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篇】

一。本周教学内容: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二。重点、难点:

1.本节的重点是水的离子积,氢离子浓度、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本节的难点是水的离子积,有关溶液pH的简单计算

三。具体内容:

(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2.水的电离程度

3.电离*衡常数

4.水的离子积

5.需注意的

6.影响水的电离*衡的因素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存在

2.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3.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4.溶液酸碱性的表示

的测量

(三)pH的应用

1.医疗上

2.生活上

3.环保领域中

4.农业生产中

5.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

(四)酸碱质子理论

A.溶液pH的计算方法

B.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1.实验

2.酸碱指示剂在中和滴定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

[例1]将pH=4的酸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是()

A.等于7B.大于7C.小于7D.无法确定

解析:考虑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和pH的计算。

[例2]今有HA、H2B、H3C三种弱酸,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发生下列反应:HAHC2-(少量)=A-H2C-;H2B(少量)2A-=B2-2HA;

H2B(少量)H2C-=HB-H3C,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的是____;

(2)A-、B2-、C3-、HB-、H2C-、HC2-六种离子中,最容易结合质子(H)的是_____,最难结合质子的是_____;

(3)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H3COH-(过量)_______________;

②HA(过量)C3-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例3]1体积pH=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高中语文。

解析:考查与pH有关的计算。

[例4]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G的定义为AG=lgc(H)/c(OH-)。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

B.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0

C.在25℃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AG>0

D.在25℃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

解析:考查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和对定义的理解、运算。

[例5]pH=3的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别取50mL加入足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2的体积分别为V(HX)和V(HY),若V(HX)>V(HY),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可能是强酸

一定是强酸

的酸性强于HY的酸性

D.反应开始时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

解析:考查对溶液中弱酸的浓度和离子浓度的区别。

[例6]在25℃时,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为10-13mol/L,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一定呈酸**.该溶液一定呈碱性

C.该溶液的pH一定是1D.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3解析:考查对水的离子积的理解和影响因素。

[例7]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7的溶液

(H)=c(OH-)的溶液

C.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答案:B

解析:考查溶液中性本质的分析。

[例8]在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答案:AD

解析:掌握溶液pH计算的根本原则。

模拟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均每n个分子只有1个分子发生电离,则n值是()

×

2.如果25℃时Kw=1×10-14,100℃时Kw=1×10-12,这说明()

℃时水的电离常数较大

B.前者c(H)较后者大

C.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和温度无直接关系

3.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不变的是()

溶液溶液溶液D.氨水

4.将/L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

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电离*衡向左移动

D.溶液的pH增大

5.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

6.在313K时,水的Kw=×10-14,若在313K时,c(H)=×10-7mol/L的溶液()

A.呈酸**.呈中性C.呈碱性D.无法判断

7.水的电离过程为H2OHOH-,在不同温度下其*衡常数为:K(25℃)=×

10-14,K(35℃)=×10-14,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在35℃时,c(H)>c(OH-)

C.水的电离度α(25℃)>α(35℃)

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

8.准确量取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量筒量筒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9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溶液中无OH-

溶液中无H+

溶液中既无OH-也无H+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c(OH-)=10-14

11.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润洗的仪器是(已用蒸馏水洗过)()

A.酸式滴定管B.碱式滴定管C.锥形瓶D.量筒

12.中和相同体积、相同pH的、NaOH和NH3?H2O三种稀溶液,所用相同浓度盐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和V3,则()

>V1=>V2>V1

>V2>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1.根据每水中有1×10-7mol水电离,而分子个数比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列比例计算即可。

2.温度较高,Kw较大,所以选A;Kw较大,即水的离子积较大,说明电离*衡正向移动,升高温度*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说明正向为吸热方向。

3.湿润的pH试纸,相当于溶液被稀释,使得酸性和碱性存在误差,但是C是中性溶液,不受影响

4.弱电解质溶液存在着电离*衡,加水稀释,*衡发生移动,c(H)减小,而c(OH-)增大,pH增大,*衡右移。

5.因为盐酸是强酸,全部电离,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所以全部的氢离子(包括没有电离的)醋酸中多,所以所需体积少。

6.根据水的离子积的公式,计算出c(OH-)=×10-7mol/L,比氢离子浓度大,因此显碱性。

7.升高温度,K增大,说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都增加,但是是同等程度增加,所以离子浓度仍一样,但电离程度增加,*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向是吸热反应。

8.由于量的体积精确度为,故应选用滴定管,而KMnO4是强氧化剂易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皮管,所以选C。

9.混合前,碱中c(OH-)=/L,酸中c(H)=/L,因为算得溶液中OH-剩余,为10-3mol/L,其等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D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再÷溶液体积(V1V2)。

11.锥形瓶里的待测液,物质的量一定,如润洗则多;量筒是粗量仪器,没有必要润洗。

12.因为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还有一部分分子未电离,所以所需的酸多。

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简约化教学 盐类的水解 等效平衡规律 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很多年,尝试变换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蓦然回首,却发现返璞归真、化繁就简方为大道。笔者就结合平时教学的两个案例呈现给各位同仁我是如何化繁就简,体现简约化教学的。不成熟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以待改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盐类的水解”教学引入

师:(问题1)同学们都知道酸有酸性,碱有碱性,那么盐都是中性的吗?

生:不是。(因为在初中,学生就已经知道,那个叫纯碱的碳酸钠显碱性,但它是盐)

师:请举一例说明盐不是中性的。

生:碳酸钠。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实际测一测/l的这几种盐溶液的PH。

生活动:测CH3COONa、NaCl、NH4Cl溶液的PH。

师:下面我们找一个同学来回答他实际测的结果。

学生回答结果。

师:下面大家再干一件事情,就是分析一下这三种盐分别是由什么酸和什么碱中和得到的?这些酸碱是强的还是弱的?

2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接下来你们再分析一下形成这三种盐的酸碱及其强弱,同时再结合盐的酸碱性,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3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动脑,我们知道了,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呈中性。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酸强碱盐呈中性。大家分析得到了这些结论,那么如何解释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盐类的水解。

这段引入,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认识出发,采用循序渐进、层层剥开迷雾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引入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课题,符合学生的真实认知层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增加课堂的求知气氛,为学生真实而又有效地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二:“等效平衡规律”的教学方法

探讨“恒温恒容体系”的等效平衡规律,分别以SO2和O2生成SO3、H2和I2蒸气生成HI为例。

探讨一:有两个体积相同、温度相同的恒容容器,容器一中加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容器二中加入4mol的SO2和2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这两个平衡状态是否为等效平衡状态?

方法就是以粉笔盒来说明:

把容器一当成一个粉笔盒,放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把容器二中的4mol的SO2和2mol的O2分成两等份,放入两个粉笔盒中,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问:这三个粉笔盒中达到的平衡状态一样吗?

生:一样。

接下来老师引导如何把后面的两个粉笔盒合并起来变成一个粉笔盒,这个合起来的粉笔盒就是容器二的真实状况。

然后让学生理解到“把两个粉笔盒合成一个粉笔盒的过程”就是增大压强的过程。学生知道,“增大压强,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上面的平衡会正向移动,从而使得容器二中的平衡状态与容器一中的不同,所以为非等效平衡。

这种解决了“恒温恒容”判断等效平衡的方法,我称之为“盒子法”或“先同后变法(先相同,后进行改变)”,这样就把一个很难解释的等效平衡化繁为简、轻松突破了。

总之,笔者在教学中慢慢体会到,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建模过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把一个专业的学科知识转换成生活中简单的模型,变得容易被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学习就会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实现简约化和效率最大化,我想这才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反复琢磨和实践的东西,这才是教学的本真。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案例【第三篇】

有机化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有机化学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而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将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其能动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模式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案例教学法

有机化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具有重要的铺垫和支撑作用。有机化学涉及大量理论、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学生在课堂上被“满堂灌”,难以理解和消化吸收,极易丧失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更无从谈起。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其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1,2]。与理论知识相比,临床案例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记忆,具有吸引力,容易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3]。近年来该教学法因其特有的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4~10]。鉴于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案例教学法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效果。

1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手中的案例是教学的“法宝”、案例教学的重要材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11]。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至关重要。只有案例内容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才是好的案例教学[12]。有机化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也可从一些药物的合成、临床应用入手。设计案例时,可按照以下原则:(1)案例内容与结构紧紧围绕有机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临床药学学科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酚类化合物的酯化反应”这一知识点前,以“阿司匹林”这一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作为教学案例,先提出该药物的研究历史,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查阅该药的结构以及合成方法,教师总结,指出阿司匹林是水杨酸与醋酐合成而来,该反应即是酚类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之一———酯化反应。通过上述简单的临床药物案例引入酚类化合物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2)教学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3],可选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由浅及深,便于理解和消化。学生是案例教学人本理念的前提[14]。若案例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会失去兴趣,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因此,应优先选择通俗易懂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例如,在讲解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时,可从棉布的染色实验入手,让学生知道偶联反应的产物可用作染料,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所学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3)教学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可将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临床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引入有机化学教学。例如,在讲解立体化学章节的手性和对映异构体的拆分等知识点时,可从欧洲的“沙利度胺事件”入手,先引入该事件背景:1957年10月,新型抗妊娠反应药物———沙利度胺问世,该药物为外消旋体,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药品生产厂家没有拆分其手性,导致孕妇服用后产下俗称“海豹婴儿”的畸形儿。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沙利度胺实际上是一对手性化合物,其R-构型化合物具有抑制妊娠反应活性的作用,而S-构型化合物有致畸性,罪魁祸首就是它。由此引入知识点“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及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由这一真实案例引入,对上述知识点学生很容易理解。

2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以我院2013级临床药学专业1班25名学生为案例教学主体,每5人为一个讨论组,共5组,对含氮类化合物章节的部分知识点开展案例教学,共6学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上海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为背景,设计了如下教学案例: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被送至医院就诊。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某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成分———N-二甲基亚硝胺(属于N-二烷基亚硝胺)。该类物质对各种动物都有强致癌作用,也被怀疑会引发人类癌症,是由胺的亚硝化反应制得。反应通过亚硝酰阳离子(NO+)的进攻而发生。为帮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分析案例过程中有目的、有层次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入上述案例的同时给出4个引导问题:(1)案例中N-二甲基亚硝胺的结构是什么?(2)N-二烷基亚硝胺类化合物如何制备?(3)什么是亚硝化反应?进行该反应时要注意什么问题?(4)亚硝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通过上述问题引出新的知识点:N-二甲基亚硝胺(N-dimethylnitrosamine),胺(amines),亚硝化反应(nitrosation),NO+。提示性的引导问题可避免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偏离问题中心,易于把握案例的核心问题,促进案例教学顺利开展。学生查阅资料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台讲解、自由提问、主动答题等形式,解决上述引导问题及延伸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信息搜集和整理非常全面,讨论进展顺利,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N-二甲基亚硝胺的结构为(CH3)2N-N=O,属于N-二烷基亚硝胺类化合物,可由仲胺R2NH或Ar(R)NH通过亚硝化反应(胺和亚硝酸反应)制得。该反应利用亚硝酰阳离子(NO+)的亲核进攻发生。为了产生NO+,我们必须用盐酸来处理亚硝酸钠,制备不稳定的亚硝酸,溶液达到平衡后含有亚硝酰阳离子,亚硝酰阳离子受到胺的进攻形成N-亚硝铵盐。仲N-亚硝铵盐发生去质子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产物N-亚硝胺。

3案例教学的实施意义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临床经验,只有理论层面的认知,印象不深刻,而案例教学能够灵活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拉近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15]。通过在临床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使教师在搜集和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热情与教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师生双赢。一方面,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教师经过这一过程的锤炼,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分析和总结问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为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利用获得的资料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大大提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4展望

基于案例教学法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今后教师将依照案例设计原则,将更多的教学案例引入有机化学教学中,深化有机化学案例教学改革。

作者:安琳 郑友广 谷小珂 牟杰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化学教学案例【第四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通过实验、图片和讨论等途径获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探究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加深体验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我在授课时应以实验探究的方式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以此激发、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的设置看,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又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研究获取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金属的性质,在知识目标实现方面没有障碍;在学习钠、铝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等基本理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设计实验以及如何提取重要信息,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需要教师适时且适当地点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

2.教学难点

化学学习方法的养成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烟花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引出本节内容。

学习新课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如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延展性,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师生评价并出示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这些反应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结略。

深入探究金属这些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请同学们完成教材46页思考交流3。

释疑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性质活泼。也就是结构决定性质,Mg的性质初中已经学过,下面重点学习Na、Al两种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在大家的桌上有一种新的金属――钠,看一看它是如何保存的?

观察回答闻、看后答出是煤油。

设疑钠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呢?钠有什么样的性质?

实验探究1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3-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实验现象。

设问同学观察钠的切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追问钠常温下尚能与氧气反应,如果是加热呢?你估计反应现象如何?

实验探究2演示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说明:钠的燃烧实验在坩埚中进行比较规范,但不易观察,改在石棉网上进行。操作时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现象:钠先熔化成白色小球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小结 以上两个反应中还原剂都是Na,氧化剂都是O2 。Na与O2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物不同。

过渡相当多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与氧气反应,比如铁和镁,回忆镁带燃烧有什么现象?也有些金属的性质我们不是非常熟悉,比如铝,铝能否在酒精灯焰上点燃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探讨这个问题。

科学探究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低落。

科学探究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视野拓展阅读资料卡片,了解铝的氧化膜。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单质都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Cl2、S等其他非金属所氧化。

过渡铁、铝或铜制水壶可用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不反应,是不是所有金属都不与水发生反应呢?

板书2.金属与水的反应

师生小结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实验探究,在演示实验、对比实验、分组实验探究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完善了自身科学素养,达到授生以“渔”的目的。

22 1055999
");