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教案【精彩11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朱德的扁担,展现了革命精神与艰苦奋斗的历程,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信念。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朱德的扁担》教案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1

课题 朱德的扁担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跳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难点 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课前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的 教 学 生 的 学 设计意图 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1、学生按老师指定的词语进行朗读。 2、学生朗读课文 了解学生生字词朗读掌握的情况以及对课文的熟练程度。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提问: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 1、学生齐读课题。 2、回答扁担的作用以及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   3、学生说对朱德的印象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什么是“山高路陡”?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不料,朱德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大字。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然后集体交流 解释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集体交流。互相补充。 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们知道战士们关心体贴朱德,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树立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伟人的敬爱之情。 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想法? 2、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树立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   关心体贴 朱德   找   以身作则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

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在文中划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词。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看他们多么高兴呀,(看图)他们跳呀,叫啊、多兴奋呀!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 ),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 ),( ),非常难

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引读:可是——

大家为什么都争着去?

(3)朗读1、2自然段。 。

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写抄写本

(2)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第二课时

1.复习:

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

2.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

作。)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①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们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太累、劝、藏、因此、又、找来

③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 )。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3.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有关生字:

鞋:左右相等。

戴:左下“ ”写得扁小些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带( ) 记( ) 桃( )

戴( ) 纪( ) 挑( )

(2)听写词语:

2.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刚山会师,朱德和战士们一块儿( )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 )的高尚品质;我们( )。

3.指导背诵第3段:

(1)自由读第3段,想想哪几句话写了同一个意思?

(2)同桌互相讨论课堂作业本第3题。

(3)根据第3题的提示,自由试背第3段。

(3) 指名检查,齐背。

4、把句子补充完整: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同志们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完成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4题:

(1)读题,三个句于里都有一个什么词?“更加”可以换什么词?表示程度怎么样?

(2)你能用更加说一句话吗?

板书:

朱德的扁担

五六十里 (路远) 穿草鞋

挑粮 戴斗笠

山高路陡 (难走) 满满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3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人民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人民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同志 生产 红军 会师 井冈山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3)简介背景: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4)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2)先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填空,然后再回答心上问题。

( ),所以常常 要派人到茅坪,路很远,有( ),( ),非常难走。

(3)引读:可是----,提问:从“争”字可看出大家心里是怎么想的?

(4)指导朗读,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过渡:那朱德是怎么做的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说说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一句。

指导突出“也”和“一道”。

(3)朱德爷爷是臬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自由说,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4)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跟战士们穿戴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是满满的。看到这里,你心理会怎么想?

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

(5)此时此景,战士们看到又会有何感想呢/

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心,还要翻山越岭,累坏了怎么办?

想想大家会怎么劝他,朱德同志又会怎么说。

指导读出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之情。

劝不管用,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战士们这时心里又会怎么想?

可他们哪里想到,读读: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朱德为什么 要连夜赶做呢?又为什么 要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朱德拿着自己做的带有记号的扁担心里会怎么想?

引读:大家见了----

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第二自然段讲战士们为了坚守根据地,粉碎敌人围剿,争着到山高路陡的茅坪挑粮。第三自然段讲朱德同志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累了他,藏起了他的扁担,而他连夜又做了一根,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他。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人民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指导观察。

讲解:记,在这里是做记号的意思。

2.揭题: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出示课题)

3.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二、初读指导

1.各自按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求:

(1)标出各自然段序号;

(2)画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3)读正确。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朱德 同志 井冈山 敌人

(2)领读生字词:“朱。志”都是翘舌音,“冈”是后鼻音。

(3)指名读生字词。

(4)齐读生字词。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

坚守 粉碎 围攻 必须 生产 山高路陡

(2)理解生字词。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围攻:包围起来加以攻击。

山高路陡: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3)领读生字词。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翻山越岭 劝

(2)齐读生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三、课堂作业

1.习题2。

2.读读。抄抄。写写生字词。

3.朗读课主,做到正确流利。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5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设计了《要好好学字》、《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大禹治水》《孔繁森》4篇主体课文。《要好好学字》讲的是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写字的事;《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梅兰芳学艺》讲的是梅兰芳小时侯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心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孔繁森》讲述了孔繁森收养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练习六》围绕本单元内容,设计了对字词句的拓展练习与巩固和口语交际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只认不写的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扩词,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难点:读准生字的字音,能规范的书写生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教育。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5,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坳:山间平地。

围剿:包围起来消灭掉。

经济封锁:用强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经济联系断绝。

绵延:连续不断。

(三)集中识字。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戴

2,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如:担战士军令井冈山粮食

指出"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ān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形声字:粮禁坪浩荡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识字大餐。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五)作业设计。

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什么是"崎岖"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找",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想法

2,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课文。

2,检查认字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戴

(2)找朋友:给生字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字卡片:朱担粮军井战士肩

指名认读这几个字,明确这八个字是要求能认会写的。

2,合作学习,识记字形。

跟同桌讨论学习,读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音形。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识记方法。

如加偏旁:"未"字加一撇变成"朱";"车"字戴帽子变成"军";

用比较的方法记住:旦--担良--粮站--战

开--井土--士房--肩

3,指导书写。

指名书空,强调字的笔顺。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说说在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朱:第一笔"撇",要写得短一点,不要连在第二横上。

军:上面部分是"秃宝盖",不是"宝盖头",最后一笔是"竖".

士:下面一横要写得比上面一横短。

肩:下面不要写成"月",而是要把"月"的第一笔变成"竖".

4,学生练写两个,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三)巩固练习。

1,随堂听写本课生字:朱担粮军井战士肩

2,给生字组词。

粮军井肩

战士担

板书设计:

战士们藏扁担

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7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总结填空:

这个有故事主要讲了( )和战士们一块儿( )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大家对朱德同志( )。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冈:共四笔,同字框加撇。点。

必:共五笔,心加撇。

守:共六笔,上下结构,宝盖头加寸。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劝:共四笔。左右结构,左边“又”中的撇变成点。

记:共五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不能写成“已”。

朱:共六笔。第五笔的撇和第六笔的捺要写得舒展。

产:共六笔。第六笔是竖撇。

并:共六笔。上下结构,第二笔是短撇,下面是“开”。攻:共七。左右结构,第三笔是提。

志:共七笔。上下结构,上面是“士”,下面是“心”。

三、课堂作业。

1.描红练习。

2.扩词练习。

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 劝 藏

越 敬

发 爱

朱德 赶做 写上“朱德记”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并学会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和人民同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现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上。

2、通过课文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的描述,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的有关朱德同志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来一个小测验,放松放松。(出示板凳和扁担的绕口令)谁认为自己能把它给读好,请你站起来自己读一读。

这则绕口令提到了哪两种事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扁担。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有一根普通而又珍贵的扁担,它是我国著名将领朱德同志的。说起这跟扁担,他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的扁担一课。

二、了解课文

1、通过课前的预习,让同学们说说对朱德同志的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并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

(2) 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藏朱德同志的扁担,朱德同志几次削扁担。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及时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三、探究课文

1、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文中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战士们挑粮上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2、而作为军长的朱德,和战士们相比又有哪些更大的困难?(年龄大,工作繁忙,经常开会到深夜。)

3、面对战士们无数次的劝告,朱德同志并没有停止挑粮工作,战士们想的“妙计”是什么?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军长的关心和尊敬,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啊。)

4、这个妙计对朱德军长来说有用吗?战士们藏了几次扁担,朱德军长共削了几根扁担?到最后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军长在这根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几个大字;藏了之后他还会再继续削一根新的。)

5、是啊,看着一心为自己着想的战士们,朱德同志怎么忍心责备他们哪?而朱德军长这种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大家。所以,当时在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课件出示: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6、从这首歌谣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军长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总司令,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小诗。

四、总结升华

《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72岁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课件出示图片)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军长的故事,请课下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朱德的非常之路》等课外书。到时,我想朱德同志的高大形象一定会再一次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8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五

朱德的扁担(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1、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

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  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二、            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下面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同志  坚守  井冈山  粉碎  敌人  围攻

必须  生产  一块儿  山高路陡  翻山越岭

扁担  一担粮食(指名读、齐读)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并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理解“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守什么地方?)

三、细读课文:

1、过渡:这篇课文的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朱德军长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板书: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

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2、红军去挑粮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交流

(1)出示句子: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指名读、齐读)

(2)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可以画图)”、“非常难走”理解。“五六十里”会有多远?(把操场与六十里相比,等于300个操场)

(3)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             ;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3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4、(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你瞧,朱德军长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学生交流)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让学生完成填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齐读句子)

(1)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是的,朱德军长没有因为自己是军长就穿的好一点,只是穿草鞋戴斗笠;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军长就挑的少一点,他挑的是满满一担;同样的,他也没有比别人少走一点路,他是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可以画画)。你能根据插图和课文内容用“一样…一样…一样…”把朱德同志挑粮的场面描述出来吗?

(3)    完成句式练习: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一样(挑起满满一担粮食),一样(翻山越岭走完一百多里的山路)。

(4)    朱德同志虽然是军长,但他和战士们没有什么区别。他平易近人,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吃苦,真是“同甘共苦”。(出示卡片)

5、那么战士们看到敬爱的军长这样辛苦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请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来说说。

6、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学生交流。(联系到挑粮的累)

7、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8、战士们的想法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9、朱德同志为什么不睡觉连夜赶做,还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记”三个字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10、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11、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1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四、指导学习生字:攻  记  劝

2、齐读生字

3、你发现了什么?

4、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五、作业

1、把《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板书:                     朱德的扁担

挑粮上山      以身作则

藏扁担

连夜  赶做     同甘共苦

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m本文转载自;id=11003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融入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巩固用词习惯。

3、理解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提前藏收学生玩具的用意事例及学生请假的“缺人”事例。

2、生字卡片。

重难点、关键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经过。

2、联系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前些天,班上xx同学的悠悠球被老师藏收,现在请他讲感受。

2、上周班上另一xx同学因感冒缺席,请学生围绕他的空位讲讲那次上课的失落感受。

3、今天,我们还将认识藏缺事件的另一人、事,出示问题: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二、学生猜答,了解朱德历史背景。

三、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

1、大家用铅笔做〈画〉根扁担在书上,快说;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

2、扁担弯了没有?〈出示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的投影。〉

3、组织学生讨论:从“弯”、“满满”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思考: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引思句子:“战士们想朱德同志那么辛苦,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教师指导理解“翻山越玲”。

5、引导学生擦去书上画的扁担,换写一句“我”把扁担藏到哪个地方的话。

6、引导学生体会“山高路陡”,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7、朗读提示:在想象的基础上用读表达出来。

8、一个“藏”字,让你谈体会到了什么呢?这些也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

9、小结:真是“藏中见真情”啊!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藏〉

10、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11、解释“连夜”、“赶做”的意思。

12、升华主题:〈1〉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2〉朱德做扁担又让你感到他怎样?

四、巩固字词。

1、教师一句一句地带读一遍,学生再试着背读一遍。

2、抽读生字卡片。

五、布置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日记一则:写学生的悠悠球被藏,xx同学缺席,课文朱德的扁担被藏三件事。

2、交代隔天上课前老师会提问日记里各件事缺藏后分别要怎样做。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藏——战士们对首长的关爱

做——朱德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11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书写“朱志冈守攻”五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写字

对策:随课文识字,寓识于读。加强写字指导,确保写字时间。

难点:读通课文。

对策: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师介绍朱德

2、完善课题,板书:朱德的扁担

3、指导学习生字:朱(认读字音,识记字形。)

4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悟。

1、大家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可以反复地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读准生字,在课文中画出这些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生字。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个别学生读,开火车读。相机指导读准字音。

2)、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

(4)、读准了生字,就能更好地读通课文,大家把课文再读一遍。

(5)、相机正音,范读或领读难读的句子。

4、我们举行一次朗读比赛,每组推选5名代表开火车读课文,看哪一组开得稳?为了赛出好成绩,我们先练练。

5、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练读难读的句子。自由练读课文。

6、比赛读,评议。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对照笔顺练习书空。

2、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的?

相机引导,肯定好的方法。

3、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哪些字难写?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6、展示个别作业,点评。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背诵课文的第二小结。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朱德的品德。

3继续学写剩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精神。

对策: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检查复习词语

形式:抽读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一小节

采取师引读

(二)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课文,红军为什么要上山挑粮食?

2、学生交流

1、指导读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坚守”“很必须”来体会!

2、重点读第三句你读懂了什么?

3、相机看图理解山高路陡。

4、指导读好第二节。

(三)精读第三小节

(1)师出示图,学生观察图上的朱德,重点引导观察他的穿着。

(2)读读书上描写他外貌的句子。

(3)指导朗读三、四句重点抓住一个“劝”

(4)再读读前面的内容来体会战士们为什么对朱德越发敬爱。

(5)有感情地朗读该节

5、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学写剩余生字

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3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复习巩固

难点:正确完成相关巩固练习

对策: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一、复习生字

进行去拼音打乱顺序随意抽读。

二、默写词语

同志  生产  红军  会师  山冈  一块 必须  攻守劝说

三、巩固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刚(         )      功(         )

冈(         )      攻(         )

手(         )      工(         )

守(         )      宫(         )

四、抄写词语

1学生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描红、临写)

2师巡视指导。   把词语也要读一读。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通过上完这篇课文,我有以下感受:

一、学语文,要扎扎实实。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二、学语文,要轻轻松松。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

16 4520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