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札记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荷花》教学札记精编4篇”学习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荷花》教学札记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荷花》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的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对于本班学生来说,大部分没有见过荷花,也没有条件去实地观赏荷花,缺少对荷花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搜集一些文字、图片资料,更需要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二、学习目标(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难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四、教学资源    电视机、dvd、多媒体资源库、(06——01)光盘。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语文课上曾经欣赏过一大幅“活的画”,还记得是什么吗?(生答)这节语文课,我们再一次走近荷花,来感受荷花的美丽,来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板书课题:3、荷花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与向往开始自主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播放dvd教学光盘,学生听读一遍课文。想:作者是从几方面来写荷花的?

2、交流听读感受:知道从哪几方面来写荷花。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增强感性认识,为细读品味做好准备。

(三)、朗读感悟

1、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优美姿态的?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2、3自然段,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感受,适时指导朗读。

2、播放dvd教学光盘,欣赏荷花盛开时的景象及荷花的优美姿态。

3、学生畅谈自己观后的感受,教师适时点拨,并板画荷花,板书:美

4、作者为什么“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加深理解。然后再次播放荷花盛开的画面。

5、配乐朗读2、3自然段。

6、品读4、5自然段,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的评价,是否读出意境和体验。

(2)、师生合作想象读: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通过表情动作来体验作者丰富的想象。

(3)、如果你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4)、轻声齐读4、5自然段。7、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过程变成自主探究的过程,变成享受审美情趣的过程。另外,还通过品读、配乐朗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发展学生想象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

(四)、课外拓展

1、交流有关歌颂荷花的诗文。

2、播放拓展素材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搜集资料的兴趣。

(五)、结语升华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同时也体会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愿我们都像荷花那样,不仅拥有美丽,更拥有纯洁高雅“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

设计意图:把热爱荷花的美丽升华到热爱荷花的品格,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

板书设计:

3、荷     花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享受审美情趣。

2、以读代讲,注重朗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创新。

以上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提供的4篇《《荷花》教学札记》,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教学札记2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二小龙 军

如何以教材为载体,较好地实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呢?我们在探索《语文园地》课的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研究:

一、注重各种形式的复习以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各种丰富多样的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以及汉字的练习,这些练习的目的明确,而形式生动活泼,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完成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例如:《语文园地(四)》中的“我会认”,教材中将前面学过、带有“木”字的汉字归为一类,并以一个“转盘”形式排列出来。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相应地设计了一个“玩转盘——找秘密”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借助图片,调动其对生活已有的感知,探究为什么转盘里的每个字中都有一个“木”字。使学生不仅识熟了已学的汉字,还初步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并为以后自己学习汉字的字形、字义打下基础。

二、力求体现向生活的扩展与延伸

《语文园地(四)》中的“我会读”,让学生认牌匾字,就是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有,也没有什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区别。教学时,我们让学生进行小组间互相交流、展示识字成果,交流识字体会。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汉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主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重视规范书写,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新课程标准对于识字写字提出了具体要求,更强调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因此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以及语文园地中都着重安排了指导写字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把这些虽然学过,但容易混淆的汉字认真“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发现易错字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这些形近字的了解,把这些汉字写对写好。教师要指导学生先认真仔细地观察这些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特别是重点笔画如何起笔落笔,然后再让学生照着样子写,最后通过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帮助,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评价,也学会怎样把字写端正、写好看,从而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2005

教学札记3

作者:佚名    转贴自:教育在线论坛    点击数:125

、《三顾茅庐》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

[教学情况回放]:

上个星期,我们一直学习的是关于创造力的一组文章,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古典小说的世界,本单元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历史人物,讲一些故事,如诸葛亮、祁黄羊等,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故事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正如古话所说,我们以《三顾茅庐》、《祁黄羊》等故事为镜子,我们能学到如何做人,这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感觉到来了劲头。

接着讲三顾茅庐的意思。这不难!讲完我问点难度系数大些的——茅庐就是茅屋,可是这里为什么不用茅屋,而用茅庐呢?

孩子们够聪明,有的说茅庐是山上,有的说茅庐比茅屋好好听点,还有的说比茅庐听起来比较高雅,呵呵,还知道高雅一说,够可以的!

在最后,我告诉了孩子们茅庐的意思是简陋的草屋,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

在孩子们初读后,请任意选择一个任务进行评价,答案还是比较好玩:

张飞太粗鲁了。

刘备很重视人才。

刘备很狡猾,他为了统一中国,他去茅庐请诸葛亮,我想他真的统一后,一定会将诸葛亮杀死,这就是狡猾。(孩子们不同意)

关羽性急。

刘备以大欺小……

这真是有意思!

分段读时孩子们更有意思。

第一小节

读“诸葛亮”,理解“统一”,有说归一个人管,有说不要群龙无首一样,几个国家要有一个带头的,有说占领中国,这需要纠正,我总结——刘备正因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才要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统一中国。

滑“邀请”两字,想象前两次是怎么邀请的?

刘备去前一定要想想怎么讲?

诸葛先生,我刘备久仰你大名,我想统一中国,可是正是因为没有您的智慧,所以至今还没有统一中国。

诸葛亮先生,我老早就久仰你大名了,今天特来拜访,是想请你出山助为我统一中国。

诸葛先生,早闻你足智多谋,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出山,助我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我提醒注意诚心诚意,学生再说,要将你改成您。

第二小节,张飞嚷着的那句,我请学生读,读得较好。我介绍嚷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喊叫,这下学生再读的时候就好了许多。姜军读时,几乎要尖叫起来,实在有些恐怖,过了!

后来刘备生气了,他们就不再无礼了,我问为什么怕?孩子们猜想有意思。其中还讲到“怕”是因为他们重兄弟感情。

第三小节,蒋昕读,自读,再谈感受。

抓住两个“轻轻”、“恭恭敬敬”等词,通过亲身模拟体验来体会当时的情景。

还体会山冈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山冈如卧龙,学生体会很有意思。

第四小节,对“三分天下、最后取胜”进行补充阅读。第五小节。

最后,问最爱者是谁,最讨厌者是谁?学生回答好玩。

--  作者:彭峰

--  发布时间:-4-6 21:53:00

--

(接上)

戴天成说:我喜欢刘备,因为他很尊重人才,很懂礼貌。“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生:我喜欢刘备,因为他耐心等待。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聪明,人有长得帅。

师:是的,刚才我读到了,诸葛亮确实很有风度,很优雅!

黄达愿:我喜欢童子,因为他有礼貌,因为他对先生说,外面有刘皇叔已经等待多时。这还说明他很体贴刘备。

王成成:我喜欢关羽,因为他兴子很直率,武艺高强。

生:我喜欢张飞,他技压群雄。

师:那你最讨厌是谁?

生:我讨厌张飞,因为他没有礼貌,很凶!

生:我讨厌刘备。他把不想出山的诸葛亮求出山。

生:我讨厌诸葛亮……

蒋雨雯:我讨厌张飞,他没有弄清楚,刘备都去请求了两次,他就反对,还想用粗鲁的办法来‘求’诸葛亮,这实在是不好,按理说他跟了刘备很多年了,应该知道刘备的心思呀。

张飞不尊重他大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才。

诸葛亮让刘备干等了好几天,(其实是好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

黄达:张飞,我比较讨厌他,因为他要将诸葛亮捆起来,很不礼貌。

师:甚至可以说是粗鲁。

生:我喜欢诸葛亮,又有点讨厌他,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我讨厌他是因为刘备来了,他竟然有本事还在哪里睡,打扮还要那么多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发表了这么多意见,我为你们自豪,说明你们读书爱思考了,这很好,但是评价一个人,最好还是将整本书都读一读,这样评价起来至少会更全面一些,更深刻一些,更正确一些。我向大家推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请同学们好好读读,然后在来评价你关注的人物。下课。

转载教育在线论坛

提供  彭峰

教学札记4

其 一   谈读 书

书是什么?书是前人或今人用文字写成的话。它是人的经历,是人的经验,是人的感受,是人的思想,是人的幻想,是人的向往和追求。

为什么读书?后人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就不会走错路。后人应该比前人更聪明,在前人的基础上构筑理想的大厦。走错路或弯路,只会贻误人生。在借鉴中提高,在理论指导下从事有目的的实践,事半功倍。社会的发展最终用文化总结,社会的进步起源于文化的积累。后人学习前人,师承的是书本,是多少年的文化积累。

如何读书?首先理解它说的是什么,然后探讨它为什么这样说,最后认识到:它说的我懂,我也能这样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做“有心人”。

其 二   背 书 说

书非读不能解也。名篇佳句必熟读而至背诵。诵其声,辨其形,始能解其义,识其体,因一而三,存乎胸臆,达于运用之妙。少年敏思,脑力正旺,盖读书之良时也。此时多背,终身受益。童子之功,是练功者日进之基础也。“三更灯火五更鸡”, “青春不负少年时”,乃至理名言,愿诸生识之。

其 三   贵 在 写 作

学语文,贵在写作。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有所体验,在心灵上顿生感悟,自然就形成了写作的愿望。观自然之景,察人物之貌,明社会之态,动肺腑之情,晓正义之理,笔下也就有了文章。初学写作,不求高深,只需有话可说,前后连贯,扣住一个话题就行。写景宜描形状物,记人应突出特点,叙事必理顺脉络,述理要言之有理。在写作中体会审题立意的妙处,在写作中锤炼行文表达的技巧,在写作中加强思维的逻辑性。热爱写作的人,会珍惜生活,会尊崇劳动,会创造奇迹。用好一支笔,我们可以征服世界。

其 四   说 “嗯”

听小清同学朗读作文,几乎每一句都有一个“嗯”字。这种情况值得思索。

“嗯”,是一个感叹词,或表示某种感情,或表示一种默认,或表示一种难于回答的支吾。如果在表达时用多了,就显得不伦不类。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准备不足,表达时辞不达意;二是平时不注重朗读,致使表达能力差;三是在公众场合怯场,借此为自已壮胆。

口头表达,是人类社会交流思想、交际活动的需要。在交流交际过程中,人的思想、感情、才华都必然是自然流露。不具备一定的素质,交流与交际活动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读书过程,就是锻炼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少说“嗯”,必须多读书,多写作,提高自己的才能。

其 五   语文教师要“背”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与保证。语文教师的备课,除编写翔实适用的课时计划外,重要的一环就是“背”课。语文教师不会“背”课,手不离教参,眼不离课本,讲起来一定支离破碎,辞不达意,学生听起来也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背”课背什么?  当然是名篇名段﹑名人名言﹐还有成语﹑俗语﹑对联﹑警句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深厚, 许多诗词歌赋﹑散文小品历千年而不衰,经百载而弥新。语文教师时常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做到。现代当代,中国文坛上明星荟萃,名家层出,其诗文神采飞扬,睿智启人。多背名篇,岂不是获益无穷?人们常说,要倒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这“一桶水”就来自“背”。不会“背”的语文教师决不会是一个称职的(更谈不上优秀的)教师。

会“背”课的教师,内力充实,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妙语联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学生就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进入文学殿堂,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心领神会。不会“背”课的教师,只在课本上打圈圈,意境不开阔,词语也贫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必然不能进入佳境。久而久之,学生厌倦听老师的课,也不爱学语文了。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才能,都在“背”上体现。会“背”才会“教”,会“背”才能受学生欢迎。

如何“背”课?主要是挤时间多读书,养成习惯,特别是要克服那种浅尝辄止的毛病。最好是每学期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定好“背”的任务,按时落实。其次是多做笔录,归类整理,摘要编目。第三是适时交流,与其他老师交流,也可与学生交流,随时检查“背”课的进度与巩固程度。如果坚持了三五年,“背”课就会有成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背”不出名堂。

“背”课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不会“背”课,备课也是形式。“背”出才智,“背”出学问,“背”出效益。一孔之见,愿得到同行们的认可。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