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丽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准确把握这一精辟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美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至关重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我市肩负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光荣使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以省会城市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画卷。
一、当前美丽城市建设的生态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展示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力在我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探索。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一)大气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紧紧盯住影响全市空气质量的重点问题,抓住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矛盾持续发力,一手抓治标措施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手抓治本措施加速环境质量提质增效。2015年至2023年,我市实现非电燃煤锅炉、主城区燃煤机组、平原地区散煤用户三项“清零”。电厂、水泥、耐材等重点行业在全国率先实现超低排放全覆盖,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多家工业企业完成“一企一策”深度治理。同时,对高排放、高频次车辆实施新能源替代,全市新能源混凝土运输车、渣土车保有量均居全国前列,公交车、出租车全部实现新能源化,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全部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污染防治措施,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绿色动能。
(二)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水环境生态补偿,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启动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治理。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底线,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全市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面消除Ⅵ类水体,特别是贾鲁河、双洎河断面水质达到国家淮河流域治理以来的最好水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市域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四个地表水源地及“九五”滩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等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建成区日处理污水200多万吨,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四条黑臭水体整治完成,达到规定水质标准;200多家重点涉水排污单位实现24小时在线监管,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三)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我市坚持依法治土、科学用土、精准守土,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依法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科学评估土壤污染风险,土壤安全地块的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在全省始终保持“第一梯队”。市生态环境局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联合出台了全省首个联动监管细则,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纳入土地收储标准,严格用地准入关口,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我市超额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省政府下达的256个村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四)黄河流域(市域段)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市围绕解决黄河流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我市出台了“1+N”方案体系,“1”是指科学编制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23年)》,“N”是指制定起步区建设、文化博物旅游、防洪工程与水资源、交通工程等专项规划方案。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制定了16项工作措施,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开展数字化水质监测平台建设,与洛阳、焦作、新乡和开封4市签订了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市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了黄河滩区生态治理,整治支流排污口84个,完成了黄河流域(市域段)55个村庄综合整治,沿黄区域1800多个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到位。
二、美丽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美丽城市建设是在结构转型任务重、污染物排放量大、环保历史欠账尚未还清、生态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以SO2、NOх和O3为代表的大气复合型污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夏季臭氧高且持续时间长、白天好于夜间等特点;冬季天气干燥加上气象条件的影响,PM10高值问题较为突出。年度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不大,特别是冬季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还比较高,优良天数达标率较低。全市30%的劣Ⅴ类水体还未根治,部分城市内河存在雨污混排、水体黑臭现象。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情况依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天然生态环境资源匮乏,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缺乏预防和治理措施。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城市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原有的生态资源在不断萎缩。2021年全市森林面积为万亩,但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远低于河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2023年全市水域面积仅为211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8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0,随着流入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呈下降趋势。202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位于全国前列,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国家平均标准。城市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不够,环境基础设施与排污处理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缺乏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治理措施。
(三)结构性污染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当前,我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结构性压力较大,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制品及有色金属冶炼等六大耗能行业总耗能占全市工业耗能的80%以上;2023年煤炭消费总量达2000万吨以上,占能源消费总量大,产业结构偏重,在一定时期内转型压力大;公路货物运输仍占主导地位,尾气排放量大,扬尘污染重;废水及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洗选业、造纸业、纺织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75%。部分制造业存在设备老化、工艺落后、除污降尘设备简单等问题,绿色低碳转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四)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升。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联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较少,联动办案不够。环境监管执法主要依靠传统手段,在运用大数据、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科技信息手段创新融合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远、散”企业监管缺乏有效措施,在推行审慎包容差异化执法上办法还不多。环境监测监控还存在死角,监管执法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与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总的来看,美丽城市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呈现出问题交织、任务复合、压力叠加的特征,既要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又要促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既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又要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三、建设美丽城市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我市要高标准谋划、高水平推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扛稳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实际问题,为如期实现美丽城市建设的宏伟目标筑牢生态根基。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从思想、体制、组织和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美丽城市走上加速建设快车道。一是深刻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使命任务,自觉将其放在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大局中去考量。各级党委(党组)要清醒认识到,**市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缓解,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城市的目标相比,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风险依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推进攻难点,用高质量发展来解决新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各级党委(党组)和政府要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审议本区域的生态保护规划、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协调解决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二是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建立市委和市政府负总责、部门监督指导、属地落实的生态建设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季度议事制度,纳入“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二)强化担当作为,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提高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扛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城市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位置,领导干部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了,不仅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环境支撑,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真学真懂真用,切实增强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压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切实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抓好落实。把环保绩效纳入干部考核。要强化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新发展观和政绩观,不能单独以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考核和评价干部政绩的标准,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要全面化、科学化和绿色化。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科学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把环保政绩列为加分项,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对环境问题立行立改、专项整改、彻底整改,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生态环保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突出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当前,推进美丽城市建设,仍有大量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破解,要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全面落实“三个治污”方针,切实提高污染治理成效。
1.积极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细化**碳达峰实施方案,科学把握碳达峰节奏,明确责任主体,稳妥有序推进。严格落实资源环境准入制度,严控新上项目碳排放关,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动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消费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建和谐文明美丽城市。
2.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进位。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要加强对和O3的协同控制,在全面落实“六控”措施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散乱污”整治、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治理,柴油货车超标排放等工作。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优化河湖长制,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统筹抓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全面落实“划、立、治”要求,重点抓好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打好黑臭水体河道治理攻坚战。在土壤环境治理方面,围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统筹推进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抓好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建立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加快推进“三城三区”示范建设。在治理白色污染方面,深入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和新污染物治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进一步提升城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打好新污染治理标志性战役。
3.以更高标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重大生态工程落地见效,“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要保护黄河流域(市域段)原有湿地生态系统,有计划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以贾鲁河、金水河、龙湖等流域内河湖水系治理为依托,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恢复两岸水生生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执法,开展环境应急演练,防范化解各类生态环境风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文化走深走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光辉旗帜,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我市要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学习,以党委中心组和领导干部为重点,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充分利用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媒介,在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报纸杂志开设栏目,在社区、工厂、企业设置宣传栏,强化生态环境市情宣传。在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中国水周、低碳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平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全面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充分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生态文化作品,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