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为什么贫穷》观影心得体会【实用14篇】
纪录片深刻揭示了贫穷的根源与复杂性,挑战了传统观念,令人思考如何真正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1
贫穷和富贵是生活中最大的两种差别。对于生活在贫穷世界里的人来说,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在富贵人的眼中他们却被金钱、利益充昏头脑,在他们的诱惑下,出卖朋友和家人,同时对于自己的事业的伟大成果而感到骄傲自豪,近而忽略了自己家的温暖,友情的珍贵,眼中只有金钱和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野心很大,往往通过小渠道得到的利益以后,在野心的驱使下,希望得到说的更多,人真的很贪······
我记得看过一个电视,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不过家人反对,和一个穷小子组成了温暖的家,从贫穷到富贵,从富贵回到原点,女主人公似乎一直在努力,(我很佩服她),因为工作原因,夫妻矛盾与日俱争,从而忽略了教育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变成问题青年,同时夫妻两家因从贫穷到富贵的财产问题,战争不断,女主人公顶着巨大压力活着,她真的很累······
她的不断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丈夫因被骗入狱,企业宣布破产,自己得了重病,孩子还是问题青年。但是女主人公并没放弃,她有一颗坚强的心,把家安度好后,带着孩子离开了家,为了好好教育孩子,她付出一切,来偿还之前所犯下的错误。就在女主人公倒下的那一刻(我知道她尽力)。当知道自己母亲病危的那个瞬间······ 孩子明白了一切。两家的恩怨就此化解。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亲切!一个圆满的结局······
剧中的故事曲折又漫长,对于她的勇气值得我们佩服。虽然这不见得是真事,但是现实生活中一定会有类似的,我坚信······
我记得她说过:生活就像登山,聪明的人在累的时候,会喝口水,休息一下,观赏一下美景;而那些不知道是愚昧,还是平凡的人,登了半辈子山了,还在努力。当他们回头时,才发现,所有的山都一样,只是高低不同,回想过去,留下的只有遗憾······
通过这个电视剧,我希望那些平凡的人,在恰当时,也要休息一下,不要被利益充昏头脑,更不要被金钱蒙蔽了心灵的窗户,去伤人、害人。这样只会害人害己,不会有好结果。同时,希望大家不要认为;“天上会掉馅饼”,那是不可能的事,大家应该靠自己双手的劳动,不懈的努力来争取应有的未来······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2
贫穷、富有与权力息息相关。
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说:“事实上世界上的每个人几乎都贫穷,贫穷的意思是基本需求的取得没有保障,无论食物,水或是现代的医疗技术。”现在社会上,确实还是存在许多贫穷的人、家庭。其实远从石器时代贫穷就很常见了,到中世纪的时候,贫穷是建立在剥削他人的基础上的,这到现在也是存在的。贫穷是掠夺的结果,各种形式的现代贫穷背后,都看得见暴力的痕迹。
其实,每个人的出生是无从选择的,有些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富裕,而有些人一生下来就生活贫困,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然而脱离贫穷的重要方法就是要让大家有能力赚钱。其实,现在在非洲的一些特别贫穷落后的地方,许多富人都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虽然本质上来说依旧是剥削人们的劳动力,但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的。贫富差距锁造成的这一切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富人会为穷人做任何事,但是他们不会停止剥削的。现如今的全球化趋势其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今贫穷,有效减少了贫困人群。
在大环境下,还是有许多正义之士们为了减少贫穷而不断奔走。我在第五集中就看到有摇滚明星利用其自身作为明星的影响力来为非洲减少外债。最终他们成功了,许多国家都减少了非洲的债务。不说这些,在我国的话也一直没有停止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以缩短贫富差距。我们在各种宣传中也看到了,山区里面的孩子们艰苦的生活和一些上层人们的奢华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学家伊曼纽·阿奇彭说:“现在是史上最富有的时候,却也是穷人最多的时候。”其实,还是有许多人固步自封,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他只愿意在自己所拥有的那一亩三分田上埋头苦干,觉得那样才是最值得的。
诺贝尔奖得主及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贫穷不会随着经济成长自动消失。”我个人觉得他说的没错,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一样有钱的话,我觉得应该没人再愿意做苦力,比如,建筑工人和在工厂的流水线工作等等需要动劳力的工作,我觉得贫穷其实也是必然存在的,我们现在所能做的不过就只有减少贫困的数量,而不能根本上消除贫困,当然也消除不了。在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全球依旧有许多的贫困人群。
为什么贫穷这一系列的视频就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残酷,我们总会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我们或许不能帮别人脱离贫穷,但是至少我们要让自己脱离贫穷。贫穷是最恶劣的暴力,我不想被暴力对待。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3
人之初,性本穷。
一、塞拉利昂的故事,这也是第一集最揪心的部分。塞拉利昂全世界新生儿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在这个国家每八名女性就有一名死于分娩。在塞拉利昂,我们目睹了众位产科医生挽救新生儿与孕妇的壮举,这个地方就是冈达玛(Gondama)转诊中心,一个无国界医生组织,免费为孕妇和新生儿提供医疗照顾。仅200个医生,却要提供600万人口的医疗照顾。在冈达玛转诊中心,令人不禁测然的是,好些刚抵达的孕妇们都已经濒死边缘。一个没有名字的子宫破裂的孕妇,剖腹产取出了浸软的死胎,坚强的她在不久后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仅13岁的孕妇玛丽安(Marianne),她的宝宝在出生后只活了几分钟。冈达玛转诊中心的菲利普·阿尔梅达医生说的那段话,令我印象深刻,见图一。在塞拉利昂还有正怀着她第五个孩子的孕妇哈瓦(Hawa),哈瓦很幸运她的孩子不到一个小时就出生了,她和孩子都很健康,她有一段话让我陷入了思考“我会生更多小孩,因为我很穷,或许其中一个孩子会成为大人物,帮助我脱离贫穷。”或许幸运会降临在哈瓦身上,但也许更大的概率是周而复始的贫穷。
二、在柬埔寨,婴儿营养不良的可能性远比于他们顺利长大成人升入高中的可能性高得多。36岁并且离婚的孕妇内安(Neang),因为丈夫外面乱搞得艾滋病了,还怀孕了。而她12岁的儿子派西(Pisey),为了照顾家中5岁的妹妹和怀孕的妈妈,正在街上的垃圾堆里的塑易拉罐卖钱为生。在派西的照顾下,内安生下了孩子莉莉(LyLy),而莉莉在返家2个月后不明原因死亡,生于贫穷死于贫穷。派西也因为贫穷无法再去上学。
三、美国孕妇斯塔尔(Starr),她的丈夫和她的两个孩子。在一年前,贫困使他们无家可归。而孩子们也成了美国1千6百万无家可归的孩子中的一员,现在他们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并且将迎来第三个孩子。当然,相对贫困国家的孕妇,斯塔尔要幸福的多,在发达国家无家可归的孕妇能够被机构收留,生育的环境也要好了太多。只是我始终不明白,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生第三胎对于这个孩子而言,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镜头记录下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穷女性最真实的分娩过程,以及让人不忍卒读的新生儿夭折画面,不禁令人思考,在有条件采取避孕措施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应该慎重对待每一个生命呢?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4
昨天看到有人推荐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但百度后发现几乎各个网站都没有完整的资源,本来想从第一集开始看起,但迫于无奈却从能找到的出路看起。
因为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又想起了清崎的采访视频,所以观后感是根据这两部视频产生的。
自古以来,我们都被教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但看完这部片你会对从小到大深信不疑的“真理”产生怀疑。
教育成为了资本家压榨穷人的工具,穷人砸锅卖铁送孩子上学,但却可能陷入别人设好的陷阱,“教培是一家公司”,“只负责送进学校,不负责教学好坏”。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深有同感,因为5月时我报了一个网课,上课前销售积极邀请报名,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跟进学习,花的3000多学费只能算是买个网络可搜索得见的课程资源。
我就是陷入这种情况的万千人之一,侧面提醒自己报网课如果没有自觉性还是没有必要花钱了。
纪录片中,道德上我们会自然地把培训机构的老师判断为坏人,欺骗纯朴的农民。但你要说他是坏人也不准确,他只是一个万千打工人中的一个,对老板来说他反而是一个优秀的员工,而且他们的机构也确实走出一些优秀学员。如果一定要说道德问题,那就是他们明知一群人不应该投资教育,却劝别人花不必要的钱作这次投资,并且没有提供对应的教学质量。而这,不是人的问题。我们身处在社会中,社会在运转就必然会因利益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这没有对错,每个人都有关于生存的无奈,居其位,司其职。如果我们对自己不满意,不能去抱怨环境,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原生环境,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整个片中,我最欣赏王盼的妈妈,是个有智慧的女人,重视女儿的教育,也能保持乐观、坚强的心态。
有的时候不是人的问题,可是牌已经发好了,你不满意,就要靠实力拿到新牌。教育资源是有倾斜的,很多事情也确实是不够公平的。但是绝对公平就一定公平吗?就像团队贡献最多却只能拿到平均工资,这又叫公平吗?
所以没有绝对的公平。
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啊。
纪录片为了突出重点,其实还是有偏颇。它着重选择了普通家庭+普通能力+普通人,这确实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写照。可是寒门出贵子,也有好多普通人家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普通家庭+能力优秀+人优秀的人,也有不少改变了家庭的未来,但不可否认穷人的孩子由于思维的固化和原生环境影响,更难致富,我们要警惕自己的穷人思想,一定要努力奋斗。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5
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导演们,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其中第八集探讨中国读书致贫的问题[1]。
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所作的贫困界定是:“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2]
关于脱贫,世界范围内的共识是,教育是其中途径之一,而且教育是促成向上流动的关键。网上有评论讲1970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最幸福。我也有幸成为那代人中的一员,而改变恰恰是从受教育开始。有幸表现在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生活的走向、上大学费用不像现在这样高的离谱、同学中的官二代低调内敛、找工作远没有现在这样艰难、只要自己够努力就能有一份体面的收入、有自己独立的住所……所有这一切对于今天急于脱贫改善现状的农村子弟来说可能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在我们这样一个有鼓励民众受教育传统的国度,事关教育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导致脱贫目标难以实现?我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受教育权利的剥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受教育权利的剥夺,意味着一国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3]。尽管我国法律上明文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农村因撤乡并镇难以实现就近入学、不重视女孩的教育等原因,远未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当下的问题,农村女孩受教育不足的影响会更加长远,有句话讲得好:教育了母亲就教育了整个家庭,教育了所有的母亲,就教育了全人类。
其次,教育方向的错位。培养人应该是多元的,从供需角度讲,我们近几年教育的大跃进导致本科生严重的供大于求,这其中以专科院校升本科、大学成立独立学院为祸尤甚。在日本、台湾有前车之鉴的前提下,仍然搞这样的教育改革,我认为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严重失职。以日本为例,“由于政策松动,1990年代私立大学乱立,至2006年新办大学约七十所,还有一百多所两年制短期大学改为四年制大学。但社会少子化,预计20xx年十八岁人口减少至188万人,倘若大学升学率为百分之五十五,尚缺5万人填满校园。”教育方向的错位,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也影响了民众对教育的预期。
第三,政府缺位使毕业生择业、失业而无所依恃。从社会救助角度讲,政府应从三个维度加强政策托底,一是对于这些毕业生,在择业、失业期间政府应有政策托底,保证这些人免于饥饿;二是应鼓励公益机构加强对这个群体就业能力的培养;三是降低小微企业社保负担,我国现行法规要求企业必须为其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不问员工年龄,实事求是讲,贫困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生存是第一位的,所以何不允许将企业为其缴纳的近30%社保交给毕业生!如果经历了高等教育后的群体还有这样的失业情况,那只会令贫困群体陷入深深地绝望。
第四,公众根深蒂固的观念。“有观点认为,穷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群体,天生就目光短浅,所以才会贫穷。”[5]此外,贫穷源自于懒惰,源自于缺乏勇气、缺乏毅力等等不同说法,都是上述观点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观念最终都会影响公众面对贫困时行动的选择,政策的制定。“诺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在1997年的一家报纸上称,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贫穷会永久性地腐蚀人的耐心。”[6]另外,即便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也都主张要通过最低保障来托起一部分人的生活,让穷人享有保障收入,社会必须做好最低标准的保障并提供医疗服务。专家们的这些观点应该足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进而影响人们观念的转变。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中还讲述了贫困人口生育控制、政府贫困救助政策、政府在面临粮食短缺的两难处境、人道援助及慈善、政府怎样面对跨国公司财务掠夺等等问题。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考,在当下的中国,让万超、王盼这样有努力、有愿望改变现状、摆脱困境的孩子们仍陷于贫困,是这个时代的耻辱。结合成长经历,我仅谈对教育脱贫的思考。
以上即是关于《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合集的相关模板了,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回顾和总结作品的主要内容、情节和主题,进而深入思考作品给予我们的启示和触动,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到大家。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6
拍摄者告诉人们:贫穷的历史,导致贫穷程度加剧的人的行为――性,世界贫穷的现状――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世人对贫穷的态度――富人压榨穷人,贫穷的救赎――摇滚援助赤贫的非洲。
其中,我对富人与穷人的关系印象最为深刻。永远要记住,话语权在富人手里!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富人制定的,评判标准也由富人掌握。
一个穷人永远也不可能去指导富人怎样致富,怎样过上好日子,哪怕他说的都是真理,也无人会听。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经形成,主流社会就是那些经济上的优势群体。权力一定是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哪怕掌权之前是穷人,掌权以后也会步入富人的行列。
这时你再期望他为穷人说话是不现实的,他骨子里已经在维护既得利益
太阳能妈妈这集让我明白,一个人要致富,首先得在思想上转变。思想上突破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有用武之地。否则,学的东西再多,也仅仅是个两条腿的图书馆,是书呆子,无法取得财富,知识转化不成财富,自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而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不意味着贫穷,不意味着无法生活,生活在社会的中段,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一群人。社会就是由少数杰出的富人和多数普通人组成的,谁是富人是不固定的,有些富人因为各种原因也会转变为普通人,甚至穷人,有些普通人经过努力或不经意间也会成为富人。知足常乐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追求。如果没有追求,那么生活就失去动力,当然也就没有精彩可言。
为什么贫穷?除去外界因素,当扪心自问。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7
上大学真的能改变你的命运吗?
故事线一王盼(应届高考生),仅有一根完整手指的母亲与父亲辛勤劳动供其上学,因为高考分低只能上3本,每年学费要2w(共6w),虽然负担很大,但父母和王盼都觉得上了大学以后就能找到好的工作,能为家里减轻负担还是供她上学。
故事线二招生老师,“中国最赚钱的就是招生(教育)”,一个学生好的时候一年招生5k,这就6千多万了。招生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的孩子,因为信息闭塞,不懂这些。他一边说招生这行是昧良心的工作,一边有说自己干的很久。可能原因就是后面他说的:“每次和讲座完,我都会少和家长谈话,这样心理才会好受些”。 他知道那是什么大学,孩子毕业后怎么样,看着有的家里砸锅卖铁送孩子上学,他心理是什么感觉。
故事线三应届毕业生万超,毕业前信心慢慢想为社会做贡献,毕业后找工作屡屡受挫,好不容易找到第一份工作,在试用期借钱租到房子后被公司辞退。找到第二份工作,,10个人留下2个人,2012年来看工资也不能说高,但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最后还是被淘汰了。他这时候的希望不是什么贡献,而是活下来!
王盼最终选择了一所理工院校,学习工程造价。她的父母依然要通过劳作来供她完成学业。
招生老师:宏博软件教育倒闭了,老板把钱投入另一所赚钱更快的学校,王老师进入一家材料公司做网络维护员。
万超:搬走和另两人合租减轻负担继续找工作
可能是因为国内拍的原因,让我感觉很真切,教育确实能改变命运,但是如果指望高昂的学费换来的一纸文凭,那样只会损失的更多。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8
《为什么贫穷》是个系列纪录片,为什么吸引我,可能是因为“读书至穷”的字眼。
看到他们,给了我某种警醒和提示。
1 读书的目的。
拿到文凭?远远不够。读书不死读,用所得知识武装和提升自己,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
只为考试和混文凭的,都太垃圾,最终还是没用。装备各种技能和经验,一定至少要有一项足够专业足够深入的技能。加强实践能力。
2 个人思想和个性之重要,强弱终有原因。
我看到了弱者为什么是弱者的原因。拿那个到处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我并不同情他。和我对比,就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说被生活压迫得无可奈何,我只能说还是因为你太弱。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低层,而且也没什么想法和追求,你还有什么动力?那就真只是为了生存了。
但,这种人总会有,也不关我的事。我只知道没什么能力又老实的人注定要被欺负。还有,一家公司当然希望能招到人才,我相信这与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无关,公司希望你为它带来利益。
你做事没自己的想法,每天都祈求别人给自己一条活路,那你活该这样。现在已经不是光能吃苦就够了的时代了,连excel都不会,学习力也不够,赶不上,不能怪任何人。你的抱怨就是你弱的体现,我告诉你,那样什么都改变不了。
3对社会,对教育的思考。我不相信表象。
以前也听过类似的教育讲座,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口若悬河的样子,我真是微微一笑。学会了戴假面具这一招,只是绝不希望自己去用。面对真正的知识和诚心时,我也绝对真诚相待。
某些东西,尤其涉及利益问题,你骗不了我。懂的我不会上当,不懂的我会更加小心和谨慎。这个社会,对你很热情的人,你要分得很清楚。
父母的爱,我绝不怀疑,我了解他们,他们愿意给我一切,怎么会害我。而其他人为什么要对我好呢,你要小心,要思考,一定要认清。不要说什么人世间的真情,你可以付出真情,就像我一样,但你也要学会不让自己受伤,简单来说,就是做个聪明的好人。
教育,一直是我很关心的问题,因为我觉得教育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名族的未来。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都是教育问题。从小到大,为考试,为升学而忙碌。
在此,我很感谢那些教会我除了知识本身以外的东西的老师。
4环境与自身的决定力。
出生环境,没人能选择。某种程度来说,你的思想都无法自由选择,因为思想也需要开发和培养。我很幸运,有有文化的父母,虽然他们没有直接教过我什么,但,让我接受教育对他们来说感觉是理所当然的事。
感谢有爱我无私照顾我的妈妈,和思想自由,有一定能力的爸爸,从来没让我为金钱担忧过,让我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也带我见了些世面。因此培养了我的自信,思想独立和追求上进的个性。完成高中后进入大学,对上大学有很理性的认识,那只是个开始。
如果说环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我想说那不是全部。我的生活也没表面的那么顺利,所以我也不轻易相信看上去幸福的人是真幸福。推进我前进的还有我自己的野心和胆量。
自我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父母不可能永远在你身旁教导你,或者说,很多时候他们已经教导不了你了。没人能时刻教你怎么做,所以是时候发挥主观能动性了。对于我自己,我会把时刻都能对我有帮助的话记下来,迷茫时看一看。
大道理要铭记在心,要让自己听自己的话。比如,自己思考;high的起,沉得下;看本质;活自己等等。明确自己是唯一能决定自己是谁的人,所以,我非常看重自我教育。
我记得西点军校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很有道理的。
5 未雨绸缪。
这是一个警示。如果不想自己这样,就加倍努力吧,要往真正正确的方向努力,认清本质,不要做太多无用功。
如果以后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改善一二,我会努力的。
这个社会的各种问题值得深思,人们的生存,人们的道德。
各方面的启发和感想有很多,先至此。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9
几个世纪前,贫穷现象乃是必然的。那些国王和王后,如果不算其城堡和珠宝,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其实也是贫穷的,他们没有享受 过暖气、电话或冰箱,更不要提低脂快餐和上网。然而今天,当世界 上一部分已经非常富裕了,那为什么另一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富裕的世界中却始终存在着贫穷,这是困扰着所有经济学家的最 难解的迷。穷国的人跟富国的人一样地聪明和富有进取精神。他强调 指出,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穷国的绝大多数人过着一种没有法律保障 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的土地、住宅或企业没有法律上的权利,因而他 们不能利用这些财产作贷款的担保。他们常常得不到供水和供电这类 公共服务。 今天阅读巴菲特相关书籍看到一则很有意思的 故事 :有一天上帝 对财神说:“你为什么总让富人越来越富有,而让穷人越来越穷呢?” 财神回答:“富人有富有的习惯,穷人有贫穷的习惯呗。那都是因他 们各自习惯而决定的。”上帝不相信,于是片盒财神打了个赌。财神 在路边建了个厕所,把金元宝放在厕所里。一个穷人过来了,就要在 路边“唱歌”,上帝急忙上去阻拦说这样既不文明又不卫生,前面有 个新建的厕所,让他到厕所里去。穷人嘴里骂到:“你以为你是上帝 就大不了啊?大爷我爱在这撒尿拉屎,你能这么着?”于是就在路边 解决了,也不理会来往的行人看见。接下来,一个富人过来了,也要 尿尿,虽然这是路边没有一个人,但他还是进去厕所解决,结果在厕所里见到了金元宝。
因此,除非把钱放在穷人的口袋里,不然他们的习惯已经注定他 们和金钱无缘。富人则不然,他们的眼里常常能看到穷人看不到的商 机以及危机,他们的思想与习惯就是起着他们致富的关键。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10
受益匪浅,闲暇时间我又开始了第三部《为什么贫穷》,光看名字就能猜到这是探讨21世纪贫穷问题的纪录片。
《为什么贫穷》于2012年11月在全球播出,包括台湾PTS与英国BBC、美国PBS、日本nhk、香港RTHK等在内的70余家电视台,累计观看人数高达5亿。该系列纪录片总共有八集,每一集58分钟。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观后感,看完特别压抑,或许你看完之后,会对“贫穷”产生不一样的思考,因为影片的每一帧,都是苦难的记忆。
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人为什么会贫穷?我们身处有史以来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最高的时代,却也是穷人最多的时候。
看了纪录片,我对影片要表达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是信息量太大,我还无法全部完成消化,选择最后一集跟大家聊聊看法。
最后一集是第八集《出路》,由中国导演陈为军执导,通过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王盼、高等教育结束后的万超和教育行业从业者的王振祥这三个人来讲述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孩子走出农村的唯一途径就是高考。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以高昂的学费送他们上大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他们发现孩子的悲惨命运并没有改变,反而因为学习而变得一贫如洗,使整个家庭的命运更加悲惨。
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吗?都说不读书没有出路,可是对于穷人来说,读书也不一定有出路,那他们出路在哪里?
那个时候的人们告诉你:你必须上大学,必须这么做,而当你真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从一开始人的机会就不是平等的
1、农村女孩王盼刻苦学习,可高考以388分落榜,家中的断手妈妈,先天智障的爸爸,年迈的外公外婆无法支付她高昂的学费,最终在无奈中上了一所职业学校。
2、鸿博教育讲师王振祥,在纪录片的镜头下,摄制组跟着王振祥跑遍了湖北的十里八乡。在所谓的“招生宣讲会”上,他拿出厚重的播音腔:“书是甜蜜的,知识是甜蜜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才能收获体面的工作,获得高品质的生活”
可事实的真相是他说:“严格来说,我们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家公司。只要我们把学生带进来交学费,并颁发毕业证书让他们毕业,我们就不在乎其他任何事情。”
3、万超的故事,看上去和王盼、王振祥的截然不同。他是一所民办三本院校——武汉大学珞佳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虽然算不上数一数二的好学校,但他总归读完了书,拿到了毕业证书。
“穷确实很难翻身,教育也不一定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头脑清醒,然后尽最大努力找到所谓的‘出路’,决定并尝试一下,增加我们的优势来改变现状”。我感谢自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在那里我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实现我的梦想和价值观。
在一个人口众多、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国家,我感谢自己努力学习,获得了电影中王盼万超等人无法享受的稀缺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了能够带来出路的所谓大学文凭。
我很幸运能成为网中之鱼,生活在一个富裕、和平、温暖的国家。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11
半夜三更你还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明明不喜欢这份工作,但你只能咬牙坚持,因为贫穷。
跟朋友逛街,明明很喜欢那件衣服,但你还是要说不合适,因为贫穷 。
你开始躲朋友聚会,即使有时间也会找个借口推掉,不能每次都是朋友出钱,而你又不愿朋友看到你的落魄,因为贫穷。这是最富有的时代,也是穷人最多的时代。
2012年英国有部纪录片《为什么贫穷》,通过多个方面谈论了世界各地的贫穷。纪录片分为8篇,而第8篇《出路》是在讨论贫穷下的中国教育。
故事的背景是在湖北地区,有三个主要人物。刚参加完高考的王盼,大学毕业后的万超,给教育软件学校招生的王振祥。
王盼,家住湖北农村。刚参加完高考,分数388分。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成绩,注定去不了好学校,但不去上学又有些可惜。
虽然王盼认为自己发挥不好,还可以考得再高点。但其实我认为,纵使她再复读一年,应该还是这个水平。
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师资力量,教学工具……这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就是放在今天,依然是这样。在农村的教师,可能他本身的学术水平就不高,你又怎能让他教出高质量的学生呢?前段时间我还听一位朋友说过,他弟弟所在的学校,有好多老师是当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们的知识体系可能已经跟社会脱节了。因为学校比较偏,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是不愿意来这里的,所以学校难得有几个年轻老师,不过是学幼教或者其他冷门专业不好找工作才勉强来到这里。
王盼的父母只是村里面的普通人,在砖厂里打工。王盼的妈妈双手只有一根手指,甚至右手都没有手掌,但是这样的状态她还是在砖厂干着跟别人一样的活。王盼的爸爸矮小干瘦,只顾着干活,不操心家里的事。这倒是好多国内家庭的常态,尤其是农村中的家庭。男的只顾干活挣钱,家务都是女的在打点。
如今家里的头等大事就是王盼的上学问题。王盼想要上大学,这是她一直都有的愿望。在2012年的农村,能上大学也是很厉害的事情了。很多农村人是分不清大学还有好坏之分的,他们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走出农村且不用卖苦力了。当然,这也是像王盼这样的农村学子走出去看世界的少有途径了。
有的人,真的是会在村里待一辈子的。村里出来的人学识与见识与城市相差太多,这也导致他们内心有着自卑情结。就像小编上大学后才第一次吃过自助餐,当时可是激动坏了,原来食物还可以随便拿。
见识真的很重要,它可以让你去做出更好的选择。所以不少农村出来的孩子发展并不好,不止是没有资源关系,还有他自身缺少与城市打交道的本领。
王盼的妈妈不愿打击孩子,但爸爸却比较直,责怪孩子没考好才导致找不到好学校可以上。为此王盼哭着抱怨爸爸为什么要把自己生出来。这就是农村教育的悲剧,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的教育发展,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公平是很难做到的。
之后王盼终于收到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书,通知书里有助学贷款申请材料。当妈妈要求她填写时,王盼是嫉妒不情愿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穷困家庭的孩子会更甚。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为了筹集学费,王盼的父母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虽然王盼考得不好,但她上学的钱确实需要大家的帮助才能筹够。
大学毕业后,尤其是学校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会怎样呢?那就再来看看万超的经历吧。
万超是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毕业生,如今这个学校已经改名武汉晴川学院,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虽然片中他的父母没有出现,但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
他是个很本分的毕业生,有些羞涩腼腆,但他在努力让自己更活泼一些。面试了好多工作,在人山人海的招聘市场努力介绍着自己。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想不不敢想,他只能尝试找销售和会计助理的工作,因为这两个是他实习时接触过的。好不容易面试通过了一家公司清算员的职位,得知消息的他激动坏了。但是忧虑的事总是一件接着一件,试用期的工资不高,他还得租房子以及各种生活开销。还没挣工资,就得先支出一大笔钱。工作上的事也不顺心,新手总是面对着很多问题,很快他就被辞退了。
“我觉得好不爽啊”,他在与朋友的聚会中哭的不能自已。
明明自己也很努力,却连机会都不给自己。其实社会就是这样,如今连研究生都扩招了,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教育高度发达的阶段,会是连做苦力的工作都是要受过高等教育的 ,只不过很多人还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那些曾经在校园里一张张欢乐的笑脸,进入社会后只能变得痛苦起来。现在的教育缺少真正的素质提升,导致很多人毕业后开始工作都是从0开始。学校与社会是脱节的,又怎能说学校在为社会输出人才呢?
好多普通的大学对学生管理很松,逃课,作弊,玩游戏是他们的常态,导致毕业后的他们立马就傻眼了。作为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压力是需要自己给予的。做好准备,才不至于毕业后的你会悔恨当初。
三个人的路会是一段循环,而这样的循环会是国内很多学生的路。
这个时代不缺少努力的人,生存也会变得越来越难。
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活着,只能靠自己!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12
一个物质生活过得好不好,也许需要靠穷于富决定,但有一件东西,是用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人的品质。
一个人即使再有钱,而他的品质不好,人们怎么也不会去爱戴他;一个人即使再穷,而他的品质十分高尚,人们将会永远记住他。
看了《为什么贫穷》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起现在的社会,不正是缺乏桑那、渔夫这种精神品质的人吗?大街上,一些可怜的乞丐随处可见。穿着破烂不堪衣服的乞丐,央求人们施舍一点钱,好维持生活,可人们理都不理他就走了。
我们一起让世界充满爱吧!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13
《为什么贫穷》启发了我这些想法:
1.贫穷导致了贫穷;
2.富人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想方设法制定更有利于自身的制度,并欺骗、剥削认知水平低相对低的穷人,从而导致富人更富;
3.穷人从出生开始就比富人有更高的死亡率,而在之后生存的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均表面上看起来平等,实际并不平等,进一步导致其终身贫穷的概率增大;
4.在富人眼中,穷人的存在才能使社会合理的运转,就像狼群需要不停的养羊来填饱肚子。富人会利用所谓的慈善来寻求内心的慰藉及其精神需求,但从未真正想过清楚贫穷;
5.科技的进步确实带来了人类社会整体的高速发展,削减了整体的贫困率,把可利用资源的“饼”做的更大了,但做大部分的“饼”则绝大多数由富人剥夺;
6.脱贫最重要的方法使让穷人拥有赚钱的能力;
7.财富与个人素质并不成正相关。
《为什么贫穷》纪录片观后感 篇14
贫穷、富有与权力息息相关。
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说:“事实上世界上的每个人几乎都贫穷, 贫穷的意思是基本需求的取得没有保障,无论食物,水或是现代的医疗技 术。”现在社会上,确实还是存在许多贫穷的人、家庭。
其实远从石器时代贫穷就很常见了,到中世纪的时候,贫穷是建立在剥削他人的基础上的, 这到现在也是存在的。贫穷是掠夺的结果,各种形式的现代贫穷背后,都 看得见暴力的痕迹。 其实,每个人的出生是无从选择的,有些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富裕,而有 些人一生下来就生活贫困,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然而脱离贫穷的重要 方法就是要让大家有能力赚钱。其实,现在在非洲的一些特别贫穷落后的 地方,许多富人都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虽然本质上来说依 旧是剥削人们的劳动力,但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人们的生活有所 改善的。贫富差距锁造成的这一切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富人会为穷人做任 何事,但是他们不会停止剥削的。现如今的全球化趋势其实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现今贫穷,有效减少了贫困人群。
在大环境下,还是有许多正义之士们为了减少贫穷而不断奔走。我在第 五集中就看到有摇滚明星利用其自身作为明星的影响力来为非洲减少外 债。最终他们成功了,许多国家都减少了非洲的债务。不说这些,在我国 的话也一直没有停止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以缩短贫富差距。我们在各种 宣传中也看到了,山区里面的孩子们艰苦的生活和一些上层人们的奢华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学家伊曼纽·阿奇彭说:“现在是史上最富有的时候,却也是穷人最多的时候。”其实,还是有许多人固步自封,不愿意 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他只愿意在自己所拥有的那一亩三分田上埋头苦干, 觉得那样才是最值得的。
诺贝尔奖得主及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贫穷不会随着经济成长自动消失。”我个人觉得他说的没错,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一样有钱的话,我觉得应该没人再愿意做苦力,比如,建筑工人和在工厂的流水线工作等 等需要动劳力的工作,我觉得贫穷其实也是必然存在的,我们现在所能做 的不过就只有减少贫困的数量,而不能根本上消除贫困,当然也消除不了。在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全球依旧有许多的贫困人群。
为什么贫穷这一系列的视频就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残酷,我们总会遇 到不公平的事情,我们或许不能帮别人脱离贫穷,但是至少我们要让自己 脱离贫穷。贫穷是最恶劣的暴力,我不想被暴力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