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第一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倍,“十五”期间年增长%。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万亿元,年增长%。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万亿元,年增长%。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第二篇】

一、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夯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在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好现代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加快完成《“十二五”商贸和物流发展规划》和《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粮药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城商业综合体》、《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规划的实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规划为抓手,以提升城乡商贸中心设施水平、完善业态布局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引进、实施了“道地中药材全球交易中心、新城商业综合体、九龙服装城、大南街中心商务区、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这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营业后,将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方便市民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政策配套、人才保障,创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性质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业发展促进基金,进一步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牌服务战略实施和名牌扩张,引领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一是对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对规划布局的生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四星级以上酒店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符合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二是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优先安排足够空间的商业用地。三是规划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按国家规范标准规划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场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四是对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现代物流集中区开发建设,给予享受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有关优惠政策。对生产性物流园区(集聚区)项目用地,实行与园区项目用地同等供地方式和价格。民办学校、幼儿园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设施建设,在邮递规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方面享受与工办学校同优惠政策。五是对重点物流项目、服务外包项目、重点旅游项目和其它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经县政府批准后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优先优惠供地。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培养,组织全县商贸流通企业中层以上人员开展学习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宣传发动,使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关政策措施深入人心。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第三篇】

省政府召开这次重点服务业城区现场工作会议,是在调查研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确定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按照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的要求,专题研究城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这既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落实情况的一次督促检查。昨天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潍坊市的鲁东物流中心、白浪河综合治理开发工程等城区服务业项目,大家普遍反映潍坊市在推进城区服务业发展方面,思路清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值得学习和借鉴。潍坊市在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我认为有三点需要充分肯定:一是认识到位。我们现在来研究服务业的发展问题,绝非是简单重复过去的传统服务业的概念。经济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很好地认识服务业的地位、作用和内涵。当时省里提出建设三大载体,许多同志对城区服务业的概念认识不清,感到考核对象不明。一个城市的市区是由区级行政区组成,区级行政区下面还有街道办事处,在这个范围内把有效的土地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其他要素资源和自然资源配置好,就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优势,就会大大提升城市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组织和指导城区服务业发展,领导者的认识首先要到位,潍坊市在这的认识就比较深刻。二是规划到位。城区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有规划。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各个区各自为战,各行其是。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规划搞好。潍坊市委、市政府规划意识很强,他们的规划不是一般的布点性规划,而是对这个城市和城区的产业做了充分的论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吸收本地同志们的智慧,又充分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花了很大的功夫。三是机制到位。潍坊市高度重视推进服务业发展机制的建设,这个机制不仅体现在投入多少资金,关键看管理体制、领导体制和融资体制等是否配套。潍坊市在这方面都有新措施,创新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思路明确,重点突出,规划科学,机制健全是他们的经验。发展一个产业不是说单纯有资金就行,管理机制不到位,总体规划不合理,有钱也发挥不了好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转变”,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省九次党代会要求,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精神,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作出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做大做强服务业三大载体的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在培育城区服务业载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的进展还很不平衡,有不少同志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不深,有的工作力度不大,有的缺乏扎实有效的配套措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的高度,深刻认识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城区基础设施完备,工业化进程快,居民收入高,具有对内对外开放的优良环境条件,对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关键作用。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在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型过程中,服务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空间布局向重点城区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和特点是决定城市能级、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辐射带动力的强大动力与活力源泉。城市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80%以上。从国内先进省市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城区主导产业的地位非常突出。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四个中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95%以上,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87%;上海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GDP的比重、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达75%左右,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广东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超过了40%。从我省发展的实际情况看,50个重点城区经济发展比较快。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要素市场齐全,科技研发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服务业也代表着全省的发展水平。**年,全省50个重点城区实现的GDP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到全省的%和%。其中:17个市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到全省的%。因此,抓住重点城区就抓住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主动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大趋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服务业发展态势,抓住重点城区这个关键,引领全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对促进三大载体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服务业三大载体彼此联系,紧密相关,相互影响。重点城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关键作用。(1)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园区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城区这个大平台、大环境。我省在前一轮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依靠工业化的支撑和带动,多数城市注重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规模扩张和园区化布局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地方对城市的服务功能、空间布局、品牌形象、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直接影响了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现阶段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扩张余地,但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服务业来带动,服务业、服务经济将逐步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重点城区服务功能,有利于加快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些恰恰是服务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最为有利的条件。(2)重点城区能够为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重点城区集中了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优质资源。据统计,全省50个服务业重点园区中有46个在重点城区,全省100户重点服务企业中有97户在重点城区。从城区产业发展来看,随着土地约束作用增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增加、商务成本提升,传统工业在城区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城区“退二进三”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区服务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扩张空间,这将为服务业园区、服务企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又将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与发展水平。

(三)加快发展重点城区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500美元,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经济与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城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区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主要集中之地,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特别是发展与制造业关联度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配送、人员培训、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售后服务、商务会展等,可以大大优化和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支撑。(2)发展城区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大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城区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发展城区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居住和出行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另外,发展城区服务业对解决城市就业,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城区服务业已经成为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关键增长点。(3)城区服务业有条件率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点城区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等资源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产业分工细化、改革开放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区体制、机制、人才、投入、区位、环境等优势,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城区服务业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引领全局,努力推动城区服务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二、明确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任务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文)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最近下发的〔2008〕11号文再次提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省政府鲁政发〔**〕66号文中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全省要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在今后10多年时间里,我省要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必须提高近1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艰巨。实现上述任务目标,重点城区起着关键作用,必须率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统筹协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团带动、项目支撑,强化领导、政策配套;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有条件的重点城区在全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初步考虑,今后3至5年,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是:

——济南和青岛。济南要充分发挥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核心作用,青岛要充分发挥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建设服务**、面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两大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驻地城区GDP的比重要分别达到75%和55%以上。

——其他15个市驻地城区。要依据工业化、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依托市驻地和周边城区,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有10个以上的市区达到50%以上;其他市区力争达到40%以上。

——其余33个重点市县城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力抓好城区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30个强县,要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有20个以上的重点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全省50个重点城区。到2010年,50个重点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由**年的77%提高到83%以上。

要通过引领有条件的重点城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紧紧把握城区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在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姜大明省长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等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六大产业”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各重点城区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科学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尤其要着力体现好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从全省情况看,**城区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缺乏特色与优势。今后必须在搞好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精心研究自身的发展基础、资源条件、区位特点等,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放到全局与战略的位置。同时还要规划好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创意产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确定特色与优势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要体现城市定位,符合城市的特点,遵循城市功能区划。比如加快发展金融业,并不是要求每个市区都要统一规划建设金融街区,但济南、青岛等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应根据金融保险企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研究制定吸引金融企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改善硬软环境,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再比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单纯是建设几个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特别要对制造业的原材料供应、产成品销售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搞好信息平台建设,使物流园区真正成为物流配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汇聚中心,做成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如此。重点城区是支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枢纽,不仅要打造一流的景区,而且要完善与旅游相配套的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城区是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各个市区只有把特色与优势找准,真正做大、做强,才能把省政府确定的发展重点落到实处,实现全省服务业发展目标才有保证。

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目前,传统服务业是城区服务业的主体,总量规模大,结构层次低,涉及领域多,空间布局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必须系统改造提升布局结构、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要引导好重点传统行业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好现有服务业资源,通过引入龙头和名牌企业,推进优化与重组,推进兼并与联合;要通过深化改革与开放,搞活发展机制,推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关键要搞好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嫁接改造,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业。城市公共服务业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划,科学合理地安排空间布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和引入市场机制,扩大融资规模,实施多元化投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目前要特别重视改善市区交通,切实解决市区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改变市区交通落后于市外交通发展的现状。同时,要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教育培训、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卫生保健、休闲娱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扩大服务供给,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

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城区要以方便居民生活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综合配套的要求,加快社区服务网点建设。特别是新建居民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各类服务网点,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布局。要引导社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构建以社区康体健身、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安全保卫、保洁环卫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城区是城乡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的结合部与支撑点。重点城区,特别是33个重点县,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重点抓好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以县城为基地、以重点乡镇为节点,努力为农村服务业合理布局和网络化发展创造条件。要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抓好关键设施、基础条件和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充分考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规划好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广播影视等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服务社区化,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联度大、配套性强。能否以城区为单位组织安排好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前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工作指导中认真把握。

(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从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看,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水平提升。规划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目标,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重点城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服务业规划的编制工作。(1)各重点城区必须统一编制、统筹协调城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城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重点城区要在对城市经济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结构布局。要认真分析城区服务业发展的特色、潜力与优势,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科学划分城区的功能分区,认真确定发展的重点。必须把城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规划编制的主导权不能下放到下一级,规划的内容决不是条条或块块的简单迭加。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要有效整合城区服务业资源,突出城区发展特色,使城区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尽快走向集聚化、网络化发展的轨道。老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为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新城区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预留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避免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2)重点城区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服务化之间的关系。必须看到,许多重点城区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城区也都具备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条件。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点城区发展必须树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理念,树立优先发展服务业的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分离,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发挥各个产业的协同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关联度,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省探索走出一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路子。(3)重点城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各级政府在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上,既要统一规划、统筹指导,又要区别对待、搞好分类指导。对目前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重点城区,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发展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对目前服务经济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重点城区,要坚持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使其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目前服务经济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城区,要发挥其潜在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搞好发展定位,加大培育措施,培植发展特色,促其加快发展。

(三)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快重点城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精通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1)要抓好人才培养。省里已经研究提出了“十一五”后三年服务业人才的培训计划,重点培训公务员和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分批组织各县市区分管服务业的领导到境外进行学习培训。各重点城区要高度重视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摸清人才底数与需求,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确定培训重点,分步组织实施,强化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各重点城区要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项目、智力、专利、管理入股等多种方式,创新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办法。要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重点城区打造成优秀人才集聚的高地。(2)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近两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也相应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各重点城区要把这些政策运用好。省市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用。对涉及用电、用水、用汽价格等关键政策,要明确要求,限定到位时间。(3)要积极创新发展政策。一些城区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许可规划开发、土地转让、财政返还、出让经营权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各地要相互学习借鉴。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注意总结先进经验,指导全省发展。条件成熟后,省里要抓紧出台扶持三大载体发展的优惠政策。

(四)创建服务名牌,提高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区服务业发展布局散、企业小、发展载体不强的状况,必须高度重视服务品牌建设,提升城区服务业的竞争力。(1)大力培育服务品牌。品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要借鉴创建工业名牌产品的经验,引导服务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省服务名牌;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服务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提高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获得**省服务名牌的服务企业,要适当给予表彰奖励。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服务名牌、争服务名牌的浓厚氛围。经过3到5年的努力,要培养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省服务名牌。(2)充分发挥重点城区综合引领作用。重点城区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依托,园区和企业是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重点城区更具有综合性,具有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这种综合与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重点服务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功能区和特色街区,促进城区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城区服务业的功能,提高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3)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卖产品、卖服务、卖标准是企业竞争三个层级。服务企业最高层级的竞争是标准化的竞争,谁掌控了行业的标准,谁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要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地方标准化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服务的行业,要倡导企业推广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营造有利于消费的社会氛围。

五、创新重点城区服务业工作体制和机制

重点服务业城区发展,事关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全局。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提升统筹、规划、指导和驾驭城区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实现重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

(二)建立重点服务行业协调推进机制。各重点城区要参照省里确定的意见,对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要分别成立由分管市长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重点行业发展领导小组,落实发展目标和责任,协调相关政策与措施的落实,形成培植重点服务行业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第四篇】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服务延伸度;效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现代农业是农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当前,无论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简称“建议”)中提出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是《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后面简称“规划”)中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都表明现代农业在我国发展已进入关键战略阶段。在此阶段,生产现代化和生产要素技术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生产链条和效益链条延伸等方面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优化领域,这些优化领域目标的实现脱离不了科技服务业的支撑,最终利用科技服务业的支撑促进和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建议》中提出的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2〕。

1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需求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要求

近年来产业间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不但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特点,也拓展和深化了生产供应链条上的延展,打破了传统供应链条上的单维度,呈现了不同产业链条上的维度交叉,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合作生产消费模式。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科技服务业产业的对载体的衍生裂变性和拉伸延展性特点逐渐彰显;而现代农业发展对于科学技术支持的天然需求,决定了科技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科技服务业助力于现代农业发展符合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要求。〔3〕

产业升级和布局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质量、生活理念和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体现在消费不断升级,生产和服务的产业领域也不断升级。《规划》中对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五项重点任务,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这五项重点任务需要科技服务业的支撑,尤其《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上述任务和目标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较高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科技服务业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符合产业升级和布局要求〔3〕。

2科技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深化技术服务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一直以来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和运营体系上决定了农业的技术普及和推广较难,零散的单个生产效率的提高,难以形成规模的现代农业,随着农业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效益提高可以更多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深化服务。现代农业效益提高表现在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和产出率提高。这些要求体现在科技服务业可以优化现代农业要素的配置效率,科技服务业可以就生产育种、生产技术、农业深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要素融合到现代农业。

拓展服务延伸度促进供应链条体系优化

在现代农业服务需求方面,科技服务业可在加强周转和仓储基础设施技术和销售渠道体系搭建的建设上提供技术服务;这可以链接和缩短现代农业供给和消费之间的距离,可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供供给需求分析,实现供求和对接和平衡,助力于供给侧的改革。互联网对农业链条的加深提供了技术软件支持,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农业中的应用,为生产、销售、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4〕。

制定和更新技术标准保证行业生产和产品品质

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健康安全保障需求是迫切的,如何保证绿色健康的食品;如何在生产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安全无污染生产,是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产品质量保证需要设定行业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设定检测的相应配套服务,这些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支持,提供行业技术标准服务这是当前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领域的一片蓝海;加大科技服务业对行业标准的服务是保证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3科技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要求

政策环境建设

国家的政策在对产业发展和调整等方面具有导向性上的重要性作用,因此科技服务业助力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政策环境配套建设。第一方面,国家的产业政策可以鼓励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加大农业产品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政策鼓励和支持;第二方面,在法律法规方面对农业的生产和技术要求提出要求,通过制定或者评价授权独立的研发鉴定机构,达到设定产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第三方面,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农业资源特点、环境和生态规划要求,国家产业政策可结合科技服务业科研究生产布局规模效益分析制定政策。

市场环境建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转化,可以营造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孵化机构建设;为了实现产销平衡,防止农业供给侧过剩,可以加大科技服务业提供销售大数据分析的预测服务平台;为了缩短生产与供给的地域性空间距离和需求的时效需求,可以借助互“联网+”服务,同时鼓励加大转运和仓储的平台服务。

作者:王春生 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农计发[2015]145号。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03日16:23来源:新华社。

48 531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