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故事精彩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司马光的故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司马光的故事【第一篇】
1、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司马光
2、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司马光
3、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 司马光
4、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 司马光
5、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司马光
6、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司马光
7、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司马光
8、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司马光
9、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司马光
10、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司马光
11、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司马光
12、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司马光
1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14、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司马光
15、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司马光
司马光的故事【第二篇】
“诚”是司马光终生追求的信条,是他为人处事的准则。这个“诚”指的是为人诚实忠厚、讲究信誉,做事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以“诚”命字
司马光字君实,他用“君实”为字还有一个故事。幼年的司马光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在他五六岁时,别人给了他几个青核桃,他求姐姐将外皮剥掉,姐姐摆弄了好一阵子,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后,一个女佣把青核桃用开水一烫,那层青皮便脱落了。姐姐回来时见核桃皮已脱,就问是谁剥掉的,司马光逞能地说是自己。这件事正巧被父亲碰见了,父亲训斥司马光道:“小小年纪就撒谎骗人,怎么得了!”父亲的严厉批评给司马光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极深的烙印。
司马光下决心再也不说假话,并用“君实”作为自己的字。司马光想用自己的“字”提醒自己时时要“实”,处处要“实”。他一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以“诚”育人
司马光不仅要求自己“诚”,而且用“诚”来教育学生。他晚年居洛阳,有个新科进士刘安世不就任朝廷授给的官职,专门赶到洛阳拜司马光为师从学。他向司马光请教做人最要紧的是什么?司马光只回答了一个“诚”字。
刘安世思考了三天,仍然不得要领,便再次向老师请教:“前日蒙先生指教以‘诚’,然而从何门而入呢?”司马光回答:“从不说假话入门。”后来,司马光做宰相,来和他拉关系的亲朋故旧很多,而刘安世却一无所求,司马光就推荐他担任馆阁学士。
以“诚”待人
司马光一生为人诚恳,在交友过程中更是充分表现出这一品格。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观点不同,但二人都光明磊落,从不在私下里说别人的坏话。王安石开始变法的时候,司马光给他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长信,希望王安石能领悟并改正。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不从个人感情出发,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
司马光的故事【第三篇】
唐代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是成功的的基石,勤奋是成功的前奏,勤奋是一个人才出现的告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与欧阳修同名的政治家司马光,想必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自幼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好学,才智过人自然是其一大优点。司马光长大从政,这种勤奋好学的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司马光由于爱睡懒觉,早上如果起迟就会耽误好多事情。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晚上睡觉前多喝点水,那么就能被尿给憋醒了。可事实是,第二天早上不但没早起,反而还尿了床,引来了同龄人的冷嘲热讽。于是,他动用他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种名为“警枕”的圆木枕头。如果他怕睡迟误事,那么那么他就枕着这个私人定制的枕头睡觉。因为枕头本身是圆形的,所以只要一翻身,枕头便会脱离脖子,脑袋就会狠狠的磕在床木板上,从而立刻惊醒,就不会有起迟偷懒的行为了。司马光最著名的作品是《资治通鉴》,为了编撰这本书,司马光耗费毕身精力和心血,将自己后半辈子的生活付诸于此,每天起早贪黑,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往往编书编到半夜才肯睡觉,每当仆人伺候自己是,他总是先让仆人睡去。他早上五更左右就起床继续编撰。正是因为有了司马光的勤奋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资治通鉴》。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要永远尽你所能,永远不要气馁;永远不要小看自己。”坚持自己道路,不变胜利的初心,在自己奋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即使自己天资过人,但如果不努力不奋斗照样泯然于芸芸众生。
司马光的故事【第四篇】
一、利用教材内容,挖掘创新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的杰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教育资源,寻找教学内容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点。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学生阐释清楚,适时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我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故事,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我在总结课文时问:“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大家都说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正当我准备结束课文时,有一只小手突然举起并说:“老师,我能比司马光更聪明!”“是吗?说说为什么?”我兴奋地说。“我把小朋友们叫过来,一起把大水缸推倒。这样一来,既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又不把水缸砸坏。”他的这一说法包含着可贵的创造性,我也因此来了灵感。我立刻鼓励他说:“这个办法不错,你确实比司马光聪明!现在,请同学们换角色讲故事好吗?你们可以把自己当成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可以把自己当成司马光砸的那口缸,还可以把自己当成是哭着去喊大人的那些小朋友……”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把自己融进故事中,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个神采飞扬、形象生动地讲述着……此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二、鼓励大胆提问,呵护好奇心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做的能力。特别是敢于提问,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问题问对了,就等于对问题的解决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如,我在教学古诗《鹿柴》时,我叫学生预习时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并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上课时要大胆提出来。当我讲到这首诗的前面两行时,有个学生问:“既然连一个人影都看不见,为什么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呢?”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看看谁能解答?”有的说:“这里山高林密、树林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即使有人也不容易看见。”有的说:“以‘空山’‘不见人’来写山之‘静’。”有的说:“以‘闻’‘人语响’来写环境的‘动’。”还有的补充得更好:“此两行诗动静结合,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诗人‘状物传神’的特点,让人读了回味无穷。”……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无须多讲,只要稍加点拨,就会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点拨,启发想象
上一篇:曾子杀猪的故事实用4篇
下一篇:司马光的故事(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