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践行两会精神,加强民政部门民生保障工作
深入理解两会精神,强化民政部门在民生保障中的责任,推动政策落实,提升服务质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福祉。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践行两会精神,加强民政部门民生保障工作”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2025年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践行两会精神,加强民政部门民生保障工作
同志们: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两会聚焦民生保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举措,为民政部门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以专题党课的形式,深入学习2025年两会精神,结合民政工作实际,探讨如何更好地践行两会精神,加强民生保障工作。
一、两会民生保障相关精神传达
(一)社会救助政策要点。两会强调,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常态化救助帮扶。在保障好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基础上,出台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按照中央统一要求,推进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完善政策措施,探索形成“物质十服务”的救助模式。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运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等方式,确保困难群众有困难及时被发现、需要救助的及时得到救助帮扶。这一系列政策要点体现了社会救助从单一物质救助向多元综合救助转变,从事后
救助向事前预防、事中监测、事后救助全过程覆盖转变,旨在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安全网,让困难群众得到更精准、更及时的救助。
(二)养老服务政策要点。两会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健全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按照兜底、普惠、市场分类推进养老机构改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这些政策要点聚焦养老服务的难点和痛点,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三)基层社会治理政策要点。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两会强调要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推动社区服务数字化转型。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发挥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社区发展活力。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两会的政策要点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有力指导,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政部门工作的现状与民生需求
(一)社会救助体系现状与需求。现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为主体,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为支撑的社会救助体系。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000多万人,特困人员400多万人,全年累计支出低保资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上千亿元。同时,在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部分地区实现了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的网上办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除了基本生活保障外,他们在医疗、教育、
就业、心理疏导等方面也有迫切需求。然而,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在服务类救助方面还存在不足,救助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地区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影响了救助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此外,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程度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二)养老服务供给现状与需求。现状: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日益多元化。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36万个,养老床位820万张。居家养老服务广泛开
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一些地区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养老服务。同时,养老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需求: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品质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目前,养老服务供给在结构上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质养老服务资源相对短缺,特别是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养老服务基础相对薄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此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护理人员短缺,制约了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社区治理现状与需求。现状: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日益健全,社区协商民主广泛开展。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许多社区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党群服务中心等,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居民不仅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还
对社区环境、文化活动、邻里关系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当前,社区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够紧密,社区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等。此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适应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与精准帮扶
(一)加强精准识别。建立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整合民政、公安、人社、医保、教育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困难群众,掌握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致贫原因、生活需求等信息,为精准救助提供依据。例如,通过与医保部门的数据对接,了解困难群众的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对医疗支出过大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和救助。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规范核对流程,提高核对准确性。加强与金融机构、不动产登记部门等的合作,全面核查申请救助家庭的收入、财产等情况。对于隐瞒收入和财产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理,确保社会救助资源真正惠及困难群众。
(二)提高救助水平,科学调整救助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上涨指数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调整社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标准与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相适应。建立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救助标准进行评估和调整,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拓展救助内容,
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救助内容,提供多元化的救助服务。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衔接,提高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加大教育救助力度,对困难家庭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助学金等资助,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开展住房救助,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或住房租赁补贴,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三)发展服务类救助。开展试点工作,在部分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针对困难群众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救助服务。例如,为失能半失能的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推荐服务。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加大对服务类社会救助专业服务机构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服务类社会救助。加强服务类社会救助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相关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对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服务效果。
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与多元化供给
(一)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按照两会要求,加快健全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在县(区)一级建设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负责统筹协调本
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在乡镇(街道)一级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浴等服务;在村 (社区)建设养老服务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服务。通过构建三级服务网络,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养老服务条件。推进农村特困供养机构“县建县管”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农村特困供养机构的服务水平。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周边农村,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鼓励农村发展互助养老模式,建立互助养老睦邻点,组织老年人相互帮助、相互照顾。
(二)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强化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措施。支持发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由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类机构”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经济困难以及高龄、空巢等特定老年人群提供上门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鼓励家庭成员承担养老责任,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依托作用,积极构建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标准化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和居家社区服务站点,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推进“舒心助餐”专项行动,建设各类老年助餐点,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依托基层组织和社区网格,推广银发顾问、互助养老等服务模式,促
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按照兜底、普惠、市场分类推进养老机构改革。发展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面向“三无”老年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承担兜底养老功能;建设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面向全体老年人,提供价格可承担、质量有保障、比较普惠的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充分竞争、优质优价,满足高端养老需求。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完善机构等级与运营补贴挂钩机制。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教育部门、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训内容包括养老护理技能、康复知识、心理疏导等方面。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养老服务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待遇保障,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合理确定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优秀的养老服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养老服务行业,缓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
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
(一)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加强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
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推进居民自治,完善居民自治制度,拓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提高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开展社区民主协商,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和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居民进行协商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建立社区事务公开制度,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进社区服务数字化转型,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社区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网上查询,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根据居民的需求,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为居民提供生活照料、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等服务。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
(三)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加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建
立健全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社区内的矛盾纠纷。加强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营造良好社区文化氛围,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区特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普宣传等,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志们,2025年两会为民政部门的民生保障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