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记讲党课宣讲稿8篇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同志们: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在北京举行。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起草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决定》共15部分、60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一、提高站位,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出发,经过通盘考虑,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目的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有效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障碍、重大风险挑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次全会是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再次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局性战略性的安排,对于确保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这次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决定》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前进道路上面临风险挑战的清醒认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觉,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标志着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指引新征程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历史主动、巨大政治勇气、强烈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改革取得的这些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深入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重大原则,全面准确把握《决定》提出的重大举措,凝神聚力、务求实效,抓好全会精神和改革任务的贯彻落实。

二、统筹兼顾,抓好改革任务的谋划落实

《决定》最后一部分也就是第十五部分“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第60条突出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明确指出:“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改革重谋划,更要重落实。《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共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举措。《决定》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并就全党如何抓落实、如何检验改革成效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构筑了全景图,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新起点

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把《决定》绘就的改革蓝图变为现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关键在于真抓实干。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强化想抓落实的自觉、敢抓落实的担当、会抓落实的能力,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以钉钉子精神把改革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领会全会精神、吃透改革要求,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不折不扣抓好改革落实。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也必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系列明确要求,体现了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部署新一轮改革的鲜明指向。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正确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谋篇布局,准确理解每项改革举措的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内涵,搞清楚创新的基点、关键点在哪里,内容边界、与其他相关改革举措的关联在哪里,从而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地抓好改革落实。

抓好责任落实、精心组织实施,把《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抓好改革落实,必须强化责任

担当。要明确各项改革的实施主体和责任,逐一厘清牵头单位、参与单位、责任事项、责任人,推动责任主体知责明责、守责尽责,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对跨领域跨部门、某一单位难以牵头落实的改革举措,由党委、政府直接组织实施,抓深抓透,防止出现“九龙治水”现象。要精心组织实施,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实效,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各项改革任务的起止时限,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完成。

锚定改革目标、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要深刻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战略定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要以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精神状态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做到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风险面前积极应对。要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和韧劲,把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落细,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既从最现实的问题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又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

三、精心组织,推动全会精神落实见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狠抓落实的重要性,告诫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要真抓实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决定》明

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迫切要求我们增强狠抓落实本领,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我们要抓好改革落实,必须深刻领悟《决定》精神,吃透改革要求,准确理解每项改革举措的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内涵,搞清楚改革创新的基点、关键点在哪里,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完整准确全面把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做到不打折扣、不层层加码、不变形走样、不把好经念歪,使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

抓落实贵在实。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绝不能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为基层、为企业减负,让干部群众把精力真正花在干实事上。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在新的改革大潮中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讲求方式方法,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落实情况怎么样,关键要看给人民群众办成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困难和问题,大家认不认可、满不满意。要深刻领悟“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所蕴含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要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让“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为政贵在行。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勇毅前行,把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高举改革旗帜,奋力谱写现代化新篇章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闪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下面我们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一个初步解读,让大家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清晰、更加明了,一家之言,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学深悟透、深刻领会全会的重要意义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顺利举行。全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改什么、为谁改、怎么改等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新篇,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进一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再一次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向国内国际释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战略意义和世界意义,必将带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二、把握全局、深入了解决定的起草过程

全会《决定》的起草,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起草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注重全面总结经验,坚持正确方向,突出改革重点,强化系统设计,坚持人民至上,把握加减法则,注重系统集成,加强整体谋划。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实地调研走访、专题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集中党内外专家广泛凝聚了改革共识。决定起草的过程,是谋划改革、推动改革的过程,也是凝心聚力、振奋斗志的过程。

决定共15部分,60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

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阅读决定全文,正所谓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生动契合了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的要求,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三、回顾成就、充分认识新时代改革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证,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是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根本制度日益巩固,基本制度不断完善,重要制度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二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三是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五是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四、聚焦主题、系统掌握改革的中心议题

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说,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

五、坚持指导、认真掌握改革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决定强调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

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六、锚定目标、准确把握改革的总体安排

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决定提出了“七个聚焦”,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

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七、明确原则、深入理解改革的基本遵循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关口。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

这“六个坚持”的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原则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准确理解六条原则的丰富内涵,还要把它贯穿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全过程,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八、统筹兼顾、全面了解改革的系统部署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决定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这14个方面,涵盖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这些体制机制、制度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时代要求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设计方方面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就能推动其他领域改革。为此,决定提出了许多新论断。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等等,这些新论断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九、以人为本、深刻领悟改革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使亿万人民成为自己事业的主人,为人民而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或中央全面深化改

革委员会召开7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00多个涉及民生福祉的重要文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极大的提升。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民生为重的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仔细研读决定全文,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的为民情怀。决定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这条主线。如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十、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改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执政的党,是一个大国之党,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每逢重大历史关头,总能作出正确的政治判断,指引我们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决定基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中,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决定专门用一个部分来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主要有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个方面。这些部署充分体现了持

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和清醒。我们坚信,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战略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今天我就结合工作实际,给大家讲一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大意义

(一)全会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地位与意义深远。全会不仅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更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和时代价值。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的成果,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全会主要议程和成果。全会不仅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还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全会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旨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例如,全会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此外,全会还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这些议程和成果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党员和干部提供了行动指南,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二、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它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

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开放、促民生改善。例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们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例如,中国在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构建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格局下,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提升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通过深化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是奋进新征程,共创新辉煌的重要驱动力。在这一布局下,我们不仅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还

要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同步推进改革。例如,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应继续优化国有企业的结构和布局,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国有企业改革已使超过80%的国有企业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也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加强法治建设,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公正、透明的政治环境,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此,通过法治手段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的关键一环。文化建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媒体和公共政策等手段,我们应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例如,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还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线,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深入基层、倾听民声、解决民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群众需求,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新征程的使命与担当

(一)新征程的战略定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征程的战略定位强调了创新的核心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新征程也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对国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在新征程的征程中,我们党将继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党在新征程中的领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党必须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以2022年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展现了强大的组织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这不仅体现了党的领导作用,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新征程中,党将继续引领国家发展,确保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共创新辉煌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相连。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产业链水平。例如,华为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成功打造了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品牌,成为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同时,我们还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措施,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推动绿色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我们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不仅体现了对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积极应对,也是对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和结

构优化的深刻把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显示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我们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新的增长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同志们,全会特别强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路径。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谢谢大家!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全面深化改革驱动,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深入探讨如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课题。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一、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面深化改革,迎接挑战。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深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同时,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期任务。只有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才能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

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要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深层次矛盾,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同时,要敢于动真碰硬,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改革政策的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改革合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三)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它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更加严密。党的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最后,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确保

党的作风更加优良、更加纯洁。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也是党的力量所在。我们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确保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四)激发人民首创精神,凝聚改革共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凝聚改革共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改革决策更加符合人民意愿、更加贴近人民需求。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凝聚改革共识。通过广泛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

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必须得到进一步发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市场化改革,持续优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要坚决破除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壁垒,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努力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此外,必须强化市场监管,坚决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使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根据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升级。例如,先进制造业的产值占比从30%提升至40%,而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率更是高达年均10%。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增速也远超传统产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数据显示,经过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同时能耗降低了15%。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要推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加强社会建设,促进民生福祉

(一)加强教育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

的教育条件,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加强教育建设,提高国民素质。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加强医疗卫生建设,保障人民健康。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加强医疗卫生建设,保障人民健康。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加强与国际先进医疗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倡导医者仁心,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让人民群众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基本民生。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基本民生。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同时,要加强残疾人、老

年人等群体的关爱和服务工作,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且,在确保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人民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我们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同时,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集中阐述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系统谋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原则和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精神,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紧紧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牢牢把握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很荣幸来到咱们XX区,为大家作一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报告,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价值取向与方法路径,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从实践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不懈全面深化改革,以具有更加鲜明特征、更加有力举措的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这就意味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难度和复杂性显著增加,已经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更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对诸多关系,尤其是复杂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与过去的侧重于经济领域改革的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大不相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将改革视为系统,整体联动,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各领域改革,实现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改革的“牛鼻子”,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水平跃升,坚定不移抓好各项重大改革举措。面对繁重的改革任务,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改革的办法予以破解。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的实效要体现在不断回应新问题、有效解决新问题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改革实效,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蓝图,这是党中央和全党对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统一思想和行动,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

动力,勇于进行具有新的特征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和活力。

二、“六个坚持”的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有机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导向,提出了要遵循“六个坚持”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安排,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定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最坚定的依靠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原则和制

胜法宝。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决定》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建立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厚重的理论依据。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指导推动实践创新。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

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制度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决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改革与法治是一对辩证关系,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越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决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必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以系统完备、务实高效的法律制度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坚持系统观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坚持系统观念,善用系统思维,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六个坚持”的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并长期坚持、努力做到“七个聚焦”(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要求,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如期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这一重要论断作了进一步强调,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细化方案,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更加具体的举措。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来满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和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也更多地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贯彻落实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新质生

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决定》提到,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整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让创新真正成为内生动力。要建立健全支持创新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引导和促进各方面资源向高质量发展集聚,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瞄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三个具体方向。要将人

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推动生产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要发挥国家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力量,进行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善于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使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体制,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要持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同志们,从理念创新到理论创新,再到战略部署和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

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愈加清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不断走向深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总目标和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各项举措落实,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深刻认识和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决定》系统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六个坚持”是一个辩证统一、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决定》强调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

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总结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我们党是既有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又有非凡战略定力和执行能力的政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科学描绘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制定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进一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永远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取向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决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毅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

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改革开放就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就有强大的生命力。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总结改革开放不断前进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

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不断优化制度安排,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环境等老百姓关切的事情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守正创新是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决定》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始终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必须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其中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

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中国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是一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模仿。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鲜明特点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

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决定》强调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优势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牢牢把握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

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的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以“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破不是改弦易张,立也不是另起炉灶。改革开放要注重把握好破与立的辩证法,对于破什么、立什么,如何破、如何立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确保改革因“得其法”而事半功倍。紧扣制度建设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对于已经建立制度框架的继续巩固完善,推动高效运转,形成长效机制;正在探索的努力在建章立制上实现突破;有待谋划推出的对接总体方案,守正创新、周密部署;加快形成运行合理、功能齐全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努力以破与立的变革之力推动中国之治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途径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决定》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确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再到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产生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迫切需求,形成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大动力;依法治国也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制度规范和法治保障,促进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深化、法治中国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

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在什么轨道上推进改革,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改革的推进与法治的建设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发展的必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最大限度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完善改革决策、规范改革行为、推动改革进程、固定改革成果,确保改革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

改革需要法治保障,法治需要改革推进。法随时变,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改革发展的进程,就是法治进步的过程。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涉及改革有关法律的立改废释

纂工作,促成了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实现从“制”到“治”的跃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要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

坚持系统观念是基本方法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决定》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方向

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方法路径高效,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我们党坚持辩证法,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不断探索改革的内在规律,注重把握和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在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坚持“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在效率和公平关系上,坚持“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在努力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在活力和秩序关系上,坚持“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动态平衡。在发展和安全关系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面对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整

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避免平均用力、齐头并进,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同志们: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此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一丝不苟地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学会运用系统观念,做好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协同创新,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点带面、全面系统地推进改革各项目标任务,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形成改革合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一)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的整体。所谓系统观念,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认识事物,把认识对象作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并且多方面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动态中探索和把握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争取实现最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核心要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又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系统。万事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系统而发展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既没有隔断历史的“飞来峰”,也没有孤立存在的原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只有用顾全大局的观念、整体系统的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科学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我们想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特别是要重视分析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内在逻辑,善于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

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对领导干部开展工作、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科学思想方法论,即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看待问题,对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战略谋划,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展开的方法论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变革程度深、推进难度大,既需要强化整体推进,又需要加强点面结合,推进各项举措顺利落地和贯彻实施。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系统集成,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集成到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之中,使各个领域协同推进、各类资源充分共享、各类要素相得益彰。这当然离不开以整体观念来谋划改革全局,离不开以系统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更加”二字,凸显了系统谋划和推进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和新要求。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树立全局观念和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认识改革、把握改革,既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大局通盘考量,做到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统筹兼顾,又要坚持在重点领域、难点

问题上的革新突破,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全面性、协同性。

(三)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既利当前又顾长远,既重全局又重局部,以点带面实现整体突破。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上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就现象论现象,加强规律性分析,这就体现为通过辩证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规律性;二是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观察,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加强全局性谋划,这就体现为通过系统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三是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过程中研究,加强前瞻性思考,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要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只管当前、不管长远,这就体现为通过历史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四是善于把战略性问题落实到具体的策略中,审时度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不封闭僵化和刻舟求剑,这就体现为通过创新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创造性;五是善于把手段的灵活性问题放到战略的原则性中看待,在原则性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不离开原则性

去讲灵活性,避免机会主义,这就体现为通过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永葆自身的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着眼点,既不回避问题,又能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在战胜一个个问题挑战的过程中完善自身。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也是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论。根据唯物辩证法,现存的事物总是有限的。所谓事物存在的有限性就具体表现为现存事物本身不是绝对完美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首先不能回避问题,必须承认问题的客观存在。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和矛盾,关键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内部总是同时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也就决定着问题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因此,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事物暴露出来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重点论,紧紧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性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问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只有突出问题导向,才能找准改革方向。改革是奔着问题去的,要解决问题就要针锋相对,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改革的过程正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所在,才能明确“应该怎么改、往哪个方向改”的重大要求。只有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到有效的改革路径;只有持续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才能确立清晰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优化。

只有突出问题导向,才能增强改革动力。突出问题导向能帮助我们更好识别和理解矛盾的本质,从而找准改革的关键节点。通过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能化解当前的矛盾,还能预见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突出问题导向能够有效提升改革的可持续性,激发各方面的动力和积极性,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朝着更加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前进。只有突出问题导向,才能提升改革实效。改革实效的提升正是依赖于我们对问题的精准把握和解决。如果我们对矛盾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回避或掩饰,那么这些矛盾就有可能在未被解决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突出问题导向是确保改革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手段。通过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出更多新的更符合发展要求的政策举措。

(三)着力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的,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转化,并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正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各项历史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出现了许多新的突出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解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实现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质量落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通过实现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实现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增

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通过实现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实现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着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必须做好发展和安全这两篇大文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坚决防范改革发展领域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挑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同一切危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势力做坚决斗争。

三、坚持实践观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一次伟大社会实践,是针对现存世界的不足与局限进行变革,消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实践性跃进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以实干为先,实事求是谋划和推动改革,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使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生根,让广大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真理。马克思在实践范畴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深刻提出了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命题,强调对客观世界改造的重要意义。坚持实践观点,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在实践中实现理论推陈出新,用变化的实践丰富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在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方法,更要保证改革思路与实践相符合,不断推动改革实践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来源,实践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两大任务相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个基本原则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在实践中把握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不至于陷入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也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够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做到有效改造客观世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谋划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做任何事,既需要整体谋划、绘制蓝图,更需要贯彻落实、干出实效。否则,再好的宏伟蓝图也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处理好科学谋划和抓好落实的关系,首要的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高度来看,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抓好落实,就是干事创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有机统一,既要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矛盾和问题,又要持之以恒地推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我们既要重视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绘制好工作蓝图,科学制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更要重视把这些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到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当中去,使之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改革合力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的事业,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和推动,才能够达到改革的目标,成就伟大事业。

凝聚共识,形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基础。凝聚共识是形成改革合力的基础,没有共识,改革难以进行,更难以取得全面成功。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深刻调整中,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下更大功夫来凝聚共识。我们要注意解决执行中统一思想的问题,把推进改革的道理讲清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解决不同观点和利益之间的矛盾,找到可以达成一致的最大公约数。

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合力。我们应

当重点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我们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鼓励支持,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推进改革中来,共同推动改革事业的成功实施。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倾听人民声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凝聚起14亿多人的磅礴力量。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篇作出新的贡献。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深入学习党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

的深化与实践

同志们:

党纪学习教育刚刚结束,但不意味着我们的责任履行就此终止。相反,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要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确保党纪国法在每项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坚定不移纠正“四风”,严明纪律,以身作则,强化党性修养。今天,我就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纪学习教育工作,和大家共同上一堂“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的深化与实践”专题党课。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总体情况

(一)全会的主要内容与决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其核心内容与决策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党纪学习教育成为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可

以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确保党的纪律和规矩在全党范围内得到严格执行。例如,根据全会精神,各级党组织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使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纪党规的内涵,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遵守,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党纪学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我们能够确保党的纪律和规矩在全党范围内得到严格执行。例如,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2万起,处理8.6万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1万人。这一数据反映出纪律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必须通过党纪学习教育,构建起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从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性

(一)党纪学习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党纪学习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使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的纪律和规矩,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提升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更在于通过这种教育,构建起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例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

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这为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践方向。通过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确保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党纪学习教育在新时代的定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纪学习教育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党纪学习教育不仅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超过9800万名党员接受了党纪法规的系统学习,这表明党纪学习教育在新时代的定位已经深入人心。通过学习教育,广大党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遵守党的纪律,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例如,某地党委通过开展“党纪教育月”活动,强化了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有效预防了违纪行为的发生。此外,党纪学习教育的定位还体现在其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紧密结合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这要求我们在党纪学习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践应用,确保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党纪学习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一)当前党纪学习教育的成效分析。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纪党规的认识和遵守程度有了显著提升。据统计,参与学习教育的党员干部

中,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教育的积极成效。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那些在学习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其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例如,某地纪委通过开展“党纪党规进基层”活动,将党纪教育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此外,运用SWOT分析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纪学习教育在强化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如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学习方式单一等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纪学习教育的深化与实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一是党纪学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思想特点和工作需求。例如,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最新修订,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但现实中仍有不少案例显示,一些党员干部在利益诱惑面前,未能坚守底线,导致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这反映出党纪学习教育在实际操作中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仍需加强。二是党纪学习教育的普及和深化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方式单一等问题。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专业师资,党纪学习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触及党员干部的内心。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工具,创新党纪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是

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三是党纪学习教育的制度保障仍需进一步强化。虽然党内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督不力、考核不严的问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确保党纪学习教育的严肃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确保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策略

(一)创新党纪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开发党纪学习教育移动应用,通过互动性强的在线课程和模拟情景游戏,提高党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设计一款名为“党纪先锋”的APP,其中包含党纪知识问答、虚拟现实(VR)廉政教育场景等模块,让党员在模拟的廉政环境中学习和体验,从而加深对党纪的理解和记忆。二是结合大数据分析,对党员的学习行为和成效进行跟踪评估,以数据驱动的方式优化学习内容和方法。通过分析党员的学习数据,可以发现哪些内容更受欢迎,哪些教学方法更有效,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定制。例如,通过分析党员在“党纪先锋”APP上的学习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党员在学习党纪处分条例时遇到困难,据此可以设计针对性的强化课程,帮助党员克服学习障碍。三是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增强党纪学习教育的

现实感和针对性。可以定期举办“党纪案例分析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纪检监察干部分享案例,引导党员进行讨论和反思。例如,可以选取近年来发生的典型违纪违法案例,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党员在模拟的决策过程中体验党纪的约束力,从而提升党纪意识。四是创新党纪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还应包括跨部门合作,通过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党纪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可以与司法部门合作,共同举办“法治与党纪”专题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和纪检监察干部共同授课,将法律知识与党纪教育相结合,提高党员的法治意识和党纪观念。

(二)强化党纪学习教育的制度保障。制度是确保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基石,它不仅能够为学习教育提供规范化的路径,还能确保学习成果的长效性和实效性。例如,可以借鉴“PDCA循环”(即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行动)模型,将党纪学习教育纳入组织的日常管理之中,形成闭环管理。通过定期的计划制定、执行、检查和调整,确保党纪学习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引入数据驱动的管理方式,比如通过定期的党纪知识测试和满意度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评估学习教育的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案例分析显示,那些建立了严格党纪学习教育制度的党组织,其成员的纪律意识和执行力普遍较强,违纪行为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正如邓小平所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通过制度建设,可以为党纪学习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确保党的纪律和规矩在全党范围内

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

五、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一)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首先,应根据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确立学习目标,确保每个党员都能准确把握全会提出的各项决策和要求。例如,可以设定具体的学习指标,如每位党员需完成至少20小时的党纪学习,并通过考核来验证学习效果。其次,学习计划应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在新时代的定位,将学习内容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确保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例如,可以引入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近年来党内外的典型违纪案例,让党员们深刻理解党纪的重要性。此外,学习计划还应注重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和互动式教学软件,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计划,不仅能提升党员的党纪意识,还能促进党纪学习教育的长效发展。

(二)加强党纪教育的日常监督与考核。通过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可以确保党纪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例如,可以借鉴PDCA(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行动)循环模型,将党纪教育的每个环节都纳入到监督考核的范畴内。在日常监督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党员的学习进度、参与度以及党纪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每位党员都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定期的考核,如开展党纪知识测试、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对党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此来激励和督促党员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遵守党纪的自觉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持

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通过强化日常监督与考核,我们能够更好地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保障。

六、党纪学习教育的未来计划

(一)构建长效学习机制。长效学习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制度化、常态化、个性化三个维度着手。首先,制度化是确保学习教育持续性的基础,通过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考核标准,确保每个党员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可以借鉴PDCA(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行动)循环模型,将学习计划的制定、执行、监督和反馈纳入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体系中。其次,常态化意味着将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使之成为党员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使学习教育成为一种习惯。最后,个性化学习是针对不同党员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党员的学习行为,为他们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路径,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长效学习机制的构建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确保党纪学习教育能够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的思想和行动支撑。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方略,而党纪学习教育则是实现这一方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党纪学习教育,可以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确保党的纪律和规矩在全党范围内得到严

格执行。例如,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2万起,处理8.6万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1万人。这些数据反映出全面从严治党在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也指出了党纪学习教育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未来,党纪学习教育应继续深化,通过构建长效学习机制,如定期开展党纪法规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使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党纪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纪学习教育也应不断深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同志们,党纪学习教育是我们时刻不能放松的必修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将党纪国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确保每一项决策、每一项措施都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同时,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会的核心要义,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决抵制各种诱惑,严守廉洁自律的底线。我们要以党的会议指示为指引,深化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确保每项工作都能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态度,推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69 3604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