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024年党建评论13篇
党建工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需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提升组织力和凝聚力,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和谐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党建评论”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1. 现代化之问的中国之解 2
2. 做好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 6
3. 让想干事能干事者干成事 9
4. 善用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12
5. 勇担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博使命 17
6. 以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 23
7. 深刻感悟抗疫斗争中的文化力量 26
8. "四千"精神的哲学蕴含 33
9. 以"四个导向"提升调查研究质效 37
10.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40
11. 用雷锋精神涵养教师初心 45
12. "育用管考"并用 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49
13. 调查研究要戒"三秀" 52
现代化之问的中国之解
当今世界,动荡与变革交织,团结与分裂碰撞,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一系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要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要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
实现现代化是诸多国家人民的共同追求。面对特征更加明显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就"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之问给出中国答案,阐释了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担负的责任,更表明中国共产党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始终致力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人民至上,是实现现代化的价值之基。评判一个执政党是否先进、合格,评判一种政治制度是否行得通、有效率、真管用,人民最有发言权。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深谙"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的道理,始终忠诚人民、奉献人民,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攻坚克难、顽强拼搏,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创造的"中国奇迹"举世瞩目。当前,要努力实现政治清明、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就需要政党把民众的现实需求转化为政党的奋斗目标,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多层次需要和各方面诉求。
独立自主,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之路。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成功走出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说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守正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活力之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先后提出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和"四个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之后又对"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不断拓展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对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调整。党领导人民不但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而且探索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应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
立己达人,是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各国政党应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发挥好政党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新的征程上,我们应寻找与其他国家更多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奋发有为,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政党既要锚定目标、接续奋斗,又要因势而为、勇于担当,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掌握了历史主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革命性锻造引领新的伟大斗争,用行动回答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世纪之问。
携手同行才能行稳致远。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不可逆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加强政党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我们相信,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将以其建设新成就为世界提供发展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选择新方案,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做好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围绕坚守党校初心阐述了新时代党校工作的使命任务,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方面军,承担着为党献策的重要职责。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这也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这一重要论断,为党校在为党育人的同时,更好发挥为党献策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回望过去,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央党校始终站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最前沿,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党中央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提出、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很多都凝聚着中央党校的贡献。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个时代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把党校视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方面军,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党校发挥作用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中央党校更好发挥作用的殷切期待。党校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做好大学问,要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应当充分利用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科优势、学术优势、话语优势,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阐释,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入手,深刻把握重要思想观点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发展脉络,深入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
做好大学问,要着力服务党的理论创新。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一系列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深入的研究。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实践要求,在回答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问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以博大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努力形成立得住、叫得响、有分量的理论创新成果。
做好大学问,要着力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用好党校建设新型智库的独特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为党建诤言、献良策。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的责任重大。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在守好党校初心、做好大学问上绵绵用力,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力军,在新征程上不断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让想干事能干事者干成事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不辜负实干者,关键要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平台、干成事者有地位。
想干事,是昂扬奋进、进取向上的精神状态,是胸怀梦想、追求卓越的不变初心,是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只有爱岗才会敬业,只有拼搏才有未来。永葆干事创业的热情,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想干事的人,往往以事业为生命的寄托,以工作为无上的乐趣。这种热情、干劲和精神,是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恒久的而不是一时的。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对想干事者,应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使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同志,要交任务、给机会、压担子,鼓励引导他们在火热军营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人才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强军实践中千锤百炼,才能把自己锻造成烈火真金。实践是人才成长的最好课堂。在干事中发现、培养和检验人才,那些实干家、行动派、优秀者就能冒得出、站得直、得尊崇,那些庸庸碌碌者、为官不为者、一心"躺平"者就会露出马脚、混不下去。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想不想干事是态度问题,能不能干事是能力问题。能力素质不过硬,决心再大、斗志再高,也难干成事。能干事,体现的是执行力、操作力,彰显的是干成事的本领、抓落实的能力。能干事者,往往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往往只知干事、不会"来事",可能不被人理解;往往吃苦不叫苦,干事不惹事,从不宣传和包装自己,从不搞"爱哭的孩子有奶吃"那一套,所以很容易从个别领导的视线中"走失"。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正确的用人导向,不仅是指引干部成长进步的风向标,也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我们应抓住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这个关键点和着力点,在选人用人中,更加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官兵公认,让能干事者有舞台、有位子、有奔头,让更多千里马在军营竞相奔腾。
一名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关键还在于能干成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从这些古语里可见成事之艰难。对干事者来说,必须会谋事,善于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规律、把握实际,搞好工作筹划,努力做到谋一件、成一件、官兵点赞一件;必须敢扛事,越是风口浪尖的地方,越是"烫手山芋"集中的单位,越要扛起责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难题;必须能共事,善于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干事,既当抓工作、谋打赢的行家,又做带队伍、传帮带的好手。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让想干事者、能干事者干成事,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以贡献论英雄、无功就是过"的理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浓厚氛围,决不允许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决不允许以低能而占据要职,以薄德而获厚任,以无为而掠殊荣。要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对干事者感情上多一些理解和关心、工作上多一些支持和帮助、使用上多一些信任和机会,当好干事创业者的坚强后盾,让干成事者有尊崇之荣、无后顾之忧。
善用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深刻阐明新时代新征程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调研内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这既是一份求真务实的宣言书,也是一份振奋人心的动员令。
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要真正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就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从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刻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必须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形成真思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关乎民心、关乎党性。
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必须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把问题导向变成调研方向。
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攻坚克难。调查研究,不能回避问题、知难而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直面那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大风大浪中学习游泳,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的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需要理想远大、目标远大,更需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坚持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好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勇担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博使命
文博事业主要包含文物事业和博物馆事业,是基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以及文化保护管理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而延伸出来的包含文物考古、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展览展示、社会教育等活动在内的公共服务事业。文博事业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博事业肩负着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传承红色基因、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职责。坚定文化自信,以系统思维构建现代文博工作体系,对文博事业勇担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文博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给新时代文博工作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博事业担负着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历史职责。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文博事业汇聚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在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博工作,以时代精神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重要讲话内容,为文博事业在新征程上坚持以丰厚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指明了根本遵循。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博事业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的意识形态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代化。文物,尤其是革命文物,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传承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中国共产党便高度重视革命遗存的收集整理工作。新时代以来,我国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系统开展文物调查征集、展览展示工作,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一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加快发展红色旅游,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热情。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用好红色资源"作出部署,为文博事业在新征程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聚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博事业肩负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博事业凝结深厚文化,陈列精彩文物,联动文创、旅游,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便积极兴办博物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近年来,中国基本建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免费开放不断拓展,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越来越多地"活起来",进一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博事业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文明交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近代中国一度饱受列强欺凌,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一条和平、独立、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团结奋斗,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更以其穿越时间、跨越地域、直抵人心的魅力,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新时代以来,我国文物工作者通过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文物保护援外工程和联合考古项目、举办进出境文物展览等,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以系统思维推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文博事业要担负新使命,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构建内部科学分工、外部衔接协调的现代文博工作体系。
以文物为根本,构建现代保护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构建现代保护管理体系,是文物资源不可再生性的客观要求,事关文博事业能否担负起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职责。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以系统思维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重大保护工程和体制机制改革、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文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文博机构队伍建设,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推动完善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学术为纽带,构建现代研究阐释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构建现代研究阐释体系,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事关文博事业能否承载起展示中华文明、传承红色精神的重任。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系统思维统筹好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历史研究和理论阐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加强考古工作和中华文明历史研究,阐发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现代展示利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构建现代展示利用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实践要求,事关文博事业能否承载起以文育人的使命。要坚持"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以系统思维统筹好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叙事内容和展示形式、传统方式和科技手段、基础功能和社会教育、文物传承和文旅产业之间的关系,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深入推进展览体系、传播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水平,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将文物保护利用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世界为舞台,构建现代对外交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构建现代对外交流体系,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基本要求,事关文博事业能否承担起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形象的使命。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系统思维统筹好文明交流和遗产保护、内容建设和传播手段、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以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办学、发展和创新过程中,需要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力量进行浇灌,尤其是在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更需要伟大建党精神这种精神源泉铸魂固本。
以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要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内涵。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必须很好地了解伟大建党精神,深刻理解其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和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思想精辟、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意境深远,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党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认识和总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是契合的,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述的坚定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党的领导等教学内容,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都能够找到有力支撑。
以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深植青年心中。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本质上它的教育目标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伟大建党精神深植于大学生心中,引领大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忠诚报国。围绕伟大建党精神所孕育的精神内涵,教育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身学习和实践;教育大学生勇担责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牢记于心;教育大学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牺牲;教育大学生忠诚于党。
以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高校要努力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持久动力,让伟大建党精神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发挥更大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把教育"大讲堂"和思政"小课堂"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中教育青年学生深刻感悟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牢固树立正确政治信仰。要引导青年学生红色基因血脉,作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信仰力量,勇于担当时代的使命,以伟大建党精神之光辉照耀勇毅前行的道路。
以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要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主题,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所在。我们要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放在党的光辉历程的历史方位中去,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将伟大建党精神放在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坐标中去,汲取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精神力量。高校要通过"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坚持用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深刻把握、全面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深刻感悟抗疫斗争中的文化力量
历经3年多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们能够创造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谱写全党全国人民同心抗疫的英雄史诗,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品格中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梁启超说:"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尽各种风险挑战,迎战过肆虐大地的自然灾害,治理过洪水滔天的大江大河,平息过暗流汹涌的内忧外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在饱经磨难中铸就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这既表现为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静气与定力,又表现为沉稳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和毅力。
新冠疫情突然袭来,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坚忍不拔的中国人民选择了勇敢迎战: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人不逃避、不躺平、不推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医疗卫生系统尽锐出战,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基层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同心抗疫、锲而不舍。从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到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大上海保卫战、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每一场斗争都惊心动魄,每一步胜利都饱含艰辛。上下同心、咬紧牙关,最终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
新征程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继续发扬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一方面,要保持直面挑战的勇气。苦难考验了中国人民,也锻炼了中国人民。经过3年多抗疫防疫的磨砺和淬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更加强大,必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另一方面,要满怀战胜困难的信心。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更加坚定了中华儿女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一往无前的坚强决心和战无不胜的豪迈信念,也必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意志,战胜新征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人民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在3年多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军营各就各位;广大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当此之时,舍我其谁?"疫情出现在哪里,党员干部就赶到哪里,"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就出征到哪里,全国人民的心、劲就集中到哪里。中国人民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还体现在对人民和生命的极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中国抗疫防疫3年多的坚定遵循,既从组织层面动员和引领群体行动,又从群众层面示范和带动个体行动,进而形成举国同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
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增强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守望相助的友爱情怀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保持团结统一,其中一个优良传统便是守望相助。《尚书》有言:"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和衷""共济"才能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孟子》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友爱和睦、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千年秉承的情怀和传统。守望相助的友爱情怀,是历史上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兴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3年多的抗疫防疫历程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在疫情突如其来的危急时刻,全国各地迅速点燃守望相助的希望之火。大疫之下,中华大地没有一个"局外人",更没有一个"旁观者"。仅在武汉保卫战期间,就有340多支医疗队、万多名医护人员星夜驰援、奔赴一线;19个省份吹响冲锋号、划分责任田、明确任务书,对口支援疫情严重地区,倾尽全力、不胜不退。此后,面对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各地党员干部、群团组织、志愿者互相支撑,及时补位,为群众提供抗疫暖心服务;邻里之间、地区之间互相帮助,把温暖和信心传递到需要的地方。守望相助也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美德。中国抗疫得到很多国家和国际友人的热心帮助,中国更是尽己所能助力各国抗击疫情。3年多来,中国政府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抗疫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在全球抗疫最吃劲的阶段,中国为全球供应大量抗疫物资,为全球抗疫作出重要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奉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真正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培育更多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优、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与国竞争日益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应对世界之变,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才能培育出政治素质过硬,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宽广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越是面对各种挑战,越要把立德放在育人的首位,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用雷锋精神涵养教师初心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雷锋精神在历史的淘洗下不断丰富和发展,早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已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强国必先强教,教师是教育发展的脊梁,也是支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承重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新时代教师的初心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负责任的信仰之心,对学生关怀备至的仁爱之心,对教师育人敢于担当的敬畏之心,对教育教学锐意进取的创新之心。新时代新征程中,用雷锋精神涵养教师初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要。
以信念的力量铸就教师的信仰之心
以雷锋精神中"信念的力量"铸就教师对教育事业负责任的信仰之心,是铸魂工程。理想信念是雷锋精神的第一要义。雷锋日记中曾写道:"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雷锋精神里,有永不褪色的信仰,有坚如磐石的信念。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对教育的信仰是立业之基。对教育事业有坚定的信仰信念是"四有"好老师的首要标准。教师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热爱教育事业,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情怀和信念,"做一事,专一事"的执着和坚定。只有筑梦如磐、追梦无悔,才能为人师、心怀"国之大者"。为人师者,只有坚守信念,把信仰之心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方能抵御精神困顿、克服职业倦怠、固守精神家园、恪尽责任之心,在自己的事业上身红心赤,努力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大爱的胸怀涵育教师的仁爱之心
以雷锋精神中"大爱的胸怀"涵养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的仁爱之心。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心怀大爱,就是将生命的每一分热,都无私奉献给人民。教师要育人、树人,首先要爱人、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之所愿。教师应不忘仁爱之心,涵养教育情怀,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树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操;以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为荣;以服务学生,助力学生成长为乐;对学生关怀备至,真心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求扬名、不问回报。教育不止知识的传承,更是心灵的碰撞、感情的共鸣,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育。新时代教师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做学问之师,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做品行之师,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的心灵之窗。师者,以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和关怀点亮学生眼前的一束光,把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每一个学生心田之中,如此方能弦歌不辍,爱心相传。
以忘我的精神根植敬畏之心
教育大计,教师为要。"忘我的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唯有对教师的称谓和岗位含有敬畏之心,方能自觉地把个人追求融入人才培养的教育事业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学生是未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梦人,教师就是主力军的指挥师、逐梦人的引路者。教书育人,是使命亦是责任。雷锋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雷锋在字里行间中体现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忠诚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教师更需要将雷锋同志对工作的敬畏之心作为自身立德树人的根本,将"螺丝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善做善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争做学生的领路人、行业的开拓者,努力成为师德高尚的"大先生"。
以进取的锐气淬炼创新之心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承担者,是人才培养中的主要贡献者。中共中央办公厅20xx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中提出:"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新时代赓续、弘扬雷锋精神,要求教师在人才培养中以进取的锐气淬炼创新之心,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学生管理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时代之需、育人之要。雷锋日记中写道:"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教师要自觉地像螺丝钉一样经常拿出来洗一洗、晒一晒,让自己的思想永不生锈,与时俱进地不断锤炼教育本领,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改进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研究学生新情况、解决学生新问题,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和教育领域的"新时代雷锋"。
"育用管考"并用 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精细"育",推动干部履职本领锻造到位。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好苗子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组织培育,组织部门应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锻造优秀人才队伍方面做实文章。基层一线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是成长成才的"练兵场",要建立"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挂职锻炼模式,常态化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先发地区、先进企业、商会协会体悟实训,到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重大斗争一线经受磨练,到经济金融、科技创新等专业领域加强历练,引导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克服本领恐慌,弥补知识缺陷、能力短板、经验弱项,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围绕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索短学制、广覆盖、实用化干部教育新途径,举办数字经济、基金招商等各类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不断增强干部专业化能力和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锻造出各项数值拉满的"六边形战士"。
科学"用",推动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到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队伍干部素质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的大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发现和培养优秀干部,储备发展"后劲"。要从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入手,深化拓展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做到"瘦身"和"健身"相结合,通过深化改革、内部挖潜、动态调整等途径,推动资源要素合理分配。要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落实领导班子刚性配备年轻干部要求,大力实施"墩苗"计划,强化系统储备、梯次调整,着力打破"隐形台阶"。要常态化开展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交流任职,健全日常发现、跟踪培养机制和适时使用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战略性培养,为后继有人注入"源头活水"。
规范"管",推动干部监督管理从严到位。只有严管和厚爱结合,才能管出战斗力、凝聚力,才能育出向心力、创造力。要树牢"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自觉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加强对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坚持抓早抓小抓预防,严格落实谈心谈话、提醒函询、诫勉等制度,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创新数据化管理模式,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数据化分析评价系统和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持续关注、动态管理、精准画像。严格规范干部兼职、因私出国(境)管理,常态化做好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管理,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体系建设,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加强对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整改的日常监督,严格执行重点信访事项"倒查+问责"机制,用"显规则"破除"潜规则",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引导、约束作用。
多元"考",推动干部考核结果运用到位。干部考核是衡量干部德才的"一把尺子",是督促干部工作的"一条鞭子",是反映干部政绩的"一面镜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这为破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机制藩篱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一体推进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做到既看"当下"也看"日常",既看"显绩"也看"潜绩"。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组织开展"激励担当、争先创优"活动。要充分运用"红黑榜"制度成果,严格执行"发展退位、干部让位",及时发现、精准识别,坚决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提振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调查研究要戒"三秀"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调查研究。他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中办近日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新征程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出系统部署。特别是针对一段时间以来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调研,为新形势下扎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出了"负面清单"。
力戒"调研秀",真正把情况摸清。调查研究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违背求真务实的作风,调研不深入、走过场。在实践中,这种"调研秀"有的表现为"浅调研",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有的表现为"假调研",带着"框框"下基层,预设结论、按需求证;有的表现为"被调研",走规定线路,看"盆景"典型,导致"大画面"多"长镜头"少,"朦胧画"多"工笔画"少,非但不解决问题,还带坏了作风。搞调查研究,就要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出深院、下高楼、接地气,身入又心至。力戒"调研秀",一方面,用心做好功课。提前定好目标任务,对解决什么问题、覆盖哪些对象、确定哪些重点、采取什么方式,列好调研纲目、做好统筹谋划,切实以目标导向指引调研方向。另一方面,用心深入群众中去。放下架子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多一些现场看、随机点、当面听、直接问,组织"七嘴八舌式"的讨论,走在田间地头考虑问题,扎在群众中间问计于民,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工作落实的堵点淤点。
力戒"问题秀",真正把问题找准。调查研究中还有一种不良倾向,是没有坚持问题导向,不敢正视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这种"问题秀"有的表现为浅尝辄止,把听到看见的问题照单全收;有的表现为听风是雨、添油加醋,夸大事实博眼球;有的表现为避重就轻,对真问题大问题避而不谈,缺乏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调查研究前期重点在"调查",重头戏在"研究",要通过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结论深刻化,直至抓准问题的本质规律,真正研在关键处、谋在点子上。力戒"问题秀",善于握紧"竹竿"求实、解剖"麻雀"求深、剥好"洋葱"求细,通过研究分析典型现象和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得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认知,更好地透过"一管"而窥"全豹"。
力戒"成果秀",真正把对策提实。调查研究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归根到底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调查研究中还有第三种不良倾向,重过程轻结果、对策多实效少,脱离了解决问题这个根本目的。在实践中,这种"成果秀"有的表现为调研成果一大片、成效看不见;有的调研报告只重视能否"受关注""得批示",忽视贯彻落实。调查研究不能坐而论道、"光开花不结果",关键要把调查研究的所知所得体现于工作、付之于实践。力戒"成果秀",注重一体发力、链条推动、末端问效,系统分析调研牵涉的各个方面、问题形成的各个因素、工作链路的各个卡点,对研究成熟的调研成果,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同时,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定期对调研对象和解决问题等事项进行回访,注意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切实把调查研究的"问题清单"变成工作实绩的"成效清单"。
上一篇:上半年党员个人总结【汇集1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