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论文精编5篇
【导言】此例“博雅教育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1
“博物”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广义上是指学问广博,见多识广,包括天文地理、人类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狭义上则主要指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研究。中国古代博物学的范畴更为博大,将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并通过典籍与口头形式不断传播,反映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观念与知识结构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汉代蒙学教育对“博物”极为推崇,一方面由于汉代“经学”的兴盛与发展,世人普遍视“博学”为一种较高的品格,朝廷的用人取材制度也以此为基准;另一方面由于汉代处于知识与学术融合的大时期,针对制度、文化、自然科学等多领域整合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博物君子”。
汉代蒙学读物主要有吕里书师合秦代3篇所做《仓颉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急就篇》和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尔雅》等,它们受博物观影响,在内容上涉猎广泛,分类多样且自成系统,在教育价值的实现方面注重知识化、人文性与实用性,更加贴合时展,在以识字教育为重心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多方位发展。
1.分类多样,自成系统
《说文解字》释“博”曰“大通也”,释“物”曰“万物也”[1](24、45)。汉代浓厚的“博物”风尚影响下,蒙学读物的内容涉猎广泛,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训诂学等,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体系。尽管种类繁多庞杂,但其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合理分类,其分类方法自成系统。
《尔雅》运用标准语解释古语、方言,从“礼仪制度”、“天文地理”、“生物”三个方面阐释文化知识,传播礼制思想。《尔雅》共19篇,前3篇属于语言学范畴对一般词语的阐释,分别为《释诂》、《释言》、《释训》;后16篇则按“自然”与“人事”分类,其中前4篇阐释礼仪制度,展现忠君思想与等级观念,分别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后12篇从天文地理与生物两个类别阐释自然,其中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天文即《释天》、地理分为《释地》、《释山》、《释丘》、《释水》、植物分为《释草》、《释木》、动物分为野生类《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家养类《释畜》,可见其分类的细致化与系统化,正所谓体悟而超越于物,博物而精察其理。
《急就篇》则从“姓氏名字”、“器物百服”、“文学法理”三方面进行识字教学,颜师古评价其“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其中前7章每句首字为姓氏,句中也有所涉及,约100多个,帮助儿童在掌握姓氏的同时,了解古代文化,学习人际交往,塑造“博物君子”;第二部分“共包括二十三类事物,依其先后顺序分别是:织物及其图案、色彩、五谷、服装、金属器物、竹器、陶器、绳索、木器、虫鱼、闺阁事物、乐器及其他音乐名词、宴饮酒食、身体部位名称、兵器、车马、住宅、耕作、树木、六畜、鸟兽、疾病、医药、丧葬”[2](40),展现了社会风貌,正是博学化教学的表现;最后一部分则包含学习、官职、律令条文、地理州郡四方面内容,利于规范品格,兼具道德教育作用。可见,汉代博物观教育下的蒙学读物内容丰富多样,分类系统化,利于培养广博之士。
2.涵养价值,贴合现实
汉代蒙学读物内容上种类繁多,知识性较强,在以识字教学为基础的蒙学教育之上进行拓展,从自然万物到社会文化,实现了文学性与知识性的融合,与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相契合,一方面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培养塑造其典雅品格以适应时代取材用人制度。
汉代经学的兴盛与繁荣以及“独尊儒术”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蒙学教育的大致走向,也反映在蒙学读物的编写与选择上。汉代的蒙学读物中关于“人事”方面内容并不少见,是儒家人文意识的集中体现。《急就篇》在“姓氏名字”部分体现了儒家的忠孝观念,在“文学法理与思想教育”部分起到了示范性的教育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博物”风尚的影响下,汉代蒙学读物表现出明显的普适性与实用性。大都蒙学读物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例如器物名称、典章制度等,更好地指导儿童学会生活,适应时展;另一方面,其适用于社会各个阶层,内容通俗易懂,广博见闻,利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二。对现今博雅教育的经验启示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在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博雅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讲求回归古典,培养健全人格。汉代“博物观”下的蒙学教育发展为当今博雅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关注个体,启发引导
童蒙教育强调从幼时对儿童启蒙,汉代蒙学读物无论从内容的广博还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上努力关注各个阶层儿童的接受能力。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的教化。博雅教育想要培养全面的人才就更要广泛关注,深入观察,关注儿童个体差异,从心理层面积极地启发与引导,鼓励其主动发现,培养兴趣,博?W笃行。
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当下,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营造让学生学会学习、自由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所谓博学,知识内容涵养量极大,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更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2.整合课程,有效教学
汉代博物教育内容繁多,可谓“杂”学,而其蒙学读物分类详尽,方法自成系统,帮助儿童厘清事物关系,培养“博物君子”。信息化时代的我们更应在注重博雅教育丰富全面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平衡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融合,??现高效化教学。
学科间的融合与贯通并非易事,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语文教师忽视科普文的学习、数学教师忽略对题目的分析等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合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整合课程的必要性就尤为突出。就语文学科而言,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展开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议题,选取相关多篇文本(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解构,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选文也应多样化,不单单包含文学类文本,而应广泛涉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新,实现高效化教学。
3.紧随时代,提升素养
对时展的关注不仅考验教师对于信息的敏感度与筛查能力,也是充分考虑学情的体现。教材中部分课文的时代背景与现下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领悟作品传达的思想内蕴,因此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营造合理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与文化审视能力。
在对生活世界细微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更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关注与学习,将培养博学人才这一目标融入博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文本解读进行影响渗透,贴合时代精神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格。
汉代“博物”风尚影响下的蒙学教育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乃至其他学科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总结博物观教学下的蒙学读物特点及优势有利于指导价值观引领下的语文教育,发扬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日后语文教学理清思路。
注 释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博雅教育论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博雅的相关认知。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2
2000年,徐高雅博士在意大利的佛罗仑萨获得“专业美容突出贡献奖”,她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性。徐高雅是亚洲美容界领头人之一,也是海外优秀的华人女性代表之一。
1977年,自英国学成归来的徐高雅博士,很快就投身一家外资企业,担任市场调查员,调查项目与她在英国所学习的息息相关,正是针对马来西亚女性对美容护肤的需求与认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当年,在马来西亚还没有一间专业的美容院,大多数都是附属在美发院,而且当时也不被称为“美容”,而是“洗脸”。所谓的美容师也只是懂得粗糙的美容技术,称不上是专业。
经调查发现,当时已有许多女性开始重视美容护肤,问题是她们不懂得美容护肤的知识、方法与技巧,也缺乏对美容护肤产品的认知。徐高雅博士逐家逐户收集了众多的资料后,突然醒悟到:要实现全马女性的美丽梦想,必须有人愿意去当开荒牛,先行打造一个美容护肤的大环境。
设立全马第一所专业美容院
有了这个念头后,徐高雅博士即刻就开设了她的第一间美容护肤治疗院,运用她的专业知识?穴徐高雅博士曾在英国一所大学内钻研美容护肤产品,之后也在英国一所生产美容护肤产品的工厂内实习?雪,提供专业的美容护肤治疗女性顾客。1977年,高雅国际美容集团是全马第一间专业美容院。
“徐院长对美容护肤有着非常执著的信念,她在欧洲做了很多与美容相关的研究工作,不断追新求变,务求把最好、最新的美容护肤知识带给女性。”高雅国际美容集团董事经理吴世才,对于太太无时无刻都抱着为美容业服务的信念相当欣赏。在90年代初,感动于太太的执著,他毅然放弃了其在金融业的高职,投入太太创办的高雅国际美容集团,并大刀阔斧进行大改革,把集团业务一口气拓展至全马各地,甚至还推展到国外市场。90年代是高雅国际美容集团的最高峰时期,全赖吴世才驰骋商场多年的经验与敏税的商业触觉,以及徐院长在美容科技专长的配合。
今天,高雅国际美容集团在全马各地约有60间美容护理治疗院,国外如新加坡、文莱、印度、菲律宾、缅甸、中国、泰国及毛里求斯,都能看到高雅国际美容集团的招牌。“其实国外的市场都是以特许加盟的方式来经营,只有马来西亚和中国市场是由我们直营”。“接下来的目标是中东国家,基本的合作条约与部署工作都已经准备妥当,我们将会以杜拜(DUBAI)作为起跑点”。吴世才表示,在未来几年内,除了马来西亚及中国的市场发展,集团将会把另一重点放在印度和中东这两大市场。因为两地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方面也越来越开放,所以对美容护肤服务与产品的需求将会提高。另一方面,高雅国际美容集团的产品已获得HALAL的认证,对于进军中东大版图是一大优势。
马中设厂 自研自制自销
高雅国际美容集团自研自制的产品超过200项,从头到脚的美容护理产品一应俱全。“主要是分成两大类,即正常皮肤和问题皮肤的护理系列,而问题皮肤又分成干性皮肤、油性皮肤、中性皮肤、敏感性皮肤等数个系列产品”。吴世才进一步表示,集团的研发部门是由徐高雅博士亲自带领,队员包括其女儿及5位化学师,所有产品都是经他们研发,以及结合最新的医药及原料配方的研究,生产一系列不但要适合各类皮肤使用,同时亦要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所以研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徐院长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非常高,既然难以找到适合亚洲人肤质的产品,她就亲自进行研发工作,自己制造产品”。1984年,徐高雅博士已开始了产品的研发工作,当时是少量制造。1997年,高雅国际美容集团在亚洲蒲种投资设厂,开始大量生产高雅品牌的产品,除此之外还帮别的商家代工,生产他们的品牌。
高雅国际美容集团也在中国沈阳投资设厂,开始时是与当地的国营机构合营,吴世才于最近把全部股份回收,使其成为高雅国际美容集团独资的制造厂。“基本上大马和中国制造厂所生产的产品是一样的,只是成分有点不同。大马气候常年温热潮湿,中国则有四季之分,所以有些产品的配方和成分会有差别”。高雅国际美容集团的美容护肤品制造厂获得大马卫生部颁发的GMP认证,品质管理方面也获得ISO9001:2000认证。至于高雅国际美容集团旗下产品,也荣获无数奖项与荣誉,如超级品牌奖、优秀产品品牌等等,全部产品皆已通过马来西亚卫生局的验证,最近更获得了HALAL的认证,证实高雅国际美容集团所有产品的成分100%由天然植物制成,不含酒精及任何动物因子。
大马美容学院的先锋前驱
1978年的一个早上,突然有人登门拜访徐高雅博士,要求徐博士传授美容护肤的知识与技术,这让徐高雅博士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开办专业的美容护肤课程。“70年代的马来西亚是没有美容学院的,徐院长是美容学院的开山鼻祖。”吴世才每次提起太太的成就时,脸上尽是骄傲之情。
高雅国际美容专业学院是马来西亚第一所美容培训学院,也是迄今唯一一所获得大马高等教育部批准及承认的高等教育美容学院,在吉隆坡、槟城、怡保、马六甲、芙蓉、巴株巴辖及新山都有分校,所招收的学生来自全马各地,也有来自中国、印度、印尼、泰国、菲律宾、文莱及中东的学生。“高雅国际美容专业学院提供为期1年及2年的美容课程,并强调理论与实习并重。学生必须学习人体皮肤学、人体结构学、卫生学、神经系统学、营养学、市场学、行政管理等等,我们与私人学院有配合,市场学、行政管理等科目会邀请他们的讲师来教课,美容护肤课程就由我们来负责,我们提供全面性的专业美容护肤课程,创办至今,徐院长至少栽培了近万名的专业美容师”。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3
在精英行为普遍趋向公正的国家之中,总是存在着批量产生这类精英的教育体系。可以说,但凡现代历史中信奉和平社会改良的国家,一般都存在着用理性主义教育精英的传统。正是这种精英教育催生出了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而在美国精英辈出的历史中,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博雅教育可以提供一个重要的答案,如果不是最重要的答案的话。
教育精英还是大众?
在20世纪初期进步主义运动之前的美国,职业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的分野非常严格。上流社会子弟接受精英教育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平民阶层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成为这个国家的劳动者,成为某种社会惯例。即使到了今天,精英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区分还是很明显,在美国上哈佛、耶鲁等名校和好的博雅学院并不便宜。学生学费最高达到每年6万美元,最低也有3万美元。加上其他的费用,4年下来是一个天文数字。相比之下,社区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学费只有4000到1万美元。当然,现在的贫民子弟也有机会接受精英教育——这些学校的奖学金制度保证了少数家庭困难但学业优秀的学生的加入。但在20世纪初期,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野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中产阶级与劳工阶级的分野还是很明显的。
除了经济因素外,精英阶层对教育的理解也是美国教育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精英教育与公民教育所秉持的不同理念其实是植根于两个时代的政治哲学之中,两者关于理性主义教育的不同态度可以用施特劳斯这段话来说明:
“古今政治哲学对理性教育持不同态度。现代政治哲学认为人性恶属于无辜恶,可以通过理性教育来逐步克服……古典政治哲学对通过普世理性教育克服人间恶的想法并不乐观……它所采取的教育策略是少数精英教育,试图通过结合哲学理性和政治激情,引导大多数人避恶趋善而驯顺人间的道德恶。”
古典政治哲学宁愿进行精英教育,以精英引领大众,这也成为西方社会中迟迟不愿将高等教育普及到平民阶层的最重要理由之一。不过,美国的经验表明,精英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政治关怀,将使这个保守主义营地最终转变为民主政治的价值和知识生产基地,成为进步主义运动最重要的动力来源。
精英教育的本质
所谓精英教育有何不传之秘呢?其实,精英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美国建国的历史有200年,但博雅教育的历史至少有400年。在这里,博雅教育的Arts用的是复数,指的是“通过经验、学习、观察所获得的技艺”和“学问的领域”的合成词。教育学者认为,Arts是指素质、能力和思想之类。所谓“未有美国,先有哈佛”。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就是典型的博雅教育,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涵盖了宗教学、哲学、科学、文学、希腊文化、历史和社会分析、道德推理等七大类文科教育。博雅教育的宗旨为理性思维的培养,即着重于思想而非学术。按纽曼的说法,“大学是一个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的训练”。
那么“智慧”该如何养成?从博雅教育方式来看,其通过学术研究和课堂辩论寻求真理。而专业融合、师资优质、小班教学、社团教育可视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专业融合”指的是学生在前两年不确定专业,到第三年才挑选专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广泛兴趣。“师资优质”是指这些学校由于工资高待遇丰厚,经常能够延请到毕业于名校的老师,这些老师通过学术规范等的训练,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些学校里,班级教学人数一般不能超过25人,由于规模小,方便课堂讨论和)(辩论,师生间互动密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这些学校的社团组织活跃,公益活动频繁,比如在弗吉尼亚的一所1400人的博雅学院,社团组织就有70多个,还不包括宗教组织。
人的理性思维不只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非经专门训练就无以养成的能力。在博雅课堂上经常讨论一些涉及人类根本价值观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笔者曾在弗吉尼亚一所博雅学院开设《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就包括“你认为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对美国的制度设计有什么影响?”“美国能否单独领导世界?”“谁对伊拉克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们思考人类命运,使他们自觉地走向人道主义的思维习惯。此外,学生每年有一个月时间到不同的国家去旅行并撰写考察报告,由教授带队。这是学生们接触和了解不同文明和文化,形成多元主义文化观的好机会。
从“精英教育”到“公民教育”
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最初的大学博雅教育都是为精英阶层服务的,培养的是这个国家政治和经济上的领导者。但一旦教育互动和人口结构变化的过程得以展开,教育就要按自己的规律、而不是上层阶级设计好的路线来进行。于是在20世纪初,随着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风潮,教育领域也开始了对精英教育的反思,不但要求普及初、中等的义务教育,同时也要求更多的平民子弟能够进入大学博雅教育,要求精英教育成为全民教育,史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实际上,精英教育普及化的过程在当时的欧洲已经发生了。在欧洲中产阶级曾经被贵族认为是粗俗的代表,属于“下等人”范畴。但法国大革命后,中产阶级的崛起已不可避免,草根群体更广泛的参政也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教育正在形成中的统治阶层,就成了贵族和知识分子们所关心的问题。这一点在马修?阿诺德的著作中被直言不讳地提了出来:“要对粗俗的中产阶级进行希腊化教化。”在此背景下,原来主要以贵族和僧侣为对象的精英教育扩展了其范围。特别是在欧洲封建贵族和中产阶级进行权力更替的上百年时间里,博雅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速,原本被少数贵族和僧侣所享有的教育开始扩展到中产阶级人群。
在当时的美国,精英垄断教育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工业文明使民主政治的实践过度偏向经济利益考量,其所引发的文化层面的反弹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强烈的体现。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以及欧洲纳粹和共产主义运动所导致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危机,使得知识分子阶层开始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这成为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帕克、杜威和M?约翰逊等教育家,都通过构建全新的试验性教育机构、广泛的宣传,以及社会运动等方式,要求精英教育体系普及为全民教育,并强调学校为现实生活服务,把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对民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精英教育成为了普遍的公民教育的一环。其所体现的,既是美国教育的政治关怀,也是美国政治的教育关怀。
精英教育之所以能够普及为全民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精英教育自身的理念所致。对精英阶层来说,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如果大众不能以理性的方式与其对话的话,那么这种能力无疑会大打折扣。因此,这种理性思维的训练必须延展到其他阶层。如此,精英人群和其他人群的对话才有可能。
除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外,博雅教育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服务大众的精神的培养。这种自由文科教育曾因背后有作为支撑而获得内在的力量,但在现代社会,这种味道已经渐渐淡化,转而以现代文明准则,如人权、平等、自由、公正等作为其核心内容。而博雅教育所提倡的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以及到非洲等穷困地区考察和服务,通过亲眼看到、亲身帮助苦难的人民,可以激发年轻人伟大的同情心,使其获得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一个国家精英的自觉,正来自于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电影《蜘蛛侠》所宣扬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典型精英文化理念之所以在美国被广泛接受,是因为这个社会从小就接受着这方面的教育,不但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如此,就连草根群体也是在这种教育和文化影响下长大的。实际上,平民和草根更需要掌握精英文化,原因很简单——平民需要以此标准来要求他们的精英。这种要求也成为博雅教育扩展至平民阶层的重要原因。
教育与政治的互动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发生的时候,美国的民主政治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女性选举权落实后,美国社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总人口的半数。既然有资格享有民利的人数如此史无前例地扩大,那么民主政治文化的培养就必须从少数精英扩展为全民。精英教育走向公民教育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民主政治文化不是靠每年一次的选举活动或者报纸上的启蒙文章就能培养得出来的。贡斯当有言,任何人都可以在斗室中起草最完美的宪法文件,但在实践中践行民主则是另外一回事。而此前的博雅教育就是一种发生在课堂的“准实践”,它经过集中严格的思维训练,使民主政治文化成为公民的天性、习惯与能力,并“顺便”成为一种信仰。
所以,在教育这个环节上,进步主义最先是由一群接受了现代人文教育的精英人群发动的,最终扩展为全民参与的公民运动;而公民运动最终改变的不仅是国家,更是公民自己。博雅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其背后是精英与平民阶层的融合。二者的和解和相互渗透,给美国社会克服工业文明弊端、获得经济社会再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以美国的平等主义共识建立的过程为例:在宗教神学为政治合法性的辩护于启蒙时代之后逐渐失效后,经由理性主义而得到的政治合法性成为国家存在的唯一法理依据。而美国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家、直觉主义政治哲学家,包括罗尔斯在内,都不约而同地以“平等”作为展开其他全部政治伦理的起点,就是经由理性思维的推演,而不是道德直觉而得来的答案。于是,在共同的理性精神和平等共识下,观念斗争反而成为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分裂的源头。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博雅教育思想 萌芽 演变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47-05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被译成“文雅教育”、“自由教育”)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它的基本精神一直在传承和发展。时至今日,博雅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特别是高等教育,仍然是重大的,博雅教育仍然在提升、发展着现代教育的知识观、人才观。这也是现代大学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问题。今天,我们梳理博雅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发展完善博雅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一、博雅教育思想的渊源
博雅教育思想渊源于古希腊,学者们普遍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博雅教育的创始人。其实,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已经出现了博雅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博雅教育思想萌芽于毕达哥拉斯
希腊的古风时代(公元前800至前500年)既是希腊教育制度的成型时期,也是希腊教育思想的发生时期,产生了希腊最早的教育思想家。被黑格尔誉为希腊“第一个民众教师”的毕达哥拉斯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毕达哥拉斯把数当作世界的本源,认为数具有完全、匀称、和谐三种特性,这些特性乃是天心所示,也是人心所求。因而,如何化天心为人心,就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他进一步认为,生活的全部目的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通过对数的研究、体会、领悟以及日常生活的训练,实现灵魂的净化,达到和谐、完善的境界。这种教育价值观就是要求为知识而求知识,为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净化接受教育,而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博雅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生活有“鄙俗”和“高尚”之分,前者通过实用、谋利为目的的“劳作”使人得以谋生;后者是一种以深思作为最高理想的闲暇生活。“闲暇”的生活才是自由人的生活,而“劳作”的生活则是奴隶的生活。基于对生活的这种理解,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分为“自由教育”和“偏狭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性的完善为最高目标的教育。“自由”就是不“鄙贱”、不“卑陋”。“任何职业、工技或学课,凡可影响一个自由人的身体、灵魂或心理,使之降格而不复适合于善德的操修者,都属‘卑陋”’,“人们所行或所学如果是为了自身的需要,或是为了朋友,或是为了助成善德的培养,这不能说是非自由人的作业;但相同的作业,要是依从他人的要求而一再操作,这就未免鄙贱而近乎奴性了。”如果某一科目只是针对受教育者未来要从事职业的要求而提供训练,这一科目就是“鄙贱”的;另一些科目是为了对受教育者提供普通训练的“基础课目”,使他们适应闲暇的生活,它们就是“自由”的。
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是帮助自由民享受闲暇的教育。这种教育只适合于自由民,自由民不仅要工作,还要享受闲暇。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勤劳和闲暇的确都是必需的;但这也是确实的,闲暇比勤劳更为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获致闲暇。”闲暇应有“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在闲暇中,人们发展自己的理性,操修“善德”,以造就“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体现了雅典自由民的文化性格,他们重视理智、德性和审美修养,轻视知识的实用价值。概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的基本思想是:博雅教育意在发展人的理性,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各方面和谐发展,目的是为了个体能积极享用“闲暇”,为从事“沉思”准备好条件。博雅教育排斥任何为从事某种职业或其他实用目的做准备。只是为献身于理性的思维和为对客观真理的探索做准备。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他的教育思想是有阶级局限性的,但他所提倡的这种发展人的理性,通过对人的闲暇教育来体现对人生目的的终极关怀的自由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史的宝贵财富,影响了人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博雅教育思想的传承
西欧中世纪时期,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为世人所遗忘,基督教成为一切文明的载体。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只有皈依上帝才可以获得自由。在教育目的上,理性不再成为自由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成为论证上帝的补充性手段,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古希腊自由教育为发展人的理性、提升人的价值的宗旨,其结果是神性压倒了人性。中世纪漫长的岁月在强调“无知”及歌颂“信仰”高于“理性”中度过。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使人们回归古代西方的文明,使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又重新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强调人性尊严,注重自由抉择,提升人文气息,成为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在一些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在那个时期,经典学问被等同于博雅教育。”博雅教育被赋予了“人文教育”的含义。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撰写了专题论文《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博雅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弗吉里奥对博雅教育的定义是: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致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他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截然对立。
雅典时代之广博及优雅教育,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所钦慕。身体发展要优雅,心理发展要均衡,这些应取法古希腊、古罗马的七艺教学。以拉伯雷为代表的博学派认为,人的自然要求人作为“全人”,即一个全面和整全的人:他有强健的身体,灵巧的双手,艺术的造诣,要穷尽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博雅教育只有全面把握人类的知识。才能满足人的自然根本需要,因此,博雅教育的首要原则,不是规定知识门类,而是确立以知识总体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博雅教育是“贵族式”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宫臣、绅士等。
三、博雅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当历史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阶层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所需要的谋生技能也越来越专业化。古希腊及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们所倡导的重理智、
重伦理、重个人优雅品质这样一些悠闲、博雅的知识观受到了功利主义知识观的强烈冲击。教育突出其职业性、专业性,专门性的价值取向逐渐成为世界教育的总体特征。然而,博雅教育思想顽强地与日益躁动的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观对抗着。
在近代,博雅教育在英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博雅教育思想论述者。18世纪是英国博雅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专门论述博雅教育的代表性论著有英国科学家普莱斯特里1765年撰写的论文《面向公民和积极生活的博雅教育课程》,以及英国教育家维塞斯莫・诺克斯1781年的著作《博雅教育:或,关于获取实用与文雅知识的应用性论文》。这两个人的著作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普莱斯特里的论文在1826年前改版了16次,而诺克斯撰写的《博雅教育》一书在1781~1789年间就发行了10版。到了19世纪,英国博雅教育话语激增并日益体系化。英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及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亨利・纽曼丰富发展了博雅教育思想。
博雅教育在20世纪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坚守博雅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赫钦斯、列奥・施特劳斯等。
(一)赫胥黎的博雅教育观
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博雅教育受到了挑战,科学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英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赫胥黎虽然也顺应时势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但他却是坚定地站在博雅教育的立场上,对当时教育实践中基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人文学科教育的现象提出了批评:“看到一种为了科学而扼杀或削弱文学与美学的倾向,我感到极大的遗憾。对教育性质所持的如此狭隘的观点,与我所坚持的应当把一种完整的和全面的科学文化引人到一切学校的信念毫无共同之处。”不过,他的博雅教育观已与传统的博雅教育观不同,他对“自由人”作了全新界说,为博雅教育做了新的诠释:要使人在现代意义上获得自由,就必须用与人在这个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知识去武装自己,这些知识就是“艺术与科学”。在他看来,真正的博雅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理智训练这一唯一日的,而是包含了广‘泛的内容,深入到一切可知的领域,赋予科学与艺术以重要的意义。他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课程和人文学科应当保持平衡,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狭隘的、不正确的,都将给理智的发展带来损害。大学应当文理科相互渗透,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扎实的文科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的颠覆,是博雅教育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赫胥黎使自己的教育观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存在条件,使它在抵抗功利主义教育观时获得了新的力量。
(二)纽曼的博雅教育理念
约翰・亨利・纽曼是19世纪博雅教育的伟大倡导者。在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几乎成为教育潮流的时代,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雄辩地维护了博雅教育。
纽曼写作《大学的理想》时,构成博雅教育的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开始发生变革。一方面,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人都能从业,且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上升。但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英国大学固守传统,注重理性培养和性格养成,排斥科学教育。为扭转这种局面,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英国资产阶级把目光转向高等教育。英国在传统的大学之外建立专门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大学和学院,出现了所谓的“新大学运动”。新大学重视实用技术教育以培养实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英国传统的大学理想已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纽曼以人文主义学者的身份,全面、综合地对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论述。
纽曼把整个论述的逻辑起点建立在他对大学的性质所作的解释以及他对所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认识基础之上。他在《大学的理想》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他认为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和完整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他认为“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和条件”,追求知识是一种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的最大目的在于精神本身,所以,“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种知识应被称作自由知识或绅士知识。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取这种知识,应把它纳入大学的范畴”,“知识之所以真正高贵,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值得追求,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结果,而是因为知识内部含有一种科学或哲学的胚芽。这就是知识本身即为目的的理由。这就是知识可以被称为自由知识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纽曼认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纽曼认为,所谓自由教育是指“通过这种教育,理智不是用来造就或屈从于某种特殊的或偶然的目的、某种具体的行业或职业抑或是学科或科学,而是为了理智自身进行训练。为了对其自身故有的对象的认识,也是为了其自身的最高修养”。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绅士的地方。“成为绅士是好事: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是好事――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它们都是大学的目标。”
纽曼反对狭隘的专业训练,但并没有否认专业或职业训练的价值和需要,而是强调专业或职业训练必须由博雅教育作为先导,因为使人的理智更加完善的博雅教育能够使一个人为更多的专业或职业做准备。他在演讲中指出,“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对心智的培养既包括我所讲的自由教育或非专业教育,也三包括评论家们所讲的实用教育”,“自由教育尽管并非专业教育,但它却具有真实和充分的实用性。”纽曼“反对把专业的或者科学的知识当作大学教育的全部目标”,但是他又明确表示,他不想“不尊重专门的研究、技艺、职业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对于专业训练,首先需要的是博雅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提高了审美趣味,形成了独立的判断力、深邃的思想见解”,总之,人通过接受博雅教育之后,“已经进入一种智识状态,可以从事我所提及的各种科学或者志业,或者任何别的他感兴趣的或要求他具备特殊才能的专业,而且他一旦干起来就会干得得心应手、优雅、灵活、马到成功。”
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可视为博雅教育学说的集大成之作,在所有论述“博雅”教育的著作当中,纽曼的论述最成体系,也最为详尽深入。纽曼上承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奥古斯丁的思想以及18世纪的绅士教育传统,下启赫钦斯的思想,在博雅教育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赫钦斯的博雅教育思想
赫钦斯是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的大学校长之一。赫钦斯
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名誉校长达22年,他一方面实践着博雅教育,同时也发展了博雅教育的理论。
在赫钦斯时代,实用和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主导作用。他对当时的教育沦为科技与实用的附庸,陷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迷途非常不满。他极力揭示博雅教育的真正价值,把西方正统的博雅教育与美国民主政治哲学的理想、自由社会观点、人性教育主张、永恒价值的课程观相整合,提出了“人人的博雅教育”口号,希望使已经趋向于商业化的教育,重新回归自由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是最具价值的,最适合于现代工业社会,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教育,也是各国教育制度中至为重要的一环。他认为自古以来博雅教育都是培养人的优秀品性,以人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因此具有人性的价值。而“其他种类的教育或训练皆以人为其他目的的工具,例如赚钱谋生等,并非以人为终极目的”。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心灵的陶冶,更是进行训练以产生智慧的行动,换言之,博雅教育目的是在培养拥有智慧的公民。由于博雅教育是训练正确思想、陶冶智性美德与心灵,并养成标准正确的行为价值观的教育,因此,也被认为是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并非背道而驰,而是相辅相成。博雅教育正可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一种共同的学术基础,从而强化专业教育的实施,在现今经验科学迅速发展、信息剧增的情况下,相同的基本教育显得更重要。赫钦斯明确主张,没有博雅教育,就没有大学。博雅教育应成为大学各高深学术或专业研究的共同基础。所有专家学者或研究人员,在开始专业研究之前,必须先接受博雅教育的陶冶,建立广泛的共同知识基础,培养起与别人交流的技能与兴趣,才能成功。
赫钦斯的博雅教育思想推动了美国20世纪中叶的通识教育改革,并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已超越国界,对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开始转变以往过分强调职业训练和专业教育的大学办学方针,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注重文理科目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四)施特劳斯的博雅教育思想
列奥・施特劳斯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政治哲学家。他一生执教于美国若干著名大学,多次从其政治哲学的高度来阐释他对博雅教育的主张和见解。施特劳斯以“文化”为“博雅教育”的逻辑起点。他认为博雅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博雅教育是指对人类心灵的培育,是培养完美的贵族气质和优异的人的教育,它要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异与卓越。培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接近“最伟大的心灵”及其留下的杰作。
概括而言,施特劳斯的博雅教育是使人脱离庸俗,赠予人以美好经历的教育。施特劳斯把博雅教育总结为“作为与最伟大心灵们的不断交流,是一种在温顺而不只是谦卑的最高形式之中的试验。它同时是一次勇敢的冒险:它要求我们完全冲破智识者的浮华世界,它和他们的敌人的世界完全相同,冲破它的喧嚣、它的浮躁、它的无思考和它的廉价。博雅教育是从庸俗中的解放。……而博雅教育将赠予我们这样的经历,在美好之中。”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博雅;党员教育;心智之美
当前“素质教育”正成为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而“素质教育”这一词又是从“博雅教育”一路发展演变而来。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普通教育、素质教育或养成教育。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作为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模范代表,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和党能否永葆先进性。学生党员教育中引入博雅教育,使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博雅教育的含义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称之为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现阶段对博雅教育的解释,是以博与雅为合成体的教育理念,“博”乃知识渊博之谓也;“雅”则解释为高雅,指一种精神品格与道德修养。博、雅二字连用,乃指知识渊博而又精神品格高尚且道德修养高雅。这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目标,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的熏陶结合在一块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过程,与中西古典教育的传统是一致的。像中国先秦儒家强调教人以“六艺”。所谓“六艺”,指诗、书、礼、御、射、数。这六艺绝不仅仅是实用知识,它们虽然有实用功能,但先秦儒家教人以“六艺”,其最终目的是要将人培养成“君子”。所谓君子,首先要有德行,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有高雅的文化修养。同样,古希腊时代的学者提倡“七艺”,它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音乐;学习这些知识,主要不是将其作为职业谋生的手段,而是为了成就一种人格。这些表面上看来是实用性的知识,其实都寄寓着内在的人格培养与精神修养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古希腊时代将这种文化教育视之为“自由主义教育”,一种以自由人的人格养成为目的的教育。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引入博雅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主流还是好的,学生党员队伍整体上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广大学生党员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责任心比较强,并且富有进去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较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在充分认识到高校党员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值得关心的问题。
1.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重视不够。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重视入党前教育,轻视入党后教育”。在学生党员入党前教育工作抓的很紧,经过长期考察和教育培养,经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择优发展,能够入党的学生综合素质都相对比较高。在学生入党后,基层党组织就轻视入党后教育,习惯以管理、使用代替教育,对学生党员全面成长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缺乏关注。
2.党员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一般的党员教育主要以组织生活、党员培训等形式为主。组织生活一般以紧跟形式发展选择教育内容,如及时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内容纳入党员教育工作中,但都缺少计划,缺乏总体安排。党员培训班一般是针对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的集中学习,主要形式也多以课堂教育为主,缺乏吸引力。但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和冲击很大。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党的力量不断壮大同时党内的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等纷至沓来。教育学生党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拨云见日”、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成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必须要系统规划的重要课题。
3.高校基层党组织总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基地,因此基层党组织就应该为学生党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应该为学生党员提供加强党员教育的平台和既机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管理层的人员缺乏,特别是党务工作者。就目前的在杭高校而言,大部分的在杭高校的学生党务工作都是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来承担,他们大多日常工作琐碎、繁杂。特别是政治辅导员,按照我校的比例,200个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事实上政治辅导员还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繁忙的管理工作使辅导员不能专心于学生党务建设,那就更加谈不上党建工作的创新,以及党员教育的丰富了。
(二)针对学生党员教育现状,引入博雅教育的重要性
纽曼所强调的大学精神,即博雅教育,他所提倡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这里的“博”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单纯的知识积累,天文地理,鸡毛蒜皮,无所不知,而是指学识的融会贯通,养成一种全局和统摄的沟通事物细部的系统能力,它涉及到“心智的扩展”。所谓的“雅”可能是指心智的一种品位,涉及的是“心智之美”,它能为简单的思想赋予一种高贵的情怀。大学当然要学习各门专业知识,但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提供给学生这种使得品性得以纯化、丰盈、充沛而且舒展的人文基础。纽曼说,我们要使人性变得完美,不能消除人性,而是要为人性添加一些超越自身的东西。
结合前面我们所分析的目前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其实高校的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对党的认识也因为党员教育问题逐步下降,更有少数学生入党动机不纯,一旦发展为预备党员或转为正式党员后就放松自己的要求。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的不断膨胀,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带了许多不同思想领域的观念,这对很多学生党员而言,和普通的大学生是一样的,他们会迷失自己的方向,甚至迷失自己的信仰。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是不一样,他们都是未来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是我党的新鲜血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的中流抵柱,是提高找党的执政水平、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对学生党员教育要从党员被教、党员受教转化为党员教育后的内省。博雅教育的“精神成人”、“心智之美”都符合现代学生党员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也能使目前学生党员教育从狭隘的形式领域中解脱出来,真正提升学生党员的素质,成为党和国家优秀的接班人。
三、引入博雅教育,深化学生党员教育
(一)加强学生党员系统性教育,构建党员教育体系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党的组织结构和党员教育工作网络,是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础。班级学习小组(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入党前集中培训)、预备党员培训班是我校党的教育的三级教育网络,是各级党组织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托。在发展三级教育网络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应把着力点放在党校阵地建设上。分党校应根据学校党校的政策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针对当时的事实政治开展专题教学,使学员从对时政的掌握来温习理论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教育、考核、测试“一条龙”管理模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考评,还可以选派优秀的预备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学习小组长,进行挂职锻炼。建立党员责任区,签订党员责任书。班级学习小组,由党员干部带领进行理论学习,促进学生党员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抓好学生党支部的系列主题教育。围绕各高校党委中心工作,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是对学生党员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在活动中,学生党员能够切实感受新时期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体验党内生活的严格训练,锻炼党性、提高觉悟、坚定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塑造党员的良好形象。
(二)利用“第二课堂”,丰富党员教育模式
第二课堂是围绕创新教育、创新型大学生党员培养的目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方面的创新教育。
1.通过“红色网站”,积极创新、开拓网上思想阵地。利用网络媒体,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如在网上学习《选集》《邓小平文选》和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著。
2.观看影片。如《生死抉择》《邓小平》《信天游》等教学录像。
3.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科技博览等栏目播出的内容,从身边生活和社会环境发展的实际看国家和世界面貌的巨大变化。
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和加深对第一课堂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大学生党员更加直观、形象地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更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研究课程理论的兴趣。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党员理性、感性双认识
社会实践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科技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创新。它是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内化为思想素质、外化为行动的重要关键。它将课堂教学同各种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学生社团、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和锻炼,直接体验人生和社会,省悟自身的不足,完善自我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学生“三下乡”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直接与群众接触,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使大学生党员形成整体奋发向上的可喜局面。
学生党员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将博雅的理念、内涵、意义、真知贯穿于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使学生党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涵养,真正地的从一言一行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博雅教育的“心智之美”。
参考文献
[1]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蔡国春。新中国高校学生工作50年[J].思想理论教育。1999(10):56~59
[3]杨景振,刘玉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5(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