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小红军【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马背上的小红军【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马背上的小红军【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掉转马头返回来,小红军倒在地上。

第13——15自然段:等陈赓同志明白过来时,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2、课文写陈赓会议的这件事,从哪里开始的?

3、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故事来历。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讲遇到小红军。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讲失去小红军。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

2、教师提示:这是故事的引言,交代了故事的来历,可单独作为一个部分。

3、这个环节应该修改一下。

这一自然段中“深情”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故事的两部分,边读边思考:每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

1、师:在茫茫的草地上,部队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有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2、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小红军。

3、出示插图,想象小红军的形象。

4、读了这段外貌描写,你能说说小红军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5、谈谈读了这段描写后自己的内心感受。

6、当陈赓同志上前准备帮小红军时,小红军是怎样想法设法说服陈赓呢?

a、找出文中陈赓与小鬼对话部分读一读。

b、勾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c、组内分角色朗读,体会勾画词句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

d、班内指名分角色朗读。

7、指导朗读陈赓与小红军第一次对话,总结“从内容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

a、初读对话,了解对话内容。

b、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进行理解。

重点体会的句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事实上,小红军忍饥挨饿,身体是那么疲惫,怎么会满不在乎呢?这里的“摆出”一词告诉我们小红军是为了让陈赓放心,故意做给陈赓看的。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这句话要读出对老同志的关怀和体贴。

c、分角色朗读对话。

8、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先是初读对话了解内容,然后再读,抓住人物言行的词语进行理解,最后分角色读,从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

9、运用上述学习方法,自学以下三次对话。

10、组内交流学习。

11、检查自学效果。

a、指名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b、点拨:三次对话中“用命令的口吻”、“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c、指导朗读。

12、引导:小红军说服陈赓的理由有几点?

13、完成表格

对话

陈赓

小红军1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2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3一块走

等同伴4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14、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5、小结,指导全班齐声朗读。

第三部分。

1、质疑: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

2、以“我明白了……”为题,让学生谈体会。

3、陈赓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文中的“搂”、“打”表达了陈赓怎样的思想感情?

4、激发想象,深化情感。

文中描写小红军粮袋里装着的牛膝骨时,为什么还写上面有几个牙印?你想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三、教师小结:多么勇敢的小红军啊!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可牺牲自己一,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召开一次“长征路上的赞歌”故事会,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长征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

14、马背上的小红军

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

对话

陈赓

小红军1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2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3一块走

等同伴4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马背上的小红军【第二篇】

设计理念:

1. “大语文”教育观,课前注重有关长征的资料搜集,帮助了解背景,理 解人物品质。课后再深入了解长征,激发爱国热情,激励孩子发扬长征精神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难而进。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质疑。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潜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 的东西。

3.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里,自读感悟、品 读积累。

教材分析:

《马背上的小红军》 是本册书第七单元的第3篇课文, 是与本单元第1篇课 文《七律·长征》一样赞扬长征精神的,这也是小学语文记录长征的开端。课文 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 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拖累他人的事情, 反映 出红军官兵患难相助、 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赞扬了他们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分析:

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理解、感受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描写,体会他们 的心理变化,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朗读和讨论等手段,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品质的。

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 巧妙“骗”过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 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 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两分钟: 《长征》

一、课前精彩两分钟《 长征》

二、复习引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漫漫长征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 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 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 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与课文内容衔接,了解相关背景,进行课前铺垫。 )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叙述) 这篇课文讲了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掉了队的小红军虽然自己 _______,但也不肯骑____________,不吃________________,说服 说服了______, 说服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板书:陈赓 小红军

2、抓住“说服”在本文的内涵 你认为小红军是用什么方式说服的陈赓?(说谎,欺骗)说谎、骗人一般人都不 骗 会喜欢, 因为这往往是损人利己的, 文中的小红军有什么不同呢? (舍己为人的) ( 骗”加引号)他为什么“骗”陈赓呢?(第一自然段前部分) “ 过渡:一个小孩子“骗”一个大人,尤其一个将军也不那么容易,小红军是怎样 “骗”过陈赓的?相信细心品读后你会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抓住课文主要线索。 ) 出示本节课“学习任务 出示本节课“学习任务” 抓住“ 体会人物品质

三、抓住“骗”,体会人物品质

(一)学习 2—10 自然段

1、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自然段,标出小红军“ 了陈赓几次。

1)默读课文 2—10 自然段,标出小红军“骗”了陈赓几次。

2)小红军是怎样“骗”陈赓的?选择自己喜欢一种的方式学习(如列表、 抓重点词语、朗读等) 做好记录。

3)在小组内交流,做好汇报准备。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组间合作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批判思维)

3、集体汇报交流

1)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的话说明了小红军要 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说等 同伴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 时,他又说谎自己的吃的比陈赓多。

2)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 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 、 马。

3)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例如“把腰一挺”是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 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轻拍是怕陈赓发现里面不是干粮。 (设计意图:解决重点,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思想,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

4、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 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 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 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 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 带着对他们的敬重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 11、12、13 自然段,升华情感

1、 “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 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结合第 1 段小红军外貌及搜集材料谈)

2、师引读 11、12 段,以读代讲。

3、过渡:孩子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后,小红 军不久就停止了呼吸。此刻,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表格内容是相关的,分解、突破难点。 )

4、此时此刻,陈赓深深地自责与悔恨,他深情地搂着小红军,狠狠地捶着自己的 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 (抓住“命令”“只好”“无可奈何”“终于”体会陈赓关心小红军,一帮再帮 已尽职;对自己标准高才悔恨、自责自己应看出实情)

5、小结: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至今谁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 却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永生难忘。这也正是题目用了“马背上的小红军” 的原因。

齐读: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风雪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

四、重刍——整体测试

重刍——整体测试 ——

1、课文主要是用对话的方式突出体现小红军的品质的。

2、“微微一笑” 和“轻轻地拍了拍”都是动作描写。

(设计意图:体会神态、语言、动作都能突出人物品格。 )

五、反思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突出人物品质;抓重点词句理解;用对话方式表达; 用外貌描写衬托等等) 还要学习什么?(发扬精神,努力进取)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反思能力培养。 )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语文读本53 课(115 页)

思考:

2、语文作业本

一、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这个小家伙不过( )岁,( )小脸儿,一双( ) ,两片薄嘴唇, ( ) 。有点翘,穿着( )的双脚冻得( ) 这是小红军的( )描写。我从( )这个词感觉到小红军 ( ) , ……

3、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 、 也可到 “长征纪念馆” 网站查阅有关资料, 对长征做更多的了解, 小组合作出一张小报。

板书设计:

马背上的小红军

陈赓 (帮)   小红军   ( ”骗 “ )

命令   满不在乎   盯着   微微一笑 神态

只好   倔强   一挺   动作

无可奈何   一拉   轻轻拍了拍   语言

终于

患难相助       舍己为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故事背景。

(二)承接:初读文本,理清顺序与结构

1、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把课文读正确。

3、自学生字,初步理解新词。

4、交流:易错字如何记?

5、容易读错的字音。书写。

6、读熟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7、指名逐节读。试说节意。

8、说说本文主要写什么?

(三)作业:

读课文。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理解课文难点: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2、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3、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指导学法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马背上的小红军》(板书课题),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两个字(“倔强”)怎么读?“倔强”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

2、从课文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篇写人的课文,我们要怎样学习?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对话”,体会思想

1、课文对小红军的描写,哪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是动作、语言、还是神态?

2、本课有个特点,就是在小红军与陈庚的对话中表现小红军的思想感情。课前已经要求大家画出对话部分。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对话部分,想一想,课文写了几次对话?从每次对话中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画出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写出你的感受,再与同桌交流。

3、小红军和陈庚的三次对话,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比较具体指导理解第一次对话,第二、三次对话主要是自学)

听到看到想到

第一次:体力强赛跑拒绝让马

第二次:等同伴坚决拒绝同行

第三次:粮食多拍拍拒绝让粮

4、小红军为什么不骑陈庚的马?为什么拒绝与他同行?为什么拒绝他让出的青稞面?小红军到底想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小红军,当时是怎么想的,然后用上“(我)虽然……还是(不能)……因为……”的句式表达。

5、想象要有依据,小红军筋疲力尽,小红军饿得发昏,你是从课文找到依据的吗?说说看。

6、已经累的走不动了,要是能骑会儿马,那该有多好;已经好几天是孤单一人了,要是有个伴那该有多好;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要是能吃上一口,那该有多好。可是,小红军在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拒绝了帮助,这又是为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

练习朗读: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请看要求:

先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用命令的口吻说”“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等词语的意思,读出相应得语气,再由同桌分角色朗读。

2、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要读出相应的语气。

(投影: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

“你要同我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讨论:

1、陈庚回头找到小红军,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想一想,用上“陈庚全明白了:小红军说自己……其实……,说自己……其实……,小红军这也拒绝,那也拒绝,是……”等提示语说一说。

2、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四)小结。

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五)作业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读一读。

马背上的小红军【第四篇】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

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要陈赓的帮助。

二、分析“骗”的方法

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了哪些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又说了什么话?是真的有同伴吗?(没有,小红军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

三、抓装骗”的破绽

细读课文最后几节,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四、体会“骗”的精神

生细读全文,思考小红军身处绝境,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几次帮助呢?(为了不给陈赓增加负担)从小红军“骗”陈赓中可以体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红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不拖累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具有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紧扣“骗”字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既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也使教学过程 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16 1624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