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参考文献【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德育论文参考文献【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一篇】

关键词高职;班委;考核;综述

向洪指出:“考核是主管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及有关情况进行记录,并依据特定标准评定其成绩。目的为发掘人才、制订培训规划,为员工奖惩提供依据。[1]”目前很少有学者讨论高职学生班委(简称高职班委)考核的具体内容,缺少以上信息,辅导员等无法评定人职是否匹配,无法为班委奖惩提供依据。故本文将对高职班委进行定义,并对高职学生特点、班委考核内容进行文献综述,以发现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

为保证精确性、及时性,笔者多选择发表在2010-2016年的核心期刊、且选择运用实证研究范式的成果。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在主题词、篇名、关键词中输入高职学生、班委、考核、特点等,引用相关文献47次。其中,期刊34次、书籍11次、学位论文2次;引用核心期刊11次,占期刊引用总数%。下文将描述相关定义。

张松山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教育,高职院校包括专科学校[2]”本文所指高职学生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或者专科生。目前尚无高职班委的精确定义,笔者定义为在高职院校班级中承担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学生。同时,根据向洪的定义,笔者认为高职班委考核指:辅导员等相关人员对其工作表现及有关情况进行记录,并依据一定的标准评定其成绩。目的为提高其服务能力,并为其调整岗位、评奖评优提供依据。

高职班委属于学生群体,笔者认为应研究高职学生特点,方能制订科学的考核内容。

1 高职学生特点及其对考核内容的启发

目前学者多从学生生源、价值观、学习成绩、压力等进行论述。

学生生源复杂多样

目前高职院校以多种方式录取学生,学生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且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吕希,汤海萍以浙江金融学院为例,指出:“该校18%属于自主招生、53%属于普通高考、29%属于单独招生。”[3]赵学峰支持高职生源复杂:“高职学生有中专生、技校生、普招生,有农村考生、城市考生;学生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动力有差异。”[4]可见,教师可从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此外,高职学生价值观多样。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多样化倾向

多数高职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动摇,追求拜金主义与享分饕濉G昌仿、唐灏民、黎杨、王娟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思想主流积极进步。绝大多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5]但马贵民, 米志鹃, 尹莹也指出:高消费的诱惑、各种社会不公,使部分高职生走向功利。[6]刘卫东也指出由于物质诱惑,部分学生追求个人享受却忽视责任。[7]可见,政治素质仍然是学生班委考核内容之一。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多数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与正确的学习方法。钱昌仿等通过问卷发现,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任课教师难以正常上课,部分学生混文凭、混日子。[8]施云涛经问卷调查,也发现部分学生想退学或混文凭。[9]以上结论均经过调查,较为可靠。总之,教师应对此进行考核,以改善学风。

学生承受较多的压力

韦恩・韦登认为:“压力指任何威胁到或被知觉威胁到人们健康,损耗其应对能力的情境,包括挫折、心理冲突、负担等。[10]”各种压力将损害学生身心。经问卷调查,施云涛指出:“压力使高职生迷茫、自卑、迷惑。”[11]苗军芙,杨永欣经问卷调查证实以上观点,发现高职学生自卑、迷茫、情绪变化激烈。[12]总之,高职班委应心理健康。下文将综述高职班委考核内容。

2 高职班委考核具体内容综述

高职班委与党政领导干部有区别,其不领取薪酬、职责是服务师生并完成指定任务,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目前文献借鉴“德、能、勤、绩、廉”党政干部考核内容,从政治素质、道德品德、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等进行考核。

对政治素质考核内容

秦玉琴指出:“政治素质是个人具有的政治觉悟、政治修养、政治能力、政治道德等的总和,其优劣体现在对政策理论的理解力,对政治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参加政治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等。”[13]政治素质是班委考核的首要内容。目前文献考核政治理论知识、政治信仰、政治品质、政治信念等内容。

考核政治理论知识

目前学者赞成通过测试高职班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水平来考核其政治素质。唐晓英指出:“高职学生很少主动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部分学生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14]张罡也认为:“学校应通过时事政治的知识、团知识等考核学生政治素质与修养。[15]”笔者支持对以上知识进行量化评分。总之,学校可通过政治理论知识测试成绩来考核班委的政治素质。

考核政治信念

唐晓英指出:政治信念是指参与政治活动的个人和团体所具有的对政治生活的一种固定看法和坚定的主张。[16]目前学者通过学生对执政党的热爱、信任来测试其政治信念。刘德福、刘莉娅、况贤、蔡刚、马亚平提出高职学生政治素质包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团活动;自觉撰写论文和心得等。[17]”唐晓英也支持通过学习来坚定信念,如“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的数量、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能反映高职生的政治信仰。”[18]可见,学校可通过高职班委阅读的书籍种类、数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程度来考核其政治信念。

考核政治品质

盛友兴指出:“政治品质是人的思想品质中的最高形式,包括政治观念、政治觉悟、政治感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品质就是坚持其世界观与政治立场。”[19]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品质集中表现为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文献提出通过班委的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品格、思想觉悟等进行考核。唐晓英认为:“学校通过优秀党员事迹、反腐倡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清正廉洁的决心。”[20]笔者支持对高职班委进行廉洁、爱民、为民态度考核。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指出:“无产阶级政治觉悟包括其自觉处理个人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21]可见,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考察其政治觉悟,进而考核其政治品质。总之,学校应通过学生班委为师生服务的态度、行为、自身工作作风等进行考核。

对品德、道德的考核

周德昌指出,品德又称道德品质,即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所表现的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品德与道德的联系是,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品德内容来自社会道德。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品德反映局部社会道德的要求。[22]以上说明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个人品德好坏直接反映个人道德水平。目前我国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金炳华指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基本规范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主要领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23]目前文献多从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职业道德角度考察高职学生品德、道德,却忽视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内容。

考核职业道德

宋希仁,陈劳志,赵仁光指出:“职业道德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和出发点。[24]”职业道德适用于正式雇员,而高职学生却非如此,故目前文献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提出考核学生遵守学习、学术、实习纪律情况;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诚信意识;敬业精神等内容。如应金萍提出从高职学生遵守学习纪律、学术、实习纪律情况;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进行考核。[25]笔者支持以上考核内容,但是原作者未说明以上考核内容的效度与信度。总之,学校可以从其遵守学习、学术、实习纪律情况;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诚信意识;敬业精神等考核高职班委职业道德。

考核社会公德

邓红彬、曹刚指出:“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高职学生应具有较一般公民更高的公德水平,有良好的道德修养。[26]笔者支持对此进行考核。目前的学者多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来制订公德考核内容。邓红彬、曹刚提出社会公德三层面:一是,人际交往,如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二是,人与社会之间,如爱护公物、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等;三是,人与自然之间,如保护环境等。[27]以上结论经过了问卷调查,较为可靠。同样,向文良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方向,将公德内容分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类别并形成公德考核体系。”[28]笔者支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相应考核内容。总之,学校可按照社公德三层面来制订公德考核内容。

考核家庭美德

目前学者多从孝顺、勤俭、和睦、感恩等方面描述家庭美德内容。李海霞、罗宗火指出:“家庭美德是调整家庭内部成员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 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29]穆学君支持以上观点,针对高职学生,提出:“家庭美德教育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感恩报恩、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等。”[30]此外,马镛描述了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如“保证学业、品德兼顾、明德修身、遵守法度、慎重择友、主动就业。”[31]笔者支持将主动就业列入考核。总之,该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如何处理与家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等。

对工作实绩考核

万福义指出:“实绩指干部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的实际成绩,如本人职责范围内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情况; 处理业务情况及取得的成果。”[32]笔者支持考核高职班委完成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吴世先、张云也支持考核工作质量,提出从工作质量、数量、专业特长等考核高职班委。[33]业绩与实绩有区别,前者指较大的成绩,而班委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学生,故其适用实绩。目前很少有文献提出对其实绩考核内容,而多数借鉴了业绩的考核内容与方法,用目标责任制来考核班委,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班长的工作责任与考核内容

文献认为高职学生班长应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反映学生的问题与困难,使班级和谐奋进。韩战强、马慧萍以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指出:“班长应汇总其它班委工作,按时向班级通报学生日常评分等信息。”。[34]笔者支持对班长进行上述考核,此外,班长应能向老师推荐评奖、评优对象,促进班级共同进步。如马令法、何淑玲指出:“班长应协同班主任关心、帮助班上同学,适当组织班级活动。”[35]可见,总之,学校可从组织活动的数量、学生对其的信任感程度、学生对班长工作的满意度等考核。

团支书工作责任与考核内容

文献认为团支书应能有效开展团学课程、团员活动、公正地推荐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发展预备党员等。韩战强等以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指出:“团支书要负责本班的政治学习和团课学习、积极开展团活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等。”[36]笔者支持其应有效开展团课、组织团员活动。王鑫认为“团支书应完成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引导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发展党员等”[37]笔者支持从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数量、质量进行考核。总之,学校可从发展党员数量、学生对团课、团员活动满意度等进行考核。

学习委的工作职责与考核内容

文献提出学习委应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其学习能力。韩战强等认为高职学习委应能传达学习信息,配合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反馈教学问题,并开展学习活动。[37]笔者支持从其学习成绩、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进行考核。邓燕认为:“高职学习委应管理所有学习活动,如课堂考勤、反映学生学习困惑等”[39]笔者支持通过班级学风考核学习委工作。总之,学校可通过班级学风、学习委学习成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满意度等进行考核。

对工作能力考核

孙钱章指出:工作能力是人完成某种工作的本领,如运筹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等。[40]可见,凡是有利于完成工作的能力,均属于工作能力。目前文献从高职班委思维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考核。

考核班委思维能力

黎美娴认为思维能力是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找出相关问题,并设法解决的能力,包括分析、逻辑、创新能力。[41]笔者支持班委应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秦瑛也支持高职班委应独立思考、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能力。[42]可见,学校应考核班委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班委行为能力

黎美娴认为:“行为能力是班委以实际行动开展工作、做好工作的能力。[43]”秦瑛也指出:“行为能力是班委执行工作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44]”以上观点都认为应考核班委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陈昊宇指出:“高职院校应通过实践、竞赛、志愿活动中服务态度与能力考核班委行为能力。[45]”总之,行为能力表现于班委必须能完成指定任务。

考核班委沟通能力

车文博指出沟通指信息交流,包括口头与书面沟通、其有助于获得信息资料、改善人际关系、满足心理需要等。[46]黎美娴支持考核沟通能力。即学生能用语言营造良好伙伴关系;能完成各类书面材料。[47]总之,学校应考核其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

总之,文献借鉴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下文将描述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3 文献综述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很少有文献全面论述高职班委考核内容,其中书籍与学位论文成果较少。对文献类型频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47,2)=Р=.00

高职班委为高职院校班级中进行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其可能生源来源多样,文化基础差、且承受了较大压力。 文献认为学校可从政治素质、品德道德、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等进行考核。

未来研究可能采用实证主义范式,并尝试建立相关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向洪。人才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69-70.

[2]魏英敏。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职业伦理学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28-31.

[3]吕希,汤海萍。浅析95后高职学生特点――以浙江某高校为例[J].科技视界, 2015(35):214.

[4]赵学峰。基于高职学生特点的管理思路探讨[J].科教文汇,2010(4):165.

[5]钱昌仿,唐灏民,黎杨,等。掌握高职学生特点,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51.

[6]马贵民,米志鹃,尹莹。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探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08,7(17):52.

[7]刘卫东。基于高职学生特点的班主任工作策略探析[J].成功(教育),2012(11): 195.

[8]钱昌仿,唐灏民,黎杨,等。掌握高职学生特点,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52.

[9]施云涛。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 47.

[10]韦恩・韦登。人生的心理智慧[M].金盛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46-250.

[11]施云涛。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 47.

[12]苗军芙,杨永欣。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5): 18.

[13]秦玉琴。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第6卷[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4544.

[14]唐晓英。高职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76.

[15]张罡。高校二级院系学生组织干部考评机制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35(15):18.

[16]唐晓英。高职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78.

[17]刘德福,刘莉娅,况贤,等。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8.

[18]唐晓英。高职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78.

[19]盛友兴。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品质的贯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121.

[20]唐晓英。高职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78.

[21]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959.

[22]周德昌。简明教育辞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75-476.

[23]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55-656.

[24]宋希仁,陈劳志,赵仁光。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901-902.

[25]应金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3):53.

[26]邓红彬,曹刚。当前高职学生公德行为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12.

[27]邓红彬,曹刚。当前高职学生公德行为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12.

[28]向文良。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30):71.

[29]李海霞,罗宗火。浅谈新时期家庭美德教育[J].今日南国,2008(9):162.

[30]穆学君。高职院校学生四德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8):82.

[31]马镛。我国古代对青少年的家庭道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1992(6):23-24.

[32]万福义。中国共产党建设大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2.

[33]吴世先,张云。试论广西高职高专学生班委队伍素|的培养[J].社会科学家, 2015(增刊):323.

[34]韩战强,马慧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新模式初探[J].河南农业,2012(4):46.

[35]马令法,何淑玲。班长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4):159.

[36]韩战强,马慧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新模式初探[J].河南农业,2012(4):46.

[37]王鑫。发挥团支书在大学生活中的纽带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237-238.

[38]韩战强,马慧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新模式初探[J].河南农业,2012(4):46.

[39]邓燕。高职院校班委成员整体效能的个性心理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0.

[40]孙钱章。实用领导科学大辞典[M].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685.

[41]黎美娴。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优化探析[J].职教通讯,2014(20):59.

[42]秦瑛。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对策[J].职业技术,2014(21):158.

[43]黎美娴。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优化探析[J].职教通讯,2014(20):59.

[44]秦瑛。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对策[J].职业技术,2014(21):158.

[45]陈昊宇。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4-15.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53-02

德育资源在高校的利用与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思政学术界对德育资源做理论上的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关于德育资源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系统探讨高校德育资源的文献依旧不算多,研究此问题大多都是集中在发表的论文里,虽然有一些关于德育资源的学术专著,但尚未有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高校中的开发与利用的专著。

现在关于高校德育资源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某一类德育资源的研究,例如德育课程资源、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红色资源、德育社区资源、德育隐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等,研究主要围绕这些德育资源的特点、内涵、开发利用与整合等方面。

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问题的主要分类

1.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定义。内涵的研究是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的基石,也是高校德育资源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学术界目前对于高校德育资源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没有统一的定论,而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尚未有所发现。例如彭清燕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指开发主体根据现代德育理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改造、创新或优化组合,转变成现实的德育教育资源并有效地运用于德育活动的动态过程。”[1]吴蓉则认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做广义的理解,“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只要是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资源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之一。”[2]莫雪玲认为,“只要是能对德育目的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因素,都可称之为德育资源。”并且她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德育能够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德育发展也能提供深厚动力。二者能够相互影响,相得益彰[3]。从学者对高校德育资源的解读,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高校德育资源是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的各种要素。综上所述,笔者得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指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因素的总和。

2.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学术界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大致上都是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习俗文化、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来分类,但随着研究主体的不同则会围绕研究主体来进行分类。例如徐雁认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德育资源可以从政治道德、社会道德、生态伦理道德三方面来阐述[4]。何广寿则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为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勤劳智慧的开拓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重礼守节的道德品格以及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等内容,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是一个很有利的补充[5]。刘旭则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民族英雄史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革命历史的德育资源,并认为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但同时我们的传授形式和载体也需要与时俱进[6]。张志巧则从民族地区生态德育资源这一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民族地区存在物质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价值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以及制度形态生态德育资源[7]。从这些学者的观点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呈现单一化的趋势,但针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分类方式略有差异。

3.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某一具体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例如何广寿就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推动高校网络德育建设、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形式、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方式多管齐下,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素质的目的[5]。张志巧则从民族生态德育出发,认为应树立生态德育开发的意识,依托丰富生态德育资源,构建地方特色生态的德育体系[7]。王泽应认为我们在尊重的前提下发掘适合当今时代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并且有必要对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做出现代诠释,使之与现实衔接起来,同时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在精华较多的复合体中,仍然有不可忽视的糟粕;在糟粕较多的复合体中,也有某些可贵的精华[8]。其二,是从整体上论述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徐雁认为要将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在隐形德育环境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也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4]。隗峰、姚元全从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价值入手,认为除了一般性的开发措施以外,应利用现实鲜活的生活渠道提升德育的实效性[9]。彭清燕则主要从课程中和课外两个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1]。秦永芳认为,课堂才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有效途径,网络媒介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同作用,才是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机制的有效保证[10]。同时秦永芳从广西民间故事当中提取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文学资源,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她在《精神家园的守望与回眸――广西民间故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阐释》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以及插图将广西地区民族民间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通,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话语体系,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和软传播,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1]。王付欣认为要开发民族地区传统德育资源,要以民族地区的重建与调适为前提,并且认为对于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2]。

二、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问题研究的不足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体系尚不成熟。虽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的领域涵盖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内涵、分类、开发利用等方面,但仍然有些领域值得我们去研究,例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功能、范围等,这些领域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有重点的论述。因此,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还需不断的探索,尤其是涉及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理论,只有体系框架构建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该课题的发展。

2.研究视野较为狭窄。我国学者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仅局限于德育本身的发展过程,对于国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在全球化外国思潮踊跃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国外的一些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做类比。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必须更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汲取国外德育的相关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这对我们当下和以后的德育工作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其次,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学、民族学、资源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把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作为这些学科的附属研究,没有形成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自身发展的学科体系。因此,继续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开发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的新领域,依然是当代德育研究十分重要的课题。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深度不足。当前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存在数量少,研究成果参差不齐的现状,大多数的研究文献成果处在经验总结方面,而相关深刻理性的著作还尚未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德育资源蕴藏的宝库,现在的大多数文献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分类比较单一,基本上包括生活习俗文化、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没有其他特别的分类方式。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大体上包括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整个脉络,但却显得粗枝大叶,例如像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和文学这样的精细分类,在现有的文献中极少见到。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虽然有着与时俱进的开发利用方式,但归纳起来也就是从网络、课程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而这些利用方式的实践效果在现有的文献中并没有被提及。由此可见,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实践情况的研究,存在着空白区。而整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也应当包括理论后续的实践效果研究,才能将整个研究连贯起来。

参考文献:

[1]彭清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大湘西地区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

[2]吴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

[3]莫雪玲。和谐社会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

[4]徐雁。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5]何广寿。简论大学生网络德育中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6]刘旭。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探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4(3).

[7]张志巧。民族地区高校地方特色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2(3).

[8]王泽应。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9]隗峰,姚元全。浅议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4).

[10]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术论坛,2007(8).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三篇】

有的作者在引用文献资料的时候把没有整理的内容都写在论文当中,这样拼凑出来的论文思路混乱,层次结构也不全面,直接就影响了论文的质量。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7]黄静。小学网络德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1(81)

[8]张耀灿,朱志刚。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J].学术论坛。2011(08)

[9]程守梅,夏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10]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马子茵。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

[7]徐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8]胡馨元。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四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 教材 课程资源

一、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探讨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开发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研究,对其课程标准的探讨是研究的起点。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关于课标的研究角度主要是集中在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新理念,课程的内容标准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有代表的文献如下:

汪骁勇在《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基于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一文中将新旧版本的课标放在一起对比解读,概况出几点新的变化:1.“新版课标”价值指导的指向性更明确;2.“新版课标”对教学的指导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3.“新版课标”在评价方式上更务实。

张茂聪,李成泉在《品德与社会》一文中概况了几点新的课程理念:1.课程倡导融合性、综合性;2.课程倡导生活化;3.课程倡导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

二、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课程的设置只是前提,但将课程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才是关键。而如何更好的实施《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又是落实课程的保障。因此,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也是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在现有文献中,大多都提出要灵活使用教材,让课程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刘建效概况了一些实施的策略:1.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2.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3.淡化教育痕迹,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5.用好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材。

霍素辉概况了品德与社会课实行开放式教学的几点方法:1.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如换位体验式,情境模拟演练式,公益活动式等;2.真诚地扮演教师角色;3.科学地评价学生;4.精心调控教学秩序。

梁巧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策略更好的促进课程的实施: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多样的学习活动;2.走进社会,组织个性体验的学习活动;3.超越教材,开展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

杨今宁概况了几点策略指导教学实践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1.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2.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3.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4.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

王达明概括了几个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1.运用实例,深入明理;2.联系社会,引导实践;3.生动活泼,加深理解;4.研究课艺,激发兴趣;5.课外活动,培养习惯。

三、对《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的研究

(一)同地区教不材的对比

对于不同地区教材对比研究,中外的对比主要集中在中美,中日,中韩,而内地教材与台湾、香港教材的对比分析也是研究的一个集中角度。之所以学者们普遍选择这些地区,主要是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高,品德社会科的设置比较成熟,教材的发展相对完善,与这些地区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借鉴他人的经验,促进我国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陈晔选取日本东京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社会》教材与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从教材内容知识点的数量、交往性、深度、广度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方面,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教材内容的显现方式方面均作出比较,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他国有益经验,更好地处理好道德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钱扑、辛敏芳以美国《学校与家庭》和中国《品德与社会》为例,对中美两国小学社会科教材,从教材目标、教材内容、编写体例等角度作比较研究,试图通过探索共性与差异,为完善我国同类教材提供改进的思路。徐娜对中美小学科社会科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组织结构、呈现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又如程夏就框架结构、内容、呈现方式,对沪教版《品德与社会》与美国的Social Studies迸行了比较。易晓明,韩吟在探讨课程改革共性的基础上,思考教科书设计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现有教材中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

从新课程的改革开始到现在,《品德与社会》的新版本也大量的出现,每个版本的组织构建与内容还有设计理念等方面都有一些类似的特征。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各个学校所选择的教材是不是合适自己。经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分析,可以明确品德与社会可能的发展需要;会对将来教材的修订与编写提供更为完善的参考;将为各地方教材的选用和评价提供一定的标准;将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和实践提供一定价值的理论参考。探讨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分析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游雁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通过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对两种教材进行研究,总结出编写教材的合理经验;而且还从使用情况、内容设置、呈现方式与结构编排等方面对教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待教材的编制更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实际。

李艳辉选取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至六年级教材,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文本解释和图表分析三种研究方法来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的。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两个版本教材编写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两个版本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两个版本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分别对人教版与鄂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编写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然后是对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衣艳艳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套教材在教材的特点概况,价值取向,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达成目标,图文比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与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教材在编制理念、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众多启示,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和实践提供一定价值的理论参考。

(三)针对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

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也是研究的落脚点之一。详细地分析具体的内容,更细致地对教材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总结现有教材的特色与不足,从而提出改善建议,促进教材的完善。这一研究角度比较有代表的文献如下:

王莉把人教版第一册教科书中的“插图”定位于自己的研究视角。旨在厘清“儿童生活”的内涵及“回归”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教科书文本分析,集中讨论两大问题:一是从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本册教科书“插图”在回归儿重生活这一点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给子数据上的支持;二是立足“儿童生活世界”的现买及理论分析,同时结合儿重心理学知识及单元、课时目标,针对“插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插图完善建议。

沈晓敏、韩权五铉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例,考察社会科教科书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特点,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研究的课题。

阮青青,刘力探讨小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成人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地位。四套实验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发展,特别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两套教材,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形象有所改变,但仍有不少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特征的描绘。这个结果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对儿童所灌输的两性的形象地位。

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探讨,对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对教材比较的研究,对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等角度对文献进行梳理,对《品德与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现有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同时,在梳理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多,但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现有的文献中,以思辨性的研究以及经验之谈居多,实际案例的支撑的文献比较缺乏。结合实践,分析《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是现有研究中比较欠缺的。如何开设这门课程,选取何种教材,选取的教材与课标的结合如何,教师如何实施教材,如何更有效的促进课程的展开等角度是今后研究的思考点及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沈晓敏,韩权五铉。中国社会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透析――以人教版和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 (12).

[2]陈晔。日本小学社会科教材分析及对我国《品德与社会》教材设计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李艳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鄂教版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程夏。中美两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5]徐娜。中美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和哈特・米福林版Social Studies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0.

[6]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张茂聪、李成泉。《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学习(实验稿)的体会》,学科教育,2003(02).

[8]丁道勇。《科的研究热点与盲点》,《教育科学研究》2007(04).

[9]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2).

[10]高峡,赵亚夫。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李稚勇。中美社会科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学科教育,2003.

[13]杨今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

[14]阮青青,刘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中的成人性别角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02).

[15]韩吟。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课程设计对内地公民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22).

[16]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汪晓勇。 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基于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

[18]高峡。《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解读[J].中国教育报,2002.

[19]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0]刘建效。 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1]衣艳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3]霍素辉。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析[J].科学之友,2010(12).

48 916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