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专题党课讲稿:以两会精神为动力,推动文旅部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浩渺 分享 时间:

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两会专题党课讲稿:以两会精神为动力,推动文旅部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2025年两会专题党课讲稿:以两会精神为动力,推动文旅部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同志们: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议题。两会的召开,为文旅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作为文旅部门的一员,我们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旅游产业升级以及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接下来,我将结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两会精神,与大家深入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推动文旅部门文化旅游

融合发展。

一、两会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的发展,同时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消费潜力,并完善免税店政策以推动入境消费的增长。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出打造入境旅游首站城市,围绕不同客群推行便利化服务,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倡导普惠旅游,推动资源向县城及县域以下城市配置,让全体人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海洋旅游作为旅游强国建设的战略新空间,也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各地正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旅游,推动其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这些新理念、

新思路,为我们在文旅融合实践中提供了创新方向和行动指南。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对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这意味着我们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促进消费方面,优化休假制度、完善免税店政策等措施,旨在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我们要抓住这些政策机遇,开发更多优质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推动文旅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

二、文旅部门工作现状与融合困境

近年来,各地文旅系统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与文化、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旅游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和吸引力,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依托各自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基础,积极推动“旅游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然而,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政策协同不足。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政策衔接不畅,导致多头管理、重复审批与资源浪费。政策体系碎片化与资金供给不足,制约文旅演艺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财政补贴覆盖面狭窄,中小型文旅演艺项目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市场化运作能力受限。专项扶持基金缺位,版权质押、收益权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应用不足,难以满足行业长期发展资金需求。

(二)内容创新不足。文化资源转化浅层化与叙事逻辑单一化,削弱演艺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情感共鸣力。文化挖掘流于形式,历史、非遗等资源多停留于符号复刻,缺乏深度提炼与现代语境重构。创作内容高度同质化,地域特色弱化,“剧本杀+旅游演艺”等模式盲目复制,导致产品辨识度低下。IP衍生开发能力薄弱,缺乏从内容创作到主题空间、数字藏品的全链条运营,文化附加值转化率低。

(三)人才短缺。高校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传统艺术教育偏重理论,数字化技术、运营管理等实践课程供给不足。跨界协作机制缺失,编剧、技术团队、旅游企业间沟通壁垒高,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效率低下。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技能更新滞后,难以适应智慧演艺、虚拟交互等新技术迭代需求。

(四)技术应用失衡。数字技术应用浮于表层,XR息投影等技术过度追求视觉冲击,未与叙事主题深度融合,削弱文化内核的表达深度。智能硬件设备更新滞后,剧场声光电系统、交互装置等基础设施适配性不足,难以满足沉浸式体验对技术稳定性的高要求。核心技术研发自主性薄弱,

关键算法、渲染引擎等技术依赖进口,技术迭代速度与艺术创新需求严重脱节。以一些文旅演艺项目为例,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引入先进技术,但由于技术与内容融合不佳,导致观众体验不佳,市场反响平平。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部分地区存在过度开发、保护不力的问题,使得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亟待我们加以解决。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是文旅融合的核心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分类建立保护名录,统筹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分布图,梳理已公布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工作,认定公布保护对象,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家底。明确各类保护重点,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特色和文化内涵,大力实施原址保护,加强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缮。严格保护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和省级以上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对

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得随意拆除,严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完善调查评估、专家论证、公示公开等工作机制。

(二)推进保护规划编制。推进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完善保护框架,确定规划保护的强制性内容,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管控要求,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和规划控制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开展专项保护规划编制,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及特定地段详细规划,深化细化相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的具体要求,为保护实施提供依据。推进建筑遗产测绘建档工作,做好各类已公布建筑类遗产保护对象标志牌设立及测绘建档工作,形成“一栋一册”的数字化信息档案,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健全非遗法制化保护进程,进一步理顺其他法律与非遗保护法规的关系,完善非遗行政立法。健全和完善非遗传承人遴选管理机制,从不同类型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具体实际出发,采取认定单位法人的方式进行传承人遴选,加强定期的专业考核与评估管理。增加传承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传承人待遇分级保障制度,将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推动非遗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畅通传统技艺工匠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年轻人学习传承非遗技艺。(四)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采用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增加老城区

公共开放空间,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推进各类保护性建筑及传统民居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与活化利用,在保持历史建筑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满足结构、消防安全要求,不影响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使用需求,通过加建、改建、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并提升消防、无障碍、绿色节能等性能。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策划研究,探索沉浸式、体验式文商旅休闲融合的多元活化利用途径。例如,可以利用与张謇相关的丰富历史遗存,开发以张謇名人文化为主线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兼顾人文研学、场景体验、互动社交等功能的张謇文化主题热点产品。

四、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目标。我们要以两会精神为指导,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元素,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和旅游活动。例如,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乡村民宿、农事体验、乡村美食等特色产品;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推出红色主题旅游线路;发展生态旅游,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资源,开展生态观光、户

外运动等旅游项目。同时,加强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是落实国家质量强国战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例如,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面走在了前列,通过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等措施,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旅游+”模式,促进旅游与文化、科技、体育、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发展旅游演艺,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演艺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体验;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发展体育旅游,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推出体育旅游线路,满足游客的运动休闲需求。同时,鼓励旅游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型旅游企业和旅游业态,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四)拓展旅游市场。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拓展旅游市场。利用互联网、新媒

体等平台,开展多样化的旅游宣传活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与周边地区联合推出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旅游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前来旅游。例如,通过简化签证措施、完善免税店政策等方式,吸引入境游客,2024年我国入境游客达1.319亿人次,同比增长60.8%,这得益于签证措施的简化和相关政策的推动。

五、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文旅深度融合是文旅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体验,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一)文化内涵挖掘。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历史故事、

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的内涵,将其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通过文化创意、演艺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例如,一些地方将非遗项目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出非遗体验旅游产品,游客可以亲自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旅游景区中,设置文化展示区,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让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增长文化知识。(二)旅游体验丰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旅游体验。例如,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沉浸

式旅游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氛围。开发智慧旅游应用,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如智能导游、在线预订、行程规划等。同时,加强旅游与教育的融合,开展研学旅游,让游客在旅游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例如,一些博物馆推出了数字化展览,利用VR技术让游客可以足不出户参观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同时也为实地参观的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体验。

(三)发展模式创新。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探索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例如,发展文旅小镇,将文化、旅游、休闲、居住等功能有机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综合体;发展共享旅游,通过共享经济的模式,整合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夜间旅游,丰富旅游消费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同时,加强文旅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的投资建设,推动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文旅小镇通过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品牌建设强化。加强文旅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通过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维护等措施,提升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云南打造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游品牌,通过宣传推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云南的独特风情。各地要结合自身的文化和旅

游资源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品牌,提高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加强品牌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品牌的质量和形象。

同志们,2025年全国两会为我们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勇于创新,积极作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文旅融合的新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谢谢大家!

69 4569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