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教育论文(汇总4篇)
【导言】此例“社会道德教育论文(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品德与社会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设立之初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并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这门课程与小学中其他文化类课程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生活性,出于生活,同时用于生活,由此可见本文所要研究思考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十分有必要的,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1.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同时回归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生活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这种“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质品格,同时要求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生活化是必须经历的阶段与内容,这样既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又更加贴合课程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体现的。这些课程性质的特点包括:综合性、体验性和活动性。其中体验性是指要想学好品德与社会就必须自己亲自体验生活;所谓综合性,就是指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我们所处社会的一个综合体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可以一窥社会全面;至于活动性就是指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增加社会阅历,从而更好地理解、感悟生活,强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立目标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所设立的目标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学生本着高尚的品德品质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因此生活化是课程已设目标的要求。
除了上述所说的那三点外,其实还有很多内容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生活化升级,从这门课程教授现状来看不容乐观,老师总是将课本内容当做唯一的教学内容,每天照本宣科,这样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有很多内容是区别于以往的品德教学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改变就是生活化教学不再重视教学课本内容,而是以生活中的事例为教材,用生活中的事情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其次就是老师在教育活动中角色的微妙变化也足以区别,在生活化教学中,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3.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具体实施方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具体可以概括为通过以往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生活化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及问题分析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知识。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内容要突破教材,让生活成为大教材,通过感悟、认知、体会的过程达到教育目的。具体策略有以下两方面。
由生活提供教材,获取更多教学资源。
简单以课本为教学教材讲述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教材内容已然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内容更新严重滞后。所以,生活才是最好的教材,只有教学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培养祖国未来的主人。然而如何将学生活动的随机事件变成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成为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如我们在教育孩子保护环境及爱护花草这一类课题时,老师仅仅靠自己的语言教诲学生,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但是如果老师可以将生活中学生稀松平常的事物当成教材,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这里老师可以将一些电视上播出的较好的公益广告在教学时播放给学生观看,较为枯燥的课堂上出现了有声有色的广告内容,对于学生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公益,更爱护环境。
重视学生的接受力、感受,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阶段,由于孩子心智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对于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心情,这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老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生的体会感受。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学习教学内容,不仅通过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积累生活实践经验。如我们在学习爱护教室这一内容时,老师如果仅仅告诉学生如何爱护教室,如何爱护教学器材,如何打扫卫生,那么学生会觉得很没劲,不想听,可能最后结果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是如果老师将教学内容通过人物话剧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效果就会很不一样。这里老师需要在班级中找到几个学习及生活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担当小演员,然后通过简单培训,可以让其上台将教学内容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奖励表现好的、爱护教室的学生。
积极开展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活动,各抒己见。
个人的认识是具有局限性的,是不够全面的,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尚且有的时候考虑问题较为片面,更何况是小学生呢?所以在一些问题上,每个学生的认识可能都是不相同的,具有片面性。如果没有人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那么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多针对各种问题进行问题认识的讨论活动,并且通过总结学生的发言、态度,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如老师可以将学校内部的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各抒己见。学校生活中可能会产生冲突,这很正常,关键在于解决问题、解决矛盾的态度。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之后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回答也不会一样,有的学生认为一方没有错,就应该这样做,有的学生认为另一方很委屈、很可怜。也有学生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什么矛盾都可以通过更加文明的途径解决,甚至还有的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很酷,可以在学校树立起“威信”,等等。老师首先要肯定通过更加文明的手段解决问题的态度,应该批评有最后一种思想的同学。让学生明白矛盾的化解不能依靠武力,而要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优秀学生。
4.结语
通过以上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思考的论述,可以知道品德与社会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逐步贴近课程设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易文。品德与社会教学是生活的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2(11).
[2]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品德与社会论文【第二篇】
(1)教师在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具体目标时,首先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好过程和方法以及价值导向等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原则将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予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活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将学生的价值导向放在教育教学最为核心的位置上。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之前都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和教材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活动中的针对性,从而也更好的保证了教学效果。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当中要充分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出不同的层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这样就会使得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收获。
2设计精巧的教学课程使得教学拥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1)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认知和体验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也加强了教学的效果。
(2)了解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为这门课程大多针对中低年级小学生,所以丰富、生动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很有必要。让学生融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用眼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用嘴巴说、用手做,全身心地学习,在创设情境、辩论交流、模拟实际情况、提问解决、实践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学到知识,使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3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融入生活中
学校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日常生活,其关键是不局限于课本,尽量向课本外拓展延伸,大量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种途径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践行社会研究、参观相关社会现象,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见识广阔的社会环境,真实地体会社会道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的各项综合能力。就像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鲜活事例,体验社会生活和将来需要经历的人生。
4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充满激情讲明道理的模式。它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等各种课程中都很适用。这种讲课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途径是激情讲解、直观展示、评价作为、丰富情感等。它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感知、分辨是非、找出对错,最后真正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很短时间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2)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趣味性。可创设日常生活里典型的常见相关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生活中的这些是非。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以行为训练为主.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故事感较强的课文,以论述为主的课文则不适用。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都适合这种模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的兴趣。
5与实际相结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改变学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为了让这门课更高效,就要让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为学生组织有趣丰富的活动.拉近学生与这门学科的距离,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评价建立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毕竟经历的事情很少,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不够深刻。
6结语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教师还应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项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一种十分关键的引导,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教学的有效性予以高度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四位一体 教学结构 思想政治
一、建立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三)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政治(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品德与社会论文【第四篇】
随着科技的进度和发展,面临德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目前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简单目标,提高处理科技目的的能力,充分处理好人与社会可以自然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新构想。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文化、新教学”为主要教学目的培养中职学校在德育上的教学研究。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建立
要培养可以再德育工作上教学的教师需要其自身有一定的教学素质。具有较为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丰富的品德教学知识,熟悉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热爱祖国,有高度的民族使命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发扬民族精神,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利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国家政治局势,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拥有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德育工作的教学与研究。
(二)德育工作的一体化理论
将德育工作的研究以对学生培养自身的价值理论和价值观点、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共品德建设、将社会的公德、职业的准则、环境保护道德、国家法律规定相结合,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学校之间的关系,热爱为人们服务,有较高的精神理论思想,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合作教学,培养良好的人际处理关系,热爱自然资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可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理论基础来学习。
(三)德育工作对于创新教育的双重影响
在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处理好事宜的教学研究环境,大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其可以有较开阔的视野,较高的改革处理观念和急迫的创新欲望,对于已有的传统道德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学习,独立思考其主要优缺点,面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有哪些,对已有的德育理论进行研究和突破,研究其理论意义,开拓知识改革,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竞争进取机制,敢于突破旧有的陈规,探索真理,不拘一格的创新人格理论思想,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抗压性、挫折性的能力,提高其坚定的创新素质。
(四)引导学生德育上的自主学习理论
德育教学工作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在品德上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和自我规划,这有利于其自我能力的培养和面对复杂的社会影响思路,能够很好的处理和判断,选择合适的处理办法,学习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品质,抵制腐朽的思想,抵制不了的诱惑,将进步的道德理论知识和合理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处理好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有益于人格的塑造和愿望的实际要求,坚持处理好在实际社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实践其学习到的品德思想,抵制和处理好自我品德的优化和提升。
二、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形式
教导者需要按照社会规律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德育上建立新的目标和新的发展思路,将发扬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外还需要与先进的文明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现代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创新带给学生的独有的带有民族色彩的,生活化的创新精神理论基础和内容体系。
(一)结合统一化的国内外德育创新方法
通过对已有的本国品德教育的研究,学习世界各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二者相互融合,形成适合目前科技进度下,新社会、新世代的发展。我国的道德理论是经过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完善的体系,通过大量的诗词文献、生活杂记、人物传记等流传下来,被后世学习和推崇,在强烈的民资精神、民族自豪感的启迪下,结合世界优秀的道德理论,使之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现代道德理论,从当今的优秀民族精神中寻找其溯源,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影响着创新思想的成长,道德教育的创新,需要汲取优秀的国外思想,结合本国原有的思路和新的发展进程,加以整合和发展,形成可以适应本国发展的有特色的新的优良传统道德体制,这有益于新形势下,新思路下我国社会道德的合理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突破旧有框架
结合实际,构建社会的道德内容和教学质量,了解学生们的个人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构建适合的、有特色的优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将德育内容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发挥其可能带给人们的人生精神、人生认知、人生肯定和发展的提高。
(三)系统化德育工作的发展
系统化的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一个开放性的合理性的稳定系统中的,我们不断的从经济变化中汲取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教训,结合学生自主的创新个性,在保证其总体德育发展规程的前提下,发展其特有的个性品质。
三、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2023年小孩爱听的民间故事3篇
下一篇:实用教材科科长岗位职责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