都在说着自己有才华

所以每一个人都才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存活于世的价值

我始终佩服着像小川叔这样的人,南下或是北上的人从未随着这个时代而递减,他们只身一人前往,退路是万丈悬崖,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路

但我也始终不解,其实人生的“路”,也并未是要寄托于真实的“路”而得以实现的啊

但很多人,出于对梦想还存有的大大的信心,出发了

是涉世未深的少年才会讨要“公平”

可这个社会从来就不存在公平,我付出了努力最后成功的却是别人,我为了某件事情拼尽了全力,最后收获的却是别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例子告诉了你这世间“不公平”的存在

是要跌破了几次额头,撞过了几次南墙,才会懂得隐忍与妥协,才会把追求公平的信念压制在心头

才会学着要更努力,去建立一种公平的秩序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5

暑假看完《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其中:“做一个不抱怨的老师”,让我感触颇深。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会抱怨为什么现实会这样,为什么别人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自己却越做越糟糕。可是抱怨有什么用呢?抱怨能解决问题么?天天发表消极言论,天长日久,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每况愈下。

更何况我们身为教师,教师的态度如果消极,受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自己的学生。刚刚接手现在的这个班级,我在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后,我真的很沮丧。对他们的抱怨占了我当时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在班级里、办公室、甚至家中,我都不会想要抱怨一下:我这次接手的这一波学生太差劲了,他们的习惯非常差,气死我了。当时这样的一种负面情绪充斥着我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后,我真的很后悔,因为一个面对环境挑战总是采取抱怨态度的教师一定不是好教师,他注定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甚至是合格的教师。我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太不合格了。

看完这本书后,一开学我们的课题组就忙着做“板蓝根”的成果汇报,因为时间很紧,外加上组内的美术老师请了产假,因此她的许多艺术创作类的事情就落到了我们组内成员的身上,因为外行,很多事情我们忙的焦头烂额。但是因为忙不过来,总会安排到你身上,一开始心里难免会有一些不舒服,觉得为什么又是我,这么多的事情,做都做不过来。很想抱怨,可是回忆起之前看过的这本书,我马上调整了心态,觉得不应该抱怨,也不能抱怨。那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差劲,因为我想成为一位别人喜欢的人,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努力,自己成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也将会在我们积极乐观的教育影响下变得阳光灿烂。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6

听说和了解这本书源于同学群里的分享和讨论,同学们都被主人公所吸引,带着好奇我上网搜索了这位我曾不知名的卓越的同行:池昌斌,上世纪70年代出生,特级教师。从浙江南部的大山里走来,现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从教20余年来,池老师始终坚持理性、独立、开放、尊重、包容和贴近自然的教育理想,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教师、摇滚乐迷、背包客、“越读者”他认为,教育最终着眼的一定是人的终身发展,是人生的意义认识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是人能否更有尊严、更幸福地活着。基于这样的理解,他始终站在未来的角度看当下的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寻找另一种可能。

正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寻找另一种可能”深深的触动了我这颗自以为有教育情怀的心,带着对教育的虔诚和向往,我把《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捧在手中并爱不释手。

一、最美的教育在路上

此刻的我正在G73次郑州开往深圳的列车上,像迟老师一样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刚刚发朋友圈:一切发生即是美好,美好正在发生,相信美好即将发生,美好永远在路上!真的,美好发生了,偶遇我最尊敬的正在学习路上领导,还在一个车厢,心情无比激动。窗外美丽的风景让我目不转睛,忽然我想,学生和孩子们走出来会有怎样的遇见和好奇?会不会有和在学校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在迟老师的书中找到了答案。迟老师说“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室、最好的老师,是大自然,”看看今天的教育吧!我们总是把孩子关在教室和补习班里,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泥土的芳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大地的美丽;如果不知道落叶是如何归根的,就不曾真正感受过季节的美好。这样的人,大脑里装再多的知识也很难懂得体会人生真正的幸福。

期待我们的学校,能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期待更多的家长能带上孩子远行,走在路上。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美好的教育也在路上,因为――亲近自然,走在路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二、以野生和多元的方式让教师成长

迟老师用自己在深山里当教师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努力,自己成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也将会在我们积极乐观的教育影响下变得阳光灿烂,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不抱怨的老师,在任何困境中一定不要放弃对未来的梦想与希望,努力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

在现实的教育中教师好像被某种规范束缚着手脚,乱了阵脚,也不敢盲从,我想,在规范和适度野长之间,应该是有度的,只有给教师适度自由成长的空间,才能生长出一个个学生喜欢、充满教育热情与特色的个性教师。这样的教师的野长状态,为教师成为最有特色的自己保留了更多的可能。

有人说,教育要引领社会发展。我想:一群相对封闭的人所做的事情能引社会的多元发限?好像不太可能。引领社会意味着教师和学校的思考与实践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所以教师要走出去,涉足和了解多个行业,要多元化发展,因为行业之外人士的故事总是更富启迪,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跨界思维与跨界体验!

三、对任何学生都怀敬畏之心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尊严的。所谓的问题学生,很多时候都是成人思维在儿童身上的有罪推定。面对所谓的问题孩子,我们不懂得他们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原因:为什么这个孩子性格有点怪异?为什么他不太合群?这些孩子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对这些看似怪异的孩子,我们不懂得甚至也没有想过要去懂他们,就给这些孩子贴上一个标签一一问题孩子。而孩子一旦被贴上这种标签,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放大他们的`缺点。作为老师不尊重一个孩子,最最要命的后果是什么?是会带动全班孩子不尊重这个孩子,并在全班营造不尊重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类似不幸的孩子会自我否定,基至自暴自弃。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一生的努力去读懂那些不一样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另类学生的自尊,并给予他们有尊严的校园生活。

拥有一个怎样的现在才能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对每一个儿童的当下和未来秉持敬畏之心。

四、以学生之心教学生

换位思考真的很重要,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作为教师,要时不时地让自己回到学生时代,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想一想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课,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同伴关系,喜欢老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现在有些教师面对孩子麻木不仁,有极少数教师甚至冷酷无情,这令人无法容忍。面对他们的行为,我只想说:“拜托,你也读过书吧,你也当过学生吧!扪心自问,如果你还是一个学生,你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老师吗?”所以我们教师要把自己教回成学生,教回到课堂,教回到童年、少年。

……

在迟老师的书中我读出来教师“无作为”的智慧,教育“雪落无痕”的智慧,我们教师应展现给学生作为平常人的那些真实情感,展现我们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我坚信,一个教师之所以多年之后依然受学生尊重,肯定是因为他的风骨、他的底蕴、他的思想、他的个性、他的坚持、他的脾气、他的鼓励、他的课堂、他的专业……以及发生的那一个个教育故事。有欢笑,也有泪水,学生和我们都需要这样真实而温暖的教育生活。

这样的教育生活故事,会成为陈年美酒,时间越长越值得回味,时间越长越是芳香扑鼻,时间越长越能见证教育的智慧,时间越长越能创造更多的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7

2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那时我20出头,刚刚找到工作,还没有对象,精力相当充沛,表面上看傻吃傻乐,其实内心却迷茫无助。那时经常去单位员工宿舍住,因为那里面住很多外地的员工,他们每天喝酒、玩牌,过着我羡慕的神仙般生活。有一次,我们自己做了炉子,穿了肉串,然后将炉子放到路边,生起炭火,一边烤着串,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大声说话。还清晰记得当日明月高挂,蝉虫名叫。喝过之后,又跑回寝室,悬挂宣纸,一边作画,一边写字,画不成形,字不成样,但是画完、写完,都会兴奋不已,以酒祝贺,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几年后,我这些朋友就去了不同的单位,有一位甚至离开了这座城市。现在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对于青春只剩下甜美的记忆。

《尽管去做,别辜负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是豆瓣一些作者的文章合集。里面有很多故事就是讲20多岁时男孩、女孩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彷徨,读每1篇故事都像再读过去的自己。年轻时我们总会期盼遇到贵人,希望得到最宝贵的经验传授。然而现实让你不断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跌得鼻青脸肿之后,突然明白了,当你迫不及待时,你总是离你的期望值越来越远。当你的羽翼丰满了,你会发现,那些你所期盼的,都在悄悄走进你,可是你早已经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

现实中我也会遇到一些年轻人,我也想帮助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可是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总是与你有些距离,甚至有时会给你的一腔热情从头到脚浇一盆凉水。我也常想,我那时是不是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并不是别人不想帮助你,而是当别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时,你却未必能够参悟透罢了。因为那时太年轻了,还分不清什么是帮助。别以为我在侮辱你的智商,你是不是觉得当时对你横加指责,甚至认为你做什么都不对的人,怀恨在心过,认为他们处处与你作对,甚至阻挡你前进的脚步。殊不知,要不是有他们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做你的“绊脚石”,恐怕你永远都不会长大,都不会激发你去努力超越自己,所以你必须感谢那些,在你人生道路上总是给你制造“麻烦”的人,是他们在帮助你,帮你成长。

都说人生遇到的贵人,是那些理解你,不断给你鼓励的人。当然,他们是你的贵人,他们不会放大你的缺点,总会推着你向前走,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站出来,帮你解决。等你有了新的方向时,他们又会成为幕后人,在那里默默地关注你,他们从来不需要你去感谢他们,也不希望你时时刻刻记得他们,他们只会祝福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觉得如果你在企业中能够遇到这样的人,你是幸运的,他们已经不是你的同事了,他们是你的家人,是你人生中最亲的人。都说企业中不会有这样的情愫,其实是大家都把自己包得太紧了,企业中可以有这样的情愫,只要你用心去做,你就能收获这样的情感,他们对你的爱可能会超过你的家人,珍惜他们吧。

关于青春,每个人都要走过,那时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辨不清前进的方向,甚至不管你如何努力,你都达不到自己内心中所期待的那个峰值,那又如何呢,只要你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做好自己该做的,相信我,你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不要小瞧你的实力,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别辜负你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8

众多豆瓣超人气作者联袂奉上关于事业、爱情和生活的励志合集,献给给迷茫中的你,希望可以唤起你埋藏在心底的勇气,勇敢的面对这个很现实的世界。“在当下这个理性比本能重要、知识比直觉重要、外表比内心重要的世界上”,生活很现实,生活很无奈,——但那又怎样?无法停息,擦干了眼泪,我们依旧要大步朝前走!

全书分成长、爱情、自我,这三部分。倒可以总结成“人生三部曲”了,于是,成长的你,拥有了好的爱情,完善了自我。相较之下,书中还是以讲述爱情的第二部分所占篇幅最多,不过以该书的读者群年龄段的定位来看,正好是对男女间的感情最为热切的时候。这点倒是没啥稀奇的。

在人们来看,年少的爱情总是最美的,因为我们的回忆会自动修正那些不完美。记得有位心理学家不是做过个试验吗,他分别采访了一些分手的情侣,结果从双方不同角度来诉说两者间分手的原因,居然是大相径庭。那么是两方有人说谎了吗?显然不是。只是每个人的视角天然就是不一样的,人们总是会从自己出发,会对自己的付出记忆最深,下意识的忽视自己的不足而已。即便是对待感情,对待爱人,依旧如此。

大概书中的作者都是豆瓣红人的关系,虽然各自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很明显的豆瓣风格的烙印在上面。大家写的都是掏心掏肺的真,因为在这里,总是会有人认真倾听你的故事,总能收获许多陌生人的安慰,许多过来人的经验。我们获得了这些,也渴望反馈,继而倾诉。记得听过某句话,很好的揭示了这个社会的现状: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不知这是否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存在,而这两者,又都是不能示人的,也表现了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不信任感。

总的来说,该书的内容就像是以前看过某位笔者的点评,“一个个的才活几年就开始回忆,无聊!”貌似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让人变得太疲惫了,快节奏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感情,于是,我们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热衷起了回忆过往,开口闭口就是以前怎样怎样的。那么多的人喜欢沉溺于回忆之中,或许只是因为回忆里的时光是静态的。这本书也不例外,不论主题如何,说白了不过也还是以回忆为卖点的。

在此不能不忠告一句,如果心灵鸡汤类的励志文,只是这样一味的靠挖掘自身的小情绪,小哀怨,小欢喜,引发那些迷茫中的同龄人的共鸣为卖点,而不去设法融入外在的大世界的话,自己的感情就那么些子,你反反复复的又能够你写多少久呢?只怕没个三两本书,自身的那点子东西就空了,到时也只能是江郎才尽的结果吧。

其实这本书也还行,至少收入其中的作者行文风格多是以平实为主的,但那种专注于深刻挖掘自己小世界里的那点子喜怒哀乐的作者依旧不少。毕竟,作为一本合集,固然收入的这些文章都在水准以上,但作者众多笔力参差,依然会给人良莠不齐之感。有些作者至少也还能算是言之有物,但是有些个作者真的就只说是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味儿了!

诚然有些作者的文笔真的是很赞,像是苏先生文字简白,不需要用到辞藻堆砌,却更显真实而直击人心;而小岩井的文字,令人心头莫名一动,蓦然柔软了起来的等等。但是另一些作者的文字和故事,真给人感觉有点无病呻吟的无语感了。要我说,除死无大碍!就算外在的环境人事险恶,又能如何,总不成你因为这个就要闹自杀去吧,大不了过不下去就一拍两散,……学校不好换学校,公司不好换公司,恋人不好换恋人,父母不好没法换,但在自己能够做主之后也是能够躲出去的。日子好坏,未来如何,端看你自己的选择罢了。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9

在当今的*社会,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所有的家长都感到了教育的压力。这是一种极好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将是*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过去,在**在贫困线下挣扎的时候,大家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让他们自生自灭!现在的情况不同,家庭的物质条有了保障,家长们就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大的发展。一时间,千*万马过独木桥,都想通过高考寻求更好的机遇。慢慢地不断有人从过独木桥的队伍中跳起,审视这条道路。许多人发现这条路不一定是人生发展唯一出路。于是一些人在思考、在实践、在进行有益的探索。这些思考探索的成果就呈现在《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书之中。这是一本*青年报*点周刊教育特稿精编。其中的每1篇目都能给人们以启迪。

教育工作者或许可以从“拒绝当一个标准产品”、“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读书改变了什么”和“第三条道路”等篇目中找到解脱或减轻苦恼的方向。就具体学科而言,中学英语教师节必读的篇目有“应试狂拽教育跑”,中学语教师最好读一读“对抗语”这1篇。许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苦恼:“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读了“生命的弓与矢”,或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晓航的父母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为了避免杨媛的悲剧重演,学校和家长能做的事情很多。“问题孩子还是问题家长”告诉我们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根都是问题家长的身上。

对于那些想让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说,认真读一读“*美国高考”、“不知身在何处”和“斯坦福鸭子拨动*式焦虑”3篇,便可以避免误将俄亥俄大学认成俄亥俄州立大学。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从“带领孩子走向知识”和“120平方米的教育实验田“两篇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感悟。

书中引用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副雪松曾经说过的话:“有这么一群人,*不高,自由度不大,每天高强度地工作,承受着自社会、家长的巨大压力,但仍然心怀教育理想,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做到最好。这群人,就是我们公立学校的老师。”这一段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

本书责任编辑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创教育的董事长吴法先生提出的口号是“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我想他所说的教育既指学校教育,也指家庭教育。我读完全本《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之后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是每一位教师必读的书,也是每一位家长必读的书。如果所有家中和所有教师能够读到这本书,家长将会少许多烦恼,学校将会少许多问题学生。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10

读完池昌斌老师的《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百感交集,收获颇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间地带”这一节。

池老师说,我们需要走在成绩和成长的中间地带,尽管这样颇为无奈!但这也是当下不错的选择,至少我们不要成为考试成绩至上的主导者或是“帮凶”!不反对孩子应该拥有优异的成绩!成绩不等同于分数。问题的关键是取得分数的方式,教育不应该只剩下分数。

人是不断成长发展着的,这就注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关注成长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能紧盯着分数不放,而要多角度,多层面,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生命教育

近些年来,学生轻生事件越来越多,让人闻之惊心。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合肥15岁女孩因学习问题与父母争吵后欲跳楼后获救、河北9岁男童因学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在旁人看来可以承受的挫折,却最终转化为不可挽救的极端后果。许多网友在问:孩子们为什么要以如此轻忽的态度对待生命?其背后的症结在哪里?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家庭和学校用心呵护培养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有时却“不堪一击”?生命教育的缺失到底有多可怕?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别人的生命,在爱与被爱中感受生命的可贵,才是发展其他一切技能的基础。

鼓励教育

池老师提到1996年初夏的那场火灾,有个叫小庆的孩子冲进火场,就只抢到了一个书包,他妈妈一直说:“老师啊,这孩子真傻,好多东西都没有抢出来,他就抢了一个书包,真傻啊!”孩子的母亲惯于用价值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救火行为,但作为老师,池昌斌自己是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因为对孩子本身而言,书包才是最珍贵的物品,也是他生活的意义和希望所在。面对孩子的无助,在第一时间能给他们带去温暖和支持,是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业态度。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挫折面前,来自师长的鼓励,能让孩子不再惧怕,甚至越挫越勇。

我们都当过孩子,都渴望得到长辈或权威人士的认可,师长认可孩子,尤其是孩子靠努力获得成绩时,往往能推动他们更积极,也更努力。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立自强的品格。培养孩子不软弱、不撒娇、遇到挫折不放弃的态度,就需要师长不断地肯定孩子自己做主的行为,在鼓励中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拼搏。

有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后面还有一句话,大树底下永远长不出大树,大树底下只会长出矮小的灌木。只有落在开阔地带的种子,独自面对阳光和风雨,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自信教育

震惊中外的“江歌”案宣判,陈世锋被判20年。起底凶手陈世锋的人生经历,就读于华侨大学厦门校区,20xx年到日本福冈语言学校,20xx年就读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汉语研究科。事发时,他正值研究生一年级。同学对他的评价:“从小不和父母一起”,“我们感觉他挺圆滑心机的,觉得他挺爱装,比较喜欢端着,看起来很潇洒,讲话也很有腔调。” “貌似很帅的男生,其实很穷,要强的反面是很自卑。”

当下随着乡村的没落,年轻人外出打工,或是离异的居多,而且我们生活在贫困县,很多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充满安全感的爱,而是一味被逼迫要努力,要出人头地,在最好的年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就会变得好强,可是好强的反面很可能是来自内心的深深的自卑。在他们高考之后,见到更广阔的天地,难免会有比较,会自卑。这种关于贫困的自卑,关于家庭的自卑,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所以,比起每天给孩子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教会他们找到自信,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不嫉妒,不自卑,养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重要。自信的人,会不惧生活的种种刁难,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享受幸福。

探索教育

池老师讲到自己上学的时候,《明明上学》的这一课,课文讲明明上学路上因为抓蛐蛐,所以差点儿迟到的故事,于是自己就抓了蛐蛐带到学校。老师臭骂“不好好读书,就知道玩!”我本想解释一番,但是老师不给机会,还把他赶到办公室门口站了一节课,课后还引来一堆同学围观。到他自己做了老师后才知道,原来那是好学的表现,是典型的探究性学习!很可惜,当年就那样,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老师扼杀了。

我想起了我自己上学时经历过的一件事儿,《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课,有道题目是问“百万雄师”的“百万”是否准确,本来新闻有“真实性”的特点,我知道该答准确的。但我当时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想法,我想当时战况如此危急,万一有人临阵脱逃,有人受伤怎么办,那很有可能就不满百万人了。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这道题答了出来。但后来,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的语文成绩是全级前三名,但就因为这道在老师眼里非常简单的题目,我被狠狠批评了一顿,我接受老师的批评,但我对自己丢掉的分数并不可惜。多年来,我耿耿于怀的是 ,老师在批评我之前,从没有认真听听我的想法,没有问问我当时为什么那么写。后来在他的课堂上,即使我有很多想法,我也不愿意举手回答了,因为觉得就算说出来,也得不到尊重。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我仍然记得这件事,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尤其注意孩子的感受,有想法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探索世界,思考世界,也许有不对的地方,但倾听永远是对探索求知的一种尊重。

第五、幸福教育

很多人看起来很成功,但却不幸福。而对我自身而言,我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时刻都有享受幸福。

讲一下我的例子,我家在农村,从小受教育条件不好,但我对文字有天赋,虽然上学晚,一路成绩还不错。13年高考成绩不理想,我就任性地回去又念了一年,14年如愿读了西北师大的中文,18年毕业,迫于压力,考公务员,以失败收场。然后临时就业,第一次真正去认识社会,也认识自己。我很感激这一段经历,让我清楚知道,我还是喜欢学校,20xx,我裸辞,跑去考了个试,然后回归校园。在我刚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顺利就业了,他们总觉得我太任性,对我表示担忧和同情,哪有人能事事如愿呢?工作都只是为了糊口而已。但我觉得我可以。现在,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很喜欢学生,读书,上课,一点儿也没觉得工作有多痛苦,竭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够了。与此同时呢,我的很多同学又很羡慕我现在的状态,他们每天忍受着工作的摧残和折磨,心里极度不愿意,却也不敢辞职。一眼就看穿未来的绝望,无法脱离的挣扎,逐渐丧失的热情都让人痛苦。

幸福是一种心态,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未来的美好,可是一生都没能真正享受过幸福的感觉。其实何必等到“我有钱了”,“我成功了”,“我长大了”,每一天面临生活的苟且时,换种心态,一样可以把日子过成诗,忙着追逐未来,和嫉妒别人的人,难以获得真正幸福,因为他们忘了当下和自己。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孩子的世界本来很单纯,但是成长的路上,有太多陷阱和诱惑,因此,作为师长,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引导他们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爱,勇敢坚强,有正义感,安全感,能享受生活,感知幸福的人。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只剩下分数!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11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每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所有的家长都感到了教育的压力。这是一种极好的社会现象,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将是中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过去,在中国人民在贫困线下挣扎的时候,大家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让他们自生自灭!现在的情况不同,家庭的物质条有了保障,家长们就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大的发展。一时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想通过高考寻求更好的机遇。慢慢地不断有人从过独木桥的队伍中跳起,审视这条道路。许多人发现这条路不一定是人生发展唯一出路。于是一些人在思考、在实践、在进行有益的探索。这些思考探索的成果就呈现在《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书之中。这是一本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编。其中的’每1篇目都能给人们以启迪。

教育工作者或许可以从“拒绝当一个标准产品”、“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读书改变了什么”和“第三条道路”等篇目中找到解脱或减轻苦恼的方向。就具体学科而言,中学英语教师节必读的篇目有“应试狂拽教育跑”,中学语教师最好读一读“对抗语”这1篇。许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苦恼:“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读了“生命的弓与矢”,或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晓航的父母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为了避免杨媛的悲剧重演,学校和家长能做的事情很多。“问题孩子还是问题家长”告诉我们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根都是问题家长的身上。

对于那些想让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说,认真读一读“破解美国高考”、“不知身在何处”和“斯坦福鸭子拨动中国式焦虑”3篇,便可以避免误将俄亥俄大学认成俄亥俄州立大学。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从“带领孩子走向知识”和“120平方米的教育实验田“两篇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感悟。

书中引用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副雪松曾经说过的话:“有这么一群人,工资不高,自由度不大,每天高强度地工作,承受着自社会、家长的巨大压力,但仍然心怀教育理想,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做到最好。这群人,就是我们公立学校的老师。”这一段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

本书责任编辑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创教育的董事长吴法先生提出的口号是“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我想他所说的教育既指学校教育,也指家庭教育。我读完全本《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之后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是每一位教师必读的书,也是每一位家长必读的书。如果所有家中和所有教师能够读到这本书,家长将会少许多烦恼,学校将会少许多问题学生。

另一种可能读后感合集 篇12

这本书很快就翻阅了一遍,本来以为自己会一无所获,结果却是有一些惊喜。

小川叔写的文章中提到他到一家家族企业去做设计工作,早起无事可做就早上去跑步。结果被单位的总经理发现,总经理就让他早上代替厂里摆自行车的大爷早上搬自行车(无收入)。对这一点我也是很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的。我也遭遇过一次,而且是在现在的单位。某天老板问我是否愿意多接一家他另外企业的会计工作,我拒绝了。幸好我拒绝了,领导后来的话令我太意外加心寒了。他说本来以为你工作闲着也是闲着,多增加一家企业,他就可以少付另外一家企业会计的钱。也就是说,老板根本就没有打算给我增活增钱,只是想让我多干点活。我本来就没有打算在这家单位久待,只是过渡一下而已。每个人在职场上面对他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该拒绝的时候拒绝,你该争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就要去争取,没有人会考虑你的利益和想法。

百无禁忌的理想写的1篇文章提到了看书、写博客、健身、学英语有什么用。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写博客、看英语、看课外书、跑步,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可就是这些貌似不重要且没用的东西,才拉开了我和别人的差距,支撑我在北京一步步的成长。看课外书,拓宽了我的视野和心胸,让我心静,让我内心强大,淡定地面对发生的各种事情;跑步让我很好地锻炼身体,睡眠质量好得不像话,即使我晚上写博客到2点,早上起来还能不瞌睡地应对一天的工作。

这本书虽然是每个人各写了几篇文章的汇总,但是还是有一些话可以打动你的内心。

以上是读另一种可能有感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61 4025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