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优推16篇)
三首古诗词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诗词三首》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古诗词三首 篇1
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1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爱家乡的个性习作。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5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重点)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难点)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9.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
10.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2.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3、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4.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5.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6.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7.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 “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诵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三、品读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深读感受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泊船瓜州 (北宋 王安石)
京口 瓜州 一水 间
钟山 数重山
又“绿”
照我还 思乡心切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 (叙事抒情)
说不尽 又开封
长相思
身 在 旅 途
碎
心 系 故 园
课后小结: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悲或喜,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本课三首古诗词,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课的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三首 篇2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一锤定音(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京口瓜洲一水间( ) a、jiān b、jiàn
2、明月何时照我还( ) a、huán b、hái
3、欲作家书意万重( ) a、chónɡ b、zhònɡ
4、风一更,雪一更( ) a、ɡēnɡ b、ɡènɡ
二、群星荟萃(照样子写词语)。
例:昔( 猎人 )( 借债 )( 错误 )(蜡烛 )
白( )( )( )( )
各( )( )( )( )
俞( )( )( )( )
半( )( )( )( )
三、咬文嚼字(解释加点的字义)
1、京口瓜洲一水间( )
2、春风又绿江南岸( )
3、明月何时照我还( )
4、欲作家书意万重( )
5、复恐匆匆说不尽( )
6、聒碎乡心梦不成( )
四、诗句翻译。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号入座(将诗句、题目与思乡的表现连线)
《长相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万语千言
《泊船瓜洲》 聒碎乡心梦不成 归心似箭
《秋 思》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夜不能寐
六、小法官,巧断案(判断正误)
1、“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水”当“河流”讲,诗中具体指的是长江。 ( )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这里当“停船靠岸”讲。 ( )
3、“复恐匆匆说不尽”中 “恐”意思是“害怕,畏惧”,“尽”意思是“完,完毕”。 ( )
4、“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书”指书信“重”读“chónɡ”,可以解释成“层,种”。 ( )
七、沙里淘金(选择正确答案,填序号)。
1、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 【 】
a、榆关 b、京口 c、钟山 d、洛阳
2、对下面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开封。
a、诗人在家书中漏写了一件重要的事,后来又打开信封补上了。
b、因为“意万重”,诗人“恐匆匆说不尽”。
c、“临发又开封”,显示出诗人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d、“复恐”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开封”是对人物动作行为细节的描写。
3、古诗词朗读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洛阳/城里/见/秋风
b、风/一更,雪/一更
c、京口/瓜洲/一/水间
d、春风/又绿/江南岸
4、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的诗人是: 【 】
a、白居易 b、王安石 c、张 籍 d、苏轼
八、要点扫描(课文回放)。
1、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诗中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但“绿”字显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春天的词语,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首古诗都表达了___________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但表达的方法各异:《_________》是写景抒情,《__________》是叙事抒情,《___________》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九、书法擂台(默写古诗《泊船瓜洲》)。
比一比,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哟!
第二课时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你知道吗(文学常识)?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__”之一;《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_的学生,他的诗颇得__________的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_________”。《长相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清大学士_________的公子,文学成就以_______为最,被誉为“______________”。
十一、画解诗意。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2、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
十二、品味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词又叫_________,这一首分为__________两阕。
2、“榆关”指的是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行军途中。
3、“故园”指的是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山一程,水一程”表示征途___________,“风一更,雪一更”表示征途____________。
5、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 写的《_________》这首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①树叶变黄了,又一个秋天来了。儿子就是去年的秋天离开家去远处闯荡,年轻的心总向往着那个精彩的世界,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老人就象守巢的鸟儿,孩子和家人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老人拿起信纸,给远方的孩子写信,脑子里闪动着孩子的音容笑貌。孩子是个有志向的孩子,他踌躇满志地离家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老人从来不想拖儿女的后腿。只要孩子有出息,哪怕不能经常见面,老人还是感到欣慰和自豪。老人在纸上写下 “努力工作,事业顺利”,老人脸上露出笑容,他对孩子满怀信心,眼前出现孩子荣归故里的幻影。
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 ]他一事无成,在外面撞得头破血流,家[ ]永远是他的港湾,是他的归宿。老人在纸上写下“注意身体,工作不要太累”,想到孩子在外面打拼的艰难和不易,老人的脸上掠过一丝担忧,他在外面会不会受委屈、会不会想家?信笺上滴下一滴清泪。
信请同在城里工作的老乡带去,老乡在旁边等了很久,连声催促。老人用颤抖的手把浸满了关切、思念的信装进了信封,交到老乡的手里,②这时,一阵秋风吹过来,掀起老人头上稀疏的白发,他感到一丝凉意。
“等一等”,老人快步赶上带信的老乡,把刚封好的信拆开,在信的末尾加上一句:天冷了,记得加衣服。
1、根据你的理解,给短文加上一个适当的题目。
2、在短文中的[ ]里用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指出下面各据分别应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1) 老人就象守巢的鸟儿。 ( )
(2)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 )
4、短文所描绘的情景,使我想到了刚刚学过的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这首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老人对儿子的思念、牵挂,是通过对老人的心理、神情和动作的细致刻画表现出来的,其中能够让我深受感动的句子有:
(1)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短文和张籍的《秋思》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张籍的《秋思》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一想:加“~”的句子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短文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是老人的儿子,我一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浓乡愁因何发
王安石的乡愁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由肃杀的秋风引起,纳兰性德的乡愁由北方的风雪勾起。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引发的?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
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 )
4、平生最说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 )
5、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 ( )
《古诗词三首》 篇3
【教材简说】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
2、词句解析: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古诗词三首 篇4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
3.学生练写。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èng。
古诗词三首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古诗词三首 篇6
第5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教学过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1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古诗词三首 篇7
设计意图: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要 教学过程上引导指路,顺学而教,在学生愤悱疑问时以提供出示背景材料等途径点拨;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运用巩固,关注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到通过创设情境、品味情感、引导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充分、实在、有效。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泊船瓜洲》一诗大意。
2、通过联系背景材料、抓诗眼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到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3、在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品读诗眼“只”“又”,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课件或小黑板:诗人背景材料介绍; 王安石改字故事;王安石病逝材料;运用借景抒情写法的思乡诗句。
2、多媒体或录音机;一段描写春天的音乐。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一)谈话:自然界的景物,给我们带来各种想象和体会:
太阳,象征_________看见太阳,你的心情______
月亮,象征_________看见月亮,你的心情______
杨柳,象征_________杨柳带给一种我们感觉______
流水,象征_________流水让我们联想______
(二)小结:这就叫景中有情。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就运用这种有趣的现象来写诗,借各种景物,来抒发喜怒哀乐,寄寓了自己种种感情,非常含蓄动人。在今天的课文中,编辑叔叔阿姨们就给大家安排了这样的一首诗。
二、导入新课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泊船瓜洲》,看看这首诗里都描写了什么景物,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又包含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出示古诗。
三、初读古诗
(一)自读古诗:至少四遍,前两边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想想该怎么读?后二遍读通诗句,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完后想大概的意思。
(二)自读反馈:
1、认识多音字,点拨音义并随机解释题目。
2、指名读,评点读诗情况;引导按节奏读。
3、谈初步感受:整首诗大约是写什么?哪一句特别喜欢?
四、自解古诗。
(一)引导回顾:怎样去读懂古诗?遇到问题怎么办?
(二)小结提示:可以看文后注释,查资料和工具书;可以同桌讨论,举手提问;可以参考解释,弄懂意思,批写重要意思,注出不明白的地方。选择利用可能的方法充分研究。
(三)学生自学。
五、点拨提升
(一)初步理解第一句
1、自学反馈:你学懂什么?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帮助?
2、画地形图: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地形图? 指名板画:水、京口、瓜洲、钟山
3、看图说意思。随机板书:一水 数山
(二)研读理解第一句:
1、指引提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让我们细细读,静心咀嚼,自己自读两遍,看看你注意到了哪个字?
2、品读理解:指名连续一小组同学品读,随机点评。
3、点拨深入:“钟山只隔数重山”,从一个“只”上,同学们能品味出什么?能咀嚼出什么?(实远似近) 为什么要写距离近? 钟山是作者的故乡,由此你又想到什么?
4、小结提升:家乡那么近,家乡就在不远处,看得出来,作者是想家,牵挂家乡,思念家乡了。板书: 思念家乡
(三)深入理解第一句:
1、提供背景: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离自己近?为什么要在这儿望故乡思故乡呢?导学王安石写此诗的背景资料。你注意到了哪些信息?划一划王安石此行目的和背景。
2、交流小结:正是带着这样的忧思和牵挂,诗人站在江边留恋地望着,望着。齐读一、二两句。
过渡:作者他还望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学习第三句
1、自学反馈:哪些意思你弄明白了,或者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
2、研读欣赏:说说“绿”字的意思,随机讨论“绿”字的妙处。(出示资料:王安石改字故事),
3、创设情境、想象欣赏: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利用老师诵读,多媒体配乐,生闭眼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
4、学生说话,板书好词并让学生摘录在书上:
芳草萋萋 柳荫碧碧 生机盎然 柳暗花明 间关莺语
5、齐读小结:“绿”字给我们呈现了一片碧绿的河岸!(板书:绿岸) 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绿”字给人带来的想象,正是其他字所不能代替的。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这一改,使《泊船瓜洲》成了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句,难怪前面同学们一读,就喜欢上了呢。
6、研读字眼,品味情感:感受春天的同时,我们不禁会想:为什么写江南岸的这片景色?诗句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1)引导品读:以小组轮读等方式让学生带着思考低吟:春风又绿江南岸。
(2)引导想象:“又绿”,“又绿”一个“又”字里又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呢?
春风又能把江南两岸吹绿,而我呢?此时此刻作者在想……
7、小结过渡:由景及人,不由心生惆怅, 乡愁跟满眼翠绿的草木一起恣意生长,诗人情不自禁发出感叹: 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学习最后一句
1、自学反馈:学生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板书:明月
2、质疑探究:有疑问吗?注意到什么景物?为什么要用明月?而不是太阳,杨柳,春风或其他?
3、小结提升:正是对团圆的渴望、正是带着淡淡的忧伤,作者向明月发问:明月何时照我还?让我们震撼! 这样的发问叫人揪心!这样的发问让我们为诗人那深切的乡愁感叹!板书:乡愁浓烈
4、体验欣赏:让我们走进诗人内心读出他的这种情感!谁能体验到作者的愁绪?让学生分男女生与老师对读,在声势的渲染中小组读,感受强烈的思乡情感。
五、总结提高:
(一)小结提升:
1、一道水,数重山 ;一片碧草,一个明月, 几种景物,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意,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回味无穷。喜欢这首绝句吗?让我们动情的齐读一遍!
2、质疑: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3、补充王安石病逝材料。说感受。让我们无限感慨的齐读一遍!
4、背诗、默写。谁已经把这首诗深深记在了心里?
(二)学习写法:
1、一道水,数重山 ;一片碧草,一个明月, 几种景物,几多乡愁,诗人借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这种表达方法就叫借景抒情。你喜欢这种表达吗?
板书:借景,抒情
2、拓展练习: 借景抒情是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方法,很多很多的诗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欣赏更多的古诗。下面是几句诗,作者都借景物抒发了思乡之情。你能找到诗人乡思的凭借之物吗?
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的《杂诗三首》: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的《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六、课外作业:
(一)总结引导: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古诗,品味了思乡诗借景抒情的韵致,相信同学们会更爱古诗,会自觉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方法去关注古诗欣赏古诗。
(二)布置作业(选一题):
1、收集3首以上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
2、收集3首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写的古诗,并划出景物注出诗中蕴涵的情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借景 抒情
一水 数山 思念家乡
绿岸 明月 浓烈乡愁
古诗词三首 篇8
教学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并不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情。三个地名是理解诗句的基础,“只隔”有助体会诗情,“绿”是谢谢用词的范例。《秋思》是叙事抒情,借助寄家书适当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临行又开封”是个教学生长点。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它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是一首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一程”、“一程”,“一更”、“一更”的理解有助加深诗歌意境的体会。“故园无此声”意味无穷,是个有力的生长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3.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品读,学习古诗词用词的确切性。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
第二课时:学习词《长相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几句古诗,读读,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思乡情:写景、叙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
2.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词句,是如何表达的?
3.出示单元阅读目标: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二、自主学习古诗两首
1.自读,要求:逐句理解古诗,不理解的打上“?”。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同桌交流,讨论疑难。
三、全班交流,适当点拨
1.明确两首诗表达上的不同:写景抒情与叙事抒情。
2.交流词句理解上的疑难,然后解释整首诗。
3.教师点拨,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泊船瓜洲》
1)简笔画地理图,理解“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的关系。
2)小讨论:“一水间”、“数重山”到底是远还是近?
教师补充杜甫再次再次赴京的背景资料。
3)一起学习关于“绿”的课后资料袋。
4)感情朗读,读出忧虑惆怅的思乡情。
《秋思》
1)体会“又开封”的行动细节。
2)补白想象“意万重”。(我们都不是游子,却也想出了……漂泊在外的有子哦……)
3)感情朗读,读出无奈为难的思乡情。
四、总结积累
1.背诵古诗。
2.作业本1~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古诗两首,同桌批改,订正。
2.小结表达特点。
3.介绍纳兰性德,引出《长相思》。
二、阅读整首词
1.自主阅读,要求:逐句理解词意;想想这首诗词的表达特点。
2.交流:
1)明确:这首词是融写景、叙事于一体的。
2)“一程、一程”,“一更、一更”,有连续不绝的含义,写出了路途之遥远,行军之艰难,身心之煎熬。
三、研读“故园无此声”
1.补白体会“故园无此 声 ”。
这里是怎样的声音,故园是怎样的声音?
2.拓展补白“故园无此 ”。(景、痛……)
3.想象练笔:故园
四、总结课文
1.比较三首古诗词的异同。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抒情
2.背诵这一课,同桌交换。
3.完成作业本。
古诗词三首 篇9
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流程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泊船瓜洲》.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 先去读一读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 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 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 谁不想留恋其中 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 (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 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 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 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 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 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 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作业设计
1. 背诵2. 写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6.梅花魂 课时 2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撩,眷"两字; 2:能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我"心融文心,文情是"我"情。3:能充分调动已有知识,使文章重现"血肉".从而受到潜移默化地感染与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多元学习,能文"我"交融,受到作者的文与心的感染。
教学难点 能充分调动已有知识,使文章重现"血肉".从而受到潜移默化地感染与熏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撩,眷"两字;
2:能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我"心融文心,文情是"我"情。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以及对课题的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
3,教师小结归类:
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梅花具有什么品性 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几件事 分别是什么
三,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小组自学,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自学。
3,小组汇报。
四,学生汇报自学内容。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相关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
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2,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3,课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感悟课文能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我"心融文心,文情是"我"
一:导语引入:
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中最让人留念的怕是春天了。春天是花的季节,有人说,一个爱花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一个有着高雅情趣的人。其实啊,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和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是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配《梅花三弄》曲梅花画面)在乐曲中娓娓而述: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二:浅渗目标
这是1篇略读课文,梅花她有魂吗 我怀着不解读了它。被她所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慎重地,用心地学它。
请你们带着预习的感受再读题目。(生读体会语感)
三: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大意。(生读后交流)
2,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是写"莺儿"的外祖父"爱梅"情结。
3,课文是通过几件事来叙述他的"爱梅"的情怀。(出示五件事)
四:品茗课文
1 ,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祖父的爱梅情呢
(1),要联系上下文;(2),联系时代背景:(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4),其它适合自己的方式。
2,小组交流,精彩汇报。
3,"有气节的人物"是什么意思 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举例体会"气节人物"的含义。)
导语: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 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
4,生诵读13自然段。
5,体会"血色的梅花"的深意。
导语:血是生命的颜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外祖父这位与梅花相依相存的老人,他的爱梅情结其实是深藏着的一颗爱国心啊!
6,自己品读15自然段。
导语: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就让他那颗眷恋祖国之心长留星州吧。
五,涌情释怀。
1,导语:让我们把心回到梅花上来,打开我送给你们的梅花图,这是一幅略显单调的图画,希望你能妙笔生花,写上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语句。
2,学生展示语句。
(1),对联:梅花魂,爱国心。
(2),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略)
六,余韵结束
同学们,现在正是初秋时节,转瞬,冬天就会来临,你或许会惧怕,会埋怨冬天的寒冷而裹足不前。不过,我相信,今天我们学了《梅花魂》一定会在严冬里给你添一份信念,添一缕阳光。在你春风得意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在不如意时,牢记"若非
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并深深祝愿你能把它带入你的家庭,融入你的生活,感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一生都会活得非常精彩而温暖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7桂花雨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四,准备 ①按要求语系课文,自学生字词料。②查找有关桂花数的资料。
③准备"摇花乐"的课件自读提示明要求
五,教学过程
①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些什么有趣的事
②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桂花雨)
③快速默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 提出了那些要求
④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⑤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树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初读课文知大意
①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读语句悟情感
①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数,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②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练习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③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 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我喜欢的是桂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④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⑤理解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你的感受,◆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⑥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 (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⑦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 在哪里 找出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评议为什么要这样读。
↘积累语言求发展
①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②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 说一说。
③把自己得到的感受记录下来。
作业设计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 把自己得到的感受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仿佛回到故里
教学反思
8小桥流水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时:1
教学流程 个性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 (那么美,那么自然。)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
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教学反思
教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教学难点 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黧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展示活动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 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大胆想象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作业设计
作文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二 课时 1 课型
教学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
准备 相关诗句
教学流程 个性设计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 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1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 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 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 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 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 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 (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作业设计
读背诗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 篇10
教材特点
这篇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平时吟诵了很多古诗词,谁愿意为大家吟诵一首你最喜欢的?(当学生有吟诵田园诗词的时候,评价:最喜欢的是一首田园诗呢!)(如果学生第一个就吟诵到了田园诗,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背诵:谁还能吟诵描写农村景物、农民生活这类田园生活的诗?)
2、今天,我们再来赏读三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吧。(板书课题,齐读)
3、放开声音朗读古诗词,思考:透过课题和诗词,你都获取了哪些信息?
小结:同学们,我们自己读就知道了这么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你还能捕获更多的信息呢!
二、《乡村四月》
1、自读诗词。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四人小组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把诗意给大家讲讲?
3、小结:看来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好办法。从发言中,我听出了他对“遍”字的理解特别到位,谁还能说说透过这个“遍”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4、小结:在古诗词中,有时,一个字就是一幅画面,在这首《乡村四月》中,像这样的字或词还有很多,自己读读下面的诗句,看看你还能通过哪个字看出画面的,体会体会,简单写在书的旁边。
5、我们先来把目光聚焦到前两句,生汇报:
(1)满或白满川: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生若只说“满”,师引导:谁和他一样把目光聚焦到了“白满川”上了?(指名说)
(2)子规:杜鹃声声的歌唱。把你看到的说出来,谁还看到了更美的画面呢?
(3)雨如烟:绵绵的细雨轻轻地飘着,想弥散的烟雾,融化在空气中。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吧!
6、小结:此时此刻,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怎样?(板书:景美)你的心情怎样呢?(指名说、读)
7、再看看下面的两句呢?谁来说说。生汇报:
(1)闲人少:你仿佛看到人们都在忙什么?(2)才了、又:刚刚忙完了给蚕喂完桑叶,紧接着又到田里去插秧了!
8、小结: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体会到这首诗后两句写的是(板书:人忙)
9、男女合作朗读
三、《四时田园杂兴》
1、四月农忙的场景,不仅诗人翁卷感受到了,诗人范成大有更深的感受,他曾写过60首《四时田园杂兴》呢!放开声音,自己读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2、感受忙碌,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处理“昼出、夜”
3、想象一下,人们还会为哪些劳作而忙碌呢?不管男女老少,村子里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在忙碌着,诗中哪句话写出来了?——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大人忙)
4、村里的男男女女,连老人都在忙,孩子们更忙碌呢!赶紧看看下面的诗句,请你借助注释,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孩子们都在忙些什么吧!
5、借图,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可这是种花用的花锄呀。你真的知道该怎样播种瓜种吗?不知道可还是想做,这就是诗中说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真是群天真、可爱的孩子,读出来吧!(板书:孩童忙)
6、看看课题,结合注释,你知道什么是杂兴吗?诗人范成大写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你能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场景吸引诗人产生这种独特的兴致,而写下这一行行优美的文字?
7、拓展描写收获主题的《四时田园杂兴》,放声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8、充满兴致地读读。男女生合作读。小结:借助课下注释以及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两种学习方法。
四、《渔歌子》
1、配乐学生读
2、这首词如果让你来给它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什么呢?
3、这么美的图,想不想亲眼去看看?师配图渲染。
4、你就在这个飘着斜风细雨、充满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想不想回家?为什么?
5、小结:诗人张志和也是这么想的,让我们一起感受再来感受一下这秀丽怡人的水乡风光吧!(生配乐读)(板书:景美、人美)
五、背诵与积累
1、三首古诗词我们学完了,来,看着老师的板书,你最喜欢这其中的哪一首?自己试着在下面背诵一下吧。
2、生展示,如果你也喜欢,可以站起来跟他一起背。
3、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沉浸在着优美的意境中了,其实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课下搜集来吟诵,准备好后我们举办一期田园诗词朗诵会吧!
古诗词三首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书写标题。这篇课文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前两首的标题,点评。
2、和老师一起书写标题,注意写法。
3、指名说,你了解敬亭山、洞庭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读注释对我们学习诗歌很有帮助。
4、这两首诗一首写山,一首写水,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指名读。
2、了解作者。
指名说,你们了解李白吗?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如《静夜思》等)
3、练读,注意把每个字读准,了解诗的意思。
4、齐读。
5、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6、同学交流
a、指名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云彩也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
后二句: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质疑:后两句,是敬亭山看着我还是我看着敬亭山呢?敬亭山不是人,为什么可以看呢?(可以让学生质疑)
b、要深入理解这首诗,还需要联系整首诗,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想象到——
c、同学们,请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诗句或词语体会到的?
指名说。
作者的心情很孤独、很寂寞;“只有”说明当时的作者十分孤独、寂寞;他又觉得敬亭山是他的知心朋友,没有离开他,作者十分感激他,也十分喜欢他;敬亭山也像人一样,天天看着他,有了感情。
7、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情感。
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此刻,当他独自面对敬亭山,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
8、反复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指名读,点评。
9、齐读。
10、试背,体会情感表演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指名说。
师小结:读好题目了解作者;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可用更简练的词语概括步骤,以便学生记忆与运用)
五、作业:
1、依据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
2、抄写词语,写出词语意思以及诗歌大意。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望洞庭》:
1、自学古诗,读一读,说一说。
2、指名读。点评,注意把握节奏。
3、齐读。
4、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a、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与前一首诗不同:在秋天的夜晚,洞庭湖的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遥
望”,从远处看 (比较阅读的方法)
c、镜未磨: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
d、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比喻白茫茫的洞庭湖;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5、指名读。
6、与前一首诗相比较,这首诗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练一练,想一想。
7、练读。
8、指名读。你是怎么练的呢?(边读边想象)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9、面对这样的湖光山色,作者的心中充满了惊喜。
10、边读边想象,齐读。
三、小结:
每一首诗都藏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再读一读两首诗,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背诵两首诗。
五、听写词语:
敬亭山 洞庭湖 潭面 青螺
对照课本,检查。(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六、作业:
1、默这首古诗,写古诗的诗意。
2、写出古诗中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
3、找一找课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背一背。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默写:
1、指名背诵、齐背。
2、同桌一人默写一首。
3、展示、点评。
二、新课导入:
感受了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美景,我们再一起去领略一直江南的美。
书写标题。
三、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这首诗与前两首不相同,这是一首词。词:古时候,词是配上音乐供人们演唱的,它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三、回顾上课时的学习方法,自读这首词。
1、想一想,上节课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学习古诗?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与同学交流交流你的收获和疑问。
2、指名读。
四、交流、理解。
3、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指名说。
a、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b、这首词是作者怀念江南而写的。忆江南是词牌名,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很多首词。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蓝”:一种植物,蓝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
师小结:词中的这句写得真美,你喜欢吗?有感情地读一读。边想像江南的美景边读。
4、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风景旧曾谙。谙:熟悉。作者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谙”与“暗”
师小结:白居易曾经两次在江南做官,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对这样的美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很喜欢)
师问:词中写作者很熟悉江南的风景的句子还有吗?(能不忆江南?)
师小结:白居易曾居住在江南,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江南的美景。
指名读。
五、齐读、背诵。
练读,抽查。
六、小小赛诗会
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七、总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多读一读唐诗,让我们在诗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魄力!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词,写出词意。
2、写出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3、解释:曾 谙 胜 忆
九、板书设计:
1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词)
孤独 惊喜 思念
古诗词三首 篇1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词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
2、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三、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三首 篇13
1
学习目标
1、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1、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 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渎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举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人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古诗词三首 篇14
1.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 ,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 《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古诗词三首 篇15
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词三首 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词大意,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背诵三首古诗词,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 教师导入。
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 教师过渡。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
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 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
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 教师过渡。
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
(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
(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 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
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 教师过渡。
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第二课时
《望洞庭》
1. 教师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 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
(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
(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 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唐 刘禹锡
4. 教师过渡。
刘禹锡在这首诗里边,写了很多美景。听老师读一读,你仔细听,看你从诗中看到了几处美景?
5. 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
6. 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7. 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8. 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
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9.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10.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孤独
望洞庭 愉快
第三课时
《忆江南》
1. 教师导入。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都是诗,只有《忆江南一首是——词。为什么不把《忆江南》称作诗呢?观察一下,词和诗之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2. 学生表述,教师讲述。
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3. 请一位学生读。
(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谙熟于心”;
4. 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
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5. 教师过渡: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啊!哪些风景是作者所熟悉的?
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6. 教师小结。
正因为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春天到时,江水绿如兰草,所以作者说——能不忆江南!这句话什么意思?
7. 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8. 学生笔记,背诵。
9. 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10.教师小结:
(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
(2)笔记;
板书设计: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
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