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阅读感悟(优质14篇)
书中探讨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揭示了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值得深思。为何教育不能更具吸引力?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1
教育是天下最神圣的职业,但也是让人困惑的事业,对于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至今尚有许多认知上的误区。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的确,书名深深映入了我的眼球,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想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有类似的困惑。这本书就展示了认知科学的许多最新研究成果,用九个章节解答了一些常见的疑惑,我想这就是畅销的必然所在。阅读之,思考之,感想之。一、为什么孩子不爱上学记得去年开学初值周那时,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门口声嘶力竭地哭喊着不要上学,任凭家长使劲十八般武艺,孩子还是拽着家长的衣襟,紧紧跟随,脸上一副痛苦的表情,看得着实让人怜疼。学校像一座阴森的城堡吗?为什么一到校门口,孩子就恐慌,但不去学校或者不提及上学的事,他就有说有笑,嬉戏玩乐,一切如常呢?1、这种“学校恐惧症”可能与个体性格胆小、懦弱、依赖、适应能力不强。2、可能个体在学校里的一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经历有关,如被同学欺负、受老师责罚、学习上遇到困难等社会因素有关。学校恐惧症的实质是孩子对学校存在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家人的过分依恋。因此,治疗的关键是尽量给他创造、传达一种安全的信息,以及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而这需要学校、家长及同学多方的共同参与。对于学习,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这是作者说的,这条原理告诉我们,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成功思考后的愉悦,教师需要重新考虑他们鼓励学生思考的方式。二、题海战术有用吗“题海战术”的危害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于机械模仿的定势之中而难以自拔,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反对“题海战术”之声一阵高于一阵。那么题海战术有用吗?当然有用,笔者认为: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我们知道系统的瓶颈是同事处理几件事的程度。例如,心算19×6不难,但心算18490×254310几乎不可能。使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但你大脑中没有存放后者的中间步骤。大脑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几个小窍门,练习是最有效的窍门之一,因为它减少了大脑活动需要的空间。练习有三个好处:(1)让思考过程变得更更省力,这样才能学得更多;(2)让记忆更持久;(3)增加了知识的迁移的几率。那么只要做得多,越多越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练习能遇到各类题型,扩大视野。那么该练习什么?如何练?这就是关键所在。另外,要学会积累,学会总结,积极归纳分析,以致达到做题在于精,在于积累方法,直至“以少御多”。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2
是一本关于元能力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很大众,乍一看是讲老师如何教育学生,我是在一位互联网职场博主推荐下,看后才发现,虽然它是面向教师/家长讲述教育心理,但实际上也是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书,讲我们的大脑如何学习。而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一切能力都由它衍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能力。
实用且科学。书中讲述的认知学原理有非常清晰的利用价值,能够指导具体的实践;而且是经过大量研究数据,可证伪。
本书一共9个章节,每一章分别讲述了大脑工作的基本原理,让读者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如何记忆,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原理去实践。
我挑其中几个个人感触、体会很深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观点:思考不是大脑所擅长的,相比人类看和动的能力,思考是缓慢的,需要耗费大量精力,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要求,否则会避免思考。
解释:思考需要耗费能量,人类本能是避免能量消耗。一定程度上,思考是反人性的。就像我们经常在一条长文下面的评论区会看到类似这样的留言,“太长啦,有没有课代表总结一下”,美团老板王兴也说过,为了逃避思考,大部分人愿意做任何事情。这背后其实是我们人体生理结构的限制,是正常的。也才有番茄工作法的发明,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适当的认知环境。
观点: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解释:先认识一下大脑是如何思考的(调用信息进行运算),信息分为工作记忆(存储大脑思考需求的临时信息,协助大脑运算。举例:现在让我说出前面两位分享者说的主题,我可以完整清晰描述出来,xxx,但如果一个星期后再问我,可能就说不上来了,即:没有进入长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长期能记得事情,例如自己的手机号,身份证号,游泳,骑单车 ,过了很久但仍然记得)
如何运用这个原理呢,我有一个印象笔记,分门别类,“工作笔记”“读书”“电影”“软件技能”“认知”“亲密关系”“衣食住行”……虽然笔记可以帮助整理,但我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记住(长期记忆),所以我把某些不需要记住写在印象笔记,需要时拿出来即可,例如我现在是不知道我穿多大鞋码的,去店里买鞋的时候才拿出笔记来看一下,还有复杂的excel函数,可以放在笔记里,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看,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即可。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进行逻辑思考,实际上大多数时间是在进行记忆检索。(举例子,3789+2910=? 1+1=?)
如果我们曾经思考过某样东西,那我们就会越容易记住它,如果越经常思考,越容易进入工作记忆。举例:工作习惯带入看书,以前每看完一本书(社科类),习惯做一个思维导图,似乎这样才算是真正吸收学会了,后来我才明白,这个东西(思维导图),从我学生年代留下的产物,梳理框架是没问题,但过段时间就忘了,只有你真正思考书中的内容,例如我应该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条知识,才记的更深,所以,大脑里回想前面看过的内容、想他人讲述(正如我今天参加这个分享会向大家讲述一样),比思维导图更有助记忆。
观点:没有充分的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解释:理解不等于学会,仅仅只是最最基础的阶段。比如说,我看完了《金字塔原理》,知道了“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的写作原则,以为自己懂了,掌握了,但我在日常工作并没有练习,我在写邮件,写文档并没有刻意使用,实际上这样我只是知道这个概念而已,并无改进我的工作,所以并不算真正学会了,只是用来做装潢,包装自己。至于为什么,还是回到第1点,因为思考是痛苦的,需要耗费精力,我还得想,如果用金字塔逻辑,这段话应该要如何写,想想就头疼,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大脑运算信息的过程。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3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着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着作。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最*,我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认为,教学和其他任何复杂的认知技能一样,必须通过练*得以提高。只有当这种练*掌握到能程序化时,我们的思考才有效率。这一点,好像很符合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观点,好像给题海战术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哦!这不像是来自美国的观点。但仅是好像而已啊!丹尼尔教授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练*是很重要的,但要提高练*的效率,一是要反馈,只有及时反馈,才能提高练*的质量;二是要花些时间在非目标任务上,以提高完成目标任务的能力。比如,我们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不能只是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们还要不断地学*,广博地阅读,经常观摩和被观摩课堂、与其他认研讨等等,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三是练*得分段练*,时常温故知新,避免突击,让练*的内容成为长期记忆印刻在脑海里,而不是突击短暂储存。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为什么突击大量做题可能考个好成绩,但考完就内容全还给老师的原因之一。
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无限度地练*的。那么,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我结合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我校“三主合一”“新三好”(少讲比多讲好,精讲更好;多练比少练好,精练更好;合作比单干好,同心更好)谈谈自己的看法。
练什么
一、精编精讲*题、自主学*。我们应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题。另外*时考试中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应多加练*。比如说英语作文部分,学生因为不会用英语思考,所以写出的文章汉语化,现在学生手里的模拟题很多,每篇作文都做也是不可能的,我在教学生时把各种体裁的范文给学生看,教给他们不同的体裁,该如何去写。学生的能力也就一天一天培养起来了。
二、 教师应重视分析归纳,做精辟讲解,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得以条分缕析。学生应重视做错的题目,弄清做错的原因,理解正确的答案,甚至读熟或背诵正确答案的依据,以使错误的思维得到有效地纠正,并培养正确的英语思维。
三、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利用英语周报,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版面的丰富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项目。读报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要求学生读报之后进行简单归纳或把短文改编成小品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另外,作业的布置除必要的*题外也应该尽可能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怎么练
没有必要把关于一个概念的所有练*集中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事实上,分散练*是有道理的。分散练*后记忆会更持久,而且,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应用。如果所有的练*都集中在一起,学生会猜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一定和要练*的主旨有关。如果给学生一道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前的题目,他们就要好好想想该如何解决,以及哪些已有的知识可能会有帮助了。
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的原理是随时间变化的,在学*后的几天内遗忘的速度非常的快。但过了一星期后遗忘速度便趋缓了。因此记忆的关键便在最容易遗忘的那几天里巩固复*。选择最佳的时间段进行记忆,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无法作一个绝对的定论。但是掌握好时间安排是提高记忆能力永远不变的真理。为了同遗忘作斗争,正确安排复*时间便是选择最佳学*时间段了。
一、及时复*。把识记过的材料再拿来识记,使之巩固。其生理基础是对暂时神经联系不断强化,使它的痕迹进一步巩固。由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复*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
二、在时间和量上合理安排复*。实验证明: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同一内容,记忆效果好。但也要适当分散,因为复*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发生干扰;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
三、交替地分配时间学*也可以提高记忆。科学实验证明:用相等频率的电脉冲刺激脑神经细胞,反应敏捷,可是一旦反复刺激时间过长,神经细胞的反应便消失了。休息一段时间后,反应得以恢复。人的记忆也是如此。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曾说过:“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宝贵的头脑疲倦。”因此我们必须“分配交替”地进行记忆。
基本技能是需要练*直到熟练掌握的技能,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在更高阶的环境中练*它。自动化需要很多练*,聪明的办法是既分散练*的时间,又分散练*的环境。尽量多设计有创意的方法来练*最关键的技巧,同时让学生在更高阶的环境中学到基本技能。
一、课堂情境教学
高中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中课堂是他们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多样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形成英语思维*惯。自2007年起,湖南省开始使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此套教材是从学*者的角度设计的。教材中所有内容是以全英文呈现地,所选择的语言材料贴*时代、贴*生活、贴*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课本的任意一个环节,学生都有机会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这样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而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现阶段,课堂教学还是主要的教学途径。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要做到教学的生活化,就得依靠情境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一场场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和氛围,营造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贴*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结合《牛津高中英语》的结构特点,通过直观情景的创设,教室环境的营造,现代化电教手段创设活动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较好的运用教材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校园情境的创设
在校园中,课堂外,充分利用我校的教学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大的语言环境,拓展和延伸学生学*英语的时间和空间。如:英语角,英美文化讲座等。
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教育是将历代累积起来的智慧传递给孩子,我们充满热情地相信它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知道它可以让每个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受益的一件事。教育使人聪明,聪明的人可以使教育更美好!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4
看了这本书我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我只能站在我的角度来说说我的读后感。孩子不喜欢读书是上幼儿园时生活懒散**自在,约束力太少,上小学后课程增加作业过多,老师和父母看管太紧生活作息千篇1律,加上小孩认知能力弱处理事情不完善,导致她不太喜欢上学。读了这十几页我觉得应该拓展孩子学习认知能力,多看书多接触新鲜事物,像老师说的要写周记让她把每天发生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也许是一种改进的方法。现在孩子小***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在家要经常告诉孩子,老师上课的时候你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益的,只有在课堂上把老师讲的话记在心里自己灵活运用,你在学**就不会遇到难题不会做。
在上课前,老师应当准备好课堂所学内容背景知识,因为背景知识是所学内容的入门知识。老师需要通过浅层次的背景知识给予引导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点,还能够拓宽孩子的思维,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而且背景知识多为实例故事,孩子对于这类知识的接受力最强,有利她们增强记忆。
人脑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首先对其产生刺激效应的是色彩与图画,其次是声音与感知。与枯燥无味的课堂知识相比,电视里播放的视听内容结合更加生动形象,而小孩子对于形象化的东西兴趣度显然高于老师所授内容。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孩子的接受与消化知识的能力,比如经常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授知识,不但能够引起孩子的***,而且更有利于她们接受新的.知识点,而不是一个味地生搬硬套书本的知识给孩子,这样的孩子会提不起兴趣。
首先理解就是记忆,要想让孩子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让她对陌生的抽象概念进行记忆。人的大脑对于形象化,具体化的东西记忆力最强,对于抽象不具体的事物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经过大脑思维的转化才能理解这个抽象概念,而且知识是不可转移的,知识不是物件说搬就可以搬,它需要一个理解消化直到吸收的过程。要想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首先就要将其具象化,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吸收新知识才行。
首先反复大量的习题练习能够帮助孩子“温故而知新”,不但有利于巩固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新内容,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在练习中发现新的知识和解题思路。我们都知道每当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复习和练习试卷、试题。其次,题海战术的本意就是通过大量的习题从而达到有效的解题思路。在孩子们反复练习之后,看到类似的题型会在脑中自动搜索解题方法不会觉得陌生。老师经常让我们在家给孩子反复报听写和练习试题有助于增强孩子对于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能力,从而能够增强孩子对于新知的记忆力。
要想知道孩子如何能够像学者一样思考,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学者如何思考。一般而言,学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所以为了达到学者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可以通过搭积木、较为复杂的拼图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其次最为简洁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为阅读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与学者的思想进行碰撞,真切的感受学者的思维逻辑,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学者的思考逻辑。因材施教的字面解释就是根据不同的人学习兴趣和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以此达到孩子学习的最佳状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较为顽皮不听话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在课间以他们喜欢的授课方式对其**,满足孩子的自尊心需求。对于自卑不合群的孩子老师应该多加关心,多和孩子聊天,并且与其父母反应孩子的学习现状,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以此类推,因材施教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以此适应不同类的学生。
“慢热型”的学生学习与理解能力有限,相比较正常学生,他们的反射神经较为迟钝。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课下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关心,在课上老师可以适当放低语速,将讲课的重难点反复多次说给他们听,适当的征询学生的意见。我们父母应该向老师询问她的学习状况回来加以辅助,也可以通过一些益智类的游戏开发孩子的大脑,打开孩子的反射神经,从而达到意义上的“聪明”状态。
老师自古以来扮演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孩子成长路程重要的指路人。老师对于年幼的学生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孩子从年少时期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老师应该时时对学生耳提面命正能量,教会孩子礼貌待人、认真严谨(当然也要父母和老师一起完成)。老师还应当督促学生的课业进展,及时与家长反应孩子的学习状态,对于孩子不懂的地方多加指导,并且对于表现良好的孩子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在这里要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向老师们致敬!)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5
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我一直以为大脑非常的勤快,任何事情都要有它的参与,比如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离不开大脑的工作,如果有一天大脑罢工,那么整个人也就瘫痪了,人的大脑极其复杂,人们总是喜欢习惯性做什么,潜意识或者条件反射的做什么,避免大脑用来思考,孩子天生有一颗好奇心,当孩子觉得耗费很多脑力时,通常选择停止思考,我们看风景时不需要动脑,一瞬间就可以捕捉到精彩画面,走路,爬山只费体力,不需要费脑力,经常性开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记忆,人跟机器人比较,在程序上的东西,机器人肯定更胜一筹,但是人有自己的理智跟意识,机器人是人类发明的,它的出现只是帮助人类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没有可比性,爱思考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电脑的思维是人们输入的,思考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习惯思考的人对任何的事情都爱追根到底,保持好奇心,爱思考的人,勇于接受挑战,热爱冒险,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理解能力强,不乏新思维,勇于尝试各种挑战。
孩子如果开始掉队了,没有干预的话他会越掉越远,之前宝贝说妈妈我课外书读好了,我会认为就那就可以了,今晚他跟我说了同样的一个过程,不同的是,我让他把书拿过来,把他今天看到的内容跟我口述一遍,他立马不高兴了,断断续续的说了一个故事。通过上周六的学习我知道了阅读是巩固积累知识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增加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他的思维逻辑性以及他的灵活性,大量的阅读在脑海里形成一种长期记忆,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更容易接受,更加容易融合。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好比像盖房子,每一块砖就像知识,砖跟砖相结合的水泥就好比想象力,我们越是能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越是能通过想象力增加知识的运用。知识才是基础,很多发明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很多的发明才诞生的,多读书的人,才能增加记忆的累积,比读书少的人学习起来更加的轻松。今天也才更加的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记忆是可以分为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有时候刚刚准备做什么,一转个身就忘记要干嘛了,现在的人总是丢三落四,反应迟钝,迷迷糊糊的人太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但是有些事情虽然发生了很多年,但是还是很清晰的记的,记忆是对事物的识别的一种能力,形成一个印象的过程,记忆力差的孩子学习明显跟不上,不是智商的原因,长期的学习能力下降,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有时候也不是不努力,关键在于记忆力,上周师傅说了,记忆力跟睡眠有关,睡眠质量不好,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神经衰弱。大脑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有多强的记忆力了,最少我们要给孩子有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生活,晚上不要超过10点睡觉,有质量的睡眠,不要熬夜,早睡早起,饮食均衡,荤素搭配,少吃垃圾食品,经常运动,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好的帮助,我在上学的时候,所有的老师,我喜欢历史老师,他上课的风格比较的幽默,以故事的形式上课,也就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听进去,所以听完这堂课,我们也会期待下一节课,我现在出去学习,氛围比较好的课堂,它多了一些互动,多了一些竞赛,也是在辩论中学习,课堂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课后记忆也比较的深刻,事件对我们触动比较的大的话,印象自然比较的深刻,走马观花,左耳朵进右耳出,当然记不住,我们对孩子的引导,最起码上课要专心听讲,再去思考吸收“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孩子们更要“温故而知新”。
我们大多数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知识,因为表面知识,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简单的感知,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我们的感知会出错,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学会抽象思维,使我们的认知远远超出了,我们感觉器官的直接认识,它是对事物本身进行一个综合分析,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这也让我们学会深层次的思考,大家想一下,知道到明白的过程,其实还是很遥远,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足球,但是不代表我们都懂得足球。遇到一个问题,通过讲解我们懂了,不带表我们会运用,通过死记硬背,你考个及格很容易,想考高分很难,因为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在错误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秘诀在于任何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丰富的经验。
记得以前在上学那会,也用过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法,它也算是走了一个捷径,运气好的话,那次就会考得还不错,可能下次遇到同样类似的题又不会做了,它应该也属于短暂记忆,临时抱佛脚对于持久记忆没有什么帮助。还是脚踏实地,上课跟着老师的思维,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之后总结,归纳,理解记忆,
持续不断的,重复你已经掌握的内容,分散学习比集中练习更好,集中学习多次重复学习。会使人产生大脑疲劳,学习也会变得很枯燥,学习时间越长,大脑神经细胞抑制作用越大,相反,在分散学习的情况下,大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有时间思考如何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应用,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对于持久性记忆会有很大的好处,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喜欢做一件事情,也就是在这件事情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孩子上学也是一样的,通过去学校,孩子在学校中感觉到愉悦感,通过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死记硬背只能是短暂的记忆。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解决后的答案,是不容易忘记的,能独立的分析跟归纳的能力,是我们平时慢慢积累的,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定的知识量,才可能有一定的逻辑性,在记忆中进行搜索,自己了解的越多,越能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识,记得也就更牢固,长期记忆储存量越大,孩子学习也就越来越轻松。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潜能,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了解他们的学习爱好,学习兴趣,性格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最理想的状态,最好让他们自主自发的去学习,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记得顾客家有个小姑凉就是慢热型,才来我们店的时候,特别的乖巧,来的时候做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来了几次后,慢慢跟我们熟悉了。楼上楼下到处玩,而且走的时候会跟我们大声的说再见,声音洪亮说下次再来。慢热型的孩子通常比较的害羞,他们在新的环境或遇到不熟悉的人时会紧张,不自在,他们会充当“旁观者”,观察外面的人和事,一段时间以后,直到他们感觉安全,慢慢适应了才会参与进来,慢热型的孩子,我觉得它跟性格,智商无关,在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快热型的孩子,反应快动作快,往往出错频率高,因为他们多半凭经验凭感觉。而慢热型的孩子,虽然慢一些,但是往往正确率高,因为他们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在脑海中反复思考,来来回回的仔细思考。慢热型的孩子往往动作慢,我顾客的侄子就是这样,别的小朋友做一个小时的作业,他要做4-5个小时,他妈妈是个急性子,武断的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我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他拉丁舞跳的就非常的好,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去北京参加决赛了,慢热型的孩子他应该属于1号人格的人,虽然速度慢一点,但是很有自己思想,对于慢热型的孩子,我们应当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跟上我们的节奏,多给他鼓励,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多训练他的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让他快起来。反应能力快了,记忆力就增强了,思维理解能力更强。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智慧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比较的聪明,在我们身边通常总是有这2种人,有一种人对任何事情都会产生好奇心,很喜欢接触新鲜的东西,接受新事物,从表面看上去,我们都会觉得这种人很聪明,这种人通常也很活泼外向。另外一种人不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碰到有点难度的问题,就会选择放弃,也常常会为自己找借口,对生活没有太多的好奇心,这种人通常我们认真比较的呆萌,这也意味着他对很多事情没有太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视野又会变得比较的狭窄,不管遇到哪种孩子,我们应该采用的最多的是表扬,多去鼓励,赞美他们,多去贴正能力的标签,多去挖掘他们的好奇心。多去开阔孩子的思想,经常听到那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学会扬长避短,也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短处。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大脑先学会思考,学习全面考虑问题的利弊,冷静思考,这也能算是智能的一种提高,我们要学会将自己感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恰到好处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跟书中的文章学习,跟师傅学习,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学习途径,并且在实践中学习才是重点。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6
花了几天时间,把《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公众号主的推荐买来的。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上去好像是教师这个领域的人读比较合适一样,其实只有读过之后才会发现,它不仅适用于教育领域,几乎都适合去读。
里面的内容浅显易懂,用比较简明的风格把一些理论知识阐述得特别清晰,让人看上去不会特别困难。
说下这本书里面都讲了哪些内容吧。
由于书名是《为什么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书中的论述大多都是以学生来展开的。不过我们在理解或者生活实践的时候,可以把自己迁移成书中的学生,书中所讲述的大部分知识和所教授的实践方法都是适用于生活中的。
在谈论到学生这个群体时,我想大家共同的语言可能就是“有些学生上课怎么都做不到专心听讲”、“给学生搞题海战术,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有的学生看起来比较聪明、有的学生不太聪明”、”让学生听个课好难,但打游戏不用教就玩得飞起……”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
针对这样的话题,这本书从我们大脑思考的机制来展开,讲述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思考的。其中这里面有趣的说法是: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我们的好奇心是天生的,但如果要持续性的保持好奇心,那就要保证挑战的内容不是特别难,一关一关的克服,才能一直挑战下去。这个道理讲起来有点像打游戏,只有不断地升级打怪,才能往前冲。也像嗑瓜子,之所以停不下来,就是因为嗑瓜子会给我们带来不断的成就感,所以一旦抓一把,接下来就会嗑个不停。
然后讲到了大脑在学习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跟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有关,可能也跟这个学生之前所接受的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背景知识越丰富,学习起相关的知识就越容易。
但是如何学习新知识呢?对于抽象又枯涩的内容,就像学生上课一样,很难记住所讲的知识点,这里就说到了,关于在讲授知识时,把这些知识通过故事的方式来传授的重要性。
好的故事是吸引人的,也是会加深学生们的印象的。但需要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到所要传授的知识点上去。
故事性的内容更容易被记住。这也就聊到了为什么学生对游戏、广告的记忆比书本的记忆更深刻,我们大脑记住的到底是什么?是有趣的、能够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场景中的知识。只要能唤起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这个新的有趣的内容就容易被记下来。也就是说参与过思考的记忆,才会被大脑所记住。
思考是记忆的碎片。还有关于大脑工作的区域,这个区域,我的理解就像是硬盘容量。大脑的硬盘空间是有限的,有些人之所以能思考得比较深入,看问题比较深刻,是因为他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像打包分区一样,加工整理了下,在遇到问题时,随调随用,而且不占大脑太多的空间。
这些拥有超高思考能力的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真传一句话:刻意练习。大量的刻意练习,能够让所练习的这项技能越来越娴熟,越来越趋于习惯性。
比如我们学习骑自行车。刚开始学的时候,肯定是摔过跟头吃过苦头的。但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之后,就会掌握这项技能。那些专业的运动员,经过大量的练习,会让一项基础的动作做得比常人更加娴熟。
基于这一点,学生是需要大量的做习题,来实行题海战术的。只有经过刻意训练过的大脑,才能在遇到各种各样的习题时,能够立即分辨出每个题型不同的考点。
基础性的练习,是最重要的。
但让学生一开始就像那些拥有非凡思考能力的人的思考方式去思考是不现实的。因为那些人们已经在岗位上经历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拥有了很多的经验。但学生仅仅拥有这项知识的描述,即使看到的是同一个问题,但着力点也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时候,就要去鼓励学生不断的在大量练习这方面努力。而且要学会面对失败时要拥有的心态。一次失败决定不了永久性的结果,想要成功就要不怕面对失败。
除了学生,老师、甚至我们各个不同岗位的人,对于大量练习这个动作,都是需要的。写作写得越来越好,是通过大量练习练出来的、游泳游得快,是通过大量练习练出来的、销售业绩高、也是通过与客户大量打交道磨练出来的。
我们想要拥有非凡的能力,就要付出非凡的努力,只要坚持,一定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功有所成。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7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着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着作。
在*的许多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喜欢上学,和孩子是否聪明有关。聪明的孩子学*不困难,自然不畏惧上学。而在作者看来,“有太多的因素作用于孩子的学*过程:营养、家庭环境、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等”。当然,也包括智力。作者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不喜欢上学并不是*学生的问题,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中列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提出一个让人很惊讶的论断: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在作者看来,思考是缓慢的,它不如我们的眼睛扑捉信息来的快;其次,思考是费力的,因为思考是需要集中精神的;最后,思考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我们经过思考以后并不能得出正解。既然大脑的主要功能不是用来思考的,但是我们喜欢思考。
按照作者的理论,学生是喜欢思考的,只是,要他们思考的必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生的思考是基于他们那一点脆弱的好奇心。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存在好奇,将会促使他进一步去探究问题背后的内容。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如何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思考呢?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在学生的学*中,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同时,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关系着学生的好奇心能否持续。从认知心理学看,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也就是说我们给学生的问题不能太简单,让他们没有兴趣思考,也不能太难,让他们丧失思考的信心。
在书的第三章作者提到好教师要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能使学生思考有意义。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自己的体会。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听我的课,在课堂上我会列举很多的案例、新鲜的故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所以,我几乎会在讲一个问题时就举一个例子或是创设情境,我以为通过这些有趣的例子一定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但事实上是,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我所列举的故事,而对问题却无动于衷。结果是学生记住了故事,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或者这个故事给了他们什么启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处于活跃的状态,但是却没能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没有让学生获得有意义思考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教师要“慎用强夺注意力”,要让学生感兴趣,就要能够促使学生想知道这些有趣事例背后的故事,也就是要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有趣事例进行相应的思考。同时,教师在教课时要能够思路清晰且有条理,并能够使内容要点环环相扣,让学生能够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
题海战术始终背负着恶名,批评的人们常说,反复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内在学*动力。威林厄姆用大量的事例证明,反复练*能够获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即使在你已经掌握了某种能力,再怎么练也未必能显着提高的情况下,反复练*还能带来另外3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为学*新技能作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作业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威林厄姆认为,专家不只是懂行,他们还创新知识,向该领域增添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更谨慎、更实际的目标是理解知识。学生可能不会提出自己的科学理论,但是他可以深入理解已有的理论。学生可能不会就史实给出全新的见解,但他可以看懂别人所写的评论。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其他人创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创新知识。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让我对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审视,对于重新认识学生、认识教师这项职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是我对《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中几个观点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在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当和不解之处,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8
人的大脑对于思考并不是最拿手的?当我看到这无数的问号出现在我的脑海,带着求知的心态继续读下去才知道,不是说大脑不思考而是记忆功能往往是我们最依赖的。就像教孩子一样,看到他们所做的作业和考过的试在我看来那是多么的简单,而孩子呢?一次一次的犯错,原来并不是他不思考而是他做少了,记忆里对这些题目并不是很多。前段时间我问师傅:“为什么孩子的成绩始终达不到我的要求呢?”师傅给我的回答是:“阅读量小了。”我一直觉得数学和阅读量多少影响不大,现在知道了长期的记忆是一个储存知识的巨大仓库,孩子只有靠不断的去阅读,不断的了解新的知识点才能给我带来惊喜。我们在工作中也是这样,为什么企业都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并不是说新的员工比老员工差,而是新的员工往往在长期记忆这点比不上老员工,有经验的上岗立马就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新的员工要经过培训,不断的尝试才能达到老员工的效果。
我们的小孩估计都有同样的一个毛病就是在做作业的时候只要身边有一点的风吹草动他都会去观察一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不集中,我对这个问题很是困扰,今天看完这段后觉得我应该找到点新的办法。坚持写日记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在上学的时候往往女生的作文成绩比男生好,因为她们会每天坚持写一些今天所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对一些的感想,长期的知识积累让她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很多词语都是从大脑的仓库出随便提取出来。我现在发现天天写心得也是一种长期知识的积累,真的感觉到师傅对我们和孩子的用心良苦。
每个成功的人士表面上看上去他活的很潇洒,别人说什么他都能知道,其实他背后的努力又有谁知道呢?我们觉得这本书看着费劲,似乎有很多的词语和事情都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并不是这本书难而是我的知识储备量小了,我在脑海中搜索不到记忆的知识。为什么同在一个班级的孩子考试能差那么多分呢?是我的孩子比人笨吗?我不这么认为,是别人家小孩在读书和思考的时候我的孩子在看电视或者玩玩具。老师的教育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去陪伴孩子,要给孩子在推荐和购买一些他这个年纪能看懂的书并陪着他看完。孩子现在掉队我认为还不是没有处理的余地,我要没事带着他读书,带他去一些正能量的地方去感受下这个社会美好的一面。今天卡卡小朋友从厦门玩回来了,晒的像非洲小子一样,但是他很开心和我说了去厦大的经过。我明天会叫他写1篇去厦门的感受,不管他写多少字或者会写多少字,只要他写了那么他从中肯定会获得一些他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只有他亲身经历的事实才会增强他的记忆功能。现在芜湖生活频道每天结束以后都有一个结束语:“今天你阅读了吗?”现在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阅读,全民提高素质,提高认知能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阅读呢?
人的记忆力好,做起事情来是事半功倍,前段时间师傅说了他去北京学习的事情,和他一起去的同事回来后觉得也就那样,可是师傅觉得他受益匪浅,因为他趁热打铁把所学的东西进行了归类整理并讲述给了我们听。要想学到知识,它必须在工作中稍作停留给所学到的知识一个分类和总结,这就是我们写读后感的作用。我们每个人在求学的途中都会遇到好的老师,我这一生中就遇到两位让我尊敬的老师,一是我初中时期的英语老师,还有一位就是我们的师傅—翟光军老师。我初中的英语老师是一位教书很负责很严肃的老师,那时候人们都是觉得严师出高徒,不过他上课却是另外一番风味,他把英语联系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把比较难的单词和实际联系起来让大家易懂并很快的记住,很可惜我在大学的时候放弃了英语,总觉得有点对不起他的栽培。还有就是要说说我们的师傅了,虽然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师傅要准备很长时间,他推掉了周六晚上一切事情坚持来给我们上课,他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我在前面走,你走不走我不管,我会一直走下去。”他每次上课都会先从一个案例开始带着我们进入状态,然后在讲课的途中会讲述一些发生他在身上并和课程有关的故事让我们通俗易懂,其实他上课的原则和书上讲的”4C原则”很是类似。记得我们刚上课的时候师傅就拿角色单独讲过,每个人早晨起来后什么角色?你出门后什么角色?到单位后什么角色?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角色中穿梭,只有自己把握好每个角色你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去记住一些东西有时候发现死记硬背只能背上一小段,或者一个场面你想记住却始终记不得当时在场人的方位。书本上提出助记法我觉得再背单词的时候应该还比较管用,但我更喜欢师傅说的图像记忆法,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和想背下来的东西在脑海里用照相的模式给他记录下来,这样以后想用的时候就像在手机里用手指划一划你需要的东西就会一目了然。看到抽象的词语不免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难,因为到初中后孩子即将会学习物理,物理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口干舌燥都不及让孩子自己去实验室动手去做一次实验,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抽象的,只有自己去动手后方能彻底了解,浅表知识和深层知识这个孩子现在听起来还有点模糊,因为大多还在只是停留在浅表的知识阶段,他们现在学习的知识就像每个车的零部件,只有他们懂得深层知识后,他们才可以把这辆车组装好并可以驰骋在广阔的世界里。而现在很多题目中就会体现出深层知识的重要性,往往给你的知识点并不是解题的关键,这样就需要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读懂其中的含义,说到底孩子就是要多读书增加阅读量,不仅是孩子我们大人也一样,如果我们和同层次的人去聊天发现我们会直言不讳,但是和有学问的人呢?我们会觉得苦恼,因为他们经常会只说半句重要的半句就是深层次的,需要我们去揣摩和分析。假如我们的知识量够丰富,别人说完前一句我们马上就会理解下一层的意思,这样聊天就会很有意思也会给你带了很多收获。孩子需要读书是为了学习,而我们大人呢?也需要进步,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去读书,让自己一步步的提高。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每个人的桌子上都会堆满厚厚的书籍,而这么多书籍中每科习题占据了书桌的3/5,到高三的冲击阶段题海战术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见多识广就是题目做的越多你对各种题型都有所了解,这样高考的时候遇到相似的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读书练习越多记得越多,工作中对于一项自己的专业技能练习的时间越长,经历越多那么你在这个行业就会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在医院大家都愿意去找年长的一点的专家去看病,因为大家都知道年长的医生见多,实际临床经验丰富。并不是他一出道就会很厉害,而是他在这个专业领域“练习”了很多后才有的积累。不光是医学行业,我们机械行业也是如此,在我们这个行业有10年或者20年以上长期注重一项技能的人去任何企业都不会被淘汰,他们也是经过多年的“练习”在这项技能上遇到了种种问题,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后才会沉淀下来。“姜是老的辣”不是一句玩笑话,所以说遇到长者我们都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因为他“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对于我们孩子需要阅读一样,其实我们也是在给他们进行“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找到阅读给他们带来地收获,练习他们爱上阅读也是对他们日后的一大帮助,不管在任何领域你的知识点多,你见的多懂的多都会比别人起步更快、更稳。我以前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爱看书,一拿到书感觉无比的沉重。多少次下定决心要努力使自己沉淀下来都是无功而返,是师傅的办法让我在书中找到了“成就感”,让我坚持走在阅读的道路上。我相信我今天的努力日后孩子不管如何他都会因为今天我为他的努力而感动。
学者的想法往往是在不断练习和积累中获得的,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学生有着不同的方法。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事物的深层含义,而学生关注的是表层含义,专家和学者更容易看清问题的本质。读到这里让我想到我们周六的读书会,翟老师是怎么让我们进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些学者和专家的想法,他是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看的更透。而且还经常指出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是为了让我们迎接更高的挑战,就像爬“梯子”一步一个脚印的让我们登上我们所需要的高度。他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也是受益匪浅,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在健康的成长中努力学习。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国家就不停地在提倡因材施教,发掘孩子的在某些方面比较有特长并对其进行强化练习和系统的教育。譬如,我们身边的体育特长生和文艺生他们的运动知觉、听觉、视觉都是比一般人要好,其实我们的孩子也有能力和风格的区分,有的孩子就是能力比较强学知识比较快,而有的则是慢热型。虽然人与人之间是有能力高低的差异,但是古人的“笨鸟先飞”也不无道理。我相信只要够努力,够专注一定会使自己达到自己都不敢想象的高度。
以前在家里觉得自己孩子是多么的聪明,他经常说些语出惊人的话就觉得这孩子以后肯定会有出息,但是等到孩子上学以后方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这世界上最好的,也想给他最好的。我们的孩子在有些方面是很优秀,毕竟那种天生聪明一学就会,一听就懂的还是很少。我的孩子我发现有些就是属于“慢热型”,他好像对很多事情都处于懵懂状态,仔细分析这不是孩子天生的,而是我做家长给的保护伞太大,什么事都想急于求成的给他安排好,给他自己锻炼的机会太少。孩子在学习方面始终处于完成任务的形式,觉得做完作业以后就万事大吉了,从不会给自己找其他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去做,而有的孩子则是完全两样,他们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自己去寻找还未知晓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站在一起,虽然在同一片蓝天,同一所教室里,但是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看到孩子这样焦虑的心请无时无刻不在,我觉得现在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放手让他去锻炼,让他在错误中自己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一当孩子的记忆模式变成了长期记忆,那么他的大脑对思考的概念就会淡忘,对于我家这种“慢热型”的,我想我要多付出,多努力带着他一起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
再次写到结尾了,不知不觉已经看了4本书了,前面因为家里和自己的关系没有认真去看和写心得,在这四本书中我从一个浑浑的爸爸逐渐在改变自己。赞扬孩子的努力我一直都在做,而我发现我赞扬的是孩子的能力并非努力,但是我一直和孩子说的是我们是一般家庭,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步登天而是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只要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我对得起自己。现在社会不努力就会被别人远远甩在身后甚至会得到别人的嘲笑和看不起,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会收到异样的眼光和失败,因为一个人的改变会使你身边的人感到压力甚至会看不惯,进步的路上有很多困难,做到问心无愧把别人的思想抛在一边,只要管自己往前走就是了。不管是对自己要有信心对我们家这样“慢热型”的孩子我要给予他足够的信心,我现在和孩子的约定就是相互制约。孩子需要成长我做父亲的更要进步,为了孩子我可以不顾一切的走下去,我想对孩子说:为了你的明天和未来,孩子咱们一起克服一切困难去追求美好的明天。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9
今天跟大家一起探索一本书:丹尼尔·T·威林厄姆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或者又为什么有人仿佛喜欢上学呢?这是深深困扰大多数家长、老师的一个问题。读到这个标题,甚至很多人还会去想:我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呢?比如我吧,我就是带着这个疑问打开这本书的。当然,这本书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让我的内心清晰了许多。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美妙的旅程吧!
首先作者就提出了一个乍一看雷人的观点: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不瞒您说,我看到这个观点时也是充满了惊讶。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大脑不就是用来思考的吗?我们的很多新发现不就是思考的结果吗?但是文中引用的认知学的研究发现,与其说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如说大脑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是的,作者认为我们通常都高估了大脑的思考能力,或者说,我们大多数人对大脑的工作机制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大脑的功能很多,但思考不是它最擅长的。为了证明大脑并不擅长思考,接下来作者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在一个空房间里,有一些火柴、一盒图钉和一根长蜡烛,接下来问:如果蜡液的粘度不足以把蜡烛粘在墙上,还有什么办法能把蜡烛固定在半墙高的位置上?这里我先不说答案,大家仅凭自己的大脑去想一想,据说很少有人能够在20分钟内找到答案(我也没做到),但答案本身却非常简单。
答案是什么呢?答案是:用图钉把图钉盒钉在墙上,形成一个小台子,然后把蜡烛固定在这个小台子上。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脑子里的窗户纸被捅破的感觉?这种感觉熟悉吗?还记得以前玩的一个脑筋急转弯吧:怎么把鸡蛋竖着立在桌面上?答案同样很简单:把鸡蛋磕破一点。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简单的答案为什么大脑想不到呢?根据我对全文的了解,原因在于:我们脑子里没有相应的经验或者准确地说:没有相应的记忆供参考。接下来我就粗略引用作者的一点结论:大脑的思考是依赖记忆的,甚至是严重依赖记忆的,大脑提供给思考的空间并不多,但大脑留给记忆的空间较大,从而避免思考。想象一下您的日常生活,烧水、坐车、逛街,如果不依赖记忆,或者清除记忆,凡事都让您重新思考,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想想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严重老年痴呆患者,他们不是不能思考,只是不能记忆。是的,与其说大脑善于思考,不如说大脑善于加工记忆,区别只在于方式,比如有的人擅长借助图形,有的人擅长借助逻辑。
那么怎么提高思考能力呢?经验必不可少,丰富的记忆必不可少。是的,您没看错,思考能力是能提升的,不完全是遗传的。大脑是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可以把记忆中已有的东西再适当地再加工一点。而且研究认为,这个适当加工不是无限的发挥,而是那种跳一跳够得到的感觉。就像您可以指望一个刚会烧米饭的人适当发挥一下烧个稀饭出来,但不应指望他适当发挥一下烧出一盘大盘鸡。就像牛顿说的: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么接下来就谈到了记忆,如何提高记忆呢?首先大家都有经验:长期不用的记忆,尤其是没去留意的信息会随着时间石沉大海,甚至压根没进您的大脑。例如我们如果把手机随手一放,而且不放在您已经习惯的地方,就会经常不知道手机放哪了;例如我们大都能记得自己上学的第一个书包,但第二个、第三个书包长什么样却很难想起了;例如我们走过了大街,周围海量的声音都经过了我们的耳朵,但我们走过后却好像只听到了星星点点的内容;例如您天天照镜子,但闭上眼睛,您能回忆出您脸上的每一个细节吗?是的,作者认为大脑并不是计算机,并不擅长精确记忆,与其说大脑记住的是信息,不如说大脑记住的是意义!您记得您的第一个书包,您记得您嘴唇的特点,您记得逛街时听到了小苹果等等等等,但却不记得其它东西。您很难记住一个杂乱无章的八位数,但却能记得八组很有意义的电话号码。
所以记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了解您想记住的那个东西的意义(或特殊的点),或者去思考,去赋予它一个意义。是的,思考,利用您大脑里已有的东西,给大脑一点刺激。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您都不会忘记前文中提到的固定蜡烛的问题,比如您很可能难以看一遍打的、老王、鸡富、流年、桂花、口罩这几个独立的词,就把它们记三分钟,但您可以记住像这样的画面达三分钟:有一天我打的回家,看见老王坐在我们家沙发上,我家的狗狗鸡富(因为它是鸡年生的)对着老王流黏(年)黏(年)的口水,我的媳妇桂花看我进门连忙用口罩遮住脸。
但是大脑中可用的记忆空间是无限的吗?对不起,并不是!那大脑能像电脑一样扩大内存吗?对不起,研究发现人可用的记忆容量是固定的,而且似乎是天生的,就像一台不支持扩展内存的电脑,一出厂就设置好了。读到这里是不是很绝望呢?不需要绝望,因为研究还发现,人的大脑整合能力很强!完胜电脑的文件压缩功能。而整合的途径除了知道意义,还有不断的熟练、练习,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练习比意义更重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四个:
一:意义能记多久跟重要性有关,如果不是很深的意义,不去加深的话还是会忘,就像上面虚构的老王的例子,您不去加深的话不可能一直记得;
二:您很难赋予所有东西很深的意义,比如你们小区所有的垃圾;
三:练习能让一样东西变成本能,进而被超级压缩,甚至几乎不占内存。还记得学驾照的时候您是怎么开车的吗?您现在还需要像那样边拨挡杆边自言自语吗?您现在甚至都能边开车边谈生意!
四:练习能让您的大脑储存更多超级压缩包用于思考。人的大脑在思考时只能把几个少量的单元进行组合加工,想象一下您很容易把两个随机的单词串在一个句子里,再想象一下把十个随机的单词串在一个句子里的难度,尤其是只是口述单词,没写给您的情况下。想象一下一些象棋高手能够记住整盘象棋比赛,您觉得他们记住的是一个个棋子吗?不,他们记住的是一套套套路,他们太熟悉了,每一个套路对他们来讲都是一个压缩包,每个压缩包对他们来讲就是一颗棋子。这就是我们普通棋手跟专家思路的不同,我们是在加工几十个棋子,他们是在加工几十个棋谱。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10
前言
学生不喜欢上学似乎是一件寻常事,那么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很多人会说「懒」,但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喜欢玩儿呢?玩有时也费劲,怎么就不懒了?很多人会说「没有乐趣」,那为什么上学是一件如此没有乐趣的事情?
一、大脑在避免思考
我们一直以为大脑就是为了思考而存在的,但与我们以为的不同,大脑其实是为了避免思考而存在的。
我们有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思考,比如走路时手脚的协调配合、开车时踩油门刹车、回家的路线、洗澡时的一系列动作等,大脑一早就帮我们储存起了这些东西,让我们不需要思考直接无感调用就可以了。
你会发现一件事,那就是这些可以无感调用的,都是已经做了很多次的事情。是的,对于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的事情,大脑就会让我们直接调用,而对于新东西,大脑会不断思考将其固化成可以无感调用的模式:看,大脑的思考终究也是为了可以不思考。
那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呢?你可以看一下,是不是每一个学生,几乎每一天都必须接触新的知识?都必须学新的东西?也就是说,大脑每一天都无法完全通过直接调用已有的东西来解决,这违背了我们大脑的喜好,那么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上学呢?
这样啊,那大脑有没有喜欢挑战的时候?当然也有,但这个挑战不能太容易,别说学习,就是太容易的游戏我们也立刻会玩腻;可也不能太难,因为我们享受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不管是解不出来还是解所有人都能解的问题还是直接被人告知答案,都不会让我们舒服。
所以你就知道这种「每天都有新挑战和新学习内容」的生活,是多么难以「刚刚好」契合我们的大脑喜好了,因为每一个班里的学生不管程度还是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区别,这就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安排学习难度,只要我们是针对一个班所有人的,最终大部分人都会变成讨厌学习,因为你每次都只能契合一小部分人的大脑需求,且每次契合的人员可能还不太一样。
尽管如此,为了让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能再多一点点,再延长一点点,这里有两点小小的建议给老师们:
.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最好是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背景知识的,如果你提的问题涉及到很多需要学生重新搜索或者恶补的知识,问题就容易使人泄气。
.最好能够用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类比,你会发现受学生欢迎的网红教师都是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或物理问题转化成现实中的,例如恋爱问题,就会让学生觉得知识很有用。
二、足够多的关联知识
我们在学校里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些好学生,做作业足够轻松,所以对于学习、考试都没有那么排斥,而成绩越差的学生,越排斥和讨厌学习。
为什么?因为一个人越是缺少学习新内容的背景知识,学起来就越费劲,你想象一下你的父母学微信时跟你学微信时的难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不是他们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是他们的思想更守旧和老化,而是他们要接受新的东西就得补上更多的背景知识,于是他们就会找更多理由不接受这些新东西,那么随着更新的东西的产生,他们落后越来越多,自然就变得越来越「古板」。
所以我一直非常赞成孩子什么知识都去了解一点,这个不是为了交谈时可以吹牛,而是这样孩子就能对更多新东西有好奇心,从而上手更多的机会。你说你完全不具备任何金融或代码的基础知识,你愿意去了解区块链吗?不可能的;同样的,你在21世纪初也不会愿意尝试互联网,尽管你可能是最早接触到相关资讯的人,你也会忽略。
那么最初开始尝试的人是谁?一定是具有背景知识或关联知识的那群人,仅仅有一点点关联知识就足够吸引我们去了解一个新的东西。
三、思考过才能长留在记忆里
那么光听是不是就够了呢?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感觉,很多知识点在上课的时候貌似都懂了,但做题的时候,感觉完全不是一个级别,难了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上课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只是被动接收老师给的知识,我们觉得貌似懂了,那是老师帮助我们对「知识为什么是这样」进行了推导。我们看推导过程,没毛病,但事实上我们只是顺着思路往下走,在这中间我们并没有遇到多少卡壳的地方,自然就不知道从无到有为什么必须要这样,以及中间的岔路为什么不能走,也就是我们在中间没有经历过「推导错误而引起长时间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对思考过足够久,并排除了很多错误答案的东西才会印象深刻。我现在拿出一个硬币,微调一下正反面的图案,你能认出来哪个才是正确的硬币吗?你不能,因为你从来不需要长时间去思考硬币的图案,也不需要去分辨,你对硬币唯一印象深刻的维度就是它可以用来换多少东西,其他维度你都不关心,尽管你可能天天看它。但如果假币足够多呢?那你认识的维度就多了,因为你一直需要分辨和思考。
所以一个好的学习过程,是必须在关键处自行推导的。作为老师,可以在教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再教,学生就会记得更好;而作为学生,在学完一个知识之后需要找到一个类比场景来举一反三,体会中间推导过程的精妙。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与学会呈现一种「你灌输,我背诵」的场景,这并不好。不是说背诵没用,而是就算是单纯背诵,不经历痛苦的思考过程,不经历中间的岔路,不明白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以及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那么也是很难长久记下来的。
四、理解通常需要类比
那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怎么办?举一反三感觉有点举不出来,所以就可以选择多举实例。
我们说过「纯背诵」的东西往往是记不久的,你要记得久怎么办?你得思考得足够久,走过一些岔路,知道为什么这条是唯一可行的路,这个过程被称为「理解」,就是你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而理解最快的方法,则是拥有背景知识,如果光给你看公式,你可能会立刻陷入纯背诵的「圈套」,于是我要告诉你假如一个卖菜的大婶对你这么做,你是赚了还是亏了,你一下就理解了,因为你可能去买过菜,所以你感同身受了,道理跟你的背景知识连上了。
因此举例和类比是越通俗越多人有类似的经历越好,学生就越容易吸收,也越喜欢上这样的课。
但这里就会非常考验老师的功力,因为知识的迁移需要老师非常深刻地理解事物的底层结构,否则举例和类比就会不恰当,于是学生虽然可能理解了举例和类比的东西,却对原本事物的本质理解出现了偏差。这样学生在举一反三的时候就会越扯越远,当他们要迁移知识的时候就会失败,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底层。
五、高级思维的秘诀
那么如果一个学生又有足够多的关联知识,又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底层结构,是不是就能够出好成绩了呢?是不是就会很喜欢学习了呢?因为不费劲了?还不够。
我们有时候会惊叹于某些学霸的思路之广:大家都是一样听课,都是一样做作业,为什么他看到这个题就有思路,我就不行,是我特别笨?也不见得,我游戏可能就比他打得好。
学霸的这种「高级思维」是哪里来的?基本上都是靠做题喂出来的。
题海战术有两个好处:
.接触过足够多的题型,看到类似的题目结构脑子里就会迅速出现对应的方法。例如做几何的时候你可能就深有体会,什么割补法,你用得多了以后一看那个几何形状,还没看题,自然就知道大概把辅助线画在哪里。
.我让你心算13*4,你一下就知道是52,但我让你心算133*444,你靠心算就很难一下子得出答案,为什么?明明规则一样?因为你的大脑在算的同时需要去记更多的东西。
人的工作记忆是有限的,所谓题海战术,就是在重复足够多次以后,让学霸将学渣心目中的高级思维变成自动化出答案的低级思维,这样学霸的脑容量就全部用在了高级思维上,从而迅速解出题;而学渣则需要先把脑容量全部用来解决学霸直接可以得出答案的东西,还得记着这个不熟悉的答案,那自然就很难再多应付更上一层的思维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新司机看到老司机边开车边回短信会特别害怕,因为他觉得这样危险系数非常高,毕竟光判断路况和协调手脚就已经够费劲了。但对老司机来说,由于开车、看路况的动作根本不需要思考,所以可以用余光和自动化的手脚动作去完成所有步骤,然后把心思用在回信息上。
以上仅为举例,不构成开车意见,但如果有一条信息不得不在一分钟内回完,不回完就会完蛋,而车子也不能停下来或者慢下来,那么显然你在老司机的车上会更安全,道理就是我们讲的,老司机通过不断重复,将新司机的高级思维变成了低级思维,从而有余闲去应对其他事情。
六、人的智能是可变的
最后我们来说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人与人之间差异最大的就是智能,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不用功的孩子,事实上可能大部分都不算太用功,这里面一部分是我们说过的成绩较差需要补太多知识,所以没什么用功的动力了,而另一部分则是不太敢用功。
为什么孩子会不敢用功?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一个人的智能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所以优秀的人就是不需要努力也能获得好成绩,这就是所谓的天赋。换言之,如果你努力学习,那么不管你有没有好成绩,显然你肯定是不够聪明的。
所以学生们既想获得好成绩,又不能努力学习,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畸形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人会跟着别人玩耍甚至带着别人玩耍,然后自己偷偷躲起来用功,在测试成绩好的时候,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天赋型选手」。
这个当然是孩子比较幼稚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人的智能当然是可变的,就算是做智力测试题,当你一直做一直做,不断地收集错题总结规律,你的智力测试成绩也会大幅提升。
当一个人认为成绩不够理想是由于自己的天赋不够时,他就更容易把头埋起来,躲避困难以寻求自信;而当一个人认为成绩不够理想是由于自己在某个学习环节做得还不够时,他就更容易查漏补缺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前者显然在竞争中将大概率落后于后者。
这就给了我们教育孩子一些启示:当孩子做得很好,我们去夸他「真聪明」时,他就更容易成为前者,而当孩子做得很好,我们去夸他「你一定很努力」时,他就更容易成为后者。这种脑回路从小形成以后将会影响他很长一段时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阅读感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11
“为什么大脑不喜欢思考”这句话,是怎么得出来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只需要学会高中三年的数学知识就能获得一千万,你的大脑会不会喜欢上思考?
如果你学知识学的比周围人都快,父母视你为骄傲,老师经常当众表扬你,同学们也常请教你,还夸奖你厉害,你的大脑会不会喜欢上思考?
看出来了吗,不是大脑不喜欢思考,只是因为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正向反馈,所以也就提不起兴趣了而已。
什么是正向反馈呢?
在学习上,正向反馈可以理解为:学习成绩优于他人,老师家长同学经常给予正面评价,以及学习取得一定成绩后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大多数学生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所面临的学习环境往往千差万别。我相信很多同学要么自己经历过,要么看到过自己同学经历以下场景:
1.明明自己很努力学习,但是或由于自己确实学习能力比别人差一些,或由于大家都比较努力,自己的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如果在尖子班的话甚至可能努力了半天还吊车尾。
2.虽然自己确实已经尽全力了,但是因为成绩不理想,父母不仅不安慰,反而恶语相向,拿自己和优秀的同学对比并把自己数落的一无是处,在老师同学那里,自己也因为毫无亮点而没有什么存在感。
3.考试前父母承诺只要达到一定的成绩就给自己买东西,但当自己真的取得了相应成绩过后,父母却矢口否认甚至说你不懂事,不知体谅父母。
以上三个场景分别与我列举了三个正向反馈背道而驰,却是很多学生每天的真实经历。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希望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赞扬,想要通过取得好成绩得到自己梦寐的东西,但往往无法如愿。那么,既然学习和思考无法让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无法成为自己努力的动力,那意义何在呢?
所以呀,不是大脑不喜欢思考,只是它觉得,与其大费周章地做无用功,还不如不去思考省点力气。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12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 学习就会有大量的作业,到底多少作业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到底多大难度的作业才受到学生的欢迎。精编精讲习题、自主学习。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要,选择有**性的习题。另外*时考试中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应多加练习。反复练习是教学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重点知识及内容的反复出现,为避免记忆的枯燥,我们所做的,可以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反复练习,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工作记忆。学生的能力也就一天一天培养起来了。
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应重视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耐心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得以条分缕析。学生应重视做错的题目,弄清做错的原因,理解正确的答案,甚至读熟或背诵正确答案的依据,以使错误的思维得到有效地纠正,并培养正确的思维。
第三,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很难在课堂上保持***。如果内容不足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在什么情况下会有长久的力量呢?威林厄姆的研究证实,答案在于问题的困难程度。“兴趣”是第一教师,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设置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愉悦感”。学生能否喜欢上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要看学校教育能否持续的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第四,对于学生来说,过高的能力要求并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安排事实性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配比关系,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我我们*时经常说到的“备学生”的环节。区分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层次,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出提升学生背景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仅在自己的课堂中提高,在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也慢慢提升。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13
本书虽然题目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但是实际上只用了较少的篇幅来解释这个问题,剩下的大部分章节都是用来介绍我们大脑工作的原理,以及在当前教育方式中学习那些看似无关的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反复练习的作用等一些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比“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个问题更有意义。尤其是“思考的过程就是将周边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用新的方法在工作记忆中组合时发生的”这个理论,对我们高效利用自己大脑有着深远意义。大脑是不善于思考的!相比思考,用记忆来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大脑不喜欢思考,它做的一切思考都是用来避免思考。知识在前,思考在后,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思考过程有助于我们的记忆,而大量的有效练习可能帮助我们使用已有的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解决新问题。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体会精编 篇14
收到郝晓东老师要领读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编写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消息后,我毫不犹豫的就报名了。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个标题特别吸引我,因为这三年我见到太多的学生中途辍学,令我特别懊恼的是,无论家长怎么说、老师怎么劝都不愿上学。可我觉得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更能说明很多孩子的现状,因为喜欢“上学”的学生要远远高于喜欢“学习”的学生。原因在于“上学”还可以获得友谊、增长其它技能等,而“学习”是大多数学生最困难的环节,若是解决了学习困难这个问题,恐怕就很少会有不喜欢上学之说了。
本书作者威林厄姆用认知学原理分析了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认知学原理1: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和不确定的,但获得愉悦感后才会喜欢思考;好奇心是与生倶来的,但它又是脆弱的。
对课堂的启示:(1)要认识到学生认知能力有限;(2)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成功思考后的愉悦,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确保问题能够得到解决;(3)备课时,应考虑什么可能是这堂课的中心问题,并考虑如何提出这个问题,使得它既有吸引学生参与的一定的难度,又顾及学生的认知限制;(4)使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改变速度和内容表现形式等),(5)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思考的方式。
作为教师,提出问题需注意: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学生的认知;问题的有趣性、难易度;出示问题的先后顺序;注意学生的差异;及时改变教学速度和内容,使慢生跟上来;要善于记日记。
认知学原理2: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来说必不可少;背景知识对于认知能力的必要性;事实性知识可以增强记忆。
对课堂的启示:学生需要学习哪些有意义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尽早开始加强阅读。
作为老师,对学生身处哪个学段、那个年级,应有什么样的背景知识储备,学生需要储备什么知识作为下一年的知识背景,如何进行知识转化等等问题,我们都需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准备才行。
认知学原理3: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能记住带来情感反应的事情,重复是另一个显见的助学因素。
对课堂的启示:(1)从学生会思考什么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案。要谨慎地预测学生对作业的反应和他们会思考的内容。(2)慎用强夺注意力。(3)慎用探索性学习。(4)让作业带着学生思考。(5)大胆使用助记术。(6)围绕冲突备课。
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首先要知道这一节课你需要学生学会什么?学生的知识现状是什么?设计哪些新问题才能更好的与学生现有知识背景相衔接?最好引用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问题,提出新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过程中可采用助记术为学生快速掌握新知助力。另外及时巩固也是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
认知学原理4: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事物。理解其实是记忆,深层知识比表面知识更难获得,知识迁移不容易实现。
对课堂的启示:(1)帮助学生理解,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比较。经验帮助学生看到深层结构,那就提供更多实例让他们增长经验。(2)明说暗说深层知识。教师提示时不要总是提客观性问题,而应多谈深层知识(学习本问题的意义)。(3)对深层知识抱有切实期望。深层知识来之不易,是反复训练的结果。对于学生对于一个复杂的话题在短时间内还没有深层的理解,千万不要泄气。
作为教师,很多时候,老师觉得学生应有的迁移能力而没有,会觉得学生“笨”,或“不可救药”。尤其是数学老师爱说:“这道考试题就跟我讲的例题差几个字,学生照样不会整得气死人!”。而读过本章原理才知道:学生迁移不易,或者是自己在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时强调的问题不突出造成的。这些问题,都是自己以后的备课或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认知学原理5: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练习可以让日后更好地学习(让工作记忆的有限空间的增加客观性知识和让工作记忆中操纵信息的过程更有效率);练习使记忆更长久,练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对课堂的启示:练习可以形成最基础的本领和达到精通。练习有三个好处:(1)让思考过程变得省力,这样才能学得更多(2)让记忆更持久;(3)增 加了知识迁移的几率。但重复练习太无聊!如何练习?(1)该练习什么(2)分散练习时间(3)在进阶环境中练习。
作为教师要明白:学生练习是必要的,自动化需要很多练习,聪明的办法是既分散练习的时间,又分散练习的内容。尽量多设计有创意的方法来练习最关键的技巧,同时让学生在更高阶的环境中学到基本技能。
认知学原理6:学习早期的认知力和晚期的截然不同。如何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要达到专业水平,没有别的,只有练习。
对课堂的启示:(1)学生理解但不能创新知识。专家不只是懂行,他们还向该领域增添新的知识。学生是理解知识。他可以深入理解已有的理论,还能理解科学的作用和进展。我们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其他人创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创新知识。(2)专家做的一些事情学生也能做,但它们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太大帮助。(3)照葫芦画瓢没有用。
作为教师,学生就是学生,学生正是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走向成熟的,但学生也要明白学生需要的是什么。
知学原理7: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
对课堂的启示:(1)思考内容,而不是学生。(2)改变吸引注意力。(3)每个孩子都值得你关注。
作为教师,要熟悉多元智能理论;要知道学生的认知风格各异,但所有人都是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知觉感官获取新信息,并且大多数人有一个最常用的感官。如果你的教学方法和孩子偏好的认知风格相吻合,那么学习起来会比较容易。所以要因材施教,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认知学原理8:孩子智能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努力来改变。对于智能,态度很重要,表扬用功更容易使学生相信智能是可变的。
对课堂的启示:我们能为学习迟缓者做些什么?首先使学生相信:学习迟缓者不是笨蛋他们和其他学生在潜力上可能差别很小。智能是可以被改变的。其次,让他们知道,他们所知道的、他们的动力、他们遇到困难时的毅力以及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为了帮助后进生不掉队,我们首先要确保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进步,然后我们要让他们相信为此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作为教师,(1)要赞扬学生的努力,告诉他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坦然接受失败,尝试营造一种“失败并不可怕”的课堂氛围。(3)帮助学生设定可以达到的实际的阶段性目标。(4)让学生知道你对他们有信心。
认知学原理9:教学,和其他任何复杂的认知技能一样,必须通过练习得以提高。
练习包括从内行人那里得到反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或者由别人来观察你的班级通常更有效。练习往往还意味着花时间在非目标任务上,以提高完成目标任务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管理。找出问题,设定先后顺序,决定哪些是最重要的,眼光放在具体的、可实现的步骤上,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作为教师,要善于阅读,鼓励学生向前走,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灰心,相信更美的风景在路上。
用了十天时间读完了本书,字斟句酌,还是有很多认知学原理过程不够理解,但很多原理我们已在运用。读完本书,又增加了一个追寻的方向: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