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党课讲稿3篇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学习贯彻党

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是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按照中央、省委统一决策部署,今天,我们围绕《决定》开展全会精神专题宣讲,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家全面准确深入的学习掌握三中全会新精神,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贯彻工作。这次辅导报告分三个部分,大概需要

两个小时左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已如期召开了10次。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其重心和特色共同集中在“改革(开放)”“制度”“经济(发展)”三个关键词上。怎么看待这次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其重大意义何在?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

(一)《决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一是突出改革的重要性,明确为什么要改。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我们能够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离不开改革开放。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有3个“三中全会”备受瞩目、十分重要。第一个

就是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划时代的。第二个就是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是划时代的。第三个就是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谱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也是划时代的,必将载入党和人民的史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其意义可见一般。二是指明改革的方向,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往哪里改、怎么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那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次的改革跟以前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

一方面,过去十几年的改革是增量改革,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存量问题,存量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先立后破”,这很重要。但存量改革难度更大。因为一是存量改革是动既得利益的奶酪,重新进行再分配。二是存量改革是涉及深层次根本性问题。所以,对困难的难度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所以,中央反复强调,我们要有更大勇气、更大的魄力、更灵活的方法来把改革进行到底。另一方面,过去的改革,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把四梁八柱基本上都搭建起来了,宏观的基本制度都已运行多年日渐成熟。而这次三中全会的改革侧重在中观或微观层面进行。所以大家会觉得新话不多,就是这个原因。具体怎么改?《决定》提出了“七个聚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体制改革上,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在国家安全体制改革上,要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要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明确了到2035年的阶段性改革目标,“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明确了到2029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在总目标的统领之下,有总有分,总分结合,体系完

备的目标体系和推进改革的路线图。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改革进程中取得这样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二)《决定》是制定“十五五规划”的任务书。决定稿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而且明确要求到二○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之所以明确2029年这个时间节点,当然首先是建国80周年的原因。其次,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制定“十五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到2029年,完整覆盖了“十五五规划”完成的主要时间。刚好契合了“十五五规划”发展需要,所以说,《决定》中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也基本是制定“十五五规划”的任务书。

(三)《决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点很明确,就是二十大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行动方案,三中全会就提供了这个行动方案,解决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会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

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体现在三个时间段上,一是2029年前,我们要结束“十四五规划”,顺利推进“十五五规划”,并在建国80周年完成三中全会全部的改革任务。到二O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规划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时间表。

二、《决定》透视了我国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国际化发展新方向

(一)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我国的市场化改革缘起于1978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总路线,自此本着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的原则,开始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经过十几年的摸索,逐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又经过了二十多年实践,直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才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自此也才弄明白,主要

起规制性、引导性、弥补性作用。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政府的职责就是五大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而这次三中全会,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主线,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要求市场这块要“放得活”,又要政府这块“管理住”。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没有走回头路一说。

(二)坚持推进法治化建设。法治与人治相对而言。法治是一种基于规则基础上的治理方式。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因此,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没有法治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法治现代化水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实现长期可持续执政。所以,这次三中全会决定稿体现了继续推进法治化建设的明确方向。一是再次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所以,这次决定稿明确提出,要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反腐败法、监督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等;要修改检察法等一些已有法律。二是进一步就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出新安排。

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三是继续突出制度建设这一主线,把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作为决定稿起草重心。制度建设就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特征。在制度建设问题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在宪法中早已明确,而且运行成熟,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

还有很多重要制度要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36项改革任务,对我国各方面制度进行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四梁八柱的重要制度也已基本奠定。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此次三中全会决定稿提出的300多项新改革措施,主要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坚持推动民主化进程。民主化是指一个政治体制或社会的变革过程,旨在扩大公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实现。这通常包括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合法性、平等性、参与性和透明度的提高。具体来说,民主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民主化和社会民主化等方面的改革。在我们国家,宪法早已明确,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体,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自治等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且,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应该说,中国特色的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非常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具体执行制度层面问题多;民生保障能力需要加强,等等。所以这次三中全会决定稿主要在两个方面强化民主推动工作。一是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理念进一步落到实处;二是把全过程民主进行到底。重点是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如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所以说坚持推动民主化进程也是这次三中全会的努力方向

之一。

(四)坚持加强国际化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参与并享受到这一波全

球化的红利,但现在美国及其西方发达国家要与我们“脱钩断链”,形势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倒底还要不要继续对外开放?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但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十分鲜明。我们不仅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更高水平、更高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这次三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经济新体制,更加深入的融入全世界,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并引领全球化。这一方向也是不容质疑的。

三、《决定》提出了三百多项改革新举措描绘了未来中国新图景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历次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越来越重。改革越是不断深化,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越多,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就越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就越强,相应的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就越重。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这一主线,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继承、发展和运用。

决定稿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有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

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三中全会决定中,体制出现81次(单独出现38次),机制出现242次(单独出现199次),体制机制同时出现43次。频率之高,历年文件中都很罕见。这些内容条目通篇排序,开列60条。这是党的决定性文件规范写法。但这些条目内在逻辑性、系统性也很强。所以,学习理解时,我们还是要从整体看,系统研究,综合考虑。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新精神。

(一)经济牵引: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新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这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那市场怎么“放得活”?决定稿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

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三个方面的部署,强调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前我们就明确提出来了,而且写入宪法。但这次三中全会重点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此基础上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平等、公平、同等成为核心关键词。对国资国企,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国资国企的功能定位、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使命、考核监管等,都进行了重新表述,目的在于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对民营企业,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立法、资金、行业、保护、政策等六个方面给予一揽子重点支持:一是法律支持,明确提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还提出要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二是融资支持,要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技术创新支持,明确提出要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第四个市场机制支持,充分尊重市场定价权,减少政府对市场价

格的干预,改变以前“强干预”“手很长”状况,要“靠市场”。第五个是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保护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给民营企业吃了个“定心丸”。第六个加大政策环境支持,促进新兴行业发展。这些改革举措的提出,释放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立场和明确信号,为企业夯实稳定发展的“基石”、指明健康发展的“取向”、注入创新发展的“动力”、拓展壮大发展的“空间”。二是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重点是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同时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如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还提出要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三是要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这包括,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四是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五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在政府怎么“管得住”方面,决定稿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如何“管得住”?决定稿指出,一方面,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力。同时,通过维护竞争秩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经济安全,让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领域精准发力。决定稿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系列新部署。比如,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要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要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二)首要任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首要任务。怎么把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这次三中全会进行了特殊系列新部署。一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创新是第一动

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二是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决定稿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

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发展新制造。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设新基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强化新服务。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建设和运营国家数

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

(三)必然要求:对内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对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内带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走深走实。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长期战略。这是一种内带外的新发展格局。过去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拉动经济占比最高达到67%,但随着我国发展速度和富裕程度提高,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内需拉动经济越来越强劲,外贸依存度下降到33%。因此,在超大市场规模新优势带动下,内带外新发展格局越来越明显。与过去外带内格局明显不同,推动国内城乡融合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了。《决定》稿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十六大时,胡锦涛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十八大提出“城乡一体化”,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决定稿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列新部署。一是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在农村端,要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在城市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二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三是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如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四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如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制定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延期和到期后续期政策。《决定》稿同时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

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重要保障:正确处理民主与法治、文化与生态、民生与安全的关系,确保国家与社会长治久安行稳致远。决定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在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方面,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分别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

户籍限制;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五)根本保证:以抓好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决定稿提出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取得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伟大成就,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进一步凝聚了亿万人民携手续写“两大奇迹”的强大力量,进一步绘就了气势恢宏而又清晰具体的改革画卷,进一步宣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历史主动和坚强决心,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持之以恒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时间新篇而不懈奋斗。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持之以恒把改革开

放进行到底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是一个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气势恢宏、催人奋进的好报告。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向国内国际释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很多,其中牢牢把握改革的根本目的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意义。我们要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之以恒把改革开放推向纵深

一、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目的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实际上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目的把握准了,方向才不会偏,道路才不会邪;目的不明确,搞错了,搞偏了,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所要进行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强调,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改革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改革每一次突破和发展,都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只有从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出发所进行的改革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改革,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要求。只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以指导和推动改革,改革才能成功。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改革热情和创新智慧释放出来,从而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取得成功。

(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守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所以,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和使命。要坚持改革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确保全体人民从改革中获得自身利益和幸福感、满足感。

(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从39800元增加到89300多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达到66.16%。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这些成就的取得原因很多,积累的经验也很丰富,其中坚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是重要的原因和基本的经验。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把握根本目的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从多方面发力,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等等。但不管哪一方面的改革都要紧紧把握和围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目的,不能偏离根本目的。

(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背离这一根本目的,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失去意义。

(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生产力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根本不同在于,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无论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搞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根本目的都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如果市场经济发展了,但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甚至下降了,或者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那么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背离了初衷,是不成功的。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也一样,都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适应,也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的改革,既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重点、为牵引,也将涉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所有这些改革,都要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目的,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

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持之以恒把改革开放推向纵深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一)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健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维护经济安全。

(二)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领域有重大突破,在数据要素相关基础制度上有显著进展。稳步推进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油气市场体系。完善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畅通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链条。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健全完善数字经济规则制度,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五)稳步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改革。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加

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

(六)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改革。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完善科学考核和统计核算制度,有效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搞好用能权和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取得突破。

(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国际经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强开放合作。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实施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有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新时代党

的建设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既是对全党各级组织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发出的与时俱进、主动担当的强烈信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党的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靠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论断,表明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全面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鲜明态度和坚定意志。

在新的征程上,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探索出有效的落实途径,对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要以政治建设为逻辑起点,保证党的建设“纯度”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抓住了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和“魂”。对党忠诚,是我们代代传承的血脉基因和精神密码,是党对我们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上最清醒、最坚决、最有力。

一是强化四个意识,坚决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的政治命脉,是新时代首要“国之大者”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地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作为最大政治,向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二是自觉尊崇党章,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总规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我们要学习贯彻党章党规,在全体党员中牢固树立党章党规权威,一切行为以党章党规为准则,躬身实践党的宗旨,严格依照党章党规办事,始终做到在党章党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三是忠诚履职担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

责、守土负责。忠诚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党的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我们要把对党忠诚铭刻在灵魂中、渗透到血脉里,在牢记使命中恪尽职守,在勇于担当中甘于奉献。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肩负起职责。把对党忠诚体现在爱党为党的一言一行上,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奋力谱写新时代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要以铸魂育人为精神内核,确保党的建设“精度”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引领性、贯通性、支撑性的作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奥秘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我们更加注重思想引领,坚持不懈地抓好铸魂育人工程,确保党的绝对领导一贯到底,确保始终统一意志、统一政策、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一是拓展理论武装深度,用思想伟力引领工作。持续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严格落实具有刚性约束的理论学习制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文章,在工作和生活中学思悟践,切实

学出坚定信仰、绝对忠诚、使命担当,学出抓工作的正确思路和有效举措。二是警惕意识形态斗争,用红色文化滋养队伍。当前信息传播已进入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党的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们要充分认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正能量占领主阵地,切实用好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帮助他们激浊扬清、锤炼品性。三是发挥群团组织优势,用文体活动激活队伍。群团组织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我们应着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女委员会的优势特点,广泛组织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充分挖掘属地文化资源,调动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全力以赴投身事业发展建设。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关键秘钥,保证党的建设“强度”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建设关乎着党的建设质量。党的全面领导、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来实现。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我们要着力提升组织力,增强政治功能,为推动事业发展构筑坚强堡垒。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当好示范引领“排头兵”。党委班子建设在整个队伍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必须把各级班子这个一线指挥部建强,把各级班子这个“关键少数”抓牢。各级党委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凡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坚持会前充分酝酿、会上充分发扬民主进行集体讨论决定、会后按职责分工抓好执行落实,切实把党委建设成驾驭全局、把关定向、决策发力的“定海神针”,始终把准把稳政治方向、发展方向和执行方向。二是建强战斗堡垒,筑牢基层支部“桥头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要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导,切实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和基本功能,推动党内生活和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要以制度落实、秩序规范、发挥作用为导向,严格组织制度、严密组织程序、严肃组织生活、强化组织功能,确保动力传输和压力传递,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是逐级压实责任,贯彻全面从严“主基调”。管党治党,说到底是责任问题。要始终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立足于实、立足于做、立足于效,高质量高标准推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各级要压实“四责协同”链条,拧紧各级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责任链条,紧盯重点领域和敏感

环节,持续深化反腐败斗争,对置若罔闻、浑水摸鱼的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充分运用好“四种形态”监督办法,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治,切实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四、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信念宗旨,夯实党的建设“深度”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切实肩负起重大政治责任,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党委政府的“信任指数”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是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强能,坚决做到保人民平安。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和工作职能日益拓展,人民群众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提出了更多期待。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着眼实际情况和特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切实做

到为人民服务。公共安全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基本的民生。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的迫切需求,主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始终把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推动安全责任实体化、风险防控工作精准化、宣传教育深入化上持续发力,突出抓好社会单位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积极化解社会安全风险,不断加大对隐患的整治力度,筑牢隐患防控网络,全力稳控安全形势,全天候紧盯各类“风吹草动”,全面筑牢安全屏障。三是坚持宗旨意识、人民立场,努力做到让人民满意。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人民期盼为念、为人民利益而战,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我们要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主动关注群众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更多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基层民主管理的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引领,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作风建设为保障,以纪律建设为严肃,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三个务必”,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69 3658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