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评课稿最新10篇
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深厚的情感,如何启发思考?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朱德的扁担》评课稿”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1
一、润物细无声
徐老师执教的《朱德的扁担》扎实、细腻、有效,让我感触很深。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徐老师对文中生字的教学设计,随文识字,将生字教学穿插在课文中。低段的阅读教学,应该把识字、写字、朗读、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传承、优化好“随文识字教学”是全体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的重任。
针对本课词汇量大、词语难理解这一特点,徐老师匠心独运地利用简笔画来突破了教学难点。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徐老师的简笔画也不断丰满,悄然地把久远的故事背景拉到了学生面前。比如学到“山高路陡”这个词时,借助老师的简笔画,学生看到了高耸入云的井冈山,坡度很陡的山坡,要挑着重重的粮食爬上这样的高山,那真是不容易啊。读这个词语时,感情自然就出来了。这样不仅理解了“山高路陡”字面上的意思,也深切地体会到红军战士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生活用品就要这样挑上挑下,还要应付敌人的围攻,战士们的顽强精神可见一斑。老师不需要大道理的传输,隐隐之中每个孩子都埋下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种境界啊!
徐老师不仅通过随文识字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还运用集中识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真真切切做到了训练无痕,润物细无声。纵观这节课,徐老师找准了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吃准了年段要求,达成目标;瞄准了训练重点,教有成效。
二、生生少互动
徐老师这节课虽然上的非常成功,但是我觉得在课堂上缺少了一些生生互动的过程。师生间的交流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回答,即学生——老师,老师——学生,一问一答。课堂上虽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但仅停留在不要重复别人的发言,因而学生都是在挖空心思地另辟蹊径,而不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补充得更具体、更完整。生生互动是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学习活动中一种人际关系的反应,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事实证明,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今天,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生生互动的内容。
我觉得应该针对这点,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让孩子注意倾听并将别人的回答补充完整,或是提出质疑,引导孩子们进行“生生互动”式的评价,这样会形成真实有效的生生互动。比如说:指名读课文,一个孩子读完,常常老师会自然而然的切入,进行评价。然后接着第二个孩子再读,我认为这样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此时应该把评价的空间留给学生,而老师就应该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孩子们的辩驳,把‘思’与‘辩’的时间与空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学生在短暂的争论中思维碰撞,产生出了可贵的火花,成为课上的亮点。
一节课,只有当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能真正的“新”起来。这就是我的观点,也是我对徐老师上的这节课一点小小的收获和感受。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2
《朱德的扁担》作为1篇革命传统主题的课文,它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存在着很大差距,要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需要老师动一番脑筋。徐老师的课扎实、细腻、有效,整堂课,板块清晰,孩子们积极展示,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让我感触很深。
一、任务群驱动,环环相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特别提出了要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而徐老师的课正是以任务群形式展开,一个个环环相扣,开头以“看图猜地名”出发,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了“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党建馆”从而引出任务驱动“井冈山上故事多”,让学生参与学习任务。整节课徐老师紧紧围绕语文要素,教学思路清晰,通过聚焦长句,指导朗读,与学生互动,落实重点字词的教学,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字词,感悟红军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得老师扎扎实实带领学生识字读文,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串起教学,指导孩子们读准字音、读好词语,真真切切做到了训练无痕,润物细无声。
二、图文结合,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借助图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比枯燥无味地讲解更易让孩子们接受,并且速度快,记得牢。教学过程中,许老师紧紧围绕朱德挑粮这一重点段落,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想象补白、朗读等教学方式回环往复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了朱德以身作则、不畏艰险和同甘共苦的美德。课文本来离学生的实际有一定距离,对这三种精神的理解很不容易,可是徐老师对课文十分到位的解读且对教学本课做了充分的资料准备把教学点化难为简,深入浅出。
三、注重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最应注重的其中一点就是读。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没有了读,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意义。当学生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这堂课中徐老师还是很注重朗读指导的。教学过程中,她让孩子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体会朱德的高尚品质。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理解,她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孩子们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润物细无声的再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3
12月12日,我来到坟台中心校感受了一场视听盛宴,让我感悟颇多,下面我将对陶晓云老师所执教的《朱德的扁担》进行评课。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所反映的那段历史与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陶老师在上课伊始首先出示了扁担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再及时提出扁担有什么用?让学生自由发言。陶老师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读文的第一关——读音关,引导孩子们读好课题中的“担”字,强调在这里读轻声,并给它组词,接着以活动单导学模式串起下面的教学,指导孩子们读准字音,读好词语,教给孩子们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运用集中识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真真切切做到了训练无痕,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她加入了古代造字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兴致很高,也感受到中华文字的乐趣。这节课,陶老师面向全体,有效地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找准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吃准了年段要求,达成目标,瞄准了训练重点,教有成效。
对于陶老师所授本课,我略提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一二年级注重字词教学,初步学会说一些简单通顺的话语,进入中年级阶段,才初步具有概括归纳课文内容的能力,而本课陶老师三次提出问题“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由于二年级不具有归纳概括的能力,所以从始至终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必须符合各年龄段小学生认知和语感能力,二年级若想让孩子说出文章大意,我建议可以用填空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4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记叙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事情,赞扬了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因为文章篇幅较长,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差甚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学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学起来比较辛苦。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告诉了学生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查阅十大元帅的资料。上课时,我让大家把查阅到的十大元帅的资料进行交流。
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如何更好地突破这个重点呢?我一改传统的逐段分析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再思中感悟,在辩中明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找,使他们带着情感进入主客观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它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当学生回旋于情感的浪尖,心潮澎湃,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时,心灵的闸门就已经开启了,人物的个性得到鲜明地再现。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是一种艺术,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5
想必大家都知道,红军的胜利靠的是人和。如果说,红军在战斗中人人都想着为共产党出一份力的话,那么在抗战生活中,他们也是处处为大众着想的。《朱德的扁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实在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呛,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了起来。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削了一根新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
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的时候,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6
张老师的《朱德的扁担》执教得扎实、细腻、有效,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随文识字,将生字教学穿插在课文中,设计巧妙。在本堂课的执教过程中准确的把握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年段特点,采取多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听完课后,我受益匪浅。接下来谈一谈我的感受与体会。
一、斜风细雨,夯实基础
本课中识字量大,词语理解也有难度,张老师利用平时扎实的识字基础,放手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识字方法记生字。在识字环节,还加入了组词及造句的,拓展学生的积累。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小学语文课标中 》指出: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各种识字机会主动认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方式识字。
张老师就非常注重这块教学,板书课题“扁担”还着重提醒读音,在本堂课的写字环节设计了“扁”字的书写。
二、指导长句,渗透自然
课文中生字过多,是一大教学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张老师平稳的教态轻松与学生闯过难关。在课文的初步学习中,句子的阅读也是一大难点。课文与目前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张老师则利用自身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句子难关。
张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很“扎实”和很有“语文味” ,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我想,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就应该重点抓好学生的字、词、句的学习,抓好朗读训练,让学生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正确运用所学过的汉字,努力让课堂书声琅琅,充盈着鲜活的有效的对话这才是我们所应该追寻的。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7
朱德的扁担是1篇非常优秀的课文,它通过讲述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前辈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
其次,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教师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这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我也需要更加注重课堂设计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朱德的扁担是1篇非常优秀的课文,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就一定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8
李玉妮老师执教《朱德的扁担》,这节常态课很扎实,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指出老师们要学会组织课堂、学会指导学生朗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曾芳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指导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完成堂上学习辅导。孙校就曾芳枚老师的疑惑进行解答,指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课堂上要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最后张倩老师进行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建议采用小组评价机制,多种形式调动学生集中注意力,将学习辅导的题目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的把教与学相融合。
本次学习共同体活动为成员们提供了一个教学设计展示、教学能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本次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研究,成员们都受益颇多,这将促进我校语文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其成长为具有先进理念和较强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并进一步激发我校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9
赵老师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读文的第一关——读音关,引导孩子们读好课题中的“担”字,强调在这里读轻声。接着以活动单导学模式串起下面的教学,指导孩子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明白了什么。这节课,赵老师面向全体,有效地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赵老师的课堂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和孩子的交流亲切平等,通过张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孩子们的小宇宙纷纷被启发出来,因此在赵老师的课堂上,生成许许多多精彩的教学亮点。就连赵老师在评课时懊悔不已的“不怕困难”,在我看来,都是因为她生动、深刻地指引才让学生迸发出语言的灵感,也因此赵老师才会这么的“懊悔”。
王校长在评课时一直在强调:课文是例子。是我们让孩子习得语文能力的例子。《朱德的扁担》是1篇政治味比较浓的课文,在听之前,我以为会听到一节政治课,最后的内容只有歌颂,但赵老师的课却让我感受到了人文的情感。她问孩子:“小战士,你看到朱德军长这么累,会想些什么?”当孩子说很心疼时我真的被感动到了,我感受到孩子是发至肺腑的。“小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军长?”赵老师巧妙地运用“移情”的方法,不着痕迹地让孩子感受到课文中的人文情感。
赵老师的字词教学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在教学中她加入了古代造字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兴致很高,也感受到中华文字的乐趣。
只有在这样一个亲切自然,过渡完美的课堂,大部分的学生才能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总之,赵老师的课像一股清新的空气滋润着我,让我不由自主地去体会,感悟,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朱德的扁担评课稿 篇10
11月10日上午,杜锦琰老师带领着二年级六班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朱德的扁担》。本文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介绍“井冈山会师”背景和朱德的信息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崇敬之情。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杜老师通过抓住关键词动作体验,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杜老师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让学生从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最后,二年级语文组对此次献课进行了评课,一堂优质的课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在“磨”的过程中,除了杜老师的认真专研,更有语文团队的精心打磨。
上一篇: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精选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