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优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优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一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1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伽利略通过思考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矛盾,他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勇敢地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让大众明白了并不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选编本文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受到启发:我们尊重,但不能迷信,在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像伽利略那样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以取得相应的成功。同时,能领略到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另外,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特点的方法,也值得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不难,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拿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做这试验,学生就明白了。但是,引导学生明白伽利略是如何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错误就有点难。要想突破这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抓住关键词理解。另外,也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辩论、信奉、不容更改、真理、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初步领略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不迷信,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分析发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的错误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收集有关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相信科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相信,也会有几个学生说不相信,老师就请双方各派一两个代表说说各自的理由。)。

2、师:是的,早在17世纪的意大利,有位的科学家就通过一个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这位科学家就是伽利略。(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照片。)。

请学生交流伽利略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的试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幻灯出示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着”的读音。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并指导学习生字词。

1、幻灯出示生字词: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十磅、拴住、拖住、解释、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不容更改、真理。

指名朗读生字词,学生读错的,老师指导读对。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举手回答。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比较难写的生字:辩、磅、释、萨、妄。指导学生辨别“辩”的形近字:辨和辫。

(三)、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幻灯出示问题。

(1)、伽利略质疑哪位哲学家说的哪句话是错的?

(2)、伽利略为什么会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3)、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伽利略是怎样做的?

(4)、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之后,伽利略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请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读中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3、小组积极讨论这四个问题。

4、请学生回答这四个问题,如果学生不懂,老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片段,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问题。

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老师可请学生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让所有的学生都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他对世界科学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是个非常了不去的人。

在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老师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疑问”,先引导学生质疑:伽利略是怎样想的,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学生都不懂,老师播放动画,引导学生通过列数学式明白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是错的。老师再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三个关联词,了解伽利略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并指导学生用这三个关联词造句。(幻灯出示这三个关联词语。)。

相机板书:善于质疑。

在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老师抓住“反复”一词,并通过和学生一起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也可以用不同重量的物体)做实验,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每次试验成功后的想法是什么,导致他继续试验,从而体会到伽利略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他不允许自己的试验结果有半点差错。

相机板书:反复试验。

在学生回答第四个问题后,板书:公开试验。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踊跃交流自己的体会。

板书:我们要尊重,但不能迷信。

(五)、布置作业。

幻灯出示作业超市,学生任选其三。

1、课后及时复习生字词。

2、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在相关片段的空白处,下节课讨论。

4、划出自己认为需要仔细体会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感受,下节课交流。

5、课外收集和本篇课文类似的故事,如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善于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二篇】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片断一:

1、出示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后,老师问: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当时的人们非常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

2课文中是用哪个词来说明人们非常相信的?

学生回答:信奉。

3、让学生比较:“信奉”和“相信”有什么区别?用信奉这个词好在了哪里?

评课:

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多么的崇拜。从而更佩服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话。随即学生对于人们的”责备”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随机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到位。把人们的这种深信不疑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一切都很圆满,偏偏有个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提出了疑问。李老师又不惜花时间,再一次引领学生在伽利略的实验上咬文嚼字。

片断二:

1、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

学生:他一次又一次地做,做了许多次。板书:许多次。

学生:他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他每一次试验的过程怎样的呢?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每一次做的试验都是由区别的。因为书上有个词说:反复做。

评课: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说了许多不同的试验方法,比如说试验的场地不同,试验的材质不同,形状、大小等等。学生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反复”。白老师又马上一引,伽利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引导学生推敲“如果”。伽利略也只是怀疑,所以他必须用无数的不同实验去求正自己的想法,毕竟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哲学家。

在这篇文章中,伽利略是个爱探究的数学家,老师也带着我们学生进行了一番推敲和探究语言文字的心路历程。实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纵观整节课,我发现老师的教学设计真的考虑很周到,只是如果在设计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许这节课会更完美无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 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

怀疑 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1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幻灯出示比萨斜塔,简介斜塔,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幻灯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教师引导: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这句话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两个铁球着地)(板书:两个铁球   着地)。

(二)研究探讨。

1、研究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这句话。

这句话两千多年以来,从没有人怀疑过,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句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

书上是怎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

书上又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呢?(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说后,师总结(指板书):两个铁球   着地,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设疑:谁对谁错呢?

3、细读第3自然段,研究伽利略当时的想法。

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4、探讨伽利略是怎样试验及其结果如何。

细读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第4自然段)。

提问: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

(2)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5、研究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1)再次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2)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4)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5)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6)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要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三)总结升华。

讨论: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

(四)实践创新。

1、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幻灯出示句子:

师引导: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2、出示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鼓励学生质疑。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家,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亚里士多德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勇于实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五篇】

相信大家都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耳熟能详吧。但令我不满的是,文中并没有解释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在同样高度同时落地的原因。我突发奇想,于是就做了这个实验。

首先,我把一个空瓶子和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在同样高度,同时抛下,结果是同时着地,我又把一张纸和空瓶子向下抛,结果是瓶子先落地。这个情况令我有些费解。就在这时,我想到了“空气阻力”,是空气阻力的缘故!可以确定:装水的瓶子和空瓶子这两个较重的物体几乎不受空气的`影响。而像纸这样,面积大,体积小的物体,肯定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导致下降变慢。

但是文中10磅重的铁球羽1磅重的铁球,它们为什么而会同时落地呢?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天,灵感告诉了我一个合理的答案:10磅重的铁球虽重10磅,却也是10个1磅重的铁球组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把10磅铁等分成10个1帮的帖,再把它们绑在一起,质量仍然是10磅重。那么现在,把这绑起来的10磅铁和1磅铁同样高度,同时抛下,被绑起来的10快铁分别以1磅的速度下落,整体下落速度还是1磅,而1磅铁的下落速度必然是1磅,因此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我想同学阐述了自己的发现,他却说:“如果把这10个铁球摆成一竖排,上面的就会往下面压,这该怎么解释呢?”我思索了一下,说道:“既然都是一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应该是一样的!举个例子吧,俩个同为一磅的铁球,一个在距地面9米,另一个在距地面10米,你说第一个球在落地时,他和另一个球在高度上相差多远?同样的道理,所以说,绑在一起的铁球之间,是不会受到压迫的。

现在问题解决了,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不受空气影响,不论是怎样大小的物体都会在同样高度,同样时间,同时落地。

任何事物都有因又有果,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合理的解释往往都要有实验来证明,并且我认为,一个理论只要能做到不矛盾,有道理才算得上是真理。科学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我要感谢它带给我精神上的快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六篇】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篇有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一位同学读。)你读得很准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着地”的“着”字,在这里读zhao,是“接触”的意思。(在“着”下面加黑点。)

请大家齐读课题。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述课文)真好!这位同学采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述全文,真善于学习!|真好!这为同学会围绕课题来概述课文,真是不错的方法。

3.先来读读介绍加利略的语段,谁来?(学生读第一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伟大的人,爱提问题的人)

5.是啊,(出示课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所组成的等等许多许多,在科学领域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学生说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

7.那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段。)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为是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像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区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点击)责备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大声的责备他:让学生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看老师演示。(演示)

2.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4.请学生用道具便说边演示。

5.刚才从同学们的演示中,我们明白了加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一起再来看看动画演示。(放动画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事实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但加利略却对这段话产生了疑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板书。

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加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看这段,自己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你能也像我这样想象下去吗?学生说。

5.过渡:加利略严谨治学,科学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出书中的话说说。(读“两个……”)由此,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没有关系。(把有关的板书改过来。)

6.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一次次的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逮捕,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坚持做公开试验)

1.出示书上的图,看,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比萨斜塔,他们要看看到底是谁嬴谁输。你们瞧,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谁来读读书上的话?(学生读,没有感情。)你读的很通顺,请同学们注意看两句话的结尾,出示,都有一个感叹号,你能体会出什么啊?(人们对伽的不满,嘲讽。)

2.那请你不满的读读第一句话,再请另外的同学嘲讽的读读第二句话。

3.过度:就是在这一片讥讽声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4.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你就是惊呼的人群中的一员,你说些什么?

5.由此,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先逐个读,后齐读。)

来,我们一起将心中的赞美呼喊出来:出示课文第一句。

结束语:关于加利略在科学上勇敢探索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认真搜集,他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对课文最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一句,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体会,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交流。下课。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速度与质量有(无)关

加利略 亚里士多德

大胆质疑

伟大 不迷信权威

执著追求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七篇】

一、导入:。

强调多音字着,在这里读zhao。

2.再来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两个伟大的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是啊,这篇文章就是讲了两个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然后经过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最后向大家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三、重点探究。

(一)学习1、2自然段。

1.你们了解这两位科学家吗?现在大家就来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咱们来相互交流一下,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们对他们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伽利略十七世纪科学家辩论家。

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人们都信奉他)。

课下大家都查了字典,信奉什么意思呢?(信奉敬仰)。

你知道许多老人一般都比较信奉什么吗?神佛。

3.课文讲的谁信奉亚里士多德?是啊,连科学家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所以当别人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就非常愤怒地说:

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4.你来读读。

(我觉得你这个科学家信奉的不够哪个科学家更信奉他啊。

看出来了,你这个科学家已经坚定不移的信奉他了。

是啊,那时的科学家都信奉他,我们一起来信奉一次吧)。

5.亚里士多德还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百科全书”,所以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人类的真理。

(二)、第三自然段。

1.出示:这个博学的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当亚里士多德说关于铁球下落的话时,人们会怎么看待。我们来表演一下。我就是亚里士多德,你们就是当时研究科学的人们。

老师:“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学生:人们来赞扬。

对于这句话,伽利略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说课文内容,也可以含糊回答。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听到伽利略的话,会说什么?

自由发言。

听了人们的指责,你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吗?

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敢怀疑,勇敢、不迷信权威。

这才是研究者的态度。

3.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他的疑问是怎么产生的?

(1)、读明白了吗?我看好多同学都迷惑不解。

(2)、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呢?现在明白了吗?

(3)、谁来说说,他得出了哪两个相反的结论吗?学生发言。

(5)、画完了同位来交流一下,把你们这样画的理由讲给同位听听。

(6)、谁来给大家讲讲。同学们束起耳朵认真听伽利略讲啊。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八篇】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九篇】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师:那么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是怎样的。

生: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信奉亚里斯多德这位古代哲学家,把他说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们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即将公开试验前,还有人说他胆大妄为。

师:伽利略正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做了公开试验,用事实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斯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请同学们再读读。

(生读)。

生: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只是说亚里斯多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原句中有“像……这样……”。它告诉我们,并不只是亚里斯里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是所有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不是全对的。

师:难道只有哲学家说的话有错。

生: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名人说的话都可能有错。我们应该像伽利略那样敢于提出疑问,并且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需要科学的思维和巨大的勇气。

师: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

生:这句话是说,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尽管知识丰富、才思敏捷,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

[评析]。

这是课文中一句很重要的话。教者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了句意,认识到即使伟大的人物也可能说错话,培养了学生的辩证观点;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读后感【第十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3课时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

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图来表示: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用图可以表示:

用数学式子表示: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师:伽利略也觉得说不通,那么他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亚里士多德挑战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1、教师提示学法

2、学生分段

3、检查学生分段情况:

61 2903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