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一篇】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53-02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是高校老师的第一职责,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能力,而且后者更为根本。因此,这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2005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建设思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指导意义,也说明了加强师德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作为教育主体,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的教育的质量,教师的道德水平同样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师德包含着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价值理念、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等品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无论是对于学生成长还是学校发展,无论是回应时代要求还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从而带动学生良好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道德状况。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严谨作风、职业精神、道德水平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自我要求降低,只教授知识不关心学生人格发展,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要建设成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高水平的指标首推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高校具备良好的师德氛围,就容易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进而推动良好的师风、校风的形成。有了良好的师德,教师们才会更专注于教育教学,自主创新教育理念,自觉探索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宏观上看,教师既是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者,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着我国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多元价值观,而一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渗透进了高校,严重影响师德的建设。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时刻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师德建设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师德,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不可否认,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不坚定、职业操守不遵循、职业行为失范。

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育人意识淡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只关注“教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较少,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第二,缺乏敬业精神。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影响了部分教师的职业信念,使他们丧失了终生为师的原动力,仅把“教师”作为一个稳定的谋生手段,而把个人精力放到校外开讲座、做培训等来赚取个人利益。这样必将导致这些教师无心钻研教学,学术浮躁,学术理论不扎实,无法推陈出新;备课敷衍了是,上课照本宣科,得过且过,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爱听、能否听懂,更勿提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和教育了。部分教师的职业感不强,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和声誉,还对整个教学秩序和良好教风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教师表率作用不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但部分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忽视对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有的教师政治态度暖昧不清,不能很好地宣传与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缺乏政治敏锐性,在一些政治问题上观点偏激,不注意自身的政治言论,以自己的片面知识误导学生。在言传身教上,部分老师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举止粗俗,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教育目的的引导上,部分教师不是教育学生以追求生活幸福为目标,而过分强调物质追求,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这种平庸化和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败坏了学校风气,在学生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当前高校师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首先,社会的功利化导向,导致部分教师道德水平下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以及腐朽价值观的入侵,也使得高校出现了许多与教师道德人格格格不入的风气和事。在课堂上,教师只关注工作数量,拿多少课时费,却忽视了教育质量问题。部分教师对教书育人毫无兴趣,花费极大精力搞关系、逐名利。社会的功利化导向,使得“无私奉献”的教师价值观异化为急功近利、拜金主义,这对高校师德建设造成巨大的阻碍。其次,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考核体系以及激励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许多高校在制定相关的教师管理规定中,对师德要求或一带而过,或是大而空泛的话,几乎没有具体要求。在激励和评价机制上,侧重教学工作量以及实实在在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尤其是在“评优评先、评职称、晋级中,对师德师风几乎没有要求,重才轻德,只看你完成了多少科研分,发表过多少核心期刊,主持参与了多少项高级别的课题或科研项目,得过多少奖,而不管你上课效果如何。”[1]这样的机制和制度,误导教师只重视看得见的科研,忽视看不见的德育。当然,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上级领导给教师打分评等级,而学生作为重要的受众对象,却丧失了评价的主体地位,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重视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三,部分教师缺乏自觉自律意识。教师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校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品德良好的学生。但是,部分教师缺乏独慎自律意识,不注重自身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不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这些内因也是师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阵地,师德建设不容忽视。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上、内容上、环境上、方法上等多管齐下,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形成良好的师德行为。

第一,制定、完善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机制。良好的机制是高校师德的重要保障,机制的作用既包含激励性也要有约束性。首先,要建立师德宣传机制和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师德宣传机制,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师德建设作动员,起到熏陶的作用;建立师德监督机制,主要是实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真正做到好的及时宣扬,负面的及时纠正,为师德建设保驾护航。其次,要完善师德的评价机制。除了要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对高校教师做明确的道德要求外,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原则要“公开、公平、公正”,这本身就是一项师德要求,公开公平才能真正鼓励追求师德高尚的教师,避免了考评的随意化和腐败化。评价主体应该多样化,除了上级领导的评价外,还应增加同事和学生的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基本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师德状况。考核指标要具体化,奖赏分明,不能一锅端,对师德考评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对于师德高尚的教师加大物质和精神奖励。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师资资源,通过岗位聘任制,盘活教师晋级机制,淘汰一批思想道德低下、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为师德建设树立基础屏障。

第二,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为基础,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重要的一环是建立高校教师道德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首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基于教师的政治素质过硬,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其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通过学习,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让教师寻找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乐趣,坚定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并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自愿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贡献自己力量,实现人生价值。最后,推荐师德高尚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和道德能力,真正塑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形象。

第三,强化教师的责任机制。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强化责任机制构建与完善。首先,外在责任机制的完善。高校通过完善责任机制,制定一些合理的教师权利、义务、责任对等的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依。其次,内在责任机制的建立。师德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自我体悟和自我塑造。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炼,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始终视教育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并立志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加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创造教师师德建设良好的宏观环境。教师的师德水准主要表现为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热爱和专注。只有当整个社会环境,尤其是媒体舆论环境对教师劳动持肯定的态度,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并存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奖励,才能激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营造良好师德建设的校园微观环境。除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外,还要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与学生在课堂之外实施互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德、寓教于行。通过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真正感受和体悟到师德对于学生、学校,乃至教师本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二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 教材 课程资源

一、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探讨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开发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研究,对其课程标准的探讨是研究的起点。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关于课标的研究角度主要是集中在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新理念,课程的内容标准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有代表的文献如下:

汪骁勇在《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基于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一文中将新旧版本的课标放在一起对比解读,概况出几点新的变化:1.“新版课标”价值指导的指向性更明确;2.“新版课标”对教学的指导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3.“新版课标”在评价方式上更务实。

张茂聪,李成泉在《品德与社会》一文中概况了几点新的课程理念:1.课程倡导融合性、综合性;2.课程倡导生活化;3.课程倡导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

二、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课程的设置只是前提,但将课程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才是关键。而如何更好的实施《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又是落实课程的保障。因此,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也是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在现有文献中,大多都提出要灵活使用教材,让课程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刘建效概况了一些实施的策略:1.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2.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3.淡化教育痕迹,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5.用好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材。

霍素辉概况了品德与社会课实行开放式教学的几点方法:1.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如换位体验式,情境模拟演练式,公益活动式等;2.真诚地扮演教师角色;3.科学地评价学生;4.精心调控教学秩序。

梁巧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策略更好的促进课程的实施: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多样的学习活动;2.走进社会,组织个性体验的学习活动;3.超越教材,开展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

杨今宁概况了几点策略指导教学实践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1.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2.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3.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4.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

王达明概括了几个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1.运用实例,深入明理;2.联系社会,引导实践;3.生动活泼,加深理解;4.研究课艺,激发兴趣;5.课外活动,培养习惯。

三、对《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的研究

(一)同地区教不材的对比

对于不同地区教材对比研究,中外的对比主要集中在中美,中日,中韩,而内地教材与台湾、香港教材的对比分析也是研究的一个集中角度。之所以学者们普遍选择这些地区,主要是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高,品德社会科的设置比较成熟,教材的发展相对完善,与这些地区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借鉴他人的经验,促进我国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陈晔选取日本东京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社会》教材与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从教材内容知识点的数量、交往性、深度、广度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方面,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教材内容的显现方式方面均作出比较,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他国有益经验,更好地处理好道德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钱扑、辛敏芳以美国《学校与家庭》和中国《品德与社会》为例,对中美两国小学社会科教材,从教材目标、教材内容、编写体例等角度作比较研究,试图通过探索共性与差异,为完善我国同类教材提供改进的思路。徐娜对中美小学科社会科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组织结构、呈现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又如程夏就框架结构、内容、呈现方式,对沪教版《品德与社会》与美国的Social Studies迸行了比较。易晓明,韩吟在探讨课程改革共性的基础上,思考教科书设计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现有教材中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

从新课程的改革开始到现在,《品德与社会》的新版本也大量的出现,每个版本的组织构建与内容还有设计理念等方面都有一些类似的特征。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各个学校所选择的教材是不是合适自己。经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分析,可以明确品德与社会可能的发展需要;会对将来教材的修订与编写提供更为完善的参考;将为各地方教材的选用和评价提供一定的标准;将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和实践提供一定价值的理论参考。探讨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分析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游雁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通过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对两种教材进行研究,总结出编写教材的合理经验;而且还从使用情况、内容设置、呈现方式与结构编排等方面对教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待教材的编制更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实际。

李艳辉选取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至六年级教材,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文本解释和图表分析三种研究方法来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的。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两个版本教材编写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两个版本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两个版本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分别对人教版与鄂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编写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然后是对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衣艳艳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套教材在教材的特点概况,价值取向,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达成目标,图文比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与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教材在编制理念、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众多启示,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和实践提供一定价值的理论参考。

(三)针对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

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也是研究的落脚点之一。详细地分析具体的内容,更细致地对教材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总结现有教材的特色与不足,从而提出改善建议,促进教材的完善。这一研究角度比较有代表的文献如下:

王莉把人教版第一册教科书中的“插图”定位于自己的研究视角。旨在厘清“儿童生活”的内涵及“回归”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教科书文本分析,集中讨论两大问题:一是从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本册教科书“插图”在回归儿重生活这一点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给子数据上的支持;二是立足“儿童生活世界”的现买及理论分析,同时结合儿重心理学知识及单元、课时目标,针对“插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插图完善建议。

沈晓敏、韩权五铉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例,考察社会科教科书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特点,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研究的课题。

阮青青,刘力探讨小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成人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地位。四套实验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发展,特别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两套教材,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形象有所改变,但仍有不少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特征的描绘。这个结果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对儿童所灌输的两性的形象地位。

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探讨,对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对教材比较的研究,对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等角度对文献进行梳理,对《品德与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现有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同时,在梳理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多,但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现有的文献中,以思辨性的研究以及经验之谈居多,实际案例的支撑的文献比较缺乏。结合实践,分析《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是现有研究中比较欠缺的。如何开设这门课程,选取何种教材,选取的教材与课标的结合如何,教师如何实施教材,如何更有效的促进课程的展开等角度是今后研究的思考点及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沈晓敏,韩权五铉。中国社会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透析――以人教版和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 (12).

[2]陈晔。日本小学社会科教材分析及对我国《品德与社会》教材设计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李艳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鄂教版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程夏。中美两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5]徐娜。中美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和哈特・米福林版Social Studies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0.

[6]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张茂聪、李成泉。《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学习(实验稿)的体会》,学科教育,2003(02).

[8]丁道勇。《科的研究热点与盲点》,《教育科学研究》2007(04).

[9]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2).

[10]高峡,赵亚夫。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李稚勇。中美社会科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学科教育,2003.

[13]杨今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

[14]阮青青,刘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中的成人性别角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02).

[15]韩吟。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课程设计对内地公民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22).

[16]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汪晓勇。 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基于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

[18]高峡。《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解读[J].中国教育报,2002.

[19]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0]刘建效。 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1]衣艳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3]霍素辉。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析[J].科学之友,2010(12).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三篇】

关键词:幼儿园发展 师德建设 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指出教师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地,也是精神文明的阵地。幼儿教师是以德治园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才成长的引路人,担负着人类基础教育任务,她们的道德素养是影响每一个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行为更应该具有示范性、先进性,幼儿园必须旗帜鲜明地重视师德教育,把师德建设纳入幼儿园重要工作议程,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推进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促进幼儿园发展。

一、增强认识,树立正确的方向,为师德建设工作提供原动力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只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在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师德看作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把师德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

1.加强师德宣传教育。组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认真学习与深刻领会国家近年来颁发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弄清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有关教师道德的论述。以《教育法》《教师法》和各级关于幼儿教师道德建设的规定为依据,全面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操守和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规范办园行为是教师的良心,推进素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促使每个教师严格规范教学行为,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在全园形成人人师德水平高、个个工作比奉献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夯实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

2.园长引领。有什么样的园长,就会带出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就会领出一群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园长是师德建设的引领者,是学校发展的奉献者,园长应成为“师者之师”。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同时,园长的科学管理、人文关怀,是引领教师甘愿奉献、奋发进取的前提和保证。

3.榜样示范。师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让广大教师从身边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先进人物身上接受熏陶和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以主题性系列报道、专访、专栏、专题节目等形式,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优秀教师报告会、演讲会,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在全园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浓郁氛围。

二、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强化师德考评监督

师德建设既要有自律又要有他律,自律和他律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机制。

1.幼儿园建立内部师德考核机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为依据,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评,使师德建设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档案,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等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学期末,填写《教师师德师风情况评估表》,对自己的师德师风状况写出“自查报告”进行小结,并由教职工大会对其师德师风状况进行民主测评,划出等次,督促教师自查、自纠、自省。

2.幼儿园听取家长意见。设立家长信箱,向家长发放教师师德问卷调查表,公开幼儿园监督电话,鼓励家长对教师评头论足,并将他们的意见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3.幼儿园还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定期召开座谈会,公开教师师德承诺,广泛征求对幼儿园发展与师德师风的意见和建议,让社会参与教师考核,加强他律行为,使师德师风建设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搭建师德建设平台,提升师德形象

围绕师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办法。通过搭建平台,不断挖掘潜力,整合师德建设的各种教育资源,强化师德形象,做社会、家长、幼儿喜欢的教师,给教师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舞台。

1.强化师表。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把钻研教学业务与提高师德修养相结合,把学习教育理论与投身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树立远大理想与苦干巧干相结合,争做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

2.深化传帮带。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要相信尊重青年教师,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给青年教师以相应的成长空间和目标激励;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精心指点,尽快使他们成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博采众长,扩展自己的教学视野,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健全传帮带检查考核机制,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3.优化名师工程。幼儿园采取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参与国家、省级、市级课题研究等方式,制定多极目标,设计多极阶梯,鼓励教师不断向更高层面发展,鼓励更多的教师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在幼教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幼儿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品质培养,都应该从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开始。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她是为孩子成功的一生奠定坚实基础的摇篮。所有这些活动的完成,都需要有着完整人格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

总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育工作状况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江源。现代幼教工作实务全书。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四篇】

教师行为规范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行为规范不仅深刻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品质,而且通过学生还作用于家庭和社会,;教师的行为规范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期间和今后的生活道路,而且关系到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推进。正是据于以上认识,我们学校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行为规范建设,努力塑造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使教师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下面将我校创“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的过程、自评结果、教师达标情况作如下汇报:

创建过程

我校的“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创建活动,规划成七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成立了以校长孙海尧为组长的教师行为规范达标考核领导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达标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了有关的学习资料,并彻底开展自查工作;

第二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

召开全校党政工联席会议,就达标活动进行思想动员,统一部署,随后又召开全校教师大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

第三阶段  学习讨论阶段

学校通过辅导员讲座、小组集中学习及自学等形式,重点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达标考核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其它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第四阶段  达标规划阶段

每位教师对自己的师德师风进行自查,重点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制订了教师个人行为规范达标规划,同时,学校也与每位教师签定“教师行为规范达标责任书”;

第五阶段  达标考核阶段

教师们结合达标活动的体会,撰写行为规范达标个人小结,分组进行交流,并参与了自评与互评,随后考核小组根据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及学生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实际对教师进行评定;

第六阶段  整改阶段

考核小组对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类,并列出了整改目标,对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出,并限期改正;

第七阶段  评比总结申报阶段

学校对达标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且评选出“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先进个人”,而后,考核小组对达标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并向萧山区教育局申报要求验收。

通过本次创建活动,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学校将持之以恒地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

自评结果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工作扎实有效。

学校成立了以孙海尧校长为核心的“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并且职责明确,分工落实,能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学校于今年上半年召开了全校创“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动员大会,要求每位教师对自身行为规范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行为规范达标规划,创建领导小组对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了不定期的检查与督促,针对教师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地召开创建领导小组会议,进行专题的研究,予以及时的解决。

近两年来,学校组织教职工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和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谈话”的精神。着重于加强师德修养的意义、方向、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奠定师德基础,确立高尚的师德观念。在学习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师德问题,深入开展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加强法制教育,贯彻“预防法”,我们制订了教师预防学生犯罪的一些措施。强化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为适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着重发扬学而不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优良师风。在学习讨论行风建设,迎接行风评议阶段,我校制订了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规章制度。在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我们强调师爱为魂,师德为帅的重要性,倡导“爱生善导,身教言传,严格亲切,博爱敬业”的教风;提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育人法。

另外,学校还从以下主要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设校园文化。倡导“博爱、谦逊、严谨、奉献”的校风,激励师生奋发图强,形成了“立志、勤学、多思、争优”的学风。要求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创新,成为人格完善、理想远大、气质高雅、举止文明的一代新人,并号召师生“追求完美,争创一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老师们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既明确了育人的目标,又使老师们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陶冶了情操,振奋了精神,孕育了内在的师德品质。尤其重要的是老师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学校3年来办学的成效,神圣的事业留住了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坚定了大家与学校同舟共济的信心与决心。

2.倡导尊师重教。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尊师活动。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训练中注重尊重教师劳动和对老师的文明礼貌。凡学生开展活动,都热情邀请老师参加。春节、元旦许多学生总不忘给老师送上一张热情的贺卡。尤其是教师节清晨,学生们早早地在校门口为每一位老师真情地献上一支充满敬意的康乃馨。当一批毕业生考上高一级学校离开母校后,总会寄来一封封充满思念的感恩信。而学校后勤部门总是主动热情地首先为教师服务好。开学报到前,把教师的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办公用品和饮水总是主动送上门,而教学所需的用品教具总是事前准备齐全。教师们在切身感受中积累了情感体验,内化了师德规范和要求。

3.关心广大教工。学校党政领导对外省市来的教师总是事先帮助他们解决居住问题。单身远道的在校内安排整洁的宿舍,需要买房的,则帮助打听,介绍价廉物美的房源。孩子上学也尽量想办法联系学校。在解决家属工作方面也尽量帮助联系,实在没办法,就在校内调节,安排适当工作,使他们安下心来。教师或家属有病,党政领导再忙也要去探望,寒暑假对平时工作繁重,身体欠佳,家庭有困难的教师登门拜访慰问。尤其对举目无亲来到义桥的教师更给予关心。同志们的关心,温暖着教师的心,密切了党群关系,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真诚的深情厚谊留住了真心实意的人,还催人更爱校敬业,当然也就更爱学生。

二、完善各种制度,把师德建设落到了实处

师德建设不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推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如何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我们认为是要完善和健全保障制度,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我们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师德精建设的保证。

1、坚持按照程序选举教职工代表,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教代会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

2、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有检查、有督促、有表扬、有批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3、建立激励机制

第一、榜样激励。学校每年初,评选前一年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精神文明办公室、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组织教职工积极开展“三学活动”,学身边的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学市、区优秀教师、学德育先进单位,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第二、奖惩激励。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条件”要求全体教职工,把师德考核纳入教职工岗位责任的重要内容,做为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三、感情激励。学校在实行民主管理的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教职工生活、精神、工作需要。放手让那些事业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职工挑大梁。在生活上体贴、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教职工,让他们真正在学校当家作主,使他们自觉用教师行为规范 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4、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街道社区的联系,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几年来,因为我们重视了师德建设,教职工中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科学育人的事迹层出不穷,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年年上台阶,年年有发展。以去年为例,学校获区集体奖7项、教职工个人获市、区奖40余人次,学校被评为“萧山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三、教师积极参与,塑造优良师德

我们通过政治学习,介绍一些先进人物、优秀教师的事迹;通过我校优秀党员、先进教师事迹交流;通过表彰精神文明先进办公室、个人、在老师中树立典型,开展交流学习,以强化教职工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师队伍中涌现出许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和事情。

在这方面,主要是落实以下各项教育活动:

1、学校还按师德规范要求制定了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集体条件,要求干部、党员、教师在定工作计划时将精神文明内容作为重要的项目列入计划,期末总结时,都要有个人精神文明表现的自评情况。将每个干部、教师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作为考核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坚持开展精神文明先进教研组、先进个人、办公室的评比,对连续三年获得先进的集体部门,学校要特别奖励。

2、坚持开展青年党员与青年教师“话我成长之路”活动,请青年党员与每年到校的青年教师座谈,共话成长之路。我们还组织教师到青岛、上海、宁波、诸暨等地的学校参观,学习各校的好的经验,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以上活动,大大提高了教职工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增强了教职工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倡导“学高为师”的优良风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人类智慧的开发者,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此我校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提高学历层次。教师都要取得高等教育的学历,并规定要从目前的中师、专科、本科学历逐步达到专科、本科和本科以上的学历水平,或取得双专科学历。这样使教师具有高屋建瓴的学识水平,以居高临下的学识指导学生在知识的天地间遨游。

2、要有宽广的文化知识。每一位教师应该把相关学科知识作为自己知识结构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样样懂、样样通”的“知识库”,必须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视野,把握所教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纵横发展趋势,以增强教学工作的适应性。

3、要不断更新充实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学科知识的深度达到本科知识发展的前沿,以更高更新的知识水平,站在时代的高度驾驭教育工作,并形成适应未来教育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

4、要具有现代的教育理论知识。作为现代化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习掌握新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塑造现代化的人才。在教育能力上要现代化。即要具有吸取、处理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要具有改革创新的能力。要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要具有操作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能力。

通过以上要求,让教师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勇当拔尖人才,成为创造型、科研型教书育人的专家。

五、通过党的组织建设,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所学校教师队伍不仅要有正确的舆论,还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它不仅使人具有动力并且使人具有活力。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注意调动他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首先我们特别重视教职工的政治追求。我校党支部每学期都要研究两次发展工作,定出计划,还逐人落实,使一些对入党感到“无望”或有各种顾虑的同志,重新激发起对政治信仰追求的热情。

我校除了坚持经常对积极分子教育外,每学期都要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倾听老师们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困难。通过摸底,我们也发现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教工团的领导,健全了组织机构,配齐了干部,落实了活动计划和时间,突出了教工团的特点,结合青年教师特点我们坚持组织“话我成长之路”活动,几年来,我校已发展党员10多名,现已基本形成一支稳定的积极分子队伍。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师生员工在自觉的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继续开展“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的评选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真心实意为师生员工服务,为基层服务,切实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为师生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带头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大力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成为道德建设的表率。

2、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精心设计和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文明宿舍”等活动,引导师生员工在创建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加强后勤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形象。

3、通过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一二九”、校庆等各种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春节、中秋节、教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使师生员工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4、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师生员工的言行;在重大的活动和各种纪念日以及重要场所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师生员工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5、在全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开展“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做贡献”的“树、创、献”活动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活动,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扶贫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带领师生员工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各种博物馆、纪念馆,让师生员工学习领会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校园文化园地,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

教师达标情况

通过将近二年的创建活动,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教师的自评、互评上分值颇高,在学生的测评中,满意率也相当高,在学校组织的“创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家长座谈会上,许多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已逐步形成。

结束语

在教师队伍师德建设上,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对照萧山区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考核细则》,也觉得已达标了,但距市、区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探讨和向兄弟学校学习,但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48 916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