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参考文献【通用4篇】
【导言】此例“德育论文参考文献【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一篇】
2015年上海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如下:
科目名称 指定参考书目、作者 241英语(二外)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3、4册)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42俄语(二外) 《俄语》(第1、2册)黑龙江大学俄语系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年 243日语(二外) 《标准日本语》(旧版)(初级上、下册,中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日本语能力考试二级相关辅导材料 日本语能力考试历年真题 244德语(二外) 《新编大学德语》(第2版)(第1、2册)朱建华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2010年 《基础德语》《中级德语》王志强 戴启秀编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2月 《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第3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11月 245法语(二外) 《新公共法语》(初、中、高级)吴贤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46西班牙语(二外) 不指定参考书目 611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上、下册)陈纪修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数学分析》(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612普通物理(一) 《普通物理学》(第6版) 程守洙 江之永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613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第3版)天津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第3版)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分析化学》(第4版)武汉大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仪器分析》(第3版) 朱明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分析化学例题与习题》武汉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 《有机化学》 曾昭琼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有机化学实验》(第2版)兰州大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有机化学题解》聂进 马敬中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 616物理化学(一)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2版)沈文霞编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多媒体CAI物理化学》(第4版)傅玉谱等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印永嘉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617作文 不指定参考书目 618英美文学史 《美国文学选读》(第3版)陶洁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美国文学史》 童明编著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年 《英国文学选读》(第2版)王守仁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 《简明英国文学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第1版)刘意青 刘炅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10月 619综合日语(语言能力、文学、文化等) 《日语综合教程》(第7、8册)季林根 皮细庚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8年 《日语概说》皮细庚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7年 《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文版)崔崟 外文出版社 2009年 《新编日本文学史》市古贞次 明治书院 1995年(或其他日文版日本文学史) 《日本古典文学读本》刘瑞芝 小林保治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3年 《日本简史》王新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 《武士道》新渡户稻造 上海三联书店 2011年 620英语语言学 《The Study of Language (语言研究)》George Yul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新编语言学教程》(第1版)刘润清 文旭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年3月 621法理学及民法学 《法理学》 李清伟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 《法理学》(第3版)沈宗灵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民法》(第5版)王利明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622有机化学(二) 《有机化学》(上、下册)(第4版)曾昭琼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23历史学综合 《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等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第4版) 李侃等著 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史纲要》 陈勇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六卷本)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624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王金发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国家理科基地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11年 《细胞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翟中和 王喜忠 丁明孝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625生态学 《生态学》李博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基础生态学》孙濡泳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3版)孙儒泳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2版) 盛连喜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 626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或旧版 《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金丹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年 627素描人物 不指定参考书目 628水墨基础 不指定参考书目 629素描人体 不指定参考书目 630素描 不指定参考书目 631美术理论 《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5/2005年 《西方美术理论简史》李宏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632人物线描写生 不指定参考书目 633环境艺术设计理论 《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 郑曙阳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潘西谷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基础》田云庆 胡新辉 程雪松编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室内设计原理》陈易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大学本科相关教材 634全球学与全球化理论 《全球化:全球治理》俞可平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3年 《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等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6年 《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杨雪冬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年 《全球学评论》(第一卷)郭长刚 商务印书馆 2012年 《全球史评论》(第1-6卷)刘新成 635造型基础 不指定参考书目 636逻辑演义 不指定参考书目
2015年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复试科目名称 指定参考书目、作者 泛函分析初步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概要》(第3版)郑维行 王声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计算方法 《数值分析》(第4版)李庆扬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茆诗松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学》(第1版)(主要内容:1-7)章陆栋 将平 徐至中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 光学 《光学教程》(第3版)姚启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主要内容: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几何光学;光学仪器) 化学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不指定参考书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 中职 会计专业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Exploration
GUO Shutong
(Jilin Financial School,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cceleration, the more and more brutal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make society for tal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high standard request more strict. As a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tudent, in addition to training extremely skille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kills, but must take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rain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and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econdar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to solve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secondar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thod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ethics
0 前言
当前社会人才需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会计专业技术知识与熟练的会计应用技能, 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思想品德。正是会计工作存在的特殊性, 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准有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作为一名符合要求的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业的基础和关键。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提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1 加强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从业关键
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会计工作的复杂性,许多部门屡屡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样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说,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在其未来从业好、坏的基础和关键。
2 加强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因
影响当前会计职业道德水准的是环境因素
宏观环境因素影响
宏观环境因素是我们国家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型,新的生产关系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大了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在此强烈的冲击、改变着我们一系列传统观念,这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微观环境因素影响
受宏观社会环境的冲击,在不同程度的改变会计工作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滋生蔓延拜金、利己思想。
社会体制缺欠的影响因素
会计职业道德单纯道德是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自愿地执行,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这种非强制性的维持是有限的,更需要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保证。
3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在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缺失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经验影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在设定专业大纲和实施教学计划上,多数中职学校过多的强调会计理论完整性的、系统性知识体系,极少数中职学校开设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由于近些年启动教育部中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方案对中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精神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标准, 重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要求,各中职学校都特别强调中职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能力列为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重中之重。即使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列为从业资格考试内容,许多学校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分学习,而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切合实际与会计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陈旧教学形式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在对吉林市多所中职学校的走访中了解到,从学校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看,要么会计专业教材内容很少涉及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知识。要么已经开设的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课程,很强的理论性或过多法律条文以及比较枯燥的内容,一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安排,都是基本上按传统内容和方法为主,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实际上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点进行教学,也没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导致以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主,这种缺乏情感的教学方式,使原本枯燥的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更加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建设文化氛围缺乏
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导致很多中职学校围绕会计专业的知识竞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氛围浓厚。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
通过对吉林市的多个中职学校走访和调查,多数学校根据传统经验进行设计专业课程,如成本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基本会计等课程。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设置不正规和缺乏合理性,只有每周2学时左右的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或思想品德课程。
4 结论
建立科学合理的、完善的中职会计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根据教育部中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建立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一体化。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要丰富。将枯燥的、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理解的,来引导中职学生识别和判断真伪的会计信息,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形成。
(2)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对客观、抽象的理论的理解能力。
不断地强化学生会计职业理念
会计职业理念应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通过在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使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秉承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前君。中职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德育 孝文化 感恩责任 忠诚奉献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坐落于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我院从2000年开始,利用传统的孝文化资源,探索高职德育新模式,以孝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以感恩教育为特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阵地,职业精神与创业教育和德育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一、从孝道到“感恩”,搭建思想教育基础平台
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有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带着共性的传统和精华。孝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意识之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孝文化传统明显的孝感,要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优势。孝文化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看,包含着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理解、对人的历史继承关系的肯定;孝文化从情感上包含着人类真挚的亲情,特别是对他人的关爱;孝文化从价值观念上推崇对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强调人的责任,孝文化从道德伦理上,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我院以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入手,营造感恩和亲情的文化氛围,搭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高,价值评价多元化影响越来越大;学生来校前主要关注考分、升学,到校后,关注感情和就业;在升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比较大空泛等情况,通过感恩和亲情,用传统的孝文化来搭建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
1.挖掘孝文化的优秀传统。我院协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先后创作出版了《千古孝子黄香》《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孟宗的故事》《无敌孝子剑》《中华孝文化研究》《寻根问祖》《苍歌》等作品,为孝德教育增添了新的载体。
2.开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积淀了厚重家庭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以感恩家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学院社团活动,开展一句话、一封信、一件事生动具体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感恩。
3.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院将感恩教育与孝感的红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走红色革命路,做可靠接班人”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大悟县、应城汤池等地参观学习,在驻孝感某部军史馆、孝感市老干所建立德育教学基地,并请现代孝子楷模黄来女、田子君等来学校与学生交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对家庭父母的感恩,推衍到对学校、社会的感恩。
4.发现、培养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我院的谭之平带母上学,艰苦创业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成为感恩的典型,被授予孝感市十大孝子、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国十大孝子、全国道德模范等。随后,学校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二、从“责任”到“忠诚”,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敬业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
传统的孝文化中“孝”和“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其中包含主动地承担起对亲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孝文化包含着很多具体、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叙述的大多数是以顽强的自立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自己的亲人、国家。
我院通过弘扬孝文化,激发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忠诚,拓展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将孝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职业和国家的责任和忠诚。
1.培养学生感悟责任,明确学习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学生家长所期盼的是后代能够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回报社会。这与古代的孝文化对后代的要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更要有自立自主的精神。我院从尽孝的责任入手,将孝文化教育与学生入学的认知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熟悉和热爱专业,学好本领,立业创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
2.树立创业尽孝典型。孝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动,历史上的孝道故事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孝的责任。我院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业尽孝的谭之平,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感动学生。动员学生将对亲人、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情转变成实际行动,组织义工社,组织学生回自己的家乡服务,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实践体验,树立敬业乐业、劳动创业的精神。
3.学习训练,养成热爱专业、忠诚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不少内容对高职学生是枯燥的,也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的,这需要学生以意志的力量,以热爱专业的敬业精神来完成。在我院的专业教育中,引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典型和先辈事迹,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意志,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通过实践性教学,感受前辈的忠诚敬业精神。孝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丰富的内容上,更多蕴涵于民族的意识里,存在于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潜意识和行为中。在企业中,老一辈的工人、技术人员身上都显示着这种优良的精神和传统。在实践性教学中,将敬业精神和对企业忠诚的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
三、从“忠诚”到“奉献”,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孝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通和继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在肯定个人价值基础上,坚持将社会共同利益和人类命运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而孝文化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继承,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是在肯定个人利益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把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孝文化所强调的是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感恩父母、报效国家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也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强调加强自身修养,实践“八荣八耻”。孝文化强调修身克己、立身齐家、和谐和睦,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是孝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强调在彰显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性与社会的共性的辩证统一,并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是孝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发展。而作为传统的孝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与人们的亲情相连,融化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以孝文化为底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丰富思想道德教学的素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我院坚持以孝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将理想建立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以回报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为最高的追求;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上,强调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忠诚的爱国者;强调忠诚于事业,敬业奉献;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强调以社会进步和有利于社会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道德伦理上,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对社会的仁爱之心。
四、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高职德育是一个体系,健全的德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评价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验,还是保障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我院不仅将感恩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孝文化为特色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还将这一教育体系与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1.确立全面的德育目标模式。构建高职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明确德育评价标准。我院建立了以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学生日常操行、孝行、感恩、实践性教学社会评价为重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容,以“感恩、责任、忠诚、奉献”为特征的目标模式。在高职学生目标模式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并将学生的三下乡、敬老爱幼无偿献血、向希望工程捐款、义工实践等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为宗旨,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信息网络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设计中,将德育作为首要的内容,将德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各种隐形的课程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建立多主体评价,包括辅导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对象包括对学生个人、班级等团队和教师、辅导员等德育的管理人员的德育工作评价。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四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 教材 课程资源
一、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探讨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开发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研究,对其课程标准的探讨是研究的起点。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关于课标的研究角度主要是集中在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新理念,课程的内容标准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有代表的文献如下:
汪骁勇在《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基于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一文中将新旧版本的课标放在一起对比解读,概况出几点新的变化:1.“新版课标”价值指导的指向性更明确;2.“新版课标”对教学的指导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3.“新版课标”在评价方式上更务实。
张茂聪,李成泉在《品德与社会》一文中概况了几点新的课程理念:1.课程倡导融合性、综合性;2.课程倡导生活化;3.课程倡导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
二、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课程的设置只是前提,但将课程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才是关键。而如何更好的实施《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又是落实课程的保障。因此,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也是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在现有文献中,大多都提出要灵活使用教材,让课程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刘建效概况了一些实施的策略:1.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2.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3.淡化教育痕迹,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5.用好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材。
霍素辉概况了品德与社会课实行开放式教学的几点方法:1.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如换位体验式,情境模拟演练式,公益活动式等;2.真诚地扮演教师角色;3.科学地评价学生;4.精心调控教学秩序。
梁巧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策略更好的促进课程的实施: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多样的学习活动;2.走进社会,组织个性体验的学习活动;3.超越教材,开展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
杨今宁概况了几点策略指导教学实践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1.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2.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3.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4.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
王达明概括了几个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1.运用实例,深入明理;2.联系社会,引导实践;3.生动活泼,加深理解;4.研究课艺,激发兴趣;5.课外活动,培养习惯。
三、对《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的研究
(一)同地区教不材的对比
对于不同地区教材对比研究,中外的对比主要集中在中美,中日,中韩,而内地教材与台湾、香港教材的对比分析也是研究的一个集中角度。之所以学者们普遍选择这些地区,主要是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高,品德社会科的设置比较成熟,教材的发展相对完善,与这些地区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借鉴他人的经验,促进我国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陈晔选取日本东京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社会》教材与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从教材内容知识点的数量、交往性、深度、广度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方面,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教材内容的显现方式方面均作出比较,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他国有益经验,更好地处理好道德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钱扑、辛敏芳以美国《学校与家庭》和中国《品德与社会》为例,对中美两国小学社会科教材,从教材目标、教材内容、编写体例等角度作比较研究,试图通过探索共性与差异,为完善我国同类教材提供改进的思路。徐娜对中美小学科社会科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组织结构、呈现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又如程夏就框架结构、内容、呈现方式,对沪教版《品德与社会》与美国的Social Studies迸行了比较。易晓明,韩吟在探讨课程改革共性的基础上,思考教科书设计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现有教材中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
从新课程的改革开始到现在,《品德与社会》的新版本也大量的出现,每个版本的组织构建与内容还有设计理念等方面都有一些类似的特征。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各个学校所选择的教材是不是合适自己。经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分析,可以明确品德与社会可能的发展需要;会对将来教材的修订与编写提供更为完善的参考;将为各地方教材的选用和评价提供一定的标准;将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和实践提供一定价值的理论参考。探讨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分析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游雁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通过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对两种教材进行研究,总结出编写教材的合理经验;而且还从使用情况、内容设置、呈现方式与结构编排等方面对教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待教材的编制更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实际。
李艳辉选取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至六年级教材,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文本解释和图表分析三种研究方法来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的。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两个版本教材编写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两个版本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两个版本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分别对人教版与鄂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编写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然后是对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衣艳艳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套教材在教材的特点概况,价值取向,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达成目标,图文比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与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教材在编制理念、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众多启示,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和实践提供一定价值的理论参考。
(三)针对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
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也是研究的落脚点之一。详细地分析具体的内容,更细致地对教材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总结现有教材的特色与不足,从而提出改善建议,促进教材的完善。这一研究角度比较有代表的文献如下:
王莉把人教版第一册教科书中的“插图”定位于自己的研究视角。旨在厘清“儿童生活”的内涵及“回归”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教科书文本分析,集中讨论两大问题:一是从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本册教科书“插图”在回归儿重生活这一点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给子数据上的支持;二是立足“儿童生活世界”的现买及理论分析,同时结合儿重心理学知识及单元、课时目标,针对“插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插图完善建议。
沈晓敏、韩权五铉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例,考察社会科教科书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特点,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研究的课题。
阮青青,刘力探讨小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成人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地位。四套实验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发展,特别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两套教材,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形象有所改变,但仍有不少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特征的描绘。这个结果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对儿童所灌输的两性的形象地位。
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探讨,对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对教材比较的研究,对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等角度对文献进行梳理,对《品德与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现有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同时,在梳理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多,但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现有的文献中,以思辨性的研究以及经验之谈居多,实际案例的支撑的文献比较缺乏。结合实践,分析《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是现有研究中比较欠缺的。如何开设这门课程,选取何种教材,选取的教材与课标的结合如何,教师如何实施教材,如何更有效的促进课程的展开等角度是今后研究的思考点及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沈晓敏,韩权五铉。中国社会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透析――以人教版和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 (12).
[2]陈晔。日本小学社会科教材分析及对我国《品德与社会》教材设计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李艳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鄂教版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程夏。中美两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5]徐娜。中美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和哈特・米福林版Social Studies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0.
[6]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张茂聪、李成泉。《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学习(实验稿)的体会》,学科教育,2003(02).
[8]丁道勇。《科的研究热点与盲点》,《教育科学研究》2007(04).
[9]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2).
[10]高峡,赵亚夫。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李稚勇。中美社会科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学科教育,2003.
[13]杨今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
[14]阮青青,刘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中的成人性别角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02).
[15]韩吟。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课程设计对内地公民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22).
[16]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汪晓勇。 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基于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
[18]高峡。《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解读[J].中国教育报,2002.
[19]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0]刘建效。 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1]衣艳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3]霍素辉。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析[J].科学之友,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