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论文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体育心理学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心理学论文1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喜欢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因此,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让学生爱上体育。大部分体育教学活动都在室外进行,空间环境较为宽广,因为以强健体格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不但包括集体参与的群体运动,也包括针对某个学生的单项运动,故此,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传输完全是一种填充与接收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教师不仅组织教学活动的进行,而且对于学生的执行情况的好坏完全是一言堂,学生基本没有辩驳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站在同等的角度进行教与学的交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收教师的知识传输,即便是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能及时地得到发表。如果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长期以往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成为单纯的知识接收器,且不能做到去伪存真,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情况,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应该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朋友的角度和学生相处,切忌高高在上的相处方式;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第三,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绝不扼杀学生的独特性格。

二、挖掘教材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心灵

由于从小受的表扬太多挫折太少,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说不起的,情感很脆弱,无论男女动不动就哭。针对这个情况,我在从事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是运动基础的就是田径课。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挖掘教材,充分发挥学术的潜能,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抗挫性。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掘学生潜能,这是课堂教学教育的凭借点,有位教育家说:“没有笨的学生,只有笨的老师。”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差,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教法不当有关。教师应确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种尚未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如果被激活和释放,就能对人的行为、情感等起激活、调整、组织作用,要想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只有采取激励手段,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其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对于每个班级中个别心理脆弱的学生,人们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好胜心,或因极度自尊而导致自卑。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帮助他们的氛围。

1.让他们感觉到你特别关心他们、喜欢他们,时时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送上一个真诚的微笑。

2.在练习过程中,对于他们不露声色地降低要求,只要他们尽力了,即使没有很大的进步也应该受到表扬。

3.为了让学生在你面前表现得轻松自然,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跟这些学生沟通,跟他们做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

4.在班上选定一些具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学生与他们做朋友,使他们在集体中能感受到温暖。总之,良好的氛围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适宜的方法可以扭转他们的心理弱势。

三、学会自我分析、体验自我超越、享受失败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的5篇体育心理学论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体育心理学论文2

论文摘要:通过丈故资并法,对体育心理学中体育筱炼方法对大学生心理津玲进行干预,通过个案分析并用明体育筱炼和心理栩导相结合干预大学生心理降碍的应用,建立体育筱炼心班摘寻实脸室,对大学生中心理阵碍的乎生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恢复。

面对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高,个性越来越强,心理问题渐趋明显,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利用体育心理学中的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社会和学校的支持,制定计划,建立体育锻炼心理干预实验室等手段,对大学生中具有心理障碍隐患的学生进行心理千预,消除其焦虑和缓解压力,减轻心理疾病和病症的发生,并有效地对个体进行心理调控。

1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和心理危机的来源

1 .1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

有研究表明,8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0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各级专家和教育者认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

1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性、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神经症问题最为多见。主要来源表现为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社会的急剧变革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人际关系带来的危机;还有如家庭的急剧变故、神经衰弱等神经症、人格障碍等,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

2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具有五大职能:1.首发职能。学校医院或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每年的新生进行心理状况普测,并建立首次病例档案,2.预警职能。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监控主力,一旦发现有心理异常苗头的人员及时向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报告。3.干预职能。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要尽心通过专业途径、方法对当事人进行咨询治疗和心理干预,努力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率。4.转介职能。加强与校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对学校现有力量无力解决的心理异常学生,及时送到有关机构进行诊治。5.回归保健职能。对已恢复心理健康返校学习的学生,仍然要关注其心理保健,力求避免复发。根据这五大职能,整个高校心理危机千预体系由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干预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组成。

3体育锢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将以往的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扩展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1)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高认知能力。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体育银炼和锻炼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从而为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3)改善情感状态。体育锻炼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使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优良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竟赛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4案例分析

(一)案例内容:案例1、大学二年级某女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内向,同学关系较差,但没有矛盾,有节食减肥行为,经常性怀疑同学说她坏话和跟踪她。一直压抑着在大学学习了两年,最后导致轻度精神分裂。

案例2、大学二年级某男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突然性厌学离校出走,无任何留言,四天后在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在成都找到。本人在离开学校第二天,在火车上身份证、手机、钱包全部丢失。

案例3、大学二年级某男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性格内向,平时话语较少,与同学发生矛盾,其他几个同学在寝室围攻殴打他时,随手拿起水果刀致一同学重伤,后被判缓刑。

案例4、大学三年级某男生,家庭条件较好,性格内向,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昏迷脑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成了弱智病人。

(二)分析过程:根据与上述四位学生的会谈和接触,四位同学共同的心理是社交能力较差,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谈心,平时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体质比较差。四位同学在入学后就已经存在其共同点,在减肥、厌学、打架和电脑游戏的外部事件的引发,导致悲剧的发生。第一和第二两位同学在陪同性情况下参加登山、骑自行车、跑步机边跑步边谈心,小球类运动逐步发展到篮球、排球等体育锻炼,最后心理上明显发生变化,均正常毕业。后两位同学由于后果太严重,无法进行干预,其时之前对这类学生加强通过体育锻炼干预的方法,大学生中的悲剧将下降很多。

5体育运动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千预体系的建立。

体育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心理学如何服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就体育运动参与心理危机预防和心理干预提出自己的建议。

(i)基本假设是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高等学校要把体育运动途径纳入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系统,建立体育镶炼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

(2)心理健康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娱乐,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容各有各的不同。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其参与体育锻炼要建立专门的锻炼实验室。

体育心理学论文3

[关键词]90后女生;体育参与动机;影响因素

[DOI]/

1 引 言

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中,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学习动机正是学生主观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学生体育参与动机非常必要。体育参与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是对体育功能的摄取、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是参与体育的先决条件,是诱发参加体育实践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前提。[1]体育参与动机具有唤起体育活动的功能、指向某一内容或活动、强化运动行为、调整运动行为等作用。[2]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动机如何,将直接影响其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女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她们对体育的态度、动机往往与男生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区别对待,了解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了解大学生特别是女生的体育参与动机,以及影响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能够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她们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以及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山东师范大学10级、11级和12级随机抽取280名女生。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篇论文通过中国知网、国内期刊网等发表的相关文章、专著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查阅了相关专著,如《体育心理学》和《体育教学心理学》等教材,获得与体育参与动机相关的知识,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文选取的是Cash等人所创立的身体锻炼参与原因量表[3]和锻炼动机量表(MPAM-R)简化版[4],利用量表中关于身体活动动机的问题,采用5-point Likert式计分法,分为很符合自己的情况、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很难回答、比较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五个等级;并将影响女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因素也分为非常影响、比较影响、一般影响、不是很影响、不影响五个等级。通过陈善平等人的锻炼动机量表(MPAM-R)中文版简化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表明,MPAM-P中文版简化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在我国也是一个良好的锻炼动机测量工具。[5]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回收率为93%。

(3)专家访谈法。针对某些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调查,依靠专家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创造性智慧,为本文提供客观、可靠的意见与信息。

(4)数据统计法。通过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制表、统计,得出调查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高校90后女生体育参与的动机

通过对锻炼动机量表中文版简化版关于身体活动动机的问题对山东师范大学随机抽取的280名女生进行调查,对反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的结果。

根据MPAM-R量表及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认为高校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包括乐趣、外貌、健康、能力、制度、社交、心理7个方面,其中乐趣、外貌、健康、能力、社交、心理属于内部动机,而制度动机属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较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内在需要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就可以使学生得到某种满足,如运动乐趣的获得、竞争的参与、运动效能感的提高等,无须外力的作用。[6]在当今的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下,制度动机等外部动机也成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重要的动机因素,学生为了应付体育考试、完成体育必修课、获得体育学分而进行体育活动。[7]但是这种动机持续的时间较短,这种外部因素一旦消失,外部动机的动力作用也会很快减弱。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女生体育参与动机差异性不大,具体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貌动机成为大多数女生的首选,她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减肥或者保持良好体型,以提高个性魅力;[8]第二,健康动机也是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机,她们认为健康是确保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体育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睡眠质量;第三,制度动机成为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机之一。她们把获得体育课学分、应付体育考试等作为上体育课的动机;第四,体育课的乐趣与娱乐性也是高校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机之一。第五,参加体育活动以结交新朋友,获得友谊,增强人际关系也成为大部分高校女生的选择。

影响高校90后女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因素

为了提高高校女生的体育参与动机,在了解了高校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以后,又对影响山东师范大学90后女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影响体育参与动机的因素分为内在需要与外部诱因两大方面。[9]

(1)内在需要。需要是个体因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参加体育活动的意向、愿望等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推动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动力。这种“缺乏感”越强,体育参与的动机也就越强。[10]

(2)体育参与的诱因。体育参与的诱因是能引起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这些刺激包括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能引起一个人参加体育活动的诱因很多,例如,宽敞的运动场会引起学生产生跑的欲望;各种球类设施会使人想去打球;清洁的游泳池会诱发人们去游泳等。[10]

由于学生的需要难以研究,而外部因素易于调控,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影响体育参与动机的外部因素。并将这些诱因具体分为教师因素、锻炼环境、家庭因素、体育认知、运动能力与情感因素六个因素。并对这六个影响因素添加题项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得出,第一,影响女生体育参与动机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师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和蔼可亲的态度等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动机;第二,影响体育参与动机的众多因素中,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情感因素居于重要位置,心情的愉悦程度对学生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外界的锻炼环境(如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周围同学的锻炼行为、意见和建议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条件等)、体育认知(如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同感等)、运动能力(如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运动装备、运动知识储备等)影响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4 结论与建议

(1)高校90后女生的体育参与动机,共包括7个维度,按影响力大小排列分别为外貌动机、健康动机、制度动机、乐趣动机、社交动机、能力动机、心理动机等。

(2)高校90后女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是多维度的,共包括 6 个,按影响力大小排列为教师因素、情感因素、锻炼环境、家庭因素、体育认知与运动能力等。

(3)高校女生较社会其他群体具有特殊性,她们的体育参与动机及影响因素也有其独特特征。本文重点探讨高校90后女生体育参与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激发与培养体育参与动机提出建议,其研究结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便于体育教师对女生更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洪选。我院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和动机的调查[J].三明学院学报,2006-06-23(2).

[2]黄晓灵,白智宏。体育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翟一飞,陈阳。大学生身体锻炼动机量表的编制与检验[J].四川体育科学,2009(1).

[4]陈善平,王云冰,荣建中,等。锻炼动机量表(MPAM-P)简化版的构建和信效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

[5]陈善平,闫振龙,谭宏修。锻炼动机量表(MPAM-P)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52-54.

[6]姜志明。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与影响因素分析[J].运动,2012,5(41):88-92.

[7]高岚。山东省女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动机调查与体育意识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10,12(35):168.

[8]王爱民。女大学生形体审美与体育参与动机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112-114.

[9]王锡群。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0]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1]吴岩,艾贵斌。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心理因素的分析[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2).

[12]童玉琴。对高校女生体育兴趣与动机的调查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4):80-82.

[13]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体育心理学论文4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21世纪初;国际;研究主题

国际运动心理学的四种专业杂志《应用运动心理学》(JASP,Journal of Appiied Sport Psychology),《运动与锻炼心理学》(JSEP,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国际运动心理学》(IJS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运动心理学家》(SP,the Sport Psychol09st))是目前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公认的最具权威的杂志,能代表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这4种杂志2000―2003年中发表的大部分论文,共计244篇的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总结出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21世纪初国际运动学研究主题归类统计分析

参照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划分标准,并结合最近出版的《运动心理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对发表在2000―2003年国际运动心理学期刊上的244篇论文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表1的数据,从表1可看出,有关运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运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运动参加者的自我完善和运动参加者的心理健康的论文篇数在全部论文数量中占有较高比例(分占39.8%、11.9%、13.9%、11.1%),说明这些内容仍是当今国际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的研究领域,这与运动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任务是分不开的。运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认知过程、自我完善和心理健康贯穿运动过程的始终,它们直接影响着运动参加者的运动效果,所以对这些领域的偏重研究充分体现出国际运动心理学对竞技体育、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指导作用。王长生和王智的研究表明,21世纪初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主题也主要围绕着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和健康锻炼心理学这三个领域而展开的,说明国内和国际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是趋同的。

2 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各研究主题分析

2.1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 对97篇有关运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论文的研究主题归类统计得到表2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有关运动参加者的动力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动机、自我、目标定向、应激、唤醒与焦虑和归因几个方面。

2.1.1 与运动动机、自我、目标定向有关的研究 从21世纪以前,认知评价理论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并运用到运动实践当中,在研究运动参与动机问题和运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问题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论文中可看出,社会认知理论(包括自我效能)、目标定向理论(自我定向、任务定向)是有关动机研究中运用较多的理论。在自我效能的研究中,不再局限于笼统的自我效能和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上,而是探索更多与运动有关的自我效能形式与运动成绩和情感的关系,比如比赛和训练自我效能与正性情感存在相关;成功和失败分别会增加和减少自我效能,归因方式能够预测自我效能。

自我观念是指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它包括身体自我观念、社会自我观念、学业自我观念等因素。近年来在体育领域研究较多的是身体自我观念和身体自尊,在有关自我观念的论文中,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自我观念的分层模型的进一步论证,自我观念与运动成绩的深层关系,以及不同项目身体自尊量表的修定方面。

在97篇有关运动动力因素的论文中,有12篇论文是和目标定向理论有关的,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下,成就动机在本质上是自我定向或个人定向的,但在运动成就的实现过程中,存在自我定向和任务定向两种方式,已往的研究表明,自我定向不利于运动表现,而任务定向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Kavussanu和Robets的研究表明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有较高的自我取向、较低的任务定向、较低的道德功能水平和较多接近于非体育道德的行为。通过对目标定向的跨文化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运动员在任务――自我定向以及个人――社会定向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在倡导集体主义的国家,运动员更倾向于社会定向;影响个体目标定向的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的差异因素以及运动水平的差异因素;而且目标定向的选择与主观能力影响着运动员对规则的尊重程度,高能力知觉、低自我定向的运动员表现为最尊重规则和权威。

2.1.2 运动中的应激、唤醒及焦虑 对运动员的应激与应对方式研究也成为21世纪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应对行为的目的,可将应对分为问题定向的应对和情绪定向的应对,探索运动领域的应对量表有助于确定运动员的应对方式并对他们进行指导。Giacobbi的研究表明应对反应和特质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特质焦虑的运动员比低特质焦虑的运动员对压力有更多不同的应对行为(如否定、幻想和自责),而且应对是比较稳定而非情景变量;同时注重运动员对失败的应激应对研究,注重社会支持对运动员应对方式的影响,在探讨运动员的组织压力源以及对压力的认知评估、应对策略和应对效果方面也作了相关的研究。

2.2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特征 表1显示,有14篇论文是研究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特征的,但其中只有1篇是研究运动员的智力特征,2篇是研究运动员的人格特征,其余是研究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特征。由于运动员的人格和智力与运动成绩的相关关系一直得不到定论,而且单纯的人格和智力测验已不能满足运动实践的需要,所以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的研究更多地转向行为评估,而且特别注重对优秀运动员临场比赛心理特征的调查和记录,重视个案访谈方法的应用,在确定各个专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的方法上,运用因子分析更显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除了具有低焦虑、低紧张、低抑郁、低气愤等心理特征外,还应具有心理坚强性,心理调节能力。同时运动心理学家关注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流畅状态和高峰体验,并探索使运动员能达到流畅状态和高峰体验的方法与策略。

2.3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包括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注意状态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由于它贯穿了运动参加者整个运动过程的始终,是关系到运动参加者的技能获得的关键因素,所以对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一直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研究内容上,重点是对和运动有关

的认知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运动知觉,时间知觉,注意方式与注意状态,运动中的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运动技能获得中的认知建构和心理表征以及如何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同时运用脑电技术对优秀运动员的技能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发现其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殊性。

Davids和Button等人通过对技能习得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动作与意向之间关系的理论,认为意向是一种纯认知―心理加工过程,也是一种有意识的控制行为过程,在学习和技能获得过程中,在主观知觉、评估条件的基础上会形成意向,从而促使动作的流畅联结和协调。这种对技能的潜在内部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学指导。

2.4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自我完善过程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自我完善过程包括心理技能训练、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咨询。心理技能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准备在运动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运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心理技能训练主要用于帮助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提高运动成绩。现在运动心理学家的兴趣变得更为广泛,他们关注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和生命发展,而且还关注参加体育活动的健身者,所以参加心理技能训练的对象不断扩大,实施的干预手段不断科学化,在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过程中,综合地考虑环境、生理、认知、运动情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有计划多形式地进行心理技能训练。通过对各种心理技能训练策略研究并得出了很好的结果,mane和Baltes运用自由设置目标训练来提高摔跤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通过对运动员赛季中的自由设置的目标可以预测赛季后的运动成绩,以前的运动成绩可以预测赛季中的自由设置目标。Munroe从实证的角度提出了表象训练的4W概念构架,即何时、何地、何因、何事而采取何种具体的表象方式来辅助提高运动成绩,从而提高了表象训练的效率,Cumming和Hall的研究表明,运动员赛季后表象应用存在着竞技水平的差异,季后期运动员做的身体和技能准备越多,他们运用的表象就越多。

2.5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理健康 21世纪对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现在不断发展锻炼行为理论,发展了四种锻炼行为理论:信念―态度理论、能力理论、控制理论和决策理论;有关个体锻炼参与的理论包括:健康信念理论、动机保护理论、理性行为和计划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控制点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锻炼行为理论的发展有助于深入理解锻炼行为。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涉及到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长期体育锻炼对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体育锻炼对心理神经免疫的影响;锻炼产生的心理反应与社会形体焦虑功能的关系;锻炼对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关注为促进锻炼行为的改变而发展一些干预手段的问题。对锻炼方式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慢跑和游泳等周期性运动项目,而是扩展到对抗性和集体性项目当中。但目前对锻炼的积极效应研究的多,对锻炼的消极效应研究的少。

2.6 运动活动参加者的社会互动 运动参加者的社会互动主要包括运动团体的凝聚力,教练员的领导及与运动员的关系和运动中的攻击与暴力。从2000―2003年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的论文主题来看,更注重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研究,并研制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问卷和教练员的行为量表,Bakerd和Cote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7种教练行为(心理准备、技术技能、目标设置、身体训练、比赛策略、个人亲善和消极的个人亲善)是预测执教满意感的主要变量。Price和Weiss考察了教练员疲劳、教练行为和运动员心理反应的关系,得出高情绪疲劳的教练员提供较少的训练、指导和社会支持,以及较少专制、更多民主决策。同时教练员较多的训练、指导和社会支持,积极的反馈、民主决策和较少专制的风格与运动员更多积极的和更少消极的心理反应有关。

3 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分析

3.1 研究主题趋向多元化,研究的问题不断细化和深入 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到运动动机、自我、目标定向、应激与应对、焦虑、技能获得、心理技能训练 、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关系等,几乎涉及到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大领域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向社会其它领域扩展,充分体现了运动心理学对运动实践、体育教育、大众健康的指导作用。

3.2 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体系不断完善 研究对象涉及到了大学生、奥运会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儿童体育参加者、心理咨询师,同时还涉及到社会其它领域,比如表演艺术家、特警、商业团体。说明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不断扩展的同时注重其社会应用性以及和其它领域的相互借鉴性。但对老年人身体锻炼的心理问题、特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问题研究较少。

体育心理学论文5

关键词:目标设置;统计;文献研究

目标设置的概念最早在管理心理学中提出, 后来被移用到体育与运动心理领域。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Locke于1968年提出来的。目标设置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活动中的目标既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又可以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目标设置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应用在多个学科上,但在体育教育和训练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近6年的发表文章进行统计,以期为目标设置理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教学类文献来源:检索时间是2015年9月16日,进入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首先,在检索条件下,选择检索项:主题;检索词:目标设置,教学;模式:精确匹配;范围:全部。然后,在检索导航条件下,结果检索项命中57篇。其中,会议论文2篇,学位论文9篇,期刊文章46篇。

训练类文献来源:检索时间是2015年9月16日,进入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首先,在检索条件下,选择检索项:主题;检索词:目标设置,训练;模式:精确匹配;范围:全部。然后,在检索导航条件下,结果检索项命中21篇。其中,会议论文1篇,学位论文4篇,期刊文章16篇。

二、研究结果

1.时间与篇数

(1)在教学方面,统计了近6年的发表数量,共57篇,2015年5篇,占%;2014年8篇,占%;2013年13篇,占%;2012年10篇,占%;2011年11篇,占%;2010年10篇,占%。从整体趋势上看,国内关于目标设置在教学方面的研究的文章数量呈下降趋势,如表1所示。但是,由于检索文献日期为2015年9月16日,所以检索到的2015年文献仅为5篇。

(2)在训练方面,统计了近6年的发表数量,共21篇,2015年1篇,占%;2014年4篇,占%;2013年1篇,占%;2012年1篇,占%;2011年5篇,占%;2010年9篇,占%。从整体趋势上看,国内关于目标设置在教学方面的研究的文章数量处于下降趋势,如表2所示。但是,由于检索文献日期为2015年9月16日,所以检索到的2015年文献仅为1篇。

2.期刊类型

(1)教学方面

57篇研究报告中,期刊文章46篇,学位论文9篇,会议论文集2篇。

(2)训练方面

21篇研究报告中,期刊文章16篇,学位论文6篇,会议论文集1篇。

3.研究内容

(1)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最符合主题的57篇期刊文章涉及项目广泛,包括排球(传垫球)9篇、足球4篇、篮球(投篮、运球)3篇、乒乓球6篇、羽毛球5篇、网球1篇、田径(长跑、短跑、跳高、跳远)6篇、健美操1篇、速度滑冰1篇、武术(太极拳)6篇、散打(鞭腿)1篇、游泳2篇、教学理论研究11篇。

(2)训练方面

训练方面,最符合主题的21篇期刊文章涉及项目广泛,包括:网球5篇,篮球(命中率)4篇,田径(短跑、跨栏、体能训练)3篇,理论研究2篇,健美操(技术动作、自信心)2篇,排球(发球、垫球正确率)2篇,羽毛球1篇,散打(鞭腿)1篇,游泳(100 m后程)1篇,由此可见,在该方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球项目,且多与命中率、技术完成正确率相关,还有部分研究也探讨了目标设置训练与自信心的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1.从时间上来看,根据近6年的统计可以看出目标设置的研究数量在逐年递减,但在2013年研究的数量较多。

2.从文章类型上看,主要为期刊文章,其次是学位论文,但文章质量有待提高。

3.相关研究在教学方面都表明通过目标设置的教学方法,实验组学生学习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掌握项目的基本动作技能,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效果。有些研究还提出将目标设置与信息反馈结合使用,这样效果更好。在训练方面,多集中在网球项目,且多与动作完成准确率相关,有不少研究还探讨了目标设置与自信心的关系,即通过使用目标设置可增强运动员自信心,有助于赛场发挥。

4.目标设置训练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都有应用且涉及项目广泛,多集中在球类项目中,更明显的是在实际应用研究中更多的是应用在教学方面。

参考文献:

[1]贾智丰,崔自璞。体育教学中的目标设置及其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07-108.

[2]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8-39.

作者简介:崔映斌,1989年出生,女,山西大同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

崔蕾,1990年出生,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

王弘,1991出生,女,山西临汾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

48 743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