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论文(精编5篇)
【导言】此例“博雅教育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1
也谈教师品味
英语组 万相骅
品位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质量;品位是一个人的情趣;品位是思维,是涵养;品位是人生的态度;是对自然、对美、对和谐的亲近和本能的认同;是对艺术的感知力、鉴赏力,是生活的细节。文雅的谈吐,得体的衣着,高尚的内心,丰富的情感,渊博的学识,非凡的鉴赏,谦逊的举止,热爱生活,喜爱大自然,也即。谦和而不自卑,高贵自尊而不盛气凌人,节俭而不吝啬,富有而不挥霍,彬彬有礼而不刻板拘谨,随意而不放肆,自然流露而不大肆张扬。品位不能破坏自然,品位不能影响人的健康。其实品位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可以有品位,品位是在丰富内涵和培养情趣中得来的,健康、干净、勤快、读书、丰富自己,就一定会有品位。作为教师,当然更应该有品位。
“一个有品位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具有理性精神,善解人意,具有良好生活习惯和修养,在生活细节各方面都表现出良好教养的人,是一个气质优雅、兴趣高雅、心胸豁达、幽默风趣的人”,这段话摘自《教师的幸福资本》”,在寒假中拜读了雷玲编著的这本书,对自己的职业—教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在步入中年之时还保持着极其年轻的教育生命。
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能使教育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个性。这样的教师绝不会满口讽刺挖苦,而是举止文雅,浑身散发书卷和向上的力量,一个有品位的女教师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充满了高雅的气质。
教师的品味是真挚的爱和慈善的宽容,似乎很少有教师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把教师当做亲人。这种纯真的情感一辈子都不能割舍,这种让学生想起怦然心动的感觉从哪里来?它来自学生在校园里所感受到的老师真挚的爱和慈善的心。没有教过调皮学生的教师是不存在的,让所有调皮的学生都难以忘怀、感激涕零的教师并不多,一个教师以爱的情怀教育学生,以海的博大去宽容学生,比任何高明理论的说教都有效,它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的无私、真诚的品质。
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具有理性精神、闪烁人性善良的光辉,其博大的爱惠及与之接触的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师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修养,在任何生活细节方面都表现出一个有教养的人,是有着良好、温和和优雅性格的人,礼貌而懂得关照别人,这样的教师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有信念和理想,能自得其乐,享受宁静而富足的生活。有自主意识,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去行动,会因此获得一种挺立的人。
因此,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在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要真挚博爱、慈善、宽容。
第二、关注学生成长,把学生做人教育放在首位。
第三、多学习,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第一大兴趣,“腹有诗书艺自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博雅教育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博雅。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2
再具体落实到三门人文科学:第一学年连续三学期,内容是“文学、艺术、音乐”,其中,文学:西方历代诗歌、荷马史诗、圣经、莎士比亚、屠格涅夫、乔伊斯和美国作家选读;艺术:历代西方绘画作品、历代西方雕塑作品和历代西方建筑;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第二学年连续三学期,内容是“史学、修辞学、戏剧、小说、哲学”,其中,史学: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吉本;戏剧: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小说:奥斯汀、康拉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第三学年连续三学期,学生可以向几个不同专业方向选修:一、文学,二、批评理论,三、艺术与音乐,四、外国语言与文学(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有些重要经典在不同学科、不同学年里反复出现,意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作品,仅就这一点而言,课程设置者的良苦用心也不难领会。从以上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除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外,确有特别针对美国社会和一般针对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多元化、离心力和权威崩溃等等现象进行补偏救弊的设想,这一点,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他们根本问题的背后有一个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考虑:这样一个新的、现代的、离散性的共和国如何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的language、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是美国通识教育的中心。”[3]P317而斯坦福大学1987年的通识教育改革之所以会成为全美政治的风暴中心,正因为这次改革在原先的“核心课程”中加入了部分像《老子》、《论语》、《源氏物语》等等非西方文明的经典,被认为是颠覆了通识教育巩固学生“西方文明认同”的核心目的;由此引发的大辩论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贯穿到90年代,辩论的焦点便是集中在通识教育究竟是要贯彻“西方文明中心”还是“杂多文化主义”。
其实,单纯从表象上看,与国家大学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的自主转型不同,由部分学者倡议、部分大学(经有关部门同意)着手试验的通识教育或者叫博雅教育一开始便是模仿的,仿效的对象主要是美国,虽然模仿者言语中推崇的是英国、批评的是德国。这样一来,中国的通识教育一上来也就同样面临一个核心纲领问题,不过在这一点上,“文化自觉”的目标让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自觉追求一个自主的立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年轻的一代大学生如果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一无所知,如果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人文教育的大课题。”而一个更强意义上的政治意图则表现在对“更根本的问题”——精英——的关注:“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差序结构是否会消失。”然而,无论是看重综合素质而叫“人文(通识)教育”还是关注特殊精英而称“博雅教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中心”和“杂多”的矛盾在这里不仅没能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呈现出远较美国复杂的问题。与上述哥大、芝大的通识课程相应,下面我们重点考察中国山东大学的人文教育和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博雅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山东大学:从2001年开始,山大决定依托自己“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在全校非文史类的本科生中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整个课程尝试与目前高校中开设的《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公共政治课程互相补充、互相深化,意在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积累一种“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经验”。全课程共分五个单元,以人物、事件和文化成果三大类贯串。第一单元:包括中国、中华、中华民族的由来,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界定,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内容。第二单元:通过对史前至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人物(如屈原、孔子、孟子)、特定的历史事件(如“大洪水”)、特定的文化成果(如《尚书》、《诗经》)的讲授和讨论,使学生体认和领略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第三单元:讲授秦汉至隋唐时期特定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苏武、唐太宗)、特定的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特定的文化成果(如唐诗、敦煌、丝绸之路)。第四单元:讲授宋元至明清特定的历史人物(如宋太祖、岳飞、王阳明、郑成功)、特定的历史事件(如东林悲歌)、特定的文化成果(如科举制度、宋词与宋世风流、《牡丹亭》、《桃花扇》)。第五单元:讲授鸦片战争以后特定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宋庆龄)、特定的历史事件(如晚清变局、抗日战争)、特定的文化成果(如京剧艺术、长征精神)。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中大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始得比较早,从1995年起就是当时国家教委选择的试点高校之一。
相比之下,博雅教育也是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其中2003年岭南基金会决定将资助中大的方向调整到“博雅教育”上,对此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5年4月,中大决定成立中大博雅学院,将“博雅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带有某种“精英教育”性质的素质教育方式来实验。鉴于目前中大博雅学院课程设置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我们姑且以2009级2010、2012年的课程设置为例,管窥蠡测,来了解一下其中所体现的博雅教育理念。2010年第一学期:希腊文;但丁《神曲》;古文字;拉丁文进阶;柏拉图;英语;科幻电影与后现代;宋诗、宋词与两宋社会;年第二学期:希腊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佛教治国教化传统;四书;海外中国研究;问题研究。2012年第一学期:早期西方现代(莎士比亚)[选修];7至19世纪的中国社会;专业日语;中国古代文学(宋元);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古信仰与传统观念渊源;宋代政治制度史;明代经济史;罗马帝制时代。2012年第二学期:《道德经》、《金刚经》;博物馆文化;与民主;弥尔顿;早期;专业日语。
毫无疑问,立足于“文化自觉”的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不能是风花雪月的小资教育,理所当然有它的公共关怀。有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能立起来,需要有力量的东西,因此希望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能“亮出自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的立场”。山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初步体现了这一政治意图的前半部分;相对于“杂多”而言,山大的课程有一个“民族精神”的“中心”。然而,即便如此,课程仍然引出几个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真正的中国传统是一种“天下”观念,“民族”观念是后起的、或者说更多是舶来的。从学术层面看,异议之一是,“中华民族形成于什么时候到现在还在争论。中华民族到底以什么时代的民族精神作为我们现在的精神”?其次,全球化的今天,两千年“大一统”中国文明在世界之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总体上仍然悬而未决。史学家陈寅恪对此说得很沉重,认为“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较陈寅恪当年为剧,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如何凝聚出共同的东西作为今天人文(通识)教育的“中心”应该是关键所在。
中大博雅学院的课程设置粗粗一看让人眼花缭乱:希腊文、拉丁文、柏拉图、《道德经》、《金刚经》……还有罗马帝国,等等,虽然整体上可能受限于师资力量而略显纷乱,但也确实当得起中文的“博雅”二字。如果说山大的人文教育课程与哥大略有相似的话,那么中大博雅学院的风格就更近于芝大的特征。问题在于,芝大的课程设置完全围绕“西方文明”这个“核心”,中大博雅学院的课程则似乎把世界文明包罗殆尽。如果说,博雅教育的基本关注之一是“传统形成的智慧”,中大博雅学院课程体现的是什么“传统”、哪一种“智慧”?实际上,中大博雅学院的课程包含更大的政治上的雄心,它想创造一种新的传统;把中、西问题转换成古、今问题是策略之一。中大博雅学院的博雅教育启人疑窦的地方在于其“精英教育”中的“精英”如何界定。且不说按照中国政治传统“博雅”并非衡量“精英”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有朝一日这些像尼采一样自视为“稀世之人”的精英将如何对待我辈“庸众”?当前与这类精英理论大有瓜葛的施特劳斯主义恰恰在这一点上总让人疑心他们在秘密教诲“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谦诚尚雅;师风;和谐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54-02
0 引言
人们寄希望予教育是因为教育的本性是塑造人的过程,让受教育者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全人”,走向社会。教育要为保障人人享有发挥自己才能、掌握自己命运而提供必需的思想、判断、人文情怀和劳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大学首当其冲承担着这个责任。大学之“大”,本质就在于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研究、融合、传承和创新学问,培养社会栋梁之才。支撑这个“大”的最根本东西就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文化作为一种力,即“文化力”,对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已被广泛认同。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学校的一种表现,它必须融入学校师生的思想与行为。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场所,文化是学校的空气,是学校的生命之水,离开了文化,学校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文化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体现和标志。大学校园可以没有雄浑的大厦,可以没有浪漫的树林,然而,校园和谐的文化之魅力以及它所传递出的文化气息值得我们去感悟。高校教师是组成学校文化的细胞、分子,值得重视、发展和培育。下面,就高校教师谦诚、尚雅的教风对构建和谐校园发展谈一点感受和体会。
1 谦诚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和谐校园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
教风谦诚,首先要谦虚。君子须不断进取,以“仁为己任”,为此必须不断反省自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即所谓“有若无,实若虚”。只有这样,表现在为学上,才会“不耻下问”,才能深刻体会到孔子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感叹。教师的谦诚也体现在阳光心态上,要“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忙碌、但快乐着是我们应有的特色,不抱怨不放弃,时刻充满朝气的工作。在集体中,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职责明确,又互相帮助,形成积极乐观,学术气氛浓厚,健康生活的良好风气。教师的办公室应常常回荡着激烈的讨论声,理论内容的理解、科研思维、以及讲授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激烈的争论中逐渐碰撞出火花,让人豁然开朗。一个融洽和谐的集体会让大家乐于在集体中发挥贡献自己的才智。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主动去关心了解学生,谦虚诚恳地与学生讨论学习、学术问题,通过建立沟通平台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关爱的温暖。
教风谦诚,其次要谦逊。教育是把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人格养成的过程。在人格上,谦逊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即“自卑而尊人”。只有对他人尊重,才能保持自尊,在这个意义上,“谦逊”可以说是保持君子人格的前提。因此,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
成之”。
2 尚雅是教师的风采,更应成为和谐校园内每位教师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教育本身是一个缓慢、优雅和美妙的过程,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把“书”读好,把“人”做好,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内心从根本上是尚雅的,是优雅而高尚的。
一所大学关键不在于大楼,在于大师。而文化素养既体现为大师自己稳定的文化品质,更外化为影响学生成长和大学特质的文化。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有高品位的文化,高品位的文化则往往来自于谦诚、尚雅的师风。
师风尚雅,首先要有高尚的文化品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在这三个提高中,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大学自身文化品位的重要支撑。
师风尚雅,其次要有优雅的人格魅力。作为高校教师,他的教育理念、道德人品、思想境界、教学作风、文化知识底蕴都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知识的广博性,这些对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由于喜欢授课教师风趣智慧的谈吐,敏捷的思维能力,广泛的课外知识,以及授课教师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的个性,进而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疑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进而使小小三尺讲台的课堂文化显示出她枝繁叶茂的生命力。人类知识包含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它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各自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审美的能力,具有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以适应现代教育和新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承担起传播和传递人类知识文化的重任。
3 和谐校园建设中要加强教师谦诚、尚雅的师风建设
和谐校园建设中要切实加强教师的师风建设。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教师如若能融汇知识,激发学生学的、做的冲动和激情,让学生听完这门课,豁然开朗,那不失为一种让人向往的境界。
我们认为教师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文化素养高的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和思想境界,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使学生进行全面地学习;具有渊博的学识,能旁征博引,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思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其文雅的举止、优美的谈吐,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做到愉快的学习。
教育是一个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依靠每个教育工作者辛勤的努力和倾心的付出,还要把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感情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如何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如何激励学生而又不让学生产生说教的反感。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了解和洞察教育对象的个性。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面对许多大学生成长的困惑,师生的互动也是教育内涵的重要内容。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王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一系列不和谐事件的发生,传递出我们如今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因为科学精神的传播和人文素养的教育,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接触,需要师生共同行为,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教师谦诚尚雅的师风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也需要和要求教师师风淳朴、谦诚尚雅。一个和谐校园将会给空虚的心灵带来希望,给懵懂的双眼带来明亮,给卑微的灵魂带来自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构建和谐校园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黄东升,马志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4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因为“环境具有传染性”,“态度具有感染性”。
我爱教育,因为它承载梦想;我爱学识,因为它拓展视野;我爱求索,因为它充实人生。
适时的等待,让课堂绽放光彩;适度的等待,让学生充满激情。
李莉,文静聪颖,秀外慧中,天生当老师的料儿,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毕业以后去了一所小学任教,听说工作干得不错。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因为工作变化,接触又多起来,这时候她已经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了。她还是她,依然文静聪颖,秀外慧中,不过我确切地感受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她变得成熟而自信了。她的性格略显内敛,行事低调,不爱张扬。她有思想,有主见,有原则,而且孜孜以求,执著进取。作为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她勇于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博雅教育”的办学特色,她带领下的贻成小学从教学内容到教育环境已初露“博雅”风格。
近日知道李莉获得了“滨海新区十佳校长”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一校之长工作能力的褒奖,更是对贻成小学发展成就的肯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愿李莉和她的贻成小学乘势而上,再创佳绩。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高级讲师 赵中华)
基础教育,是对公民实施基本素质的教育,引导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成长、激发人的潜能。明确“教在育人,德在育心,关注发展,和谐成长”的办学理念,开展“博雅”教育,是我校确定的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博雅”教育是以知识技能学习和艺术熏陶的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
我校实施的“博雅”教育主要包括“读好书以启智,赏名画以观物,听雅曲以知音,习史实以明理”四大活动内容,给予学生的知识特点是:广泛而浅显。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同一个盘子,内容丰富不局限,特色鲜明不求深奥,因此我们将“博雅”教育辐射下的四方面活动内容喻为“盘子文化”,这种非功利性的隐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中国的古代文明具有深远影响和独特的风格,留下了许多传统节日,形成独特文化。关注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实“博雅”教育的研究内容,推升学校“博雅”教育水平,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特点。
一、涵养学生心灵,在吟诵经典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悠久的历史留下无数的典故、传说以及地方礼仪习俗,许多与节气时令相关联。例如,不了解中秋节“团团圆圆”的文化内涵,就不能深刻体会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再如,“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不知清明节寒食的古代文化,就不懂“乞新火”的缘由,更无从理解“晓窗分与读书灯”中主人公读书的快乐与刻苦。这些生活现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沉淀在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典籍篇章里,习读这些文字,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诵读经典是在引导学生建立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通过晨诵、午读、暮思活动,推荐学生吟诵《三字经》,它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被誉为“蒙学之冠”。近四千年前的夏历就是今天的农历,传统节日的主要特征就是它与自然时序的协调,丰富的民俗活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的积极沟通,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特殊表达方式。文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兄友弟恭”的家族和睦。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初步感知中华文化,从而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由诵读接受,到理解感悟,直至欣赏传承。在传统节日中回顾经典,在经典中了解传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立体、丰富、生动。
二、加深情感体验,于动手合作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愫
学生对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仅仅在书页的字里行间去感知是不够的,要在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一种典型的情境教育,中国传统节日为我们的“博雅”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情境教育契机。正月十五闹彩灯,二月春风放纸鸢,三月清明去踏青,八月中秋倍思亲,除夕阖家盼团圆,这是使学生形成内心认同和积淀民族自豪感的良好时机。在这些传统节日中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的常规教育活动。著名教育理论家杜威在教学论方面的主要思想是“做中学”,即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能够引起儿童主动关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就是这样一种情境教育的方式。
我们抓住时机,用活动代替课堂;利用机会,用行动代替说教;将社会学融入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锻炼人际交往的合作能力。
我们坚持开展了四届的灯谜节活动,让校内笑声阵阵:元宵佳节前后,我们开展了“张灯结彩闹花灯”的灯谜节活动,学生们带来了亲手制作的花灯,有用铁丝折成的,有用纸盒改制的,有用饮料瓶剪成的,有用花纸糊成的。每盏花灯以各自的风采向大家展示着主人的慧心巧手,那灯面上的谜语更是让大家揣摩不迭。
我们坚持开展清明节活动,让学生明责担当:清明时节,学生动手制作个人佩戴的白花,共同制作班集体敬献的花环。往返近十公里的徒步祭扫英烈活动,让学校师生经历意志与体能的考验。“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在操场上渲染开来,手举着自己完成的、合作完成的,不是那么完美的风筝,趁着东风放起来时,那满足的神情,那欣喜的笑容,那雀跃的身影,成为校园中最美的风景。
学校还利用校园电视台讲解灯笼、风筝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同学的合作下,他们满怀喜悦,将完成的作品送到展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越全面,参与越深入,记忆越清晰,感悟越深刻,体验越丰富。
三、发掘文化内涵,在活动中认知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风俗行为的社会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感受的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饮酒,涌动的是热爱生活、追求健康的情怀;春节、中秋一定要家人欢聚,团团圆圆,崇尚的是家庭和谐,天伦之乐。这些观念已经沉淀在传统节日每个家庭的饭桌之上,融化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面。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这就是它的价值。尤其是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越炒越热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就越发显得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在进行“博雅”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宣扬,使学生在欢乐的节日里,不仅享受节日的快乐,而且理解它的文化内涵,认同它的固有价值。
传统节日教育最易于产生传统文化动力,释放民族文化能量,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我们看到了学生们聆听历史故事时那专注的神色,敬献花环时那庄严的神情,仿佛看到了民族精神在滋润着他们的幼小心灵,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传统节日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管理是一种细节文化,传统节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在关注细节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发展的育人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格,滋润学生的心灵,涵养着每一个小公民的情感世界。现在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是民族之魂,那深深的节日情结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刻下了华夏子孙的清晰印记。我的学生,将来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身居何处,到了春节、中秋能够想起家乡,能不忘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忘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非常欣慰的。
我推荐的书
《办好学校的策略》,肖川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絮语》,郑金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旅游教学;城市文化;现状
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一般会在旅行社或旅游景点,也就是说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专职的导游、景点景区讲解员、展览馆讲解员以及旅行社的门市接待等。那么,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如何让学生提升导游职业素养、讲解更具文化内涵,使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工作者呢?如何让学生单薄的导游词变得丰润起来?我觉得文化很重要,特别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以南京为例,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城市文化
什么是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渐渐掌握的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和风俗习惯的统称。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城市文化呢?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所在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当地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总和。有人说:“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也许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是这个道理。
如何让学生汲取城市文化的滋养?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城市文化。可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关于南京吃的、喝的、住的、玩的、乐的,甚至是咱们南京人给外地人留下的印象也可以说一说。很多同学说到了南京悠久的历史、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南京的特产、南京的旅游景点、南京的方言、南京的美食、南京的房子、南京的房价,有同学甚至还说到了南京人的外号:“南京大萝卜”。引导学生解释“大萝卜”的内涵――豁达、大度、有爱心等。
二、让学生感知城市文化的核心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南京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六朝文化,南唐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等,都能在南京的众多景点中得到见证。
作为博爱之都南京,民国文化无处不在。
1.民国有形的文化
尽管南京现在已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
商贸繁荣昌盛。然而民国留给这个城市的文化,至今仍是触手可及:
当年的首都建设计划中的众多民国建筑,体现了传承和容纳的一个民族的风度,因而成为南京众多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成为近代建筑经典,至今仍使观者为之赞叹;
而当年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品尝的民国大菜:“瓢儿鸽蛋”“宫灯凤尾虾”“祥兴松鼠鱼”等,如今老百姓可是在江苏酒家和马祥兴等老饭店就可以品尝其美味。
2.民国无形的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束帝制,是结束一种与世界不合拍的封建文化。开创共和,是开创一种与世界先进理念相融的现代文化。“民国文化看南京”,看民国建筑只是看文化的一种表象,而深层的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里隐含着的文化规律。
作为博爱博雅的南京人,作为未来的南京导游,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了解自己城市文化的核心。教师可以列出一个读书目录,引导学生翻阅相关民国文化的书籍和有关民国文化的校本教材并通过播放有关南京民国文化的电影、电视、ppt等来加强学生对民国文化的理论认知。
三、探知南京城市文化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同学们分成4个组,利用周末时间分别到南京的钟山风景区、1912街区、梅园新村街区和湖南路街区等,了解目前与南京民国文化有关的一些建筑、历史遗存保存状况如何?是否被一些部门使用?
2.引导学生搜集民国大菜的菜谱和典故
每个民国大菜背后都有一个和民国人物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民国大菜的菜谱,并能说出这道菜的典故。
有两个小组不仅抄写了民国菜谱,还设计了封面。更有一个小组还拍了许多民国大菜的图片做成ppt与大家分享。比如“少帅坛子肉”,实际就是红烧肉,据说当年张学良将军特别爱吃这道菜,同学们介绍说,张学良后来去了美国还时常想念这道菜,因此江苏酒家就把这道菜命名为“少帅坛子肉”。同学们兴趣盎然,并把这些学习内容融入对南京概况介绍的导游词创作中,同学们的导游词再也不是那么单薄,有了文化的支撑,有了活力。
四、教育学生热爱南京,做一个博爱博雅的南京人,争当青奥会的文明使者
上一篇:实用跨境电商实训总结报告5篇精编
下一篇:博雅教育论文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