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范文1

1946年6月26日,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全面内战,国共两党之间的和谈破裂。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只有用人民解放战争才能得到人民应该得到的东西。21日,在陕北的窑洞里,在同刘少奇、三人举行的中央会议上,为解放战争的发展趋势勾画了大致蓝图:用半年到一年时间,消灭军七八十个旅,就可以使国共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达到平衡后将容易超过。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就可以再向长江以南”。“向长江以南”进军,成为党中央和的既定方针。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深入发展,曾几次提出要组织部队南下。由于战局的变幻,渡江南下的部署几经变更,直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发动,才使“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方针付诸实施。耳闻目睹了这一策划酝酿过程的我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历者、革命者以及党的忠实朋友,用如椽之笔赋诗填词,见证了这段历史,也成为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今天诵读这些诗篇,大有“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之感。

(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建立一个新中国。但是,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蓄意破坏和平,挑起争端,内战的危险日趋严重。为此,我党发动解放区军民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1946年夏,时任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的在《送旧友南归》诗中写到:

吁嗟乎,

日寇战败美帝笑,

国贼复横暴。

爱国自卫赖吾人,

成败利钝当可料。

君能游击翻山海,

我将渡江擒虎豹。

岭梅生春会有时,

犁庭扫穴庆再造。

1946年6月26日,调集21万兵力进攻我中原解放区,由此开始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全面内战由此而发。在华东调集了58个旅约46万余人的兵力,并以其中27个旅约19万人,由东台、淮阴、宿迁、峄县和枣庄分四路,浩浩荡荡地向苏北和鲁南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歼灭人民军队于苏北地区,或将压缩到山东,然后“聚而歼之”。当时,四路军队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对人民军队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

是年春,时任鲁南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前敌指挥部指挥的郭化若在《贺圣朝・送友回福州》一词中已显露出渡江南下的夙愿:

鹏程似箭难留住,又匆匆归去。

南天望断隔烟云,黯故园风雨。

波涛险阻何须数?!祝一帆风助!

他年凯奏再相逢,定三山高处。

1946年12月,山东、华中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了宿北战役,全歼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部和三个半旅共2万余人。宿北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反动派,但是,敌人仍有北犯的可能。为扭转战局,争取战争主动权,1946年12月18日,中央军委和电示、粟裕:宿北战役结束后的“第二步作战似以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使鲁南获得巩固,然后无顾虑地向南发展,逐步收复苏北、苏中一切失地”。25日又电示:在鲁南“打一个比宿迁更大的歼灭战”。

12月28日,、粟裕在刘家港口村主持召开了由纵队司令员、师首长参加的鲁南作战会议。会议决定,山东、华中野战军协同作战,回师鲁南,歼灭第二十六师及快速纵队。参战部队有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八师、鲁南军区第十师、鲁中军区第九师、第四师第十团、军区炮兵团、滨海警备旅、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等,共27个团。

根据战役部署,参战部队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九师、十师、四师的一个团与滨海警备旅共12个团组成右路纵队,由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鲁南军区政委傅秋涛、副司令员郭化若统一指挥。左纵队由陶勇所部第一师和叶飞所部第一纵队共15个团组成,归野战军直接指挥。鲁南地区的地方武装及民兵担任侧翼钳制与敌后袭击的任务。

战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围歼敌整编第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第二阶段乘胜扩大战果,以右纵队攻取峄县城,以左纵队追歼敌整编第三十三军。

鲁南战役从1947年1月2日始至20日结束,历时18天,人民军队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全歼美式装备的整编第二十六师、第一快速纵队、整编五十一师、整编五十二师一个团共万余人。俘整编第二十六师中将师长马励武、第一快速纵队步兵第八十旅少将旅长车藩如、整编第五十一师中将师长周毓英、少将副师长韩时儒、第一二三旅少将旅长李玉堂、第一一四旅少将旅长李步清以下万余人,毙整编第二十六师第四十四旅少将旅长蒋修仁以下万人,伤其官兵4500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坦克24辆,各种大炮217门,汽车474辆,轻重机枪1048挺,电台13个,电话机66部。这些武器为野战军指挥部组建特种兵部队提供了装备。

鲁南战役开创了人民军队在一个战役中歼灭两个整编师五个旅和一个快速纵队的先例。

郭化若在我军攻取山东峄县后即赋诗填词,再次表露了渡江南下的夙愿:

《阮郎归・鲁南战后》

群山万壑战酣时,风高怒马嘶,

将军对客夜敲棋,纷纷捷报飞。

坚城破,战车羁,健儿带笑归。

高台又纵钓鱼丝,春风鲈鱼肥。

七绝《鲁南山中春暮有感,兼呈朱总司令》

群山敌垒似花残,万里云烟锁汉关。

沧海桑田催日月,春风吹梦到江南。

同年秋,党中央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分三路挺进中原,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我三支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使敌人的军事重镇武汉、南京直接处于我军威慑之下。

同年8月4日,中央军委连发六电,指令粟裕带炮兵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并决定华野西兵团由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提议请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9月,与粟裕在豫皖苏军区写下了《六言・宣布本军主张》诗一首,诗云:

为了彻底灭蒋,本军大举南征。

此来宗旨所在,救我苦难人民。

反对美国侵略,争取民主生存。

废除中美条约,保存领土完整。

实行民主政治,打倒蒋党。

成立民主政府,人民自做主人。

肃清贪官污吏,打倒恶霸豪绅。

保护人生自由,特务一律肃清。

实行,农民分田自耕。

取消苛捐杂税,不准拉夫抽丁。

没收官僚资本,开仓救济贫民。

保护工农商业,买卖一定公平。

保护民主教育,信仰自由认真。

实行民族平等,回汉一体相亲。

行所至,纪律素重严明。

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遵行。

人民一针一线,本军不动毫分。

俘虏官兵不杀,优待条例分明。

如有违犯规条,准予扭送严惩。

人民快快起来,共除蒋贼祸根。

同时,统治区反蒋斗争的第二战线正在形成。10月10日,《中国人民宣言》提出了“打倒,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12月14日在《吟反攻形势》一诗中反映了这一形势:

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

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

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

关陕伐狐张天网,辽吉猎虎布火雷。

谭许胶河收一战,苏鲁前线逼两淮。

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群众赖雄才。

举国艳说新民主,狂潮遍地来。

南天民变羽书急,准备审判蒋独裁!

(二)

党的十二月会议后,同前来陕北的论及战争形势时说:已处于防御地位,黄鹤一去不复返,他要回到战争初期那种形势是不可能的。今后是我们如何转入江南、四川、两广的问题。为了打破中原战场僵局,于1948年1月27日致电华野副司令员兼第二政委粟裕,提出由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等三个纵队组成华野第一兵团,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计划在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闽浙赣。具体渡江时间,由粟裕“熟筹见复”。在《失题》二首中反映了这项决策:

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

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

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

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粟裕复电,主张部队3月下旬出动。3月16日,部队在河南濮阳集结休整。同时派出小部队去江边侦察,准备渡江。粟裕通过对敌我力量对比进行多日深入研究,获得新的认识,便于4月18日又致电,建议暂不渡江,继续留在中原作战。即电示粟裕与已去濮阳的同来河北城南庄向中央汇报。5月初,粟裕向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汇报了自己的看法,中央同意粟裕的意见,并在5月5日的电报中指出:“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通道,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徐汴线南北地区,以消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任务。”电报还指出:“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为加强中原局的领导力量,中央决定去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之前,曾有《寄南征诸将》诗一首,寓意要解放全中国。全诗如下: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政体沉云黑,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

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后,、粟裕随于5月12日一起回到河南濮阳。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向部队进行动员,并指导华野一兵团制定南下作战方案。在会上发表《向朱总司令学习》的演说。此时,收到前引郭化若七绝《鲁南山中春暮有感》,于5月18日唱和一首《和郭化若同志〈山中春暮有感〉》,并嘱转交。将中央对华野一兵团的指示融于和诗中:

出击中原敌已残,三军早过武胜关。

再灭顽师三两个,雄师直下大江南。

送别之后,又步前引郭化若《鲁南山中春暮有感・兼呈朱总司令》诗原韵,赋七绝《和郭副司令并呈朱总司令以志其亲临南线之快》诗四首。诗中也流露出逐鹿中原、寻机南下的意图。全诗如下:

读罢新诗兴不残,又将远举付深谈。

总戎令下风扫雪,立马吴山更图南。

首夏清和花事残,为讨不庭向江南。

郭郎妙计留春在,总座新诗气如磐。

战局几回抵掌谈,反复指点计艰难。

北线迩来传屡报,逐鹿自古在中原。

耻杀不辜得天下,东征西怨万方从。

温温不做惊人语,大度自然是真雄。

5月20日,时任华野六纵副司令员的郭化若即赋《和诗四首》,诗前有小序。小序及诗均表露出“中原定后下江南”的意图。小序及全诗如下:

1948年5月,第三野战军西兵团一部奉命在濮阳整训,即将渡河南下,鏖战中原并作渡江准备。朱总司令受党中央、委托,亲临前线视察。二十日夜,得到陈司令赐诗四首,喜不能寐,因即灯下走笔奉和四绝,以志其事。

蒋獠似花残,伪选登台落笑谈。

四面楚歌临末路,最爱劲旅下江南。

新法攻坚敌垒残,中原定后下江南。

蒋军前线如崩土,革命后方似石磐。

奇谋在握纵奇谈,最后难关亦不难。

谢傅弈棋原有意,从容筹划定中原。

雄图壮志千秋罕,虎略龙韬万众从。

帷幄深谋谋全胜,红旗西风鼓群雄。

同时,郭化若在《高阳台》一词中也反映了华野一兵团将渡河南下,鏖战中原,并作渡江准备的意图: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燕云、秦月、胡笳。廿载风尘,沙场深处为家。相思夜夜辽东梦,纵侍栏海隔烟遮。据雕鞍,古道荒郊,日暮春赊。

江南父老倒悬久,盼渡江梅柳,出海云霞。逐鹿中原,渡河行看飞槎。红旗指处摧枯朽,待从头重建中华。卜云(去来)期,一冬残云,两度荷花。

5月30日夜,粟裕率一、四、六纵及两广纵队、特种兵部队南渡黄河,6至7月发动开封战役、睢杞战役,合称豫东战役。在《渡黄河作歌》中又表露出先逐鹿中原、后出兵江南的意图。诗中云:

黄河悠悠吾其济,大军反攻从此去。

江淮河汉入掌握,南京群丑苦无计。

党团统一竞贪污,棘门霸上等儿戏。

老贼花甲飞来去,满眼战局皆丧气。……

皇皇华夏岂无人?旗伸正义。

中原已告堤防决,长江何处能守御?

国贼授首看日近,狗党狐朋失依据。

人民法庭早安排,海角天涯难逃避。……

(三)

1948年7月13日,在致中原局和粟裕的电报中指出:“粟兵团应在现在地区作战到明年(1949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采用“攻济打援”的方针,以求在运动中歼灭敌整编第五军,然后再遵中央指示实施渡江作战。但是,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敌援兵迟迟不靠前,歼灭敌整编第五军的设想未能实现。因此,9月24日,济南战役行将结束时,粟裕致党中央军委:“为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促使敌人退守(至少加强)江边及津浦等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便于我军恢复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条件”,“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的这一建设,很快得到中央的同意:“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责成由华东野战军负责战役计划的制定。10月11日,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示华野:“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同年11月,淮海战役发动,而战役的实际进展,使战役规模扩大,参战部队由华野扩大到华野、中野协同作战。战役结束后首府南京直接暴露于我军铁拳之下,为发动渡江战役创造了军事条件。因此,早在杜聿明集团被歼灭之前,中央军委于12月12日电告淮海战役总前委,要他们研究渡江战役的安排。总前委讨论后由、驱车去河北西柏坡向中央军委汇报。发动渡江战役的步伐加快了。

在《淮海前线见闻》(1948年冬)一诗中写道: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

吉普车,美蒋运输来。闪闪电灯红胜火,轰轰摩托吼如雷。夜夜送千回。

老战士,几年久从戎。拥政爱民作模范,军政学习当先锋。杀敌气如虹。

新战士,列队长又长。谡谡军装何整肃,昂头阔步挺胸膛。杀敌志如钢。

新同志,解放最开怀。诉苦从头难尽说,壮丁远处被抓来。共打蒋独裁。

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的郭化若在淮海前线填写《临江仙・中原会战》一词,描绘了当时战场形势,表露了渡江意向:

千载义旗初遂胜,惊天气壮山河。合围百万笑中看:中原多激战,几见此时酣?

雪浪翻天风似箭,阵前歌舞犹欢。游鱼釜底待朝餐。明春花盛放,传檄到江南。

“阵前歌舞犹欢”,反映了这样的历史事实:我军包围杜聿明集团于陈官庄青龙集后,曾命令停止攻击,进行20天的政治攻势。前线战壕中曾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动人心弦的宣传形式;又值新年,更加活泼,每日敌军官兵来降者常数百人以上。

1949年1月6日下午4时,接到总前委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的号令,我军各纵队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向杜集团进攻。杜聿明集团迅即山崩土解:李弥兵团残部逃入邱兵团驻区,李弥于9日混在俘虏中逃脱。华东野战军命令各纵队于9日下半夜全力总攻杜集团总部。9日晚,各纵不约而同乘敌溃乱之际,向杜聿明总部所在地陈官庄猛插,打乱了敌军,未经大的战斗,杜聿明集团总部及其残部就被全部歼灭了。一场在我军历史上空前的大决战结束了,为尔后执行渡江作战和战略追击等各项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时位于淮海战场的江苏沛县中学教师赵一鹤先生,目睹了淮海战役我军所取得的胜利,立即赋诗《连日大雪淮海鏖兵报捷》一首以志其事:

雷电风云动鼓鼙,冰霜驰骋马骄嘶。

雪飘飞将从天下,烟锁溃军遁路迷。

淮海鏖兵收半壁,江山一统定全棋。

明朝直捣黄龙府,万里春晖百鸟啼。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战斗在重庆的红岩革命志士,他们用诗歌抒发喜悦庆贺之情。1948年年底,包括淮海战役在内的三大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内,于这年10月被捕的共产党员傅伯雍,立即写下了七绝《入狱偶成》一首,表示庆祝:

权把牢房当我家,长袍卸去穿囚褂;

铁窗共话兴亡事,捷报频传放心花。

难友们纷纷响应。他们用纸烟盒和草纸片写诗唱和,利用放风的机会传递给傅伯雍。唱和诗联结了颗颗红心,成为凝结难友们的纽带。

1948年6月被捕的中共下川东地委委员兼开县县委书记杨虞裳的和诗为:

英雄为国就为家,风雨铁窗恨磕牙;

革命成功终有日,满天晴雪映梅花。

早年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47年3月被捕的进步青年刘振美的和诗为:

誓歼国贼野心家,生命何须问子牙;

乐观主义心无畏,坐对铁窗吐笔花。

1948年4月被捕的共产党员白深富的和诗为:

只为祖国不为家,消灭群雄与爪牙;

正气歌声震寰宇,要叫铁树开红花。

1949年1月被捕的共产党员张学云的和诗为:

对敌斗争靠大家,酷刑难熬紧咬牙;

蒋贼兵败末日近,坐穿牢底戴红花。

1948年被捕的川北武装起义参加者艾文宣的和诗为:

别妇抛雏不顾家,横眉冷眼对虎牙;

深知牢底坐穿日,全国遍开胜利花。

这些光辉诗篇中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也体现了英雄们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这些革命志士(除傅伯雍外)都在1949年11月14日和27日英勇献身。

(四)

1949年1月1日,在《新年献词》中提出:“1949年,中国人民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1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决议,把占领湘、鄂、赣、苏、皖、浙、闽、陕、甘等九省的大部或全部规定为1949年的任务之一。“向长江以南”进军,发动渡江战役终于摆到党的议事日程上来。会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华东野战军前委召开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1月8日会议精神,积极完成渡江准备。4月1日,邓小平主持制定了《京沪杭作战实施纲要》,规定了我军渡江作战的具体部署。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的消息传来,我军于4月20日发起渡江战役。

4月20日晚,随着“渡江开始!”一声令下,万炮齐鸣,万船齐发,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抢渡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天堑。根据总前委的命令,我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的任务是:从姚沟至裕溪口进行渡江突击,派一部分兵力在芜湖、裕溪口至和县段择机渡江后,迅速控制当涂南北地区,钳制芜湖守敌,主力则从龙王庙至泥叉镇段渡江。渡江后,留一部分兵力配合第七兵团渡江,主力沿南陵、宣城等地区,经郎溪东西地区向东挺进,各部前进至预定地区后,待命配合野战军主力夺取上海,然后担任淞沪警备任务。时任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政治委员的郭化若乘坐一叶小舟,听着炮火隆隆之声,看着天上点点繁星,脱口咏成《渡江之夜・调寄菩萨蛮》:

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倾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

弹飞如急雨,难阻雄师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

三野(即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在《大军南下》一诗中写道:

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时任渡江战役指挥之一的三野前委委员张爱萍于4月22日写下了《雄师渡长江》一诗:

大江南北风云逐,雄师百万气吞吴。

樯橹断流天堑塞,红旗蔽日金陵覆。

挥戈东进临沧海,席卷南国下巴蜀。

地覆天翻乾坤转,神州五亿作新主。

4月23日夜12时,人民第八兵团第三十五军由下关登岸经挹江门进入南京,于次日凌晨占领中华民国总统府。新华社为此发表社论《庆祝南京解放》,指出:“南京的解放正式地表示了统治的灭亡。”由主席亲笔修改的中共中央庆贺南京解放的电文中写道:“反动统治从此宣告死亡,江南千百万人民迅即重见天日,全国欢腾,环球鼓舞。”“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方针终于实现了。阅读了“南京解放”的捷报,挥笔写下了气势恢弘的壮丽诗篇《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应中共中央的邀请,2月28日由香港北上的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从青岛登岸,3月10日抵青州,受到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参谋长袁仲贤、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欢迎。柳亚子即席各赠一首七言绝句,绝句中洋溢着柳亚子先生拥护党中央“打倒,解放全中国”战略决策的心情。其中第一首绝句为:

抵掌谈兵悉妙妍,人民义战世无前。

几时烧尽横江铁?父老东南望眼穿。

3月14日,柳亚子先生在赴北平的车上赋诗一首,再次表达了这一心情:

义师百万下江东,狗盗鸡鸣势已穷。

如我笑言殊大赧,看人血汗建奇功。

翻身别写中华史,横槊真成一世雄。

指日新都传捷报,犁庭扫穴缚元凶。

柳亚子在另一首《赠将军》诗中云:

兼资文武此全才,重向江东卷土来。

我喜故乡消息好,前锋直指雨花台。

3月18日上午10时,柳亚子所乘专车抵达北平,北平市市长、民主人士沈钧儒、郭沫若、李德全、许广平等数十人在车站热烈欢迎。面对如此热烈的礼遇,柳亚子心潮激荡,即撰《抵北平感赋》:

旧游十五年前事,此日重来一惘然。

尊酒碧云应告慰,人民已见太平年。

3月25日,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迁居到北平,当晚在颐和园宴请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柳亚子应邀出席宴会。柳亚子异常高兴,即席赋诗三首,其中一首写道:

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

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

延水鏖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

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南京解放后,柳亚子写下了《四月二十三日夜闻大军已下南都,喜极赋此》诗两首:

荼火军容百万奢,残酋狼狈各天涯。

文章已早无江总,金粉何曾杀丽华?

真喜翻身到萌庶,宁愁亡命窜豪家?

英灵地下应同笑,张恽侯刘鬼一车。

碧云寺与紫金山,衣钵薪传我忍删?

当日迁殷原有说,此时卜洛复何惭?

后先不信孙毛异,评判还应列史班。

北望孤棱南望雁,杜陵涕泪定庵孱。

江苏沛县赵一鹤先生也填词《浣溪沙・人民解放南京》一首,表达祝贺之情:

飞箭风帆射大江,咤雷叱电走仓皇,黄龙府上锦旗扬。

万里江山春一色,腾腾大地捧朝阳,沉沉海角落天狼。

5月3日,我军解放杭州。总前委集中精力,做好上海接收工作。粟裕制定了解放上海的军事方案,努力争取获得军事政治双胜利。27日下午3时,上海解放,至此,渡江战役结束。我军进入上海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不进民房睡马路,与“五子登科”、“劫收大员”形成了鲜明对照,赢得上海市民的高度赞扬。诗人、书法家沈默尹赋诗赞扬我军:

秋毫无犯取名城,大炮昂然未许鸣。

晓起居民始惊动,红军街宿到天明。

柳亚子也赋《闻上海解放有作寄将军》诗两首:

狼星一昔敛江头,百万红军下旧州。

古国遗黎宜厚抚,胁从群小忍深求?

词华伟业惭千古,裙带麻姑瞬廿秋。

向笛黄垆真满眼,酒边慷慨哭朱侯。

探囊胜算未全收,闻道艨艟走大酋。

地角天涯宁有幸!吊民伐罪本无尤。

追师应早收珠海,漏网休教渡美洲。

闲煞龙文双宝剑,几时斫断逆臣头?

澳门爱国商人马万祺闻讯后也赋诗一首:

闻道大军过大江,雄师勇猛世无双。

滔滔天堑等闲渡,楚楚南都旦夕亡。

箪食壶浆迎解放,佳肴旨酒庆重光。

倒悬已解人欢畅,歼尽顽军早建邦。

参考文献:

①《传》(1893―1949)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7月版。

②《粟裕战争回忆录》,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③《的诗词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④《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4月版。

⑤《文艺》1965年第8期。

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鉴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6月版。

⑦《柳亚子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

⑧ 《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33―35页。

⑨厉华:《红岩魂学生读本》,群众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02―104页。

⑩陈山:《渡江战》,作家出版社,1955年5月版。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范文2

1949年4月21日,主席和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晨2时,为新华社写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仅用200字,便描画出了渡江大军的雄壮气势和军的不堪一击。夜 22时,又写就《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报道渡江作战概况。这是新华社最早播发的两条渡江作战新闻,也是渡江战役报道中的经典之作。

渡江过程中,新华社许多前线记者都随部队的突击船、先锋船行动,克服种种艰难险阻采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进展。二野、三野总分社分别向总社发出了渡江的综合报道,各兵团分社、各军支社也都采写了渡江作战战报和反映大军渡江情景的稿件。

伴随渡江大军的迅猛推进,新华社连发《解放南陵、浦口》《解放江阴、安庆》等战报;《前线记者报道渡江情景》《渡江中的船工们》等后续报道也陆续播发,对渡江情况作了更加详尽的描述。

4月23日,人民占领南京。4月24日,新华社发出写的消息《南京反动政府已告灭亡》,向全国人民报告南京解放的喜讯。

最早进入南京的新华社三野八兵团分社和三十五军支社的记者,先后报道了南京解放、市民热烈欢迎、南京市军管会成立等消息。摄影记者邹健东用相机记录下了抢渡长江、占领“总统府”的珍贵历史画面。

5月12日,渡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战役开始,新华社三野总分社严密组织指挥,前线记者全力拼搏,战事每有进展,即迅速发稿。自5月15日开始,接连发出《人民进迫上海市郊》《上海前线我军进抵长江口》《浦东我军攻占据点多处》《攻占国际无线电台》《浦东全境大部解放》等战报,及时报告了最新战况。5月23日夜,向上海发起总攻,27日完全攻占上海。27日、28日两天,新华社密集播发稿件,连续报道进入上海、市民欢庆解放、军败逃溃退等情况,所播发的稿件中,既有《上海完全解放》《沪军四万人投降》等作战捷报,也有追记式战斗通讯《强攻刘行镇》《某师奔袭浦东歼敌二千经过》,还有上海市军管会成立的消息和通讯《新上海巡礼》。进入上海后,纪律严明,不入民宅,不进商店。摄影记者陆仁生拍摄的战士抱枪露宿街头的场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范文3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十个历史事件,十段永恒传奇。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历史事件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历史事件之六: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历史事件之七: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历史事件之八: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历史事件之九:激战嘉陵江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十: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范文4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筑就了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历史丰碑!

安徽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安徽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民族独立、祖国解放、人民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约3万安徽人参加了长征。他们在与军队的殊死搏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红军主力长征期间,还有一大批奉命留在皖南、皖西等地的红军将士,就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宝贵贡献。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特开设“图说长征”专栏,以深切缅怀无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安徽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反“围剿”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辟的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引起的恐慌。从1930年底至1933年10月,军队先后5次对中国共产党在福建、江西边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军在前4次的反“围剿”中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图为军队“围剿”红军时修筑的碉堡。

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任主席。图为江西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进行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其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也陆续分别从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湘鄂川黔苏区出发,开始长征。图为于都县东门渡口纪念碑。

皖南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底,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皖南失利后离开皖南。皖南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分别在鄣公山、泾旌宁宣地区和贵秋东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4月,为了统一领导皖浙赣边的游击战争,闽浙赣省委改组为皖浙赣省委,关英任书记,并在所辖地区分别成立5个特委,同时成立了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图为皖南三年游击战争示意图。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 1934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皖南歙县石门等地。之后,先遣队与闽浙赣军区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图为皖南汤口胜利会师地旧址。

南方游击战争 1934年秋至1937年冬,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长江南北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和广东8省15个地区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同持续“清剿”的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图为(左一)和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的部分干部合影(1940年摄)。

血战湘江 中央红军撤离革命根据地后,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11月抵达湘江。调兵30万构筑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广大指战员以英勇献身精神与敌浴血奋战,终于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此战,由于“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指挥,使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图为红军突破的第四道封锁线――广西兴安界首镇。

遵义会议 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后,智取遵义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月中旬,成立了、、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图为《遵义会议》版画。

强渡乌江 湘江战役后,力主中央红军放弃赴湘西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通过了甩掉强敌、西进贵州的主张。1935年1月1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贵州省瓮安县江界河强渡乌江。图为乌江江界河渡口。

巧渡金沙江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逼近贵阳。军各部队火速增援贵阳“保驾”,抓住时机挥师向兵力空虚的云南急进,直逼昆明,迫使云南军阀急调滇军和各县民团防守省城,进一步削弱了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红军趁机直扑金沙江,于1935年5月渡过金沙江。图为、、指挥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岩洞。

四渡赤水 红军攻占遵义后,调集40万兵力进逼遵义地区,等指挥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图为红军一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土城渡口。

彝海结盟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需要通过四川冕宁大凉山彝族区。由于历史原因,彝汉矛盾很深。1935年5月,率红军长征先遣队到达彝海地区,红军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先遣队司令员与沽鸡家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并帮助建立“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红军在彝族人民群众支援下顺利通过彝区,为以后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图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街头彝海结盟塑像。

强渡大渡河 中央红军通过彝族区后,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1935年5月25日,营长孙继先挑选并带领17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川军密集的枪弹和炮火强渡大渡河,打开了中央红军北进的通道。5月29日,红军赶到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2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攀踏悬空的铁索,一面铺架门板,一面匍匐射击,神勇地攻占了对岸的桥头堡,占领泸定城。图为版画《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 红军翻越雪山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继续北上。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在等率领下自毛儿盖出发,进入茫茫无边、人烟稀少的水草地。经过艰苦努力,右路军以坚强的革命意志,战胜严寒饥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草地到达四川班佑、巴西地区。随后,右路军发起包座战役,攻占包座,打开了通向陕西、甘肃的大门。图为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翻雪山 中央红军为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自硗碛村翻越了长征以来第一座雪山――夹金山。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过夹金山,到达四川懋功县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图为红军长征时翻越的夹金山。

激战腊子口 包座战役后,中共中央率直属纵队离开巴西地区向甘肃俄界进发。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俄界会议,会议坚持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号召红四方面军全体忠于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并决定将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9月17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突破位于四川、甘肃边境的天险腊子口。18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域。图为要隘腊子口。

直罗镇战役 1935年11月,陕甘支队在陕北甘泉地区同红十五军团会师,并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巩固了陕甘苏区,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图为红军庆祝直罗镇战役胜利大会。

团结北上 长征中,各路红军在战略上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强渡嘉陵江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结束,途经川、康、青、甘四省,行程近万里。红二十五军长征,从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起点是鄂豫皖苏区,途经鄂、豫、陕、甘等省,行程近万里,最终在甘肃永坪与陕甘红军会师。红二、六军团的长征,从1935年11月南下湘中开始,到1936年10月在宁夏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止,转战湘、黔、滇、康、川、青、甘、陕8省,行程8000余公里。图为云南石鼓渡口。1936年4月25日至28日,红二、六军团在这里渡过金沙江。

三军大会师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到达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一方面军分别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与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将台堡会师为标志,历时两年、长达数万里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会师,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图为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部分团以上干部在甘肃省宫合镇合影。

48 1507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