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心理学论文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心理学论文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4年心理学论文【第一篇】

院系:信息科学系。

学生姓名:

学号:

日201017。

“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4周岁的人。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

在我们眼里,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未成年人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中接受到错误的、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一定的犯罪心理,甚至实施不可预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灾难。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经过了懵懂的未成年时期,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过的一个人生阶段。然而,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开始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成人化的趋势,愈来愈成为全社会关心和期望解决的重要问题。

说到犯罪原因,其定义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的引起犯罪结果和犯罪现象的现象和进程。那么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过程则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家庭、教育、思想、道德及未成年人心理、生理,性格等一系列综合作用的结果。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内部原因。

(一)、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因素。

人的行为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导致的。这一特点表现在生理、心理方面,就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归纳起来;造成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好奇心理和消极的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兴奋、产生激情,所以特别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冲动型犯罪。这时候,未成年人的天性导致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由于社会阅历浅,辩别是非的能力差,对对错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力,特别是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有的青少年出于对异性、毒品等充满神秘感,好奇的心理驱使去寻求刺激,由于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较差,进而仿效,造成的违法犯罪。

2、盲从和从众心理。

在很多的共同犯罪中,部分未成年人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从事,人云亦云,个体在主观上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是一种盲从的行为。

未成年人集中犯罪,就是基于未成年人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追求吃喝玩乐,追求享乐主义。

3、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未成年人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定型,处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关键阶段,也是逆反心理极其强烈的时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感性化。在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如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使未成年人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从而造成对社会不满,甚至仇视。

有的未成年人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成绩较差学生的做法不堪忍受,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他们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4、追求虚荣和物质化的心理。

未成年人正值青春年华,年轻气盛,尤其喜欢在异性面前炫耀、摆阔、逞强。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魄,义气用事,“哥们”情意重,为朋友两肋插刀,打架斗殴,花钱如流水,在所不惜。未成年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钱总有不够花的时候,这时候,在缺钱的情况下,很容易为钱引起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盗窃、抢劫等类型犯罪。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渐长,有一些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见利忘义。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外部原因。

(二)、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

人们都说:“家是一个人一生的避风港”,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家庭结构残缺,父母离异等。

未成年子女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父母的离异,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外来因素及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欠缺,再加上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有些家长不注重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仅仅看重学习成绩,对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如果孩子做了错事,父母经常采取打骂体罚,棍棒教育等方式管教,根本不考虑未成年人的自尊心,对未成年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关爱方式不正确。

绝大多数未成年都是独生子女,自幼被父母宠爱有加,如同小皇帝、小公主,骄纵任性,养成了他们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当这些未成年人走向社会,受到挫折或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失去自控,走向邪路。还有的父母忙于自已的事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成长、教育,放任自流,由于这些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教育、监护,辨别是非能力差,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在独生子女犯罪中,更为常见。

4、受父母不端行为的影响。

家长的不良道德品质,最易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疤痕。家长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每日耳濡目染,朝夕相处,家长的是非观念,家长所爱所憎都能直接深入孩子的灵魂。

(三)、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因素。

1、学校教育不当,法制道德教育滞后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而大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连最起码的做人的知识都不教授学生。对一些差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简单地采取停课、劝退、开除等方法使这些学生失去了受教育的信心和机会,有的中途辍学,有的破罐子破摔,导致他们消极面对世界,面对社会,失去了重获新生的机会。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立体的,学生受教育也应当从各方面入手,特别是法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有的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根本没有开辟法制课,使得学习从小不能树立法制意识,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更不知如何正确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不良风气诱发,低级文化的腐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断蔓延,逐渐污染了社会风气。

而未成年人面对着多姿多彩的社会,常常会在都市的灯红酒绿里迷失自己,造成人格扭曲,价值观错误,甚至会因此陷入犯罪的深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分析及对策》余焕春杜晓红。

[7]《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教育》中国心理医院网。

2024年心理学论文【第二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一门课程,近年来这一学科逐渐得到行业的认可,并且用于工作中的心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校管理,企业员工情绪疏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媒体工作压力大,心理疾病在所难免,思想政治心理学的应用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任何一个工作中,心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将影响工作者的水平。不健康的心理会为其带来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心理疾病。实践证明,在紧张、无序的工作中,工作者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我国媒体工作者处于多行业的压力之下,除了关注社会以外,媒体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媒体思想的核心存在揣测、猜疑和评头论足行为。教育心理学对于媒体工作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发展的变化规律则是行业研究的主要问题,需要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评价媒体并应用媒体,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

2媒体工作者所在的心理问题。

在很多观念中,新闻意味着道德,尤其是评论性新闻。因此,人们往往对媒体工作者寄予众望。而事实上,媒体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他们所报道的无非是真实事件,是对这个社会的客观评价加上部分主观的自我评价。而社会的关注方向存在问题使得媒体工作者面临着职业困惑。随着现代新闻领域的竞争增加,报道创新、经济创收等多重指标的考核以及需要承担作为公众人物的压力,媒体工作者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首先:媒体创新年代,工作者会有被掏空的感觉,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与观念和潮流转变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而其知识更新还取决于其观念、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使得媒体工作者随时面临社会的淘汰。媒体工作者辛苦工作但薪资待遇往往不高,这打消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使人际关系恶化,甚至一些人会由此而产生独来独往甚至轻生的行为。其次:多方面原因造成媒体工作者心理困境。媒体工作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其压力大,容易产生紧张等心理。而主观上,则表现为现代媒体工作者的自我平衡能力,要学会控制自身的情感。总之,媒体从业人员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媒体工作者尝试心理学教育,以促进其乐观从业。

3积极引导媒体工作者健康乐观从业。

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不但要具有超强的专业水平,极高的媒体思维,还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面貌和心理健康是评价其专业性的基本特征。我们从具体的指导上对其进行分析如下:

实施心理帮助计划,有目的性的降低从业人员压力。

媒体作为公众平台,应坚持管理者与员工并存的原则,在这一基础下给予员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信任,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使其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状态。针对我国目前媒体行业管理现状,管理者应从自身出发,对媒体工作者进行心理启发,尤其是针对典型心理问题。组织媒体人员参加公益健康活动,缓解其工作压力。另外,还可以在传媒内部建立心理辅导小组或者企业培训制度,对员工的心理健康负责,时刻关注其在公众面前的表现,但将重点从关注事件的报道结果转向关注报道者本身上来,使媒体工作者能够切实感觉到被重视。

激发媒体工作者自我实现动力。

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媒体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之一,媒体工作者要善于讲真话,敢讲真话,但在这个过程中,制度问题是影响媒体工作者自我表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制度改革也是必行的一步。著名媒体人白岩松说:“即便是中国人有那个闲心躺在苹果树下,并有幸被苹果砸到的话,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把它吃了”这里体现了两个问题,第一:白岩松是一个敢于说实话的媒体人,但是不是每个媒体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值得思考。问题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我们多年,使得思维禁锢明显,社会对于媒体人寄予太大的希望,而忽略了媒体人自身的能力,素质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注重媒体职业前景的发展,给与员工必要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发挥教育心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的自我提高。媒体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激发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对我国的媒体人实施教育培训,重视其思维的转变、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问题的改善。

4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相关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媒体工作中的思想指导中具有积极意义。媒体工作者面临来自社会、政府、单位等多方面压力常出现精神崩溃等心理问题,而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后,能够端正其态度,使其明确媒体从业的基本原则,并且能够乐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淙一.试析教育心理学在媒体工作者乐观工作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20xx(22).[2]丁宁.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引导媒体工作者积极乐观从业[j].新闻传播,20xx(06).

2024年心理学论文【第三篇】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药物的心理效应和心理药效学的应用。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药学工作者在药学服务中,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1、药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依据。

药学心理学(pharmaceuticalpsychoiogy)是遵循心理学和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药品本身的信息刺激,产生与用药相当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强药物疗效的一门新兴的药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现代医学认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能产生两种效应,其一是通过其药理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其二是通过其非生理作用,在患者的心理上产生良好的感觉,加速疾病的康复,即心理效应。中医学认为,人的活动过度或持久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就有可能成为诱发各种疾病的因素。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各种神经症状。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学者对127名高血压、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和溃疡病等患者调查发现,由于纯粹的心理效应而自觉症状好转者超过50%,其中高血压患者的改善率达81%.2、药学心理学的适用范围。

并非所有患者都是药学心理学的适用群体。一般说来,急性和重症疾病、外伤、各种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感染性疾病等就不适用。药学心理学常用于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精神科及心内科等。

疼痛疼痛虽由躯体损伤或致痛物质刺激决定,但其知觉强度、对疼痛的反应、对疼痛的耐受性及疼痛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等则受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

消化性疾病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愉快时,胃黏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仇恨、愤怒时,胃黏膜充血,分泌和运动大大增强;而在忧郁、自责时,胃黏膜分泌减少,运动也受到抑制。

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强烈的紧张、焦虑、痛苦、愤怒及情绪的压抑,常常是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在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发病后,患者常常出现心情烦躁、易激惹、易伤感、感情脆弱、记忆力减退及抑郁等心理症状。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松弛训练,发现病人体内的外周肾上腺素能活力下降,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减弱,血压下降。

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糖尿病人较健康人更加抑郁。心理因素在肥胖症、支气管哮喘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的发病机理中均有肯定的作用。

3、药学心理学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药师良好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药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

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患者生病后,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恐惧、烦躁、悲观等。药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正确地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症结,对患者进行安慰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改善心境,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药师的心理学应用?临床药师在参与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状况,灵活运用心理学技巧,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从而达到预防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药物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有学者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这从侧面说明了医学心理学对疾病治疗作用是肯定的。同时,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临床药学任务要求研究干扰某些药物体外或体内作用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也有文献报道,药物与心理疗法联合使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应该灵活应用临床心理学技巧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临床药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临床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药学心理学的技巧,对患者实行心理学分类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依从性。所以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并把其应用到工作中去。

资料表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增加,药师要在药学服务中,灵活运用心理学技巧,达到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2024年心理学论文【第四篇】

摘要: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由五大因素构成。中医心理学也得出了阴阳人格理论。整体心理学是从功能整体建立了心理学理论,真正揭示了人格的本质。

整体心理学是在东方整体思想文化环境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学体系。它是以研究功能整体为基础,研究人的参照系与功能整体的关系,从而研究意识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意识的结构和自我的发展以及社会中人的本质等,和现代心理学相比,整体心理学有3个不同特点,完全的唯物论、整体思想和功能本体论。由于定义的整体含义不一致,整体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本质上也不一样。与中医心理学相比,是中医学在心理学上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心理学上的主体地位,坚决否定一切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心理活动都是功能本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功能本体是物质高度发展下的人脑的结果,意识和心理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继承维果茨基的主体心理学的优秀思想,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关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关系的实现却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东方整体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延伸发展,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心理的功能本身――本体,人的心理、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身,在研究本体的功能、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心理,探索脑、本体、人格参照模式的相互关系。

世界观是一个心理学派的主导和灵魂,它决定了一个心理学的最终走向。现代心理学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意识形态、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其他唯心主义思潮下产生的,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心理学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也会误导人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它主导的心理学则可以科学的正确认识意识和心理的本质。

中医心理学必须由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走出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且指导人类未来的发展。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以及人的心理是在自然界的进化中发展过来的,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和意识,客观世界不但形成了心理的本体而且也成为心理、思维的对象,这是人的自然本质;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社会是形成人的意识的基础,人从出生开始,正是社会促使了社会的人和意识的形成,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段引文着重阐述人的社会特征。整体心理学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阐述人与社会统一的生理基础和本质。

而由还原论主导的心理学对于百亿计的神经元细胞和更多的突触联系而组成的功能整体是无能为力的,也根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更不可能解释人的社会本质。

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意元体是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脑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功能整体。神经细胞的特点是除了在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有吸收、排泄实体物质功能外,还有接收和发放信息的功能。当神经细胞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脑时,可以把每个神经细胞接收的局部信息整合成整体信息,对具有反映特性的脑功能整体,称之为脑元体。当脑元体能进一步抽象形成概念,并能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称之为意元体,这就是心理的本体,这是人的思维、意识以及其他心理活动的本体,人的本我。人的本我是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神经元细胞大量连接而现成的统一功能整体。

中医学的元神则是功能整体与后天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的统一体,婴幼儿的元神与意元体有些类似,但是婴幼儿的元神包含着空白的人格参照模式,即使是空白也是有。中医心理学开创了整体心理学的先河,是中医现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中医心理学拘泥于传统模糊的观点,则不能真正揭示心理与意识的本质,不能与现代科学真正接轨。

脑的生理基础是形成意元体的物质条件,是意元体形成的基础;但是脑与意元体是有一定区别的,神经组织是意元体的有形体现。意元体是人的本能体,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平衡而独立存在的本我存在。这与佛洛依德的本我是有本质区别的,也是与当代心理学主要区别。现代心理学的本体则是脑本身,当代心理学从结构出发则不可能找到认知的主体和人格的本质,而从整体出发则是中医药学的优势。有很多脑实体出现了损坏而可以正常思维的病例,这是当代心理学不能解释的。

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亦称“整体主义心理学”。与元素心理学、原子主义心理学相对,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观点和理论取向,而非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基本观点:(1)坚持整体观,反对元素主义;(2)主张整体先于和大于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表现其实质和作用;(3)人的心理现象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非单纯决定于个别刺激物(元素)的性质及其相加的总和。凡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取向,基本上都属于整体主义心理学的范畴。从德国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开始,斯特恩(stern,w.)、斯普兰格(spranger,e.)等人的人格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机体论心理学,一直到美国人格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非常强调研究整体的人(全人)和人的整体(人格),采用现象学方法、整体分析方法和个案研究。整体性原则是心理学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整体心理学建立在东方传统整体思想的基础上,整体的概念与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定义的不是一回事。中医药学的整体概念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气”的体现;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作用而统一的。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心理学是基于本体、人与社会、人与观察对象的统一,研究的对象不但包含了心理本体的整体性,而且也包含了所观察现象的整体性,人的意识的.社会性,这是当代心理学所不能相比的。

整体心理学是基于功能整体――意元体和参照系的统一的;对于人来说,有同样的功能基因,而差别的只是调控基因的基因序列,因此功能基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功能整体也同样差别很细微,因此人的本性是一样的,整体心理学不是将功能本体简单定义为人格的组成,而是定义为人格幕后的真正操纵者;而真正有差别的是后天所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整体心理学则定义为参照系,由于个人生活环境的千差万别,所形成的参照系也是千差万别的。

人格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性、社会性、整体性以及个体特异性,而人格心理学没有完全注意到。整体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社会整体中人的参照系的形成,人的本我与参照系之间的矛盾统一以及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发育成长伴随着的是参照系形成的过程,从空白到逐渐形成,直到一个独立的人的形成。参照系是调控和定向意元体的功能形式,也决定了一个人喜怒哀乐思的形式,这些形式形成了精气神平衡模式,也就是人体的应激模式,因此又决定了个人的健康。中医心理学的阴阳人格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认知的主体是功能本体,而不是神经结构。人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接受、处理和储存信息,信息的储存单位只能是基因序列,不可能在蛋白或者其他大分子,更不可能是唯心主义的空间。脑功能基因组之间处在相互调控中,相互联系的手段就很有可能是短分子的基因序列,相互传递也只能是文化信息基因序列。传递的过程也有基因组之间传递的内容决定。至于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的文化信息如何排列,这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研究。这也是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

华东师大林龙年和美国波士顿大学钱卓两位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大脑记忆的编码单元与大脑密码的解读方法。数字化的编码形式使科学家们能对不同个体乃至不同种群动物的大脑活动进行直接比较和分析。但是他们没有深入脑基因组研究。最近科学家发现rna与记忆相关,但是rna与dna、突触信息传递的关系却没有揭示。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是人类解译大脑密码的捷径。

整体心理学在继承传统整体思想尤其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优点而在新的高度上创新的新的心理学体系,是在中医心理学的继续发展和创新。整体心理学由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东方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了功能本体一意元体理论和参照系理论,真正揭示了人的心理和意识的本质,人的心理的功能组成,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学的整体思想,也弥补了当代心理学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不足,是中医药学的创新与发展。整体心理学将为中医药学是发扬光大再添一枚奇葩。

2024年心理学论文【第五篇】

阿德勒并没有给社会兴趣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阅读阿德勒著作的人都会对社会兴趣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社会兴趣从字面来看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一个是目标维度。心理过程维度指兴趣本身,目标维度指兴趣所指向的目标。从心理过程来维度来看,社会兴趣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同情、认同能力,社会常识,合作、协同能力,价值观,独立能力,对未来社会的关心。从目标维度来看,社会兴趣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一种归属感扩展到宇宙感。社会兴趣在这指的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兴趣的内涵十分丰富,而这些内涵几乎都属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包含的范畴。

阿德勒将社会兴趣作为儿童精神健康的标准和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阿德勒认为把儿童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之中平等的一员,就必须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heinzher则认为阿德勒所说的高度发展的社会兴趣的人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具有先天的潜能,比如婴幼儿在没有别人教他们的情况下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但社会兴趣这种潜能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发展,否则幼儿就会变得自私冷酷,因此必须从小注意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幼儿园是家庭的补充,幼儿园应当继续发展幼儿在家中养成的好的行为,纠正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但幼儿园不能仅仅简单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因为幼儿在幼儿园消除的行为很可能在家庭中又会重新出现。阿德勒还指出“快到6岁的时候,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即前面提到的生活风格。可见,幼儿园对幼儿这个时期的社会性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决定性的。

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应重点包括哪些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从社会兴趣的心理过程维度看,首先,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要侧重培养幼儿的同情、认同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独立能力,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其次,社会领域的课程不能忽视幼儿在入园前在家可能养成的不良的行为,教师应在幼儿入园后及时纠正幼儿在家养成的不良行为,纠正不良行为是建立良好社会行为的前提。笔者认为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形成的不良社会行为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首要内容。除了关注幼儿的不良行为之外,小班社会领域课程还应将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信赖教师和幼儿园班级中的同伴上。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这是让他们获得面对幼儿园新环境的勇气和信心的基础,也是幼儿面对社会生活的第一步。而从目标的维度看,社会兴趣的较高水平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较高目标应是让孩子实现自我,促进孩子关心未来社会。到了大班,教师应围绕这些较高目标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展开。

教学。

发展孩子较高的社会兴趣让幼儿的社会兴趣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而让孩子的社会性在幼儿时期就得到充分的良好的发展。

二、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的启示。

阿德勒是一名心理学家,他的心理治疗理论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儿童心理发展观,一是心理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

(一)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阿德勒认为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教育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主要是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幼儿的生活风格。教师在了解本班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1.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来源。自卑感源自婴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软弱和依赖的经历,我们知道幼儿要依赖成人才能生存,他们与成人相比总是显得无力和虚弱,不得不产生自卑感。阿德勒还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正是这种向上的意志使幼儿在产生自卑感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补偿。从积极的方面看,幼儿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将会对自卑进行适当的补偿,将其转变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力求朝对社会有利的方向发展。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幼儿产生自卑情结,对自卑进行过渡的补偿,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将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就不会对幼儿的有些不良社会行为迷惑不解,而是会找出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每名幼儿,因材施教。

2.了解生活风格。

阿德勒将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并表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风格是个体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工具,决定了个体会重视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怎样重视,赋予个体以同一性;也决定了个体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阿德勒认为在生命的第四和第五个年头,出现了起原型作用的生活风格。由于儿童年幼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风格,它只是潜意识地表现出来。阿德勒指出健康、积极的生活风格可使幼儿与父母、同伴、教师和睦相处,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利。错误的生活风格则建立在幼儿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基础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利。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的基本生活风格,则将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有更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的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课程。

由于幼儿时期的生活风格并没有完全定型,教师要了解幼儿的生活风格并非易事。但是教师应知道幼儿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与幼儿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有关,特别是与幼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这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格局、孩子在家庭的位置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幼儿最初的生活风格的形成。

总之,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实施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之前,应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生活风格及人格类型等方面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和实施社会领域课程,这样才能使社会领域课程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式的启示。

笔者在幼儿园做观察时,据教师们反映每个班的儿童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有些儿童有攻击性行为,有些儿童有一些胆怯、退缩的表现,有些儿童有吮指行为等。尽管教师们在平时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努力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但教师们反映实施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中有许多困难,他们觉得社会领域教学活动难上,首要原因是教学效果不显著。有研究者指出这是由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特点是教学效果的非即时性。尤其是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的教育,更不容易在短时间内生效。”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技能要很全面,临场发挥要十分灵活。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仅靠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家长的参与、支持和配合在社会领域教育中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不良社会行为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要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观念并非易事。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让许多教师都不愿上社会领域课程。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觉得阿德勒的教育方法能给我们幼儿教师带来关于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面的启示。

阿德勒认为家庭和学校通过培养幼儿的社会兴趣可以预防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幼儿的精神健康发展。而对于受不良环境影响已产生问题行为的儿童,阿德勒则认为幼儿园首先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那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如何实施才能有效地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阿德勒在许多学校建立了教育咨询诊所,将自己的心理治疗法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用来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该诊所每周举行一到两次咨询指导会议,有一位不仅懂得心理学、也了解教师和父母生活情况的杰出心理学家担当顾问来主持会议。为方便父母也参加,会议一般在晚上5、6点时召开,学校的教师、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大家聚在一起,每人都提出一些问题儿童的案例,然后由心理学家提出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开始讨论,商谈解决对策。在讨论中,专家向父母和教师建议如何来帮助孩子。这些讨论一般都以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在讨论的过程中专家潜移默化地将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和父母们。

阿德勒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改善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的社会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咨询指导会议不仅是一个帮助儿童解决问题行为的场所,也间接成为了教师、父母进一步接受专家的教育培训的地方。幼儿课程研究者虞永平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注重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劳动、游戏及上课等多种教育形式的结合。”“多种教育形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和具体的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的制约下有机结合,是社会领域的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教育形式外,可以借鉴“咨询指导会议”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幼儿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周或两周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由专家亲自制定对孩子进行社会行为教育的计划,不仅可实现社会领域课程的目标,有效地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社会行为,还可加强家长和幼儿园的联系,此外也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同时如果这种方法一直持续下去,受到训练的教师也会成为具有心理学家素养的人。阿德勒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受到训练的教师非常满意,一般都会愿意继续这样的工作。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咨询会议来纠正幼儿的行为比一般的教学活动将更加有效。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切实需要出发,邀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的研究者主持会议,发动家长、教师们和问题孩子一起参与,让这样一种咨询指导会议成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新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还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机会,使教师对上好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大增。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主要分四个步骤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第一步:教育者与孩子建立稳固的健康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理解、信任、合作与关心的基础上;第二步:调查孩子的心理发展动力和生活风格;第三步:关注孩子试图通过不当行为来获得成功的目标,并对孩子的目标进行解释;第四步:试图改变孩子原来的目标,使孩子重新设定新的朝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提高孩子的社会兴趣。教师可以借鉴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设计、组织和实施一些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帮助本班的孩子纠正不良行为,重建良好的社会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和教育对象建立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在参加咨询会议之后,在认真研究了儿童的个性和他的特殊问题后,专门针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行为设计课程内容和教法。比如班上有一个胆怯的孩子,教师可以为孩子们筹设一次关于胆怯的讨论会。可以设置下列讨论问题:“什么是胆怯?”“为什么会胆怯呢”“胆怯好不好呢?”“怎么才能不胆怯?”来逐步了解胆怯行为的背后目标,指出该目标的局限性,帮助孩子重新设定新的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利的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讨论进行指导,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给予孩子充分机会各抒己见。那个胆怯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这次讨论的原因,但在这种集体的讨论中,他会对它感兴趣,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而班上的其他孩子虽没有去参加咨询会议但这种讨论课也加深了他们对问题行为孩子的了解,使他们慢慢关心和同情起这些问题儿童,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他人的社会兴趣。可以说,教师这样有的放矢的实施社会课程将更加有效。笔者认为通过专家、教师和父母的共同实践,教师们还可以和这些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一起将这些根据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设计的教学活动编成社会领域课程的教材。笔者认为这样的社会领域课程教材是真正从孩子的社会需要出发,并通过实践检验能指导幼儿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需要的教材。

三、

小结。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注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的理论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理论启示我们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养成的不良行为,这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还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侧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认同能力、合作能力、独立能力,让孩子了解基本的社会常识和社会价值观,促进孩子对未来社会关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兴趣朝更高的水平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实现自我。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和幼儿生活风格的基础上,并运用像阿德勒提出的咨询指导会议这样新的组织形式作为已有社会领域教育形式的补充,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授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更加有效。

2024年心理学论文【第六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正式步入了各大高校的课堂。现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现状及模式构建的方式进行探析,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心理健康是人本身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对内外部环境都能通过心态的调整而积极适应,而不会出现心态失衡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与目标的体现形式,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构建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是新形势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

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内在表现,包括人的性格、情绪、气质等各种心理因素,是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基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质上是一项心理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高校提供给大学生这样一个发展平台,通过各种知识和教育模式的深入,使学生们可以将知识进行消化、选择,并渗透到自身的修养当中,从而不断的提高综合素养,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有利于推动其人格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人格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是多种主观因素助力人格的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主观教育,这些主观教育因素会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大学生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是客观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会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评价和调控,并且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特性,从而提升人格发展的水平。

(三)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开发潜能、提升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开发潜能的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实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全面普及,并且已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由于需求者众多,其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

(一)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普遍性、多样性及道德性等多元化的问题特点,我国在过去的教育发展阶段一直都是重专业轻素质、重思想轻人格、重德育轻心理、重治疗轻预防,曾一度将德育教育当做心理健康教育来发展。虽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步入正轨,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寻求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教育模式依然不健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障碍需求,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求,并且心里健康求助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往往只靠思想教育来进行,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表现出了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未能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任何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要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但在目前的发展状态中,这种优势表现得并不明显,依然还是以教育本身为主体,没能凸显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式。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但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主要体现层次如下:

一是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让心理恢复健康状态。很多大学生可能已经产生心理疾病,那么就需要通过治疗,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是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是针对那些没有明显疾病特征的大学生而言的,积极的预防能使他们远离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扰,也是对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最好的调整方式,进而实现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是要优化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可以优化和调节的,通过开展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新生入学之后的适应问题、学习心态问题的调整等,中年级学生的恋爱问题、生活问题、学习动力问题等,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发展方向、情绪与压力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节的问题,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务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里健康教育是建立在一些教育原则基础之上的,其具体原则可分为系统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教育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是针对大学生进行一项系统性素质教育的工程,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所以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系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各个高校要把心里健康教育进行规范,系统化,由点到面的全方面为覆盖,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系统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心里健康的自我调节与自我预防,以达到有效的控制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教育发展原则是高校要尽所能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援助、教育诊疗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平台,助力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是教育发展原则的关键所在。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贫富差距,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首先我国是一个以人际关系为沟通网的社会,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考试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的传统,很多考试另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也是就我们常说的考试综合征。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考试,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再次是贫富差距大产生的心理问题,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相差悬殊,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自卑、甚至极端心理,导致一些恶性的事件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因此,各高校也要把此项内容列为心理教育内容的重点。此外,我国大学生还有一些其它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心理问题、单亲或独孤家庭心理问题等等,各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制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根源上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总之,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要本着促进、发展、预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运用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让大学生能够充满自信的走向社会、参与竞争、迎接挑战。

2024年心理学论文【第七篇】

摘要: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

浅议企业安全管理。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

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10余万人,经济损失占gdp的2%左右,损失巨大,令人痛心。

事实证明,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1推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

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

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

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科学乃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

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培训和科学知识造成的。

面对先进的技术装备,如果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别说很好地驾驭它、使用它,完好的装备也可能遭到破坏。

每一名职工如果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装置也能掌握。

有的同志在多年的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运用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因此,科学管理对做好安全工作来讲是极其必要的。

2安全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背后有许多血的教训,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它是尊重科学的。

遵守它,会得到安全的回报;违背它,会遭到事故的惩罚。

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企业铁的纪律,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的保证。

实现“本质安全”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

通俗地讲,“本质安全”就是指设备或装置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其运行时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设计阶段通过设计手段消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使用过程中即使操作者发生操作或使用错误,由于设备或装置本身存在的安全性能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由此可见,“本质安全”是科学的体现,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是安全管理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

将安全系统工程融入安全管理。

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任务是预测、评价和控制危险。

预测的方法很多,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

注重实际,注重实效,强化教育培训。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

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安全管理。

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

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常规性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安全讨论、安全活动、厂报、黑板报的作用,全面强化安全工作,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

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以人为本。

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适当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

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果,但效果不佳。

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

一方面可以根据各级安全责任制,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数额必须大或较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体现“全方位”管理。

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模式。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

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实施安全目标管理。

随着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

目标管理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安全目标要具体,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

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

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5个方面。

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

因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简单地说,该系统就是通过建立以安全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

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等。

因此,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管理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提高职工的安全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作文教学浅议2。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从写作的基础做起,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积累,依据写作意图布局谋篇,真正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谈到作文教学,有的教师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知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贫乏。

对此“三乏”,我不敢苟同。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积累,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尽快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那必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此,我谈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

写作能力与阅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小说迷,看小说成痴,手不离书,上课不留心,总偷偷看小说。

他的成绩很差,但作文却非常好,清新流畅、构思独特。

后来我有感于他的“成就”,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交流阅读心得。

阅读的书籍主要是《作文选》、《读者文摘》以及著名的散文集等。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无论是选材、构思、立意,还是遣词造句,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然,课外阅读决不是“放养式”的。

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将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其次实行“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

“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及时推荐优秀篇目;“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

在加强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利用学生对“美文”的赞赏和学生的好胜心理,鼓励并帮助学生投稿。

一旦学生的作品变成了“铅字”被登出来,无论是对投稿者还是其他同学,其激励效应是不可言状的。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和忠告之后的欣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猎取生活场景、自然景观,从而获得写作材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观察对于作文是十分重要的。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过:“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简直成习惯,仿佛要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炼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但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考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这就是观察的过程。

观察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

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用心、用脑去思考,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

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多同学每天看到得很多,思考得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

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

三、让学生学会积累。

从写作角度说,积累是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活动中能获得的文化知识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体会的记录。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4年心理学论文【第八篇】

摘要:

从广义上来讲,投资心理学就是研究投资主体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狭义上来讲,投资心理学就是研究公益市场参与者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关键词:投资;心理;股票。

投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时常的接触到它。比如说:你在做生意赚钱后,你会考虑这笔钱该去干吗?对大多数人来讲,最好的地方就是银行。因为我这样既可以赚钱又可以让钱生钱,这是民众的投资心理。而对于股民而言,他们投资的对象是那些有前途的公司,有前途的行业。为什么这些股民会有这样的选择吗?因为他们受到投资心理学的影响。

有一则古老的华尔街格言说:市场是被两个因素驱动着――恐惧和贪婪。很多人会说,贪婪在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泡沫期间主导了市场,而在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中,则是恐惧情绪控制了人们的行为。尽管这话说得没错,但这种界定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人类的头脑和情感如此复杂,仅用恐惧和贪婪情绪来解释人们在决策中所受到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

证券投资心理学这门最近二十多年才兴起的新型学科,反映了科学发展向着基础与应用并重以及有关学科相互吸收融合共进的时代潮流。从心理学来看,投资心理学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部门,一个崭新的分支领域,与当下人们经济生活、投资行为、增值心理莫不们经济生活、投资行为、增值心理莫不息息相关。投资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瑰宝。投资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经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点。而针对股民而言,股神巴菲特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不要贪婪,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投机。”投资作为一种金钱与数字的游戏,其有“投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吗?不可否认,投资是一门科学,投资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财富知识的基础然后再做出理性的判断。但投资也是一门艺术,不是说只要你永远超人一等的智商就可以了,它还需要你具有超人的胆量,敢于创新的精神,具备某种直觉某种悟性。

也许,你会觉得投资是一种取巧的生财的方式;也许你会把投资与赌博划等号;也许,你会对投资有一种恐惧或者不信任的感觉。那么,我会觉得你的投资心理没有摆正!刚刚在你的眼中的只不过是投资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实投资是你针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赚钱渠道作出判断之后而作出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你必须要克服过度的自信和缺乏信心两种极端心理。同时又必须掌握对自己心理的调节,进而达到调整自己的情绪,思维,意志等心理过程的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你考虑投资时,你的周围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更有可能有许多人的劝告,阻扰,还有嘲讽,偏见等等。此时此刻,你就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放弃任何一丁点商机,也许其中会有挫折,但是真真的财富往往就在那么小小的挫折中。

投资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生存的手段。在投资中我们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投资中,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不同的人对于投资的目的不同,但不可否认我们都想做那个大赢家,想在投资中无疑需要自身的努力,而投资心理学则会教会我们更好的投资,因此投资心理学对我们的发展尤为重要。期待我们在投资中走的更远吗,飞的更高!

那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投资者的性格特征呢?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投资者的性格特征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证券营业部中经常会看到某些个性鲜明的投资者,如1996年的大牛市,没有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前,有的投资者就专门追涨杀跌,那时的股票一天涨20%-30%是常有的事。到1996年年底,居然有两只股票一天涨100%以上,追涨杀跌就是这种股民的性格特征之一;有的投资者年年解套年年套,总是喜欢在高位去追买热点股票,形成一种习惯性上套,被套住了从不愿认赔割肉,等待来年解套以后,又忍不住杀入其他的股票,最后又被套一年,这也是一种性格特征;还有的股民总是能买上黑马股,总是骑不住,要么赚点小钱被震荡出来,要么不赚钱或赔点小钱,然后仓皇出局。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一贯性操作偏差。这些一贯性的操作偏差形成了不同投资者的独特性格。某些性格特征在某些投资者身上屡屡出现,真的是像命运一样难以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尽管气质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但性格却是相对容易改变的心理特征。那么投资者为什么会难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呢?为什么会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投资者对于自己的性格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由于性格的因素造成的。因为每一次被套的股票都不相同、或每一次股市下跌的原因都与上一次不同,似乎每一次失败者与性格没有关系。其实,这恰恰是症结所在。所以,我们认为《投资心理学》这门课程对我们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投资心理学》这门课程的作用甚至于远远超过了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证券投资心理学,李小梅,证券导刊,。

39 1894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