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编4篇】
【导言】此例“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化学教学案例【第一篇】
关键词:案例化教学法 消化内科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97-02
案例化教学法(CBS),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将案例结合于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消化内科的医学知识具有逻辑推理性强、涉及医药知识广泛等特点,消化内科课堂教学内容除了基本医学理论之外,还包括临床诊断、救治、检查等实际操作教学[1]。
治疗实例是消化内科课程的珍贵教学资源,要想提高消化内科课程教学效果应该将治疗实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案例化教学方法。案例化教学方法能对多种治疗实例进行模拟,为消化内科的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模拟实例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分析,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医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因此,案例化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消化内科课程教学效果,是良好的辅教手法[2]。为分析案例化教学法应用于消化内科教学的实际效果,从本校选出2012年9月―2013年1月消化内科的学生80人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用案例化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对照组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从本校消化内科2012年9月―2013年1月的学生中随机选出80人,按学号单双数进行分组,学号为单数的40名学生分成实验组,其中包括男生28人,女生有22人,通过案例化教学法对实验组进行教学;学号为双数的40名学生分成对照组,其中包括男生27人,女生有23人,通过传统教学法对该组进行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性别等情况接近,组间差距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法
用传统教学方法给对照组的学生进行授课,授课程序按消化内科教学大纲进行。
案例化教学法
用案例化教学法给实验组的学生进行授课,将医学实例和治疗案例与消化内科课堂教学相结合[3]。教师给学生解释某种病症时,可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治疗案例。如讲授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举具体的病例:某男性患者,35岁,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饮酒后突发上腹痛2 h,中上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叩诊肝浊音界消失,腹部X光片显示膈下有游离气体。等学生大致读过案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浏览案例从中寻找问题,带着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来聆听教师讲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教师给学生讲述案例时,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4]。
此外,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要检验学生对知识点和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把另一份疾病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分析案例,并将诊断结果做成报告上交给教师,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可以将学生案例分析的成绩纳入考试成绩中。通过案例化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将他们对病症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
教学效果评定方法
问卷调查
通过分发问卷的方法来调查实验组40名学生对案例化教学方法的评价,问卷的具体问题包括:(1)案例化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法;(2)相对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接受案例化教学是否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
评定成绩
分析学生在接受案例化教学后的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
学生学习效果评分
评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具体参考数据是学生的期末成绩。运用同一个医疗病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考核,考核采用5分制。1分:对案例具有浅层了解,无法分析出病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2分:大体了解案例情况,能分析出正确的诊断情况,但无法得出治疗方法;3分:不但了解案例情况,基本掌握了病史关键,还能准确分析案例并进行诊断,但无法得出诊治方法;4分:能熟练分析案例、迅速诊断出结果,并且懂得治疗方法,但医嘱书写有缺漏;5分:诊病明确,能快速确定治疗方法,医嘱书写无缺漏。
统计学计算分析
运用SPSS 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数据,计量数据以±s代表,用t来验证,x2表示检验率,经计算P
2 结果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学生对案例化教学的评价,本次笔者共发出80张问卷,并全数收回。根据问卷收集到的数据显示,认为采用案例化教学模式比用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学生有%,认为采用案例化教学法讲解知识更容易理解的学生有%,认为案例化教学容易接受的学生有95%。
化学教学案例【第二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探究 教学案例
一、前言
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过程,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可以说,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化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这对于改变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对于以往过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实际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究
1.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探究,在选择实验内容让学生探究时,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例如:有关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一般不适合学生探究,因为氨气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比较重。
2.现象明显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结论,而不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就会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探究的机会;丧失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采用探究式实验,不但会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会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实验探究的奇妙和化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1:将5g氯化铵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2:将5g生石灰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1中试管温度降低,反应吸收了热量;2中试管温度升高,反应放出了热量。
在实验室开放的活动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发现现象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通过反思实验过程,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实验进行探索,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知识,将是一个良好的经验。
3.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我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教学的形式,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还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案例二:催化剂的概念
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可参考如下:
(1)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
(2)将生成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
(3)还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继续制取氧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4)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当然概念不能要求非常精确,只要理解其本质就可以了。
4.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等。
案例三:怎样给水壶除水垢
(1)查阅有关水垢的成因和成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考虑可以采取的除垢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向家长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通过查阅资料和生活常识,了解到可用食醋除去水垢。
(3)根据收集的资料作水垢与醋酸的实验,不但积累了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实验牢固掌握了醋酸的酸性,以及醋酸与碳酸酸性的相对强弱,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三、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几点反思
1.合理安排课堂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然而,方法再好,也并不等于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盲目地采取这一方式,反而抹杀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物质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必让学生费时间去进行实验探究,接受性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要用得恰当、合适。
2.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结果造成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中下层次的学生无法通过探究提升自我水平。
3.对实验探究中表达交流的正确认识
在实验探究中,由于学生拥有发现知识的机会,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在探究同一个问题时,不同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同,是极为正常的,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探究中的视角不同,建构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准确的传递给他人,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在不同意见的讨论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维。而教师则要适时给与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能理性地对待自己思维的不合理之处。
4.在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第三篇】
一、案例展示
教 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 题:原电池
课 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
”的教学,关键是帮助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对比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内容。[2]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对比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助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对比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对比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对比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提供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3]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对比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能力。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同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4]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能力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比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判断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对比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对比班在判断Fe―H2SO4―Cu 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 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达到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对比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对比班高出了%、%、%和%。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可以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对比班尽管很多同学可以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但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5]
在对比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判断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通过这个结论,对比班的同学因而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能力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判断依据。实验班学生的判断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判断,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判断出正负极。[6]
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上一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精编4篇)
下一篇:小学英语精编教学设计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