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讲党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宣讲稿3篇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总结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分析当前改革形势和任务,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对于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一)全会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全会对我们所处的时期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一判断既强调了发展的紧迫性,又突出了制度完善的重要性,体现了改革与发展的高度统一。全会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改什么、为谁改、怎么改等根本性、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新举措。《决定》明确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开放是中国式现

代化的鲜明标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等等。这些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全会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部署。讲话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可以概括

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七是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八是坚持科学方法论,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九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十是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用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新要求来谋划党的自我革命,用伟大社会革命发展的新成果来检验党的自我革命的实际成效,努力实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党的自我革命。

三、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决

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决定》提出了“七个聚焦”的具体目标,即“5+

2”框架。“5”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再加上安全和党的执政能力,一共是“5+2”,七个聚焦:一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三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五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六是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七是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这七个方面都要推向前进,推向更高的水平。

(三)全面贯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决定》提出了“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四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五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六是坚持系统观念。其中,“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首次明确提出的重要原则,体现了新时代改革由注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更加注重建章立制的重要转变。“坚持系统观念”则强调了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我们统筹好各领域改革,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四)深入掌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

第一,增加一个“重大任务”,与“首要任务”相呼应。公报增加了一个“重大任务”,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首要任务”相呼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首要任务是高

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重大任务则是民生,是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任务。这次改革首次聚焦于民生,更多地侧重于加快社会改革。在部署任务时,公报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第二,强调深化改革,从过去偏重于“放”和“化”,转为“立机制、立制度”。过去,改革偏重于“放”和“化”,即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商品市场化,以及资源品价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然而,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立”,即建立机制、建立制度。这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全面建立机制、建立制度的改革。支撑这一重大变化和创新的几个观点包括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作为主线。在六大原则中,首次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而不是单纯的市场化。二是机制的重要性。在完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部分,强调了机制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三是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高质量发展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制度来保障,特别是激励机制。

第三,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三重”制度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支撑,也就是“两保障一基础”:一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保障。二是法治作为重要保障。三是国家安全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这“两保障一基础”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制度支撑,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五)准确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与系统部署是有区别的。系统部署意味着全面、统筹、协调,它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种系统部署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系统观念,要求我们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总体框架依然是“5+2”,涵盖七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这七个主要方面包括:

第一,经济领域改革。《决定》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具体包括: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三是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四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这些改革举措旨在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

第二,政治领域改革。《决定》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

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涉及两个体系:一是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二是法治体系,包括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这些改革举措旨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文化领域改革。《决定》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具体包括:一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二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三是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四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社会领域改革。《决定》强调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二是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五是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这些改革举措旨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

第五,生态领域改革。《决定》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

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包括:一是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二是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三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旨在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六,国家安全领域改革。《决定》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具体包括:一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二是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三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四是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这些改革举措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第七,党的领导。《决定》强调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具体包括:一是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

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四是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这些改革举措旨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体现了“5+2”的全面系统性,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加上国家安全和党的领导两个重要领域。这种部署确保了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通过这些系统部署,我们将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四、深入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

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这种把握好下面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

受到法律保护。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决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五)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决定》强调,城乡融合发

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七)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决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是本次全会的一个重要创新,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相呼应。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

服务体系。

(八)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以上,是我对全会精神的一个初步理解。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坚持“三个解放”,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同志们: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此次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进一步凝聚了强大力量、擘画了宏伟蓝图、发出了改革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和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又1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必将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一连三个“解放”,非常鲜明,而且都要“进一步”。“解放”,本义是

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用到这里极具分量。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三个解放”,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既能为行动注入强大的动力,又可能成为行动的巨大阻力。纵观人类社会每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及其形成的先进理念和认识,为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方向指导和理论武装,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解放思想是前提。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只有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

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36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每当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是思想解放廓清了认识误区,也是思想解放引领了改革潮流。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由此引发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邓小平南巡讲话消除了姓“社”姓“资”、“计划与市场”的疑虑,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形成;

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打破了姓“公”姓“私”的思维定势,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在新的阶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可以说,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着改革开放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反之,没有思想观念的突破,改革开放就寸步难行。当前,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各种险滩和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更大幅度和更深层次地继续解放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突出了两个方面,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第一个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面临的,今天仍然需要进一步突破、进一步解放。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愈益深入,解放思想也会触及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开放就很难再继续前进和深入。第二个方面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显现出来的,很多问题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都得到了利益和实惠,但由于一些复杂的情况,也会有利益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的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某些已经固化但不合理的利益结构就要作适当的调整。为此就要解放思想,努力使分配结构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不仅如此,解放思想还涉及更高、更广的层面。党的二十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

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这就是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高度,探索规律,创新理论,推进实践。这样,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领域、问题就更多了,所要解放的思想内容也就更多了。因此,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高水平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立足国情与认识“世情”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自身素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始终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治理国家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归根到

底是为了消除原有制度和体制中与社会生产力不适应的内容,使社会生产力摆脱各种羁绊,获得迅速而更大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都是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制定的,都要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虽然本身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实际上,都是为了使各种生产关系获得一个最佳组合,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获得一个最佳环境。4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使得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书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使得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示出更为光明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的功夫。长期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一直以工业化为核心内容,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信息化、智能化等。无论工业化

还是信息化、智能化,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展和标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继续完成中国工业化任务的同时,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和进步。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指随着现代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类具有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低能耗、可持续特征的、具有很多新优势的新型生产力。它是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出现跃进式提升的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而获得的生产力的大进步。新质生产力有的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改造而获得的重大进步,有的则是由于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而产生的新兴领域和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集中表现为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要素的全面提升或改造。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和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在核心理念、核心技术、核心材料、核心装备上,都具有某种质的提升和飞跃。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

展,既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科技革命的进步,也取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人才、创新这三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也需要这三大要素继续合力推进。新质生产力概念和理念的提出,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指明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前沿目标,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关键性的路径。中国现有社会生产力的基本面是传统的,但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新质生产力的萌芽和要素,有的甚至已处于与世界并跑的水平。未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既需要传统生产力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又要下更大的气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

三、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既是治国理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强国必须长期注意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当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改革开放是由人推动和实施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由人干出来的。人愿不愿干事、能不能干事、能不能比较顺利地干成事,反映着社会有没有动力和活力。人有没有动力和活力,社会有没有动力和活力,关系着中国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还是停滞、僵化还是迅跑的问题。中国人民有巨大的聪明才智,

中国社会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关键是能不能发挥、怎样发挥、朝哪个方向发挥,根本上是通过什么样的体制和机制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把整个社会的动力和活力激发和调动起来。科技常识告诉我们,研究或设计一个机械设备,一般都要首先考虑它的两种机制,一种是动力机制,一种是平衡机制。上天的飞机,对动力和平衡的要求更高。没有强大的发动机产生巨大的推力,飞机不可能上天。但如果飞机的质量配置不平衡,左右两个发动机的功率不一样,那它很快就会掉下来。甚至旅客乘坐飞机,所坐位置都要左右前后均衡分配,不能全部坐在一边。同样道理,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深层次上来说主要取决于两个机制。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没有动力,社会就不能发展、进步;没有平衡,社会就会混乱、动荡。任何社会的长短优劣,根本上都是由这两个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决定的。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主导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各居其位,不可有任何越位和跨界,干什么不干什么,都要听从上面的指令,不能由自己决定。这种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办成了不少大事,但弊端是统得太死、捆得太紧,把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都束缚住了,结果造成社会的僵化和停滞。从社会运行机制上来说,就是在重视平衡机制时,忽略了动力机制的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

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措施很多很多,归结起来,就是邓小平概括的一个词—“搞活”。中国40多年的巨大变化,根本上是因为形成了新的强大的动力机制,把社会的内在动力、人民群众的内在活力大大激发出来了。社会活了,对社会原有的机制和秩序也形成了一定冲击。社会的组织程度相应降低,适应新的动力机制的平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起来,因此,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乱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怎么掌握“死”和“乱”的平衡点,成为治国理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把握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着力建设和完善动力与平衡相协调的社会运行机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一是要发挥战略的指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但必须保护和激发老百姓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又变成国家决定一切,计划指挥一切,运动调度一切。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如此。从严治理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必须辩证掌握严与活的关系。既要严,又要活。不能只讲活不要严,也不能只讲严不要活。不能因为增强党的活力而放松严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坚持严的规定而限制了党的活力。对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生,就及时发现,严肃查处。但对于领导干部工作干事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加以保护和支持,鼓励他们干事、创造、勇于

负责、敢于担当。当前,社会上出现了“躺平”现象。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发展遇到的一些难题,都或多或少与“躺平”有关。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干事、不愿干事、不敢干事;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不想负责、不愿负责、不敢负责;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不敢研究、不愿说话、不能创新,社会就必然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活力。针对这种现象,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发展、鼓励投资、鼓励创业、鼓励担当。最近一段时间出台的很多宏观政策和措施,都是要激发社会的活力。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是很有针对性的。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运行机制。无论是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把激发活力与保持稳定结合起来,形成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时时注意这个关系。在注意动力、活力的时候,别忘了还要有稳定、秩序;在注意稳定、秩序的时候,别忘了还要有动力、活力。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强调秩序、稳定、规则、纪律、协调、平衡之外,必须在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上下更大的功夫。三是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

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依靠人民创造;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鼓励和保护人们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把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解放出来、激发出来;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

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和消除各种“躺平”现象,使社会每一个层面的人都不想“躺平”、不能“躺平”、不愿“躺平”。“躺平”的要站起来,站着的要动起来,走着的要跑起来!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在全市政府办公室系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

报告会上的讲稿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并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其中包括“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深刻理解把握这一重大原则,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宣讲报告,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交流。

一、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实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有力有序推进制度建设。2020年12月30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

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概括为“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前期重点推出基础性、支柱性改革,搭建改革主体框架,构建制度建设“四梁八柱”。中期重点在国企、财税、金融、土地等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的基本领域,针对金融、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等群众牵肠挂肚、急难愁盼问题,聚焦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点难点部位推出突破性和创新性、关键性和引领性改革,拓展制度建设的厚度,为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和制度体系建设积蓄势能。2020年以来,重点巩固和深化前一阶段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同时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制度集成,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集成性制度安排,改革系统集成、制度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一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例如,在经济体制领域,确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在法治领域,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础性制度。二是许多领域制度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例如,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属性和定位、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发生历史性变革,国有经济领域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呈现新的形态和格局。又如,改革系统性重塑了科技领域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包括科技导向与资源配置体系、科技领域激励约束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支持保障体系,基本确立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领域基础性制度。再如,改革整体性重构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覆盖全域的国土空间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划定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制度的整体性重构。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设,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必须落实三个“更加注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三个“更加注重”,是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现实需要,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必须落实的内在要求。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就是通过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相结合,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使各项改革和制度相互衔接、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系统集成是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实现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这一总目标的重要内涵,就是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成熟与制度定型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衡量制度成熟与定型程度具有现实标准,即制度体系保障和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只有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才能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变革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从而更加

成熟、更加定型。落实制度建设质量要求,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衡量制度体系和制度建设质量的标准,就是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系统完备,就是制度与制度体系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协同性、融通性。科学规范,就是制度与制度体系合理合规、于法有据。运行有效,就是制度和制度体系具有实际可执行性和执行有效性。高质量的制度体系必须同时符合这三个标准。当前,一些领域还存在制度之间衔接不够、协同不够的问题,一些领域的制度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适应性不强的问题,一些领域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一些领域的制度呈现“空转”状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建设的质量。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引领改革全局,是制度建设规律性的必然要求。制度建设是以重点牵引制度体系建设全局的过程,制度建设主线的展开也是一个有重点的过程。这些阶段性重点聚焦制度建设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围绕改革总目标、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突出改革与制度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建设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需要突出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七个聚焦”,即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

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这“七个聚焦”,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制度建设的重点。落实这“七个聚焦”,需要聚焦这七个重大方面,谋划和推进关键性、战略性、引领性改革,带动改革全局。需要聚焦这七个领域,推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引领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建设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需要突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改革要奔着问题去,制度建设也要围绕问题展开。一方面,相对于制度建设目标和质量要求而言,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弱项”和“短板”等存量问题。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现有制度安排会出现新的不适应、不完善等增量问题。特别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要面对社会领域、民生领域的巨大制度需求。破解制度建设方面的存量问题,应对制度建设的增量问题和日益增长的制度需求,需要直面问题,突出重点,围绕解决突出问题设置改革议题,在破解矛盾和问题过程中全面推进制度建设。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改革实效、改革整体效能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基本标准,运行有效是衡量制度体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实效放在突出重要地位,统筹制度建设与制度运行,强调激发制度活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转化融合的新局面,开创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进一步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实现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协同提升。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需要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进一步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制度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把增强改革效能及其转化放在突出重要地位。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要强化制度落实、制度执行、制度运行,激发制度活力,形成制度合力,

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需要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通过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提供制度保障和开

辟广阔前景。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现这三个方面的作用,需要增强改革实效,发挥制度伟力,以制度优势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落实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落实制度建设主线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在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过程中,确保正确方向至关重要。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的改革,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确保改革守正创新,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然形成对制度体系的“技术扰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必然形成巨大的制度“需求拉动”。只有在

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改革和制度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各类制度风险、制度需求、制度挑战。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实现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之所以能够如期完成,关键在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72次重要会议,审议通过600多份改革文件,指引各方面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有力有序推进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重要改革举措,要求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优势,统筹制度建设顶层设计与试点探路,统筹制度建设顶层推进和分层对接,统筹改革纵向阶段性与改革横向协调性,统筹制度建设与制度落实,形成和释放改革与制度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与制度建设任务,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增强制度建设的整体效能。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履行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职责,推动形成改革与制度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制度执行的闭环系统,推动改

革实效与整体效能的全面提升。增强制度建设效能,顶层设计是起点,统筹协调是关键,整体推进是路径,督促落实是保证。四个环节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以上报告,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上一篇:党课讲稿:改革之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

69 3596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